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部-第三篇-二-在线阅读

二、康德

康德哲学的出现是和耶可比的哲学同时的;对于康德哲学我们将加以较详细的考察。

康德转回到苏格拉底的观点、转回到思维,但是这种思维具有要求具体内容的无限使命,并使内容遵循完满性的规范。笛卡尔认确定性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现在我们意识到了思维的主观性一面:这就是说,第一,意识到思维是与客观性相反对的规定性;第二,意识到思维是有限性,是借有限的规定进行思考的。我们看见了主体的自由,像在苏格拉底和斯多葛派那里那样,不过就内容来看,康德哲学所提出的任务要高一些。它要求内容为完满的理念所充实,亦即要求内容本身为概念和实在的统一。

抽象的思维作为自己的确信是固定的架格,填满这些抽象架格的内容是经验,而所采用的把握经验的方法仍然是形式的思维和推论。耶可比认为:(一)这种思维、证明不能超出那有限的、有条件的东西;(二)即使对于上帝这个有着形而上的存在的对象,这种论证也会把它弄成有限的、有条件的了;(三)我们所直接地确知的那个无限或绝对只是在信仰中、在直接的确认中,——是一个主观的固定的东西,但却是不可知的东西,亦即未规定的、不可规定的,因而是不能产生成果的东西。在康德哲学里,这种思维必须作为有决定性的东西来理解。康德在有限中并和有限相联系提出了一个绝对的观点,这个绝对的观点作为媒介的中项,把有限的东西结合起来并且引导到无限。———两人的哲学都是主观性的哲学。上帝在康德看来是(一)在经验中找不到的:既在外部世界中找不到,正如拉朗德所说,他曾经向整个天空去搜寻,却找不到上帝;也不能在内心世界中找到上帝,虽说神秘主义者、梦呓者自诩,他们在他们自身内就能够经验到各式各样的东西,同样也能经验到上帝或无限者。(二)康德也曾论证有上帝,他认为上帝是解释世界所必须的一种假设,——这就是实践理性的公设。① 但是关于这点,一个法国的天文学家曾这样答复了法皇拿破仑的问题:“我没有对于这种假设的需要”(je n'ai pas eu besoinde cette hypothèse)。

①《实践理性批判》(里加1797年第四版),第 226—227 页。

康德哲学的观点首先是这样:思维通过它的推理作用达到了

自己认识到自己本身是绝对的、具体的、自由的、至高无上的。思

维认识到自己是一切的一切。除了思维的权威之外更没有外在的

权威;一切权威只有通过思维才有效准。所以思维是自己规定自

己的,是具体的。其次这种本身具体的思维被他理解为某种主观

的东西;这主观性的一面就是形式,而这种形式在耶可比看来是处

于主导地位的。说上帝存在,这并不是自在自为的真理;它的自在

自为的存在必须基于认识,但上帝据说又是不能被认识的。上帝

独立于我的意识而存在,乃是我自己的意识中的一个事实。但这

个事实本身又是通过我的意识设定起来的,所以在耶可比那里主

观的一面是主要的环节。至于思维是具体的这个见解却大半被耶

可比抛在一边去了。由于思维是主观的,所以必然会否认思维有

认识自在自为的存在的能力。

284

康德哲学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把思维理解为本身具体的,自己

规定自己的东西;因而它承认了自由。卢梭已经把自由提出来当

作绝对的东西了。康德提出了同样的原则,不过主要是从理论方

面提出来的;法国则从意志方面来掌握这个原则。法国人常说:

553“他头脑发热”(Il a la tête près du bonnet);意思是说,法国人具有

现实感、实践的意志、把事情办成的决心,——在他们那里观念立

刻就能转变成行动。因此人们都很实际地注重现实世界的事务。

尽管自由本身是具体的,但自由在被他们应用到现实世界时却仍

是未经发展的、带着抽象性的。要想把抽象的观念生硬地应用于

现实,那就是破坏了现实。人民群众把自由抓到手里,所表现出来

的狂诞情形实在可怕。在德国,同一个自由原则占据了意识的兴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趣;但只是在理论方面得到了发挥。我们在头脑里面和头脑上

面*发生了各式各样的骚动;但是德国人的头脑,却仍然可以很安

静地戴着睡帽,坐在那里,让思维自由地在内部进行活动。康德哲

学的最后结果是启蒙思想;思维并不是偶然地用来作抽象论证的

东西,而是具体的了。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生于哥尼斯堡,起初在那里的大学里

研究神学,于1755年开始做大学讲师,1770年任逻辑学的教授,

1804年 2月12 日死于哥尼斯堡,活了差不多八十岁。①他从来没

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在德国,〔在沃尔夫那里〕** 思维本身只是肯定的自我同一

者,并且也被了解为这样的自我同一者,而在法国我们便看见否定

的自身运动的思维、绝对概念正在施展其威力,而法国的这种绝对

概念又在启蒙运动中过渡到德国,使我们也认为一切事物、一切存

在、一切要做与不做的事都应该是一种有用的东西,这就恰好取消

了事物的自在性,而认为事物只应该为他物而存在。而一切事物

都应该为之而存在的就是人、自我意识,但却是作为一般的人。对

于这种行为的意识,在抽象方式下,就是康德哲学。我看见现在在

德国出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自己思维的、自己深入自身的绝对概

念,即认一切本质性(Wesenheit)都归入自我意识,——这是一种 554

唯心主义,这种唯心主义把自在存在的一切环节都归属在自我意

识里,不过这自我意识的本身最初还带着一个对立,它和这种自在

285

* im kopfe und auf dem kopfe/within us and around us。

① 邓尼曼:《哲学史纲要》〔文德摘要本〕,第三八O节,第465—466 页。

** 第426 页。286

第三部 近代哲学

存在还是分离的。换言之,康德的哲学把本质性导回到自我意识,

但是康德又不能赋予自我意识的本质或纯自我意识以实在性,不

能在自我意识中揭示其存在。他认识到简单的思维在自身内具有

区别,但是还没有认识到一切实在性正包含在这个区别里:他不知

道如何去克服自我意识的个别性,他对于理性描写得很好,但却在

无思想性的、经验的方式下去描写理性,这反而剥夺了理性本身的

真理性。

康德哲学是在理论方面对启蒙运动的系统陈述,认为可以知

道的只是现象,此外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他把知识归入意识和

自我意识,但坚持这种观点,认知识只是主观的和有限的认识。当

康德接触到概念和无限的理念、揭示它的形式的范畴并进入到它

的具体的要求时,他又否认这无限的理念为真理,把它认作一个仅

仅主观的东西,因为他业已把有限的认识认作固定的、最后的观点

了。康德这种哲学使得那作为客观的独断主义的理智形而上学寿

终正寝,但事实上只不过把它转变成为一个主观的独断主义,这就

是说,把它转移到包含着同样的有限的理智范畴的意识里面,而放

弃了追问什么是自在自为的真理的问题。

我们愿意追踪康德思想的进程。康德哲学和上面所讲过的休

谟的哲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康德哲学的一般意义在于指出了普遍

性和必然性那样的范畴,像休谟〔提到洛克时〕曾经指出那样,是不

能在知觉中找到的;这些范畴在知觉之外有着另一个源泉,而这个

源泉就是主体——在我的自我意识中的自我。①

555

《纯粹理性批判》(莱比锡1818年第六版),第314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这就是康德哲学中的主要原则。他的哲学又叫做批判的哲

学,因为它的目的,有如康德所说,首先是对于认识能力的批判。①

在认识之前,我们必须考察一下认识的能力。②这种说法对于健康

常识似乎是很可取的,而且是一个新发现。认识被他了解为我们

如何掌握真理的一个工具、方法或手段。因此在人能够进入真理

本身之前,首先必须知道他的工具的性质和功能。它是能动的;我

们要看一看,它是否能够完成所要求于它的任务——抓住对象。

我们应该知道,它对于对象作了些什么样的改变,不要把这些改变

与对象本身的特性搞混了。③——这就好像人们可以带着刀剑棍

棒去寻求真理似的。在寻得真理之前认识能力认识不到任何真的

东西。认识能力就像犹太人一样,圣灵浸透在他们中间〔,但他们

自己不知道〕*。考察认识能力就意味着认识这种能力。因此这

种要求等于是这样的:在人认识之前,他应该认识那认识能力。这

287

和一个人在跳下水游泳之前,就想要先学习游泳是同样的〔可笑〕。

考察认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认识,它不能达到目的,因为它本身就 556

是这目的,——它不能达到它自身,因为它原来就在自身之内。

同时康德这样对认识加以考察,却也是一个重大的步骤。这

种对于认识的批判首先涉及洛克自认为建筑在经验上面的经验认

识,并且涉及一种有较多形而上学味道的沃尔夫哲学和一般德国

哲学,这种哲学也自诩为采取了上面所描述过的经验的方式进行

《纯粹理性批判》(莱比锡1818年第六版),序言,第 XVIII—XIX页。

② 同上,第 5—8 页。

③ 同上,第1页。

* 第 429 页。第三部 近代哲学

研究。在实践方面那时盛行着所谓快乐说,把道德建筑在欲望上

面;人的概念〔即本质〕和人应该用什么方法实现他的概念均被了

解为寻求快乐、满足欲望。康德正确地指出了这乃是受外界的支

配,而不是理性的自主,是为自然所决定,因而没有什么自由。但

是因为康德的理性原则纯然是形式的,他的追随者从理性出发,不

能有进一步的发展,而道德又必须具有内容,因此弗里斯等人又成

为快乐主义者,虽说他们避免快乐主义者的名称。———一方面我

们看见人的健康常识、经验、意识的事实,但是另一方面沃尔夫的

形而上学思维也还很流行,例如在门德尔松那里。这种形而上学

思维是被认作和单纯的经验方法有区别的。然而它的主要活动乃

在于使思想规定,例如可能性、现实性、上帝等均以理智规定为根

据,从而进行抽象的论证。康德的哲学首先针对着两方面加以反

对。(休谟反对这些规定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耶可比反对它们的有

288

限性,康德反对它们的客观性,虽说就它们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这

个意义讲来,它们是客观的。)康德哲学的主要命题就是前面已经

557 提到过的那个简单的命题。对于康德哲学的研究,由于它的表达

形式之散漫、冗长和特有的术语而加重了困难。同时他的表达的

散漫也有一个优点:同一个道理常常重复多遍,所以我们可以抓住

他的主要命题,而不容易忘记掉。一——我愿意简短地举出康德哲

学中的主要环节。

第一和最一般性之点是这样的。康德从休谟出发。休谟与洛

克相反,指出在知觉中找不到必然性和普遍性。洛克认为人的心

灵如一块白板,我们可以通过经验获得必然性和普遍性。康德立

刻完全同意在知觉中,亦即在外界事物中,没有必然性和普遍性这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种说法,但是同时承认存在着必然性和普遍性,以数学和自然科学

作为例证。① 现在问题是:哪里去寻找必然性和普遍性?我们要

求普遍性和必然性,首先认为它们是构成客观性的,这个事实康德

表示承认。但是跟着他就反对休谟,由于必然性和普遍性既然不

在外界事物内,则它们必然是先天的,这就是说,存在于理性本身

内,存在于作为自我意识到的理性那样的理性之内;换言之,它们

是属于思维的。另一方面康德又反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去掉了

他的形而上学范畴的客观意义,并且指出这些范畴如何只应该划

给主观的思维。——同时耶可比也宣称反对这种形而上学。但由

于他特别是从法国人和德国人出发,所以他的观点也就不同,认为

我们的有限思维只能够建立有限的规定,因而也只能按照有限的

关系去考察上帝、精神。

其次,这些思维规定一般具有普遍性、统一性。统一性指不同558 289

的诸规定结合而言,因而康德把思维叫做综合作用、结合作用。但

思维在它自身内、在它的规定内已经包含那样的结合;思维是一,

是差别的统一。差别的东西就是经验所给予的材料;为了要结合

这种材料,则在主观的范畴中业已具有这种性能,像因果范畴(因

果律)等,能够把这些材料结合起来。这些范畴本身已经是一种结

合了。②

于是康德又这样提出哲学的问题:“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

能?”②判断就是思想规定的结合,如主词与宾词的结合。综合就

《纯粹理性批判》,第4、11、13页。

② 同上,第 819、75—77、15页。第三部 近代哲学

290

是结合。先天综合判断不外是相反者通过其自身而达到的联系,

或绝对的概念,亦即不同的规定的联系,非由经验所给予的联系,

如因果等等,这些就是思维规定。休谟已经指出,这些规定是不在

经验之中。此外空间和时间也是联结者;因此它们也是先天的,即

在自我意识之内的。这是康德哲学的伟大的一面。康德指出,思

维本身是具体的,具有着先天综合判断,而这种判断并不是从知觉

中创造出来的。这里面所包含的思想是伟大的;但是,另一方面,

他对于这个思想的发挥却停留在十分普通的、粗糙的、经验的观点

之内,不能说是有什么科学性。这个思想只具有极其普通的意义。

在阐述方面缺乏哲学的抽象,只是用极其平常的方式说了出来。

559 除了他的生硬的术语不用说之外,康德老是被关闭在心理学的观

点和经验的方法之内。

因而康德便叫他的哲学为先验哲学(这个名词是很生硬的),

这就是说,一个纯粹理性原则的体系,这体系揭示出自我意识的知

性*中普遍的和必然的成分,而不去处理对象,①也不去研究什么

是普遍性和必然性;这种研究就会是超越的。必须区别开超越的

与先验的。超越的数学是这样的数学,在其中无限性这一范畴被

广泛地运用。在数学的范围内我们说,例如,圆是无限多的直线段

所构成;圆被表象为直的,并且由于曲线这样被表象为许多直线

段,这就超出了几何学规定的范围,因而便是超越的。——康德认

为先验哲学不是一种凭着范畴超出它自己的范围的哲学,而是揭

* 又译理智,下同。

《纯粹理性批判》,第19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示出什么会成为超越的东西的源泉的哲学,这哲学只是指出那些

规定之所以成为超越的,其源泉是在意识里,在主观思想里。如果

把普遍性、因果等规定拿去指谓客体,那么这种思维就会是超越

的;这样我们就会超越主观范围而进入另一个范围。我们是没有

权利越入那另一个范围的,无论按结果说,甚至从开始说,我们都

不能这样做,因为我们只能在思维的范围之内考察思维。我们不

愿意承认范畴的客观意义,因为思维是那些综合关系的源泉。先

验哲学就在于在主观思维内揭示出那些范畴。在这里,必然性和 560

普遍性之所获得意义,乃基于人的认识能力。但是康德又把人的

这种认识能力同自在存在或自在之物区别开。所以普遍性和必然

性同时却只是认识的主观条件,那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理性却

不能达到对真理的知识。① 因为理性作为主观性要获得知识,还

需要直观和经验,一个由经验给予的素材。①如果理性想要独立起

来,单凭它自身并且单从它自身就想要创造真理,那么它就变成超

越的了,它就飞越出经验了,因为它缺少那另一个组成部分,便只

会产生出一些仅仅从脑子里空想出来的东西。因此理性在认识中

不是构成性的,而只是规范性的;理性对感性的杂多材料给予统一

和规则。但是这个统一本身是无条件者,这个无条件者一超出经

验只有陷于矛盾。只有在实践范围内,理性才是构成性的。理性

批判的任务不在于认识对象,而在于寻求关于认识的原则,认识的

限度和范围的知识,这样认识才不致超越范围。② ——这只是一

《纯粹理性批判》,第 255—256、107 页。

② 同上,第497—498 页;《实践理性批判》,第 254 页;《判断力批判》(柏林1799

年第三版),序言,第5页。

291第三部 近代哲学

个概要,现在我们就要进一步考察它的个别部分。

详细点说,康德采取如下的途径:(一)他考察了理论的理性,

考察了与外界对象相关联的知识。(二)他研究了作为自我实现的

561 意志。(三)他研究了判断力,对一般与个别的统一作了特殊的考

察。他的成就有多少,我们也同样可以看见。不过对于认识能力

的批判是主要的事情。

(一)理论的理性。在这里康德采取心理学的方式,亦即历史

地进行工作;他把理论意识的主要形态列举出来。第一是直观、感

性,第二是知性,第三是理性。对于这些形态,他就只是这样加以

叙述,完全经验地予以接受,而不是根据概念〔或按照逻辑必然

性〕*去发展它们。

1.感性。感性的先天成分、感性的形式,形成了这个先天哲学

或先验哲学的起点。获得经验就意味着我们通过外在的表象有了

292

感性的感受。在直观里有着各式各样的内容。于是他首先区别开

外在的感觉,如红、颜色、坚硬,和正义感、愤怒、爱情、恐惧、舒适、

宗教情绪等内在的感觉。这样的内容构成那属于感觉内容的唯一

组成部分;这完全是主观的,并且仅仅是主观的。但是在这种感性

成分中还包含着一种普遍的感性成分本身。感性材料中的这另一

方面就是空间和时间的规定,空间和时间是空的。空间的东西是

在我们外面,单就空间本身说来,它是没有内容的。感性材料如有

颜色、有软硬等等的东西使得它有内容。时间同样也是空的。同

样,某种暂时性的感性材料,或者别的内容,特别是内在的感觉,就

* 第 433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是使得时间这一规定有内容的东西。空间和时间是纯粹的直观,

也就是抽象的直观,———在感觉和直观的,我们把感觉〔的个别内

容〕放在我们外面,或者放在时间内作为流动的东西,或者放在空

间内作为彼此相近而分离的东西。感觉内容或者是彼此相近,或

者是彼此相续;我们把这种相近或相续加以孤立或抽象,于是我们

就得到空间和时间。这种纯直观就是直观的形式。现在有人把所

有的东西,包括思维和意识,都叫做直观;甚至把那只应属于思想

的上帝也叫做直观,即所谓直接的意识。因此空间和时间是感性 562

事物本身的共相,照康德说来,是感性的先天形式。空间和时间就

它们的直接的性质说,并不属于感觉本身。我有这个或那个感觉,

这感觉永远是个别的;作为共相的空间和时间只属于先天的感

性。——他把这种批判的研究叫做先验的直观学。直观学(Aes

thetik)这个名词现在专用来指美学。在康德这里,这名词表示关

293

于直观的学说,它研究直观中的普遍成分,即存在于主体之中、属

于主体的成分,亦即空间和时间。坚硬是我的感觉;所谓直观,就

是我感觉到某种坚硬的东西,将这坚硬的东西摆在空间里面。这

就划分出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区别。在空间里感性的内容是彼此外

在,并且是在我之外的;而把感性的内容放在外面去的,乃是先天

感性的活动或动作,这就是空间。如果一个先天感性的活动,把一

个暂时性的感性内容放在相续的次序中,这就是时间。①

康德进一步指出,第一:“空间不是从外在经验中抽引出来的

经验概念。”(说空间和时间不是经验的概念,其实概念本来也就不

《纯粹理性批判》,第 25—27 页。第三部 近代哲学

是经验的,而康德总是经常用这样的生硬形式来说话。)“因为当我

把我的感觉同某种外在于我的东西相联系时,我便预先假定了空

间。当某种外在的东西被表象为在不同的地方或时间时,空间和

时间的观念必定已经先在了。换句话说,它们不是从外在的经验

中派生出来的,反之,必须首先通过这些先在的时空观念,那外在

的经验,才可能有。”这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经验的普遍物;

它们是直观,不过是先天的直观。这种纯时间空间的内容无疑地

563 是主观的,属于感觉。那表现出来的客观的成分——空间和时

间——却不是经验的,而意识在它自身内原先就具有着空间和时

间。它们首先使得特殊的东西——内容——进入时空里面成为可

能。第二,“空间是一个必然的观念,它是一切外在直观的基础。

空间和时间是先天的观念,因为没有空间和时间我们便不能表象

事物。它们必然是外在现象的基础。”作为先天的空间和时间是普

294

遍的和必然的,因为我们发现它们是这样。但是由此不能推论说

它们作为观念原先就在那里。它们诚然是基础,但同样是外在的

共相。康德是这样来看这件事的:在外面有所谓物自体,却没有时

空;现在出现了意识,这意识原先便具有时空在它里面,作为经验

的可能性。这正如说,为了吃饭,我们首先须有口和牙齿作为吃饭

的条件。那被吃的东西却没有口和牙齿,所以空间和时间对于事

物的关系也正如吃对于食物的关系一样。正如食物被放进口齿之

中,事物也被放进时空之中。第三,“空间和时间不是事物关系的普

遍的”(抽象的)“概念,而是直观。因为我们只能设想空间为一个单

一的东西;它没有组成部分”。但是抽象的概念(一般的表象),例如

树的概念,实际上是许多个别的分离的树的集合体。但空间却不是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那类特殊的东西,也不是部分所组成,而永远是一个连续体。因此

空间是抽象物。〔感性的〕直观、知觉永远只有某些个别的东西在

它前面;而空间、时间却永远只是一〔个空间时间〕,它们是先天的。

不过〔我们可以回答康德说,空间和时间无疑地是抽象的共相〕*。

同样,蓝色也只是一个蓝色。空间和时间不是思想的规定,——特 564

别是当我们没有对它形成思想的时候。空间和时间绝不是个别

的,而乃是普遍的、抽象的,——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就是这样。但

当我们对于空间和时间一形成概念时,它们就是概念。第四,“空

间是一个无限的量,不是概念,概念虽可以概括无限多的观念,但

却不包含一个无限的量的观念。因此空间是一个直观。”①

在先验阐述里康德还说出了这个观点,认为空间和时间的观

念包含着先天综合的命题,这些命题是与对于它们的必然性的意

识相联系的。如下的命题就是那样的综合命题,例如:空间有三向

295

度②,或直线的定义为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同样 5+7=12③也是

综合命题。(最后这一命题是分析命题,正如其他的命题也是分析

命题。)第一,这些命题不是出于经验,——其实最好说,不是出于

个别的偶然的知觉;这是不错的,这些命题是普遍的和必然的。其

次,这种命题是出于直观,我们正是从直观里得到这种命题,不是

通过知性和概念。但是康德不能把直观和知性结合起来。这种命

题在直观中是具有直接确定性的。———我们有着各式各样的感

* 第 435 页。

《纯粹理性批判》,第29—30、34—36页。

② 同上,第30—31、41页。

③ 同上,第13、12、150页。第三部 近代哲学

296

觉,这些感觉“构成真正的素材”,这些感觉从外面和里面“占据我

们的心灵”:而心灵具有“这样一种形式的条件”在它里面,“像我们

放在我们心灵里的那样”,这就是空间和时间。① 至于何以心灵恰

好具有这些形式,什么是时间和空间的本性,康德哲学却完全没有

想到去追问一下。当他谈到空间和时间本身是什么的时候,并不

是问:什么是它们的概念?而只是问:它们是外在的事物呢,还是

某种在心灵内的东西?

2.第二种认识能力,正如第一种是一般感性那样,就是知性。

知性是与感性完全不同的一种能力。他只是列举了各种认识的能

力,像在经验的心理学里那样,却缺乏对于认识进程的必然性的阐

述。感性是感受性。康德把知性叫做思维的能动性(Spontane

itt)。能动性这个名词是从莱布尼茨哲学里取来的。知性是能动

的思维、是我自身。知性是“思维感性直观的对象的能力”。但是

知性只有思想没有内容:“思想没有内容是空的,直观没有概念是

盲的。”因此知性从感性那里获得素材,获得经验的和先天的素材

时间和空间。它思维这个素材,但是它的思想是和这个素材完全

不同的东西。或者说,知性是另外一种特殊的能力;只有当两方面

都具备了,感性供给了材料,知性把它的思想与这材料相结合,这

样才产生出知识。②

565

康德的逻辑作为先验的逻辑同样陈述了知性自身内先天地具

有的概念,“根据这些概念知性完全先天地思维对象”③。知性具

《纯粹理性批判》,第49 页。

② 同上,第54—55页。

③ 同上,第59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有思想,但作为知性它只有被限制的思想、对有限事物的思想。思

想具有给杂多的材料带来统一的形式。这种统一就是“我”,自我

意识的摄觉。“我”应当“伴随着”我的一切概念。这是一个笨拙的

说法。我是自我意识即完全空洞的、抽象的自我,这就是摄觉,摄

觉是一般的规定。知觉大半指感觉、表象而言;摄觉则大半指一种

活动能力,通过它可以把某种东西摄进我的意识里。我是那极其

普遍的、完全无规定性的、最抽象的东西。当我行使摄觉的作用,566

把一个经验的内容放进我的意识之内时,那么这个内容必须是在

这简单的自我之内。当这个内容进入*这个单一的、简单的自我

里面时,则它本身也就被简单化了,感染着这种单纯性了。一个内

容在意识内就成为这样一种内容、就成为我的内容了。我是我,我

是这个一,于是内容也就放在这统一性中,因而也就成为一了。而

且这种杂多材料的统一性是通过我的能动性而建立起来的。这种

能动性就是一般的思维,就是对杂多材料的综合作用。这是一个

伟大的意识,一个重要的知识。不过,关于我是一、关于我作为思

维者是能动的、是建立统一性的等等,在康德那里却没有加以确切

地分析。凡是思维所产生的都是统一性;所以思维产生它自身,因

为它是一。(统一性也可以叫做联系,就它假定有一个杂多的东

西,并且从一方面,杂多的东西仍保持其为杂多的东西说来,那么

统一性就是一种联系作用。)这就是先验的摄觉。自我意识的纯粹

摄觉是一种综合的功能。自我是能把捉者;凡是自我所接触的东

西我必定要迫使它进入这个统一性的形式。①

*“进入”德文原本作 hineinkann,这是没有的字,可能是 hineinkommt 一字之

误,兹译作“进入”,英译本第三卷,第 437 页作 enter。

《纯粹理性批判》,第 97—103 页。

297第三部 近代哲学

这种单纯性有许多不同的方式。这些联系作用得到了进一步

的规定。这种综合作用的特定的形式就是范畴,普遍的思维规定。

照康德说,共有十二个基本范畴,这些范畴被分为四类。值得注意

的,并且是一个优点的,是每一类又为三个范畴所构成。这种三一

的方式,这个毕泰戈拉派、新柏拉图派和基督教的古老的形式,在

这里又出现了,不过是极其表面的。(一)第一类是量的范畴:单一

567 性、杂多性、全体性。多是一的否定,差别是多。第三个范畴是前

两个范畴之合而为一,对多加以统贯,就是全体。全体就是多之被

设定为一;多是不确定的,多被结合为一就是全体。全体是被总括

起来的多。(二)第二类是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限

制同样是实在的、肯定的,但也同样是否定的。(三)第三类为关系

或联系的范畴:实体性的关系,实体和偶性;因果性的关系,原因和

作用的关系;第三为交互作用。(四)第四类为样式的范畴,这指对

298

像对我们的思维的关系:可能性、特定存在(现实性)和必然性。可

能性应该列为第二个范畴,但按照抽象思维,空洞的观念〔可能性〕

却被认作第一范畴了。伟大的〔辩证法〕概念的本能使得康德说:

第一个范畴是肯定的,第二个范畴是第一个范畴的否定,第三个范

畴是前两者的综合。三一的形式,在这里虽只是公式,在自身内却

潜藏着绝对形式、概念。康德并没有〔辩证地〕推演这些范畴,他感

觉到它们是不完备的,不过他说,其他的范畴应该从它们推演出

来。①

康德是以如下的方式达到这些统一性的类别的,他从普通逻

《纯粹理性批判》,第75—76、78—82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辑学里拾取了这些范畴。他说,在一般的逻辑学里,特殊类别的判

断被列举出来,判断被认作一种联系;因而也就揭示出不同种类的

简单性、思维。这就是:全称的、特称的、单一的判断;肯定的、否定

的、无限的判断;直言的、假言的、选言的判断;确然的、或然的、自

明的判断。我们注意到,确实是有这些判断的类别、思维的功能和

联系的特殊方式;一般讲来,简单的思维在它里面确实包含有差 568

别,而自我是能作出规定、作出差别者。由于这个特点,康德得出

了它的范畴。就这些特殊的联系方式被突出地提示出来而言,它

们就是范畴。康德只是经验地接受这些范畴,他没有认识到它们

的必然性。他没有考虑到建立统一性,并从统一性发展出差别来。

他更是完全没有想到用这种方式去推演空间和时间。反之,那些

范畴乃是按照它们在逻辑里面的次序,从经验里接受过来的。这

些范畴是知性的形式,或者是联结多样性的材料的方式。①

这些范畴的先验性质在于认自我为联结诸多表象和经验材料

的统一性。这种自我意识的统一就是先验的统一,在这种先验的

统一里就有着摄觉的作用。经验材料在自我意识中被联结的特殊

方式就是个别的范畴,例如因果范畴,或作为一般的统一性。② 康

德进一步说:在知觉中我们是不能遇见这些范畴的,洛克肯定了、

休谟否定了在知觉中能遇见范畴的说法。③ 因此能思维的知性才

是范畴、一般的思维规定的源泉。单就这些范畴本身来说,它们是

空的、无内容的、属于思维本身的。因此要充实这些范畴,还需要

《纯粹理性批判》,第70、77 页。

② 同上,第105—106 页。

③ 同上,第93 页。

299第三部 近代哲学

材料。它们只有通过给予的多样性的直观材料才有内容。它们是

一种联系作用,是使多样性的材料得到统一的作用,只有和这些材

569 料结合起来它们才有意义。内容是从感性、知觉、直观、感觉等给

予我们的。这个内容作为多样性的材料按照知性自己的方式得到

联结,通过自我的先验摄觉得到综合。这就是知识,这就是经验。

对知觉、直观材料的这样的联结或范畴现在就是经验的实质。知

觉还不是经验。经验是被知觉、被感觉的东西之从属于范畴的规

定。这些范畴是空的、抽象的、相对地空的。因此经验或知识一般

乃是多样性的材料的综合;那具有摄觉能力的自我是能综合的作

用。① 于是就发生这样的问题:有内容的感性较高呢,还是概念较

高。经验是被知觉到的,在经验中有着属于感觉、直观的材料。但

是材料并不是按照它的个别性、直接性被接受过来,而是通过范

畴、通过因果律、通过自然规律、一般的规定、类被联结起来。——

300

这些范畴、规律等并不是直接的知觉。我们不能直接地知觉天体

运行的规律,而只能知觉各星球位置的变动。但这样被知觉的东

西被固定下来,使从属于普遍的法则,就是经验。所以在经验中是

有着一般的思想规定的。凡是经验就应该是普遍的,在一切时间

内都有效准的。

但是范畴到经验材料的过渡是以如下的方式造成的。“纯知

性概念和经验的(甚至一般感性的)直观是性质完全不相同的。”因

此必须“指出纯知性概念如何可以应用到现象的可能性”。这就是

先验的判断力所研究的问题。因此在心灵中、在自我意识中有着

《纯粹理性批判》,第108—110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纯知性概念和纯直观。对两者起联系作用的是纯知性的图式、先 570

验的想象力,它规定纯直观使其遵循范畴、纯知性概念,这样就形

成了到经验的过渡。① ——这种联结作用也是康德哲学中最美丽

的方面之一。通过这个联结作用,纯感性与纯知性这两个前此被

说成绝对相反的不同的东西就联系起来了。它是一个直观的、直

觉的知性,或知性的直观;可是康德并没有看见、了解到这点,他没

有把这些思想结合起来:他没有理解到,他在这里是把两种认识结

合一起,表达了两者的自在存在。思维、知性仍保持其为一个特殊

的东西,感性也仍然是一个特殊的东西,两者只是在外在的、表面

的方式下联合着,就像一根绳子把一块木头缠在腿上那样。—

譬如说,实体这个概念在图式中就成为在时间上有永久性的东西

了,②这就是说,把纯知性概念、纯范畴和纯直观的形式放在一起

了。——在我里面的表象被认作偶然的东西,同样也可以被认作

结果,那就必须以物自体、原因、杂多性、单一性为前提;这样我们

就有了整个的知性形而上学。

到了这里,康德又提出了对于经验的或物质的唯心主义的反

驳,说:“我确定地意识到我在时间中的存在。但一切时间规定均

必须以在知觉中的某种永久性的东西为前提。这个永久性的东西

不能只是在我里面的一个直观。”因为在我之内碰见的、规定我的

存在的诸根据乃是表象,这些表象本身需要一个与它们有区别的

永久性的东西,借以作为标准,对它们的变化,亦即对它们在“我的 571

《纯粹理性批判》,第129—132 页。

② 同上,第134页。

301第三部 近代哲学

302

在时间中的存在”所发生的变化“方可加以规定”。换句话说,我意

识到我的存在是一个经验意识,这个经验的意识只有依靠某种在

我之外的东西才可予以规定,这就是说,我意识到某种东西外在于

我。① 倒转过来我们可以这样说:我意识到外在于我的事物在时

间中是特定的和变化着的事物。因此这些变化着的事物就必须以

某种不在它们里面,而是在它们外面的永久性的东西为前提。而

这个前提就是自我,就是它们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以及自在存在的

先验根据,即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在另外的地方,康德是这样来看

这个问题的。② 这些环节引起紊乱,因为那永久性的东西本身正

是一个范畴。这种意义下的唯心主义,认为在我的个别的自我意

识之外没有任何个别的东西,对这种唯心主义的反驳则认为在我

的自我意识之外存在着个别事物,这两种看法都是同样的坏。前

者是巴克莱的唯心主义,其中所说及的只是个别的自我意识,换言

之,它把自我意识的世界认作一堆有限的、感性的、个别的表象,这

些东西虽说被叫做事物,但同样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对象的真理

性或无真理性并不在于它们是事物或是表象,而在于它们的局限

性和偶然性,不论它们是表象或是事物。对巴克莱这种唯心主义

的反驳,其意义不外使人注意到,这种经验意识不是自在存在的,

但这种经验的事物也同样不是自在存在的。不过康德的自我还没

有达到真正的理性,而是停留在与普遍意识相反对的个别意识本

身上。

《纯粹理性批判》,第 200—201页。

② 同上,第101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这样,自我便被归结为知觉的先验统一,归结为纯直观和纯概 572

念双方的统一。据康德看来,经验里面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方面为

经验的部分、知觉,另一方面即第二个环节为范畴、因果、实体和偶

性、类、共相。这是一个极其正确的分析,在经验内我们的确发现

有这两方面的规定。但是康德把这种分析和物自体不可知的说法

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经验只能掌握现象,我们通过经验所获得的知

识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因为知识的两个成分:(一)感觉,这

无论如何只是主观的;(二)范畴,这只是我们的知性的规定,而真

正的内容、材料是感觉,是知识的另一成分。无论范畴也好,感觉

也好,都不是某种自在的东西,两者的结合,认识,也不是自在的东

西,而它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矛盾。事实

上认识就是两者的统一;但是在谈到认识时,康德总是把那能认识

的主体了解为个别的主体。认识本身就已经是那两个环节的真理

303

性;于是被认识者只是现象,认识便又落到主体方面了。主体的这

种认识作用因此只包含现象,不包含自在存在,因为它所包含的事

物只是在直观和感性的形式内。①

事实上,我们看见,康德所描写的只是经验的、有限的自我意

识,这样的自我意识才需要一种外在于它的材料,换句话说,这乃

是一个个别的、有局限性的自我意识。他并没有问,这些知识按其

内容说自在自为地是真的或是不真的。全部知识老是停留在主观

性之内,在主观性之外便是外在的物自体。这个主观性本身却是 573

具体的,特定的思维、知性(范畴)。这些范畴已经是具体的了,而

《纯粹理性批判》,第 216—217页。304

第三部 近代哲学

经验、感觉和范畴的综合就更是具体的了。康德把普遍的、必然的

东西叫做客观的东西。通过普遍性和必然性,经验就成为客观的。

被知觉的东西不是客观的。经验中的知觉康德叫做主观的、偶然

的东西。反之,那对材料加以联系的范畴,思维所带来的统一性,

则是经验中的客观成分、规律、共相。① 另一方面,这种直观范围

内的材料一般地是主观的,这就是说,材料只是像它在我的感觉中

所感到的那样:我所知道的只是感觉,不是事情本身。这当然是主

观的。但与此对立的那一面,即客观的东西,本身也同样是主观

的,虽然不属于我的感觉,但总仍然封闭在主体的范围内,封闭在

自我意识的纯自我内,封闭在能思的知性范围内。一方面我有感

觉内容,另一方面我又是能动的,不让感觉内容保持其偶然的特

性,我要使它成为普遍的。但是这种活动也是主观的,因此我们不

能认识事情〔内容实质〕的本身。一方面是和我们的机体相联系的

感觉规定,另一方面是在自我之内的思维规定。因此我们所认识

的、所规定的都只是现象。在这个意义下康德哲学被叫做唯心主

义:我们只是与我们的规定打交道,不能达到自在存在;我们不能

达到真正的客观事物。②

3.第三种认识能力在康德那里就是理性。第二种认识能力为

知性、思维的规定作用。康德同样按心理学的方式由知性进展到理

性。他在灵魂的口袋里尽量去摸索里面还有什么认识能力没有;碰

巧他发现还有理性,——即使不能再发现什么能力也同样无碍于

574

《纯粹理性批判》,第100—105页。

② 在1825—1826年的演讲录内,这里立刻就插入费希特哲学的理论方面,而它

的实践方面却于阐述了《实践理性批判》之后方才简短地提到。——原编者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事,正如物理学家碰巧发现磁力一样,不论磁力存在或不存在都没

有多大差别。“我们的一切知识从感觉开始,从感觉那里进到知

性,并终结在理性那里,在理性之上我们没有更碰到任何较高的东

西足以加工于直观的材料,使其从属于思维的最高的统一性。”①

理性是根据原则来认识的能力,通过概念在普遍中认识特殊。知

性便不是这样,知性是通过直观而认识到特殊的②,——而范畴本

身就是某种特殊的东西。理性原则一般是共相、思维,这是就它以

无条件者和无限者作为它的对象来说。③ 理性的产物是理念,康

德把理念了解为无条件者、无限者。④ 这乃是抽象的共相,不确定

的东西。自此以后,哲学的用语上便习于把知性和理性区别开。

反之,在古代哲学家中这个区别是没有的。知性是在有限关系中

的思维,理性照康德说来,乃是以无条件者、无限者为对象的思维。

这种无条件者他叫做理念,一个从柏拉图那里取来的术语。⑤

这个无条件者现在必须加以具体地了解。而主要的困难也就 575

在这里。理性的任务在于认识无条件者、无限者。这是什么意思

呢?认识无条件者意味着规定无条件者,把无条件者的规定推出

来。这叫做认识,或者也应该这样说。关于知识、认识等等写了不

少、说了不少,但是没有给它下一个定义。但是哲学的任务在于将

人们假定为熟知的东西加以真正认识,因此哲学在这里所要做的

《纯粹理性批判》,第 257 页。

② 同上,第 258—259页。

③ 同上,第264 页。

④ 同上,第 267、273 页。

⑤ 同上,第268 页。

305第三部 近代哲学

就是对无条件者得到真知。现在理性有了认识无限者的要求,但

理性又没有能力达到这点。康德所提出的理由,一方面认为无限

者没有在经验中被给予,认为没有心理的、感性的直观或知觉与无

限者相对应,认为无限者没有在外在的或内心的经验里被给

予。——“在感性世界里没有与理念相对应的对象”①。这要看我

们如何去看这世界。但康德所谓经验、世界的考察,不外是这里有

一支蜡烛,那里有一个烟盒。这无疑是对的,无限者是没有在世界

中、感性知觉中给予的。并且假定我们所知道的是经验,是思想和

感觉材料的综合,那么无疑,无限者是不能在像我们获得一个感性

知觉那样的意义下被认识的。但是我们也不要求用感性的知觉来

证明无限者的真理性;精神只是作为精神认识的对象而存在的。

另一方面,如果无限者是被认识了的,那么它就是被规定了

306 576 的。但为了要规定无限者,理性除了具有我们所谓范畴的那些思

维形式外,什么东西也没有,范畴虽能给我们以康德所谓客观的规

定,但它们本身却仍然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但如果我们把这些只

能应用于感性直观的范畴应用去规定无限者,那么我们就会纠缠

在错误的推论(背谬论证 Paralogismen)和矛盾(widersprüche)

(二律背反 antinomien)之中。这是康德哲学中重要的一面,即指

出只要通过范畴去规定无限者,这个规定就会陷于矛盾。他说,这

些矛盾是必然的;在矛盾中理性是超越经验的。理性本身又有这

样的要求,即要求把知觉、经验、知性的知识追溯到无限者。② 这

《纯粹理性批判》,第278 页。

② 同上,第277—278、288—289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种无限者与知性 知识或知觉的结合将会是最高的具体概念。

说理性产生理念,这是一种伟大的说法;但在康德那里这只是

一个抽象。只有无条件者与有条件者的结合才是理性的具体

概念。

有各种不同的无条件者,它们都是由理性产生的、独特的对

象,先验的理念;因此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东西。至于康德何

以会得到这几种的理念,现在他又须从经验、从形式逻辑去加以说

明,因为按照形式逻辑有不同种类的理性推论。康德从三段论法

的形式推演出理念来。有多种的推论:(甲)直言的推论、(乙)假言

的推论、(丙)选言的推论。因此无条件者也有三种:(一)作为“在

一个主体内的直言综合的无条件者”。综合是具体的概念,但它的

意义却是两歧的。因为它可能指对独立的东西的外在结合。当我

们设想自己为思维的主体时,我们便做出这种联结。(二)作为“在

一系列环节中的假设的综合的无条件者”。(三)作为“在一个系统 577

中诸部分的选择的综合的无条件者”。① 第一种综合被说成是理

性的对象、先验的理念,当我们设想自己为“思维的主体”时,我们

便作出这种综合。第二个理念是“一切现象的总和、世界”。第三

个理念“包含着一切事物的可能性之最高条件那样的东西,一切本

质的本质”——这就是上帝。② 现在问题是:这些对象是否具有实

在性?理性是否能给予它们以现实性?就是说,它们是否仍然被关

闭在主观的思维里?这是最后必须追问的问题。现在理性是不能

《纯粹理性批判》,第261—262、274—275页。

② 同上,第 284 页。

307第三部 近代哲学

308

给予它的理念以实在性的,不然它就会成为超越的,超出经验的了。

反之,理性只能产生悖谬的论证、矛盾和没有现实性的理想。①

甲、“背谬的论证是一种形式上错误的理性推论”。由于理性

把在一个主体内拼成直言综合的那种无条件者或思维的主体设想

成为实在的东西,因而把它叫做实体,这就形成了悖谬的论证。自

我、思维者是不是一个实体呢?一个灵魂是不是一个灵魂实体呢?

进一步还要问:这种思维的自我、灵魂是不是永久性的、非物质的、

不朽的、有人格的,是不是和肉体有实际的共同性呢?——推论的

错误在于把先验主体的统一性这一必然的理性理念认为是一个事

物或实体。在我的思想里我发现我是有永久性的,那有永久性的

578 东西就是实体。自我是我的思想之空虚的先验主体,但它只有通

过它的思想才被认识;至于它本身是什么样子,对于这,我们一点

观念也没有。(一个可怕的区别!须知思想就是本身自在的东西

了。)对于它〔即自我〕我们不能肯定说它存在,因为思维、自我意识

是一个单纯的形式,我们对于能思维的自我不能通过外在的经验

去认识,只有通过自我意识才对它有一个观念,这就是说,因为我

们不能把自我拿在手上,不能看见它、不能嗅着它等等。其实如果

自我是一个普通的事物,则它就也会被经验到。我们诚然知道,自

我是主体;但如果我们超出了自我意识,并且声称它是实体,那么

我们就超越了我们所应有的界限。我们不能赋予主体以任何实在

性。②

《纯粹理性批判》,第288—289 页。

② 同上,第 289—299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这里我们看见,康德陷于矛盾,在他所驳斥的观念之生硬性和

停留在他所驳斥的观念之内的他自己的观念之生硬性,其间就存

在着矛盾。第一,当康德肯定说,我不是一个感性的事物、不是一

个僵硬的不变的东西、不是一个有感性的特定存在的灵魂实体,他

完全是正确的。第二,他所肯定的反面却不是说,作为普遍的、能

思维的自我本身具有本质和真正的实在性,具有他所要求的客观

方式的现实性的环节。反之,他停留在这种实在性和存在的观念

之内,即他认为实在性只是在于具有感性的特定存在。康德不能

够跳出这种观念。他总以为,因为我没有感性的特定存在,我没有

在外在的经验里被给予我们,所以它就不是实在的。因为自我意

识、我的本身不是实在性;它只是我们的思维,换言之,康德把实在

性*仅了解为纯全是感性的东西。——存在、事物、实体在康德看

来似乎远比主体还要高,主体不配具有这些规定。但是毋宁应该 579 309

说,那些规定太贫乏了,有生命者不是事物,灵魂、精神更不是事

物。事物、实体反而是太低劣了,不能说明自我,因为它们只是些

知性的范畴。同样,存在是我们对于精神所能说的最少的东西了,

存在只是精神的、抽象的、直接的自身同一性。存在是属于精神

的,但必须认为,我们不值得费力气应用存在这个规定去说明精

神。

乙、第二,二律背反是把无条件者的理性理念应用到世界

上而引起的矛盾,即把世界看成一切有条件者的全部总和,或

*“实在性”原本作“自我意识”,可能有误,因为与上文所说“他认为实在性只在于

具有感性的特定存在”的话不连贯,兹改成实在性。第三部 近代哲学

把世界本身认作无条件者、无限者而引起的矛盾。这就是说,

世界里有了某些现象,理性就要求这些现象之所以可能的全部

条件,就这些条件构成一个系列来说,理性就要求一个绝对完

满的综合。如果把这全部条件的综合说成是存在着的,那么这

就只表明其自身为一个二律背反,并表明理性只是辩证的。并

且在这个对象里从各方面看来都存在着完全的矛盾。①现象只是

有限的内容;理性规定则被认作是无条件者、无限者。世界是有限

者的结合;如果我们用理性去思维这个内容、〔世界〕,使它从属于

无限者,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两个规定,有限者与无限者,两者互相

矛盾。理性要求绝对完备的综合,在现象界我们有一系列的因果

关系,但理性要求一个完备的系列,亦即要求一个开端。康德指出

了四个矛盾;①这未免太少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有矛盾。在每一个

概念里都很容易指出矛盾来。因为概念是具体的,因而不是简单

310

580 的规定。所以每一个概念包含着许多规定,这些规定都是正相反

对的;这些矛盾康德叫做二律背反。这是很重要的,但与康德的原

意相反。

子、这些二律背反包含着这样一种矛盾,例如我们可以证明一

个规定,有限性与另一个规定,无限性同样正确。按照时间和空间

在进程中的综合的完成是时间和空间的最初开始。正题:“世界在

时间上有一个开始”和终结,“并且它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

反题:“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始”和终结,并且“在空间内也没有限

度”。正面和反面都同样可很好地加以证明。他所提出的证明却

《纯粹理性批判》,第312—314、320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不是“律师的证明”,他是用间接的方式去论证的。①他想要知道,

世界是否有起始和终结,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中是否有限。但是世

界就是这个宇宙、全体;所以它是一个普遍的东西、一个理念,而这

个理念可以被规定为有限或无限。如果我们应用这些范畴去说明

世界,那就会陷于矛盾〔,因为这些范畴是不能应用于物自体

的〕*。

丑、第二个二律背反:实体是由简单的部分集合而成,人们可以

必然地设定有简单的部分存在,或者说,简单性是可以被证明的。

但同样也可以证明无穷的分割,分割永远不能完成。正题:“每一个

集合起来的实体都是简单的部分”、原子“所构成”。反题:“没有简

单的东西存在”②。原子也是一种限度、物质性的自为存在。同样

也可以说,点是封闭着的面。原子的反面是无限的分割性。

寅、第三个二律背反是自由与必然性的对立。前者是自身决

311

定的原则,它属于无限性一面。它认为遵循自由律的因果关系是

唯一的因果关系。后者只承认决定论有效。它认为,每一个事物 581

都是为一个原因或根据所决定。③

卯、第四个二律背反:从另一方面看来,我们可以说,全体完成

于一种作为行动之最初开始的自由中,换言之,全体完成其自身于

一种作为世界原因的绝对的必然本质中,——这样,世界的进程就

打断了。但是,同样可以说,与这种自由正相反,世界进程是按照

《纯粹理性批判》,第317—318、328—329、332 页。

关 第 449页。

② 同上,第318、336、337 页。

③ 同上,第319、346—347页。3123

第三部 近代哲学

因果条件的必然性,并且与必然的本质相反,一切都是偶然的。正

题:“这世界有一个绝对必然的本质”、绝对实体、有条件的世界的

绝对必然性。反题:“在世界之内、在世界之外都没有绝对必然的

本质存在”。①

这些对立中每一个都有同样的必然性。在这里详细发挥这点

未免是多余的。这些矛盾的必然性是康德所提到意识前面的很有

趣味的一面。人们按照普通的形而上学思想,总以为一面必定是

正确的,另一面必定应该推翻。但是指出这类的矛盾出现的必然

性正是很有趣味的。②

康德也解除了这些矛盾,不过是按照先验唯心主义的独特方

式去解除的。先验唯心主义不怀疑或者不否认外界事物的存在,

反而“承认事物在时空中是可以感知的”。(这种承认其实是不需

要的):但是从先验唯心主义看来,“空间和时间本身并不是事物”,

因此“在我们心灵之外便没有存在”,这样,无论有条件或无条件都

不能用来说明物自体。③ 这就是说,所有这些关于时间和起始等

582 等规定都不属于事物本身或物自体,而物自体是独立存在于我们

的主观思维之外的。如果这些规定属于世界、上帝、自由,那么就

会出现客观的矛盾。这个矛盾并不是自在自为地存在于那里的,

而是仅仅属于我们的主观思维,并以我们的主观思维为其根源。

换言之,这种先验唯心主义让矛盾保持着,只是认为事物本身并不

是那样矛盾着的,而认为矛盾仅仅出现在我们心灵内。于是同样

《纯粹理性批判》,第 319、354—355页。

② 同上,第324页。

③ 同上,第385—386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的矛盾就停留在我们心灵内。正如从前认为上帝是接受一切矛盾

在自身内的存在,现在便认为自我意识是这样的东西。但是康德

哲学没有抓住“不是事物本身矛盾而是自我意识矛盾”这一论点,

予以进一步的挖掘。经验教导我们,自我并不因为有了矛盾而解

体;我们知道,自我继续生存下去。因此我们用不着为了我们的矛

盾而苦恼,因为矛盾并不能使自我解体,自我能够忍受矛盾。

但这样说来,矛盾并没有解除,在过去以及在今后它仍然保持着。

而康德未免对于事物太姑息了,认为事物有了矛盾是不幸之事。

但须知,精神(最高的东西)就是矛盾,这绝不应该是什么不幸的

事。由此足见,先验唯心主义丝毫没有解除矛盾。如果认为现象

世界有一个物自体,这个物自体没有矛盾,它是不同于精神东西

的,并且认为有矛盾的东西就会毁灭自己。那么,精神一有了矛盾

就会陷于混乱、发狂。真正的解决在于认识到这样的道理:范畴本

身没有真理性,理性的无条件者也同样没有真理性,只有两者的具

体的统一才有真理性。

丙、康德又讨论到上帝这一理念。这第三个理念是本质之本

质,其余的理念均以它为前提。这是理性的理想、一切可能性的总

和。他说,按照沃尔夫的定义,上帝是一切中最真实的本质。现在

问题在于证明上帝不仅仅是思想,而要证明上帝存在,具有现实 583

性。① 他叫这个规定为理想,以表示和理念的区别。它是存在着

的理念。比如我们在艺术里就是把那通过感性方式实现出来的理

念称为理想。①

313

《纯粹理性批判》,第 444—452、441—444 页。314

第三部 近代哲学

于是康德进而考察上帝存在的证明,追问,这个理想是否可以

具有实在性。本体论的证明从绝对概念出发,由概念推存在,它想

要做出一个〔由概念〕到存在的过渡。① 在安瑟伦、笛卡尔、斯宾诺

莎那里都是如此。他们全都承认存在和思维的统一。但是康德

说,这样一点也不能赋予这个理性的理想以实在性;并没有从概念

到存在的过渡,从概念里是推不出存在来的。“存在不是一个实

在的谓语”,像别的谓语那样,“存在不像一个关于某种事物的概

念那样可以添加在那个事物的概念里面。一百元现实的钱并不

比一百元可能的钱多一分一毫”,它们具有同一内容,亦即同一

概念;它们都是一百。前者是概念(表象),后者是对象。存在并

不是一个添加进对象里去的新的概念。否则我关于一百元真实

的钱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将不同于一百元真实的钱。但是“真

实的对象并不仅仅包含在我的概念里;换言之,一百元真正的钱

是综合地加进我的概念里”。因此从概念里不能推出存在来,因

为存在并不包含在概念之内,而是加给概念的。“为了达到存

在,我们必须超出概念。纯粹思维的诸客体是没有手段可以认识

584 它们自己的客观存在的,因为它们必须先天地被认识;而我们对于

一切存在的认识都纯全是属于经验范围的。② 这无异于说,概念

与存在的综合,换句话说,理解存在、把存在设定为概念,正是康德

所并未达到的。存在在他那里仍然是完全外在于概念的东西,但

我们却认为存在是概念的外在化。在存在中和在概念中,内容是

《纯粹理性批判》,第458—462 页。

② 同上,第462—466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同一的。存在既然不包含在概念里,那么从概念推存在的努力也

是徒劳的。

诚然,存在的规定并不是肯定地包含在概念里面的。概念是

客观性、实在性以外的别的东西。概念的对方并不是现成地包含

在它里面的;如果我们单是停留在概念上,则我们便会老是停留在

作为概念对方的存在上。那么我们就只有观念,完全没有存在;这

正是因为我们固执着两者的分离。想象中的一百元可能的钱,不

同于一百元真实的钱,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看法,说不能从概念过渡

到存在,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了。当我想象我有一百元钱时,事

实上我还没有一百元钱。但同样人们也通常这样说:我们必须丢

掉想象。

第一,一个单纯的表象,亦即一个单纯的想象的东西是不真

的;一百元想象的钱是而且永远是想象中的钱。但是老停留在想

315

象中的钱上也不是健康常识,一点用处也没有。一个老在这种想

象和愿望中兜圈子的人,必定是一个无用的人。如果一个人有了

足够的勇气要获得一百元钱,他志在获得一百元钱,那么他必定要

动手去工作,以便获得这一百元钱。这就是说,我们必须超出想

象,不可老停留在想象里。这种主观性并不是最后的、绝对的;真

理不是一个仅仅主观的东西。如果我占有了一百元钱,则我便实 585

际占有一百元钱,并且同时也具有一百元钱的观念。照康德的看

法,便老是停留在观念与存在的区别里,二元论成了最后的东西。

每一面都被单独认作某种绝对的东西。这里所谓绝对者和最后者

可以说是最坏的东西。健康常识所走的方向却正与此相反;每一

个普通常识都超出了这种看法,每一个行为都要扬弃一个观念(主316

第三部 近代哲学

观的东西)而把它转变成为客观的东西。没有人会愚蠢到像康德

哲学那样。当他感到饥饿时,他不会去想象食物,而是去使自己吃

饱。一切行动都是一个还没有存在的观念,但是这个观念的主观

性正在被扬弃中。同样,通过外部的条件,想象中的一百元钱会变

成现实的东西,而现实的东西会成为我们的观念。——这是通常

的经验,这是事物的命运。一百元钱是否成为我的财产,这完全依

靠外部的条件。

第二,诚然,观念是不中用的,如果我死硬地老是停留在想象

里;我能想象我所愿望的任何东西,但这并不能使它存在。问题只

在于我所想象的是什么:我是否思维到或理解到主观的东西和存

在,如果做到了这点,那么两者就可以互相转化。

笛卡尔明白地只是肯定在上帝的概念里思维与存在是统一的

(上帝之所以是上帝,正由于有了这种统一),他并没有谈到一百元

钱。一百元钱的概念本身并不包含存在。同样在一百元钱那里,

观念与存在的对立的绝对性也是要被扬弃的,这就是说,凡是有限

的东西都要消逝的。只有在有限性的哲学里,有限才被认作绝对。

思维、概念必然地不会停留在主观性里,而是要扬弃它的主观性并

表示自身为客观的东西。当存在还没有通过概念加以理解时,则

它就是无概念的、感性的知觉。无概念的东西当然没有概念,—

至于感觉,当然随手可以拾取。这种感性的存在诚然是绝对者,

〔不过〕没有本质*。换句话说,那样的存在是没有真理性的,它只

* 按这句话与英译本第三卷第 454 页略有出入,按照英译本应作:“这种感性存在

当然不是绝对者,没有真实本质。”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是一个消逝着的环节。——这种普通逻辑中毫无内容的空论,也 586

叫做哲学研究。这就像那个坚强的驴子伊沙夏尔,一步也推它不

动。①这正如说,我们一点用处没有,因为我们一点用处没有,我们

这样没有用,正因为我们不愿意有用。这乃是一个很错误的基督

教的卑谦和谦逊的观念,认为通过卑贱可以达到优胜,———这种自

认卑贱无用正是一种内心的骄傲和自我夸大。但是为了尊敬真正

的谦逊,我们不应该老停留在可悲悯的地位,而应该通过对于神圣

的东西的掌握,提高我们自己超出可悲悯的地位。

康德所坚持的原则是:从概念里不能挖掘出存在来。②由此得

出结论,认为理性是具有无限者、无规定者的思想的东西,并且认

为理性的理念一般是和规定性分离的,确切点说,是和存在这个规

定分离的。理性的理念是不能从经验予以证明的,亦不能从经验

里得到证实的。如果用范畴去规定理性的理念,那就会产生矛盾。

如果把一般的理念仅仅规定为存在着的,那么这种理念也仅仅是

一个概念。这种概念仍然永远是和事物的存在区别开的。这个从

知性知识看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康德却没有从理性的观点予以进

一步的发挥,而只是说,理性本身除了是使知性知识得到方法的系

统化的形式统一外,没有别的。他所坚持的乃是纯全抽象的思维、

纯粹的自我同一性。据他说,知性只能带给事物以秩序,不过这

种秩序并不是自在自为的,而仅仅是主观的。所以理性除了只

是它自己的〔纯粹〕*同一性、统一性的形式外,什么也没有;而

《创世记》,49:14。

《纯粹理性批判》,第467 页。

* 第455页。

317318

第三部 近代哲学

587 这种形式也只能达到对各式各样的知性规律和知性关系的系统化

罢了。知性发现了种、类、规律,理性便加以整理,力求使其得到统

一。① ——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我们看到对诸阶段的描述:自我

作为理性、表象,而事物便在外面;两者彼此外在,互相反对。这就

是康德最后的观点。动物并不是老停留在这个观点上面,它通过

实践达到两者的统一。康德的理论理性就是如此。②

这是康德哲学的先天方面,它对理性本身作出一些规定和区

别,它没有对理性作出个别性的规定性。

还必须提到康德的积极哲学或他的形而上学,这个形而上学

是康德先天地提出来的关于客观的存在、关于经验对象的内容、关

于自然的学说,——这是他的自然哲学。不过一方面就内容说是

极其空疏的,包含着物质的一些一般的质和概念;另一方面就科学

的或康德所谓先天的形式看来,同样是一种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

东西。因为康德只是假定了物质有运动,③并且有引力和抗力④种

种概念,但他没有表明它们的必然性。——他的《自然科学的基本

原理》是有其重大功绩的,它促使人于开始研究自然哲学时注意到

物理学曾应用了许多思想规定(这些思想规定构成了物理学的主

要基本原理),而没有对它们作进一步的研究。例如密度在物理学

588 中被看成空间中不均匀的量(限量);与此相反,康德断言密度是一

种空间的充实程度、能、行动的深度。他想要从力、活动、能里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第497—498 页。

② 在1825—1826年的讲演中这里插入了耶可比哲学有关这方面的看法。

③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莱比锡1800年第三版),第1页。

④ 同上,第27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出物质,而不从原子。① 谢林完全停滞在这个学说里。这是一种

关于自然的形而上学、关于自然的一般概念的陈述。陈述的范围

非常狭窄,只限于物质和运动。这乃是去思维,或者说,去揭示思

想规定的一种尝试,像物质这样的观念就是这种尝试的产物。他

曾经试图规定这门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并给予所谓动的

自然观以最初的冲激。

“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也像在自然方面那样阐明了关于信

仰的学说,作为理性的一个方面。康德提到,在那已经为启蒙运动

(也可说是清除运动)所摒弃了的宗教中的传统信条里含有理性的

理念:他要寻求人们在宗教中所谓信条,例如原始罪恶,有什么理

性的(首先是道德的)意义。② 他比起那羞于说到原始罪恶的清除

运动更为合理。——这就是康德哲学中理论部分的主要之点。

(二)实践的理性。康德哲学第一部分是理智、理论的理性。

第二部分是实践理性,研究意志的本性,什么是意志的原则。康德

接受了卢梭认意志本身是自由的那个看法。康德是这样理解理论

理性的:当理性同对象发生关系时,这个对象必定是被给予的;但

是如果理性自己给自己提供对象,则这个对象便没有真理性。这 589

就是说,在认识里面——(在这一个认识里面)——理性没有达到

独立。反之,理性只有作为实践的理性才是自身独立的。作为一

个道德的存在,人是自由的,超出于一切自然规律和现象。正如理

论理性自身具有范畴、先天的区别那样,同样,实践理性也具有一

①《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莱比锡1800年第三版),第65—68 页。

②《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哥尼斯堡1794年第三版),第20—48页。

319320

第三部 近代哲学

般的道德律、义务和权利、应该与不应该等概念构成了道德律的进

一步的规定。这里理性可以轻蔑理论理性所必然地给予的一切材

料。意志是自己决定自己的,一切正义的和道德的行为均建筑在

自由上面;在自由里人有了他的绝对的自我意识。① 在实践理性

这一方面,自我意识本身就是本质,而理论理性却有一个〔外在的〕

对方。第一,自我在它的个体性里即是直接的本质、普遍性、客观

性。其次,主观性努力追求实在性,但不是像从前那样追求感性的

实在性;因为在这里,理性本身被当作现实的东西。在这里,概念

已经意识到它自己的缺点;因为理论理性所有的却不是应该有

的,——概念只能是概念。第三,这是一个绝对性的观点;一个无

限的东西展开在人的胸膛中。这是康德哲学中令人满意的方面,

真理至少是放在心灵中了。我只承认那符合于我的使命的东西。

甲、康德把意志分为卑下的和高尚的欲求能力。这个名词是

不恰当的。卑下的欲求能力为欲望、嗜好等等。高尚的欲求能力

为意志本身,这种意志没有外在的、个别的目的,只有普遍的目

590 的。② 现在问题是:什么是意志的原则?什么应该是决定人的行

为的原则?人们已经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原则如善意、幸福等等。

行为的物质的原则完全可以归结为冲动、快乐。③ 但理性的原则

本身是纯粹形式的,并且包含着凡是应该被当作规定的,必定可以

设想为有普遍效准的定律,而不至于被扬弃。③行为的一切道德价

值建筑在这样一个信念上,即这个行为之产生,是由于具有定律的

① 《实践理性批判》(里加1797年第四版),第3—11页。

② 同上,第 41页。

③ 同上,第 40、56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意识,是由于为了这定律而行为,并由于尊重这定律和它自身而行

为,并不考虑到什么东西可以使人快乐。① 作为一个道德的存在,

人自身即具有道德律,意志的自由和自主就是道德律的原则。康

德说,从嗜欲得来的那些规定,对意志说来乃是不自主的原则,或

者说,如果意志采取那些规定作为目的的话,它就是不自主的。因

为它是从某种别的东西得到它的规定的。但当意志自己决定自己

时,它便是自由的。它是自主的、它是绝对自发性、自由的原则。

意志的本质是自己决定自己。它只能以它自己的自由作为它的目

的。只有当实践理性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律时,康德才说它是自主

的。经验的意志是不自主的,它是为欲望、冲动所决定的。②它属

于我们的本性,不属于自由的范围。②

把定律、自在存在认作自我意识的本质,并把它引回到自我意

识,这乃是康德哲学中一个大的高度重要的特色。人按照他自己 591 321

对世界、对历史的评价而追求这个或那个目的,但当他这样做的时

候,他应该以什么为最后目的呢?但是对于意志说来,除了由它自

身创造出来的、它自己的自由外,没有别的目的。这个原则的建立

乃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即认自由为人所赖以旋转的枢纽,并认自由

为最后的顶点,再也不能强加任何东西在它上面。所以人不能承

认任何违反他的自由的东西,他不能承认任何权威。康德哲学曾

经由于下列这一方面而获得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即认为人在他自

身中即可发现一个纯全固定的、不可动摇的东西、一个坚实的重

①《实践理性批判》(里加1797年第四版),第126—135页。

② 同上,第58、38、77 页。第三部 近代哲学

322

点,因此只要人的自由没有受到尊重,他就不承担任何义务。这就

是他的原则,但这个原则却老是停滞不前。

实践理性立即被理解为具体的。理论理性的最后的顶点为抽

象的同一性。它只能提供抽象条理的规则和准则。① 只有实践理

性才是有立法作用的,才是具体的。它为它自己建立的规律就是

道德律。康德明白说出了实践理性本身是具体的。不过进一步便

可看见,这种自由首先是空的,它是一切别的东西的否定;没有约

束力,自我没有承受一切别的东西的义务。所以它是不确定的;它

是意志和它自身的同一性,即意志在它自身中。但什么是这个道

德律的内容呢?这里我们所看见的又是空无内容。因为所谓道德

律除了只是同一性、自我一致性、普遍性之外不是任何别的东西。

形式的立法原则在这种孤立的境地里不能获得任何内容、任何规

定。这个原则所具有的唯一形式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同一。这种普

592 遍原则、这种自身不矛盾性乃是一种空的东西,这种空的原则不论

在实践方面或理论方面都不能达到实在性。康德是这样表述普遍

的道德律的(人们一直就愿意建立这样的普遍形式,这也是抽象理

智的要求):“根据通则来行动”(规律也应该是我自己特殊的规

律),“这些通则能够成为普遍的规律”。② 因此这个规定乃只是抽

象的同一性。

这样,康德对于义务的定义(因为抽象的问题是:对自由意志

说来什么是义务)除了同一性、自身不矛盾的形式外(而这种形式

《纯粹理性批判》,第62、500页。

②《实践理性批判》,第54、58(35)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乃是抽象理智的法则),什么东西也没有。保卫祖国、为他人谋幸

福之所以是义务,并不是由于它们的内容,而只是因为那是义务。

这正如在斯多葛派那里那样,被思维的东西是真的,其所以是真

的,即因为它是被思维的。① 仁慈是道德的规律,“施舍你的财物

给穷人”。但假如你把你所有的一切,全部施舍给人,这样一来,仁

慈便被取消了。凭借抽象的同一性说,上帝就是上帝,我们一步也

不能前进;每一个内容,放在这种抽象的形式里,自身是没有矛盾

的。但是不放进这种抽象形式里,那内容还不是一样。譬如就财

产来说,在我的行为里,他人的财产应得到尊重。但是这个原则也

完全可以取消,如果没有财产,这个原则便完全失效了。关于财产

的道德规律是:应该尊重财产,因为这个教训的反面不可能是一个

普遍的规律。这是不错的。但财产是一个前提:如果没有财产,那

么也就可以不尊重财产。有财产,所以才尊重财产。如果我不以

323

有财产为前提,则在偷窃行为里就不存在着矛盾。那乃是一个极

其形式的原则。这就是康德、费希特道德原则的缺点,它纯全是形 593

式的。冷冰冰的义务是天启给予理性的胃肠中最后的没有消化的

硬块。

乙、实践理性中第一个公设就是自己决定自己的自由意志。

这个貌似具体的原则仍然是抽象的。第二和第三个公设是这样的

形式,这些形式令我们觉得意志在较高的意义下是具体的。作为

一个特殊的个人,我也是一个特殊的意志。具体的概念应表明我的

特殊意志与普遍意志是同一的,换言之,我是一个道德的人。第三

① 比较本书第三卷,第267页。324

第三部 近代哲学

个公设是最高的具体概念,自由的概念,把一切人当作自由的;自

然、世界也应该与自由的概念谐和一致。——第二个公设涉及意志

的概念和特殊的意志的关系。这里各个公设便开始了。特殊意志

应该遵循普遍的意志,两者的统一性是被设定了。人应该是有道德

的,这仍然停留在应该上面。其结果是,这个目的只有在无穷的进

展中可以达到。因此这仍然停留在谈说道德上面。但是什么是道

德的内容,或者什么是自我实现的精神的体系,却没有被考虑到。

反之,正如理论理性同客观的感性材料相对立,同样,实践理性也

和实践的感性、冲动、嗜好等相对立。完善的道德只能在彼岸,因

为道德假定特殊意志和普遍意志的差别。道德是根据普遍规律对

于感性情欲的斗争和规定。这种斗争只有当感性意志还不符合于

普遍意志时才存在。因此道德的意志只是一个“应该”;就在这个

基础上面康德建立了他的灵魂不灭的公设。① 无疑,特殊意志是

594 不同于普遍意志的,但是它不是最后的,不是绝对有永久性的。

丙、另一个公设是关于上帝的公设。意志以全世界、全部感性

世界同上帝相反对。而理性便寻求两方面的统一,认为自然、世界

应该与理性意志、善谐和一致。道德律的理念是以善作为世界的

最终目的。由于道德律是形式的,本身没有内容,它便与主观的冲

动和嗜好相对立,并与外界的独立的自然相对立。康德力求在至

善这个思想里调解两者的矛盾,在至善里自然便与理性相一

致,②——这种谐和一致其实是和道德不相干的,虽说这里面包含

①《实践理性批判》,第219—223 页。

② 同上,第198—200、205—209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着实践的实在性。因为幸福只是感性的自我感觉或作为这个个人

的直接的现实性,并不是自在的普遍的实在性。因此刚才提到的

那种结合本身仍然只是一个彼岸,一个思想。康德完全赞同一种

流行的说法,说什么在这个世界里,好人总是受苦,恶人反而很快

乐等等,①因而设定了上帝的存在,作为这样一个本质、一种动因,

通过它可以带来这种谐和,这既可以表明道德律的神圣性,也可以

表明自然中的理性目的,当然这种理性目的只有通过无穷的进展

过程才能实现。同样,灵魂不灭也表明主体在它的道德生活中

的无穷进展,因为道德本身是一种不完善的东西,它必须无穷无

尽地向前进展。这样一种公设仍然让矛盾原样持续存在着,只

提出了一种抽象的“应该”以求解除矛盾。因此上帝被当作一种

设定的东西;理性并不能认识它。谐和并没有出现,不是现实

的;它只是应该存在。公设本身永远在那里;善则是一个与自然 595 325

相对立的彼岸,两者被设置在这种二元论中。当自然与善的概

念相适合时,自然已不复是自然。于是两者停留在高度的矛盾

中,不能得到结合。必然性的规律与自由的规律互相乖异。同

样有必要对两者加以统一,但这种统一性却不是现实的。反之,

两者的分离却被设定了。康德采用通俗的说法道:恶应该加以克

服,但又同样必定不能克服掉。这样上帝只是一个公设,只是一个

信仰、一个假想,这只是主观的,不是自在自为的真的。② 这个结

论也是很普通的。

①《实践理性批判》,第198—200、205—209 页。

② 同上,第223—227 页。第三部 近代哲学

326

这些公设所表示的不外是处处自相矛盾的不同环节之无思想

性的综合。它们是各式各样的矛盾的“巢穴”。① 例如,他之所以

提出灵魂不灭这个公设,是为了不完善的道德,亦即因为道德为感

性所感染。但是感性成分又是道德的自我意识的条件;目的完善

地达到又会取消掉道德的本身。——正如那另一个目的感性与理

性的谐和同样会取消道德,因为道德正包含在理性对感性的对立

里。因此,那创造谐和的上帝的现实性、存在,正是这样的一种东

西,这种东西,意识同时也知道它不是现实性,不是存在;意识承认

上帝是为了寻求谐和,这正如儿童任意制成一个稻草人,并且彼此

相约他们要装作对这个稻草人表示恐惧。承认上帝存在的理由在

于有了神圣的立法者这个观念,可以使道德律赢得更多的尊重,但

596 是这个理由和道德在于纯粹为了道德本身而尊重道德律的看法正

相矛盾。②

因此在实践理性里自我意识被当作自在存在,反之在理论理

性里客观的本质被当作自在存在,但两者均同样没有达到统一性

和现实性本身。它使得人很难相信理性是现实的。但须知,除了

理性外更没有什么现实的东西,理性是绝对的力量。人们的虚骄

心理总愿意在头脑中空悬一个理想,以便对任何东西都可加以非

难:我们是有智慧的人,智慧就在我们内部,但是它却没有出现。

这是最后的观点;这无疑是很高的观点,但是它却不能达到真理。

绝对的善只是停留在“应该”里,没有客观性,那么它就只得老是停

① 比较《纯粹理性批判》,第 471页。

② 《实践理性批判》,第146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留在那里。

(三)《判断力批判》。还剩下康德哲学中的第三方面,在这里

也提出了对于具体的要求,在这里统一性的理念已不是一个彼岸,

而是被设定为一个当前的东西,——这是判断力的理念。它的对

象一方面为美,一方面为有机的生命;而后者是特别的重要。康德

说,我们有知性,它在理论方面是立法者,创立各个规定、范畴。但

是这些知性的范畴只是一般的规定,在它们外面存在着特殊的东

西(这是属于每个特殊知识的另一种成分);两者对于知性而言是

彼此不同的。但知性是一面,特殊者是另一面。因为知性所作的

区别本身仍然是停在一般性中。在实践里,理性是自在的东西,但

理性的自由的独立自主和理性(在较高形式中)立法的自由,便与

在自由中的自然或自然自己的规律相对立:

“知性”与(实践的)理性“具有两种不同的立法”———(“在理论 597

327

理性里,理性只能凭借知性从给予的规律通过推论作出结论,但这

些结论永远只限于在自然中有效准;只有在实践理性里,理性自身

才是立法者”)——“在一个并且同一个经验的基地上,彼此不互相

侵犯。因为自然概念对自由概念的立法没有任何影响,同样自由

概念也不扰乱自然的立法。——这两种立法及其所属的能力有同

时并存的可能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已经作了证明。”(!?)

“这两个不同的领域并不构成一个统一体,虽说在它们的立法

里两者并不互相限制,但是这些立法在感性世界所发生的效果却

不断地互相限制”(这是说,当它们碰在一起的时候),“这乃是由

于,自然概念虽说能够在直观中认识它的对象,但不是作为物自体

而是作为单纯现象,反之自由概念虽然能够认识它的对象作为物328

第三部 近代哲学

自体,但却不能在直观中予以认识,因此两者都不能对它的对象

(甚至对那能思维的主体)获得作为物自体的理论知识,而物自体

据说是超感官的,——它对于我们全部认识能力是一个无限的和

无法进入的领域。”

“现在虽说在作为感性世界的自然概念领域与作为超感性世

界的自由概念领域之间确立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鸿沟,从而由此一

个领域不可能过渡到另一个领域,就好像是两个极其不同的世界,

其中第一个世界对于第二个世界不能有影响:但是后者对于前者

却应该有影响,这就是说,自由概念应该使由自由规律所提出的目

598 的能够在感性世界中得到实现。所以自然必须设想为这样:它的

形式的合规律性至少有可能与按照自由规律在自然中实现的目的

的可能性相适应。因此必须有一个作为自然世界的基础的超感性

世界和自由概念在实践方面所包含的内容的统一性作为根据;关

于这种统一性的根据的概念,虽说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都不能

达到对于它的知识,因而它也就没有独特的领域,但它却能够使得

按照这一原则的思维方式过渡到按照另一原则的思维方式成为可

能。”①

“在知性与理性之间现在有了判断力,正如在认识能力与欲求

能力之间有着快感与非快感那样;在这个能力里必然存在着由各

个自然概念的领域到自由概念的领域的过渡。”②现在有两种产

物:艺术作品和有机自然的作品都昭示给我们自然概念和自由概

① 《判断力批判》(柏林1799年第三版),导言,第 XVII—XX页。

② 同上,第XXIV—XXV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念的统一。对这些作品的观察使我们看见知性与特殊事物的统

一;不过这种观察方式乃只是主观的。我们只是按照统一的原则

去观察那些东西,但它们本身并不是那样;至于它们本身是什么样

子并非知识所能达到。康德于是便谈到一种直观的知性,这是一

个深刻的规定。直观的知性提出普遍的规律,但又能规定特殊的

事物。适应目的的事物属于这个范围,目的是普遍的规定;适应目

的的事物是特殊的现实,只是为普遍目的所规定的东西。知性是

这种多样性的统一的基础。特殊的东西为普遍的东西所规定,感

性的东西为超感性的东西所规定。这个理念不是那些产品的真

理,而只是我们表象这些产品的一个方式。康德叫这种能力为判 599

断力,这是特殊与普遍的结合。判断力的理念结合了两方面,—

它是具有特殊在自身内的普遍。在直接的判断力里,类包含着特

殊(当然也有没有为类所规定的特殊);因此特殊就不属于反思的

329

判断力内。反思的判断力以理智的抽象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为

原则,这原则是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同时又是一种自由,或者说,

是一种和它的内容直接地相一致的自由。判断力在这里不是按照

普遍规律规定着的,而乃是反思着的,因为“特殊是被给予的,它只

是为特殊寻找普遍。”①

“现在,这个原则只能是这样的,即既然自然的普遍规律以我

们的知性为基础,而知性却只是按照自然的普遍概念给自然制定

规律,那么那些特殊的、经验的规律,就它们没有被普遍规律所规

定那方面来说,也必须看作包含有这样一种统一性,好像有某种

① 《判断力批判》,导言,第 XXV—XXVI页。330

第三部 近代哲学

理智(这种理智当然不同于我们的理智)为了我们认识能力的方

便而给予它们这种统一性那样,以便使符合特殊自然规律的经

验体系成为可能。这倒并不是说实际上必须假定那样一个理智

(因为这个〔统一性的〕理念只是为反思的判断力提供一个原

则),而乃是说,这种能力只是给自己建立规律,并不是给自然建

立规律。”

“因为,一个客体的概念(就这概念同时包含这个客体的现实

600 性的根据而言),就叫做目的,而一物与只有按照目的才可能的他

物的性质相一致,就叫做这些事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所以判断力

的原则就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于一般经验的原则说来,就是多样

性的自然的合目的性。这就是说,通过合目的性这一概念,自然就

可以被看成好像有一个理智包含着自然的多样性的经验规律的统

一性的根据似的。”①

亚里士多德已经把自然本身看成有目的的,看成具有理性

(voυs)、理智、共相在自身之内,所以在自然中一个环节与另一个

环节是在不可分割的统一性里。② 目的是一个概念,而概念是内

在于特殊中的共相,它不是与一个蕴藏在后面作为根据的质料相

反对的外在的形式和抽象的东西,而是浸透在特殊之中的,所以一

切特殊事物都是为这个共相所规定的。据康德看来,这个共相就

是知性。知性在知识中本身所具有的理智规律对于对象还没有加

以确定的规定;但是由于这多样性的〔对象〕本身必定在自身内具

①《判断力批判》,导言,第 XXVII—XXVIII页。

② 参看本书第二卷,第 324—334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有一种联系,这联系虽说对人的识见说来是偶然的,“但判断力于

发挥它的作用时必须把这种联系当作一个〔先天〕原则,它虽说对

我们说来是偶然的,甚至是不可知的,但是却包含着一个可设想的

统一性,这统一性把多样性联结成为一个潜在地可能的经验”①。

这一原则立刻又退回到思想的主观性,它只是一个主观的通则,通

过这样的主观通则,关于对象的客观本性什么东西也没有说出

来。②因为一下子把自在存在固定在自我意识的外边,而知性又

仅仅被认作在自我意识的形式之内,不被认作在向对方转化的过

程中。

于是反思的判断力的这个原则本身就具有双重的合目的性 601

〔形式的合目的性和质料的合目的性〕,因而判断力就或者是审美

的或者是目的论的。前者是主观的合目的性,后者是客观的、逻辑

的合目的性。③

甲、判断力的一个方式是审美的判断力,关于优美的判断。它

的内容是这样的:“快感和非快感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它是不能成

为知识的一部分的。一个对象只有当它的观念直接同快乐的感情

相结合时,它才是合目的的;而这就是一个审美的观念。——反思

的判断力如果不对诸形式加以比较(即使是无意地),至少,如果它

不凭它的能力对直观和概念的关系加以比较,则诸形式绝不能为

想象力所掌握。现在如果在比较时,想象力(作为形成先天直观的

能力?)通过一个特定的表象”(某种美的东西),“无意间使得它与

① 《判断力批判》,导言,第 XVI、XXXIII页。

② 同上,第 XLVIII—L页。

③ 同上,第XXXIV页。

331332

第三部 近代哲学

知性(作为形成概念的能力)谐和一致,因而唤起了一种快乐的感

情,那么这个对象就必定被认作对于反思的判断力说来是合目的

的。像这样的关于客体之合目的性的判断——这种判断既不建立

在当前对象的概念基础上,而且又不能提供关于对象的任何概

念——这样的判断就是审美的判断。一个对象是美的,如果它的

形式(不是指它的表象的材料——感觉)被判定为我们表象这一对

象时所感到的快乐的根据。”①——这是关于美所说过的第一句合

理性的话,因为感性的东西是美的一个环节;同时它必须表示精神

的东西、概念。

“美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不涉及”主观的“利益,亦即不含有

概念”(反思的规定)“而被认为足以引起普遍乐趣的客体。美与嗜

602 欲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在美中主体感觉到极其自由。美并不是对

我是美的”——并非由于概念、反思、法则②而是美的。“目的是概

念的对象,就概念之被看成对象的原因而言;而概念与它的客体的

因果性,就是合目的性。”②“理性的理念”属于理想〔的范围〕,“它

把那不能感性地被表象的人类目的当作判定一个形象时采用的原

则;通过这个形象,这些人类目的便显示其自身作为它们在现象界

中的效果。”②“人们只能期望理想显示其自身在人的形象里。”②

崇高是对一个理念加以感性的表现的努力,在这里同时也表明了

用感性以表现理念之不适合和理念的不可把捉性。②

这里,在《判断力批判》里,我们就看见普遍与特殊的直接统

①《判断力批判》,导言,第 XLII—XLV页。

② 同上,正文第16—19、32、56、59、77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一;因为美恰好是这种无概念的直接统一。康德把这种直接统一

放在主体里面;它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或者更切当地说,一种有局

限的东西:并且作为审美的统一,它的地位也就要低一些,因为它

不是被概念把握了的统一。

乙、达到谐和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在客观的和物质的合目的性

里对于自然进行目的论的考察,即在有机的自然产物里,概念与实

在的直接的统一被看成客观的统一——这客观的统一就是自然的

目的,在它的普遍性里包含着特殊的东西,在它的特殊性里包含着

类〔或普遍性〕。我们按照目的论来考察自然产物,不是外在地而

是按照内在目的性来考察自然产物。按照外在目的性来看,某种

东西的目的是在他物里,例如:“下雪可以保护寒冷地方所播下的

种子免受霜冻,并且通过滑雪可以便利人们的来往。”①但是于考

察生物时我们却不能老停留在这种方式里,即按照这种方式,我们

有一个感性的东西在我们前面,我们按照知性的范畴从一方面去

考察它;反之,我们要把它看成自己的原因,看成自己产生自己的

东西。这就是生物的自我保存,作为个体它无疑地是要消逝的;但

是当它生存时,它自己产生自己,虽说这样做它需要某些条件。①

此外自然目的又是材料,就这材料是有机化的而言,它就是内在的

有机化的自然产物,“在这种自然产物里面,一切都是目的,并且一

切又相互地都是手段”②。它的一切成分都是手段,而同时都是目

的;它本身同时是目的和手段,它是自身目的。它的目的不在它自

603

①《判断力批判》,第279—285,286—288页。

② 同上,第 292—296 页。

333第三部 近代哲学

身之外;而所谓内在目的性即是一物本身是目的又是手段。这是

一个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它是无限的、自己回归到自己的概念,亦

即理念。

于是康德就达到如下的看法:“我们将不会在自然的机械结构

与自然的技术之间,亦即自然的目的联系之间,找不到任何差别,

如果不是由于我们的知性具有这样的性质的话:我们的知性习于

从普遍推特殊,并且我们的判断力如果不先有一个普遍的规律,然

后把特定的判断从属于那规律之下,就不能作出特定的判断。现

在由普遍看来,那特殊的东西本身就包含着某些偶然的东西,但

是,理性于联结自然界中诸特殊规律时,也同样要求统一,因而也

就要求规律性,而在偶然东西中发现的规律性就叫做目的性:并且

从普遍中引申出特殊规律,就这些特殊规律包含有偶然东西在内

604 看来,先天地通过概念去规定客体是不可能的;所以自然的目的性

334

这个概念在自然产物里对人的判断力来说将是一个必要的概念,

但它并不涉及客体本身的规定的概念,因而乃是一个主观的原

则”①,并且也只是对判断力的一个指导的思想,因而对于自在的

存在并不能说出什么东西。

何以这个真的观念竟会不是真理,原因就在于知性的空的抽

象观念(知性把它自身保持在抽象普遍中)和另一个与它对立的个

别性的感性材料的抽象观念都被假定为真理了。康德显明地接近

于达到了一个直观知性的观念。因为“一种直观也是一种认识,而

一种完全直观的自发性将会是一种”特别“不同于并且独立于感性

① 《判断力批判》,第343—344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直观的认识能力,因而将会是具有最普遍意义的知性:所以人们也

可以设想一种直观的知性,这种知性不从普遍推到特殊,并从而通

过概念推到个别,——在这种知性里,我们遇不到自然产品按照知

性的特殊规律的谐和一致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使得我们的知性

如此难于把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知识的统一性‘结合’在一起”①。

但是认这种“最高类型的知性”①为知性的真观念,这却是康德所

没有达到的;相反地,他认为我们的知性是这样的性质,“即它从分

析的普遍进展到特殊”②,它是一个与感性有特殊区别的东西,并

且是一种完全独立于感性的认识能力。

605

奇怪的是,第一,康德有了直观和知性的观念,他不知道为什

么这个观念会没有真理性,他只是说这是因为我们的知性具有另

外的性质,“即它从分析的普遍进展到特殊”;但是,第二,我们已经

看见,那绝对理性和自在存在着的知性〔在康德看来〕具有这样的

性质,即它们本身没有实在性:知性需要一种材料才能进行活动,

理论的理性可以由脑子凭空创造,实践的理性必须依据公设才能

行使。尽管它们是被直接地和确定地宣称为没有绝对性,但它们

却被认为是真的认识,而概念和直观在其中得到统一的直观知性

却仅仅被认作我们给我们自己造成的一种思想。

一个有机体是自然的机械性与目的(灵魂、共相)的统一。③

我们把它认作是一个内在于感性事物中的概念,这概念使得那特

殊的东西遵照它〔的规定〕;这样我们就是按照一个直观知性的方

①《判断力批判》,第347、351页。

② 同上,第348 页。

③ 同上,第354页。

335第三部 近代哲学

式来考察有机体。伟大的东西就是理念,就是真正的具体的东西,

亦即通过内在的概念规定了的实在;这就是斯宾诺莎所说的正确

观念。在有机的自然产物里,我们具有对于概念和实在的直接统

一的直观;生命、灵魂、共相、存在和特殊化是同一的,是被看做在

一个统一体中的,但在无机自然中情形就不一样。这样,具体东西

的观念就进入了康德哲学,即概念、共相规定着特殊。

康德自己又把这些观念仅仅理解为主观的规定;它们仅仅是

606 考察的方式,不是客观的规定。康德虽说提出了统一性,但他却又

强调了主观的一面,强调了概念。这就是康德哲学中经常的矛盾;

他曾经揭示了最高的对立,并且说出了这些对立的解除。他说出

了这些对立的片面性,也同样说出了它们的统一。理性设定了这

种统一,我们在判断力里获得这种统一。同时康德却说,这只是我

们反思的判断力的一种方式,生命本身并不如此,但我们却习惯于

336

那样去考察生命;那只是我们的反思的通则。① 在艺术里那提供

我们以理念的表象的,无疑地是感性的方式本身;实在性与理想性

是那样直接地结合为一。同样,当他已经到了快要超出片面性的

瞬间,而他却说,我们必须停留在片面性里面。客观的东西在康德

看来,只是自在存在;一切丰富的东西、一切充实的内容都被放在

表象、思维、公设里面。所有这一切都是主观的;我们不知道,这些

自在之物是什么东西。但自在存在只不过是死躯壳,是对于他物

的僵死的抽象,是空洞的、不确定的彼岸。思想的丰富内容只是在

主观形式中展示出来;但是在他肯定这主观思想的局限的瞬间,他

①《判断力批判》,第 355—363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却又不愿意取消这种局限。

丙、具体东西的观念进入康德哲学的另一个形式是这样的:实

践理性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它的整个普遍性看来,就是善。

这种善是一个理念,是我的思想;但是这里又存在着一个绝对的要

求,要求这个善也能够在世界中得到实现,要求自然的必然性能符

合于自由的规律、思想的规律,但不是作为外在自然的必然性,而

是通过世界一般通过法权的、伦理的生活,通过人群的生活,通过

国家的生活〔所表现的必然性〕,换句话说,要求世界是善的。善与

实在的这种同一性就是理性的要求;但是主观的理性不能实现这 607

种同一性。在每一个善的行为里,人都完成了某种善的事情。但

是这只是有限制的;普遍的善、普遍的终极目的作为世界的终极目

的只能通过一个第三者才能达到。而这个统治世界的力量,这个

以世界中之善为其终极目的的力量就是上帝。①〔于是《判断力批

判》也以设定上帝的存在而结束*。〕

所以实践理性中所设定的上帝,〔在《判断力批判》中〕也必须

信仰。自然界有其特殊的规律;这些独立的、个别的关系或规律与

善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理性的本性在于渴求统一,并且以获得统

一、欲求统一当作本质的和实体性的东西。善与世界的对立和矛

盾是和这种同一性正相反对的;因此理性要求必须把这个矛盾扬

弃,并且要求一个本身至善并统治这世界的力量。这就是上帝;这

就是上帝在康德哲学中所占的地位。要证明上帝的存在是不可能

①《判断力批判》,第 423—424 页。

* 第474 页。

337第三部 近代哲学

338

的。但人们却有上帝存在的要求。我们有两个方面:世界与善。

德性或道德只有当它在斗争中才是善的;它发现这个对立就这样

被设定了,而另一方面又有必要去寻求两者的谐和。说上帝不能

被证明,其缺陷在于:按照康德的二元论,确实无法指出那作为抽

象理念本身的善如何能够扬弃它的理念的抽象性;并且无法表明

世界本身如何会扬弃它自己不同于善的外在性和差异性,——并

且无法指出两者(善与世界)的真理性就是在它们看来是第三者,

但同时又被规定为最初者〔或第一者〕的那个东西。因此,照康德

608 看来,人们只能信仰上帝。① 我们试把这种说法与耶可比所谓信

仰联系起来看,就可以看出,康德在这里正与耶可比相一致。②

现在如果按照康德和耶可比的观点来信仰上帝,我们暂时可

以承认,这个观点无疑地是一种向绝对者的回归。但问题仍然存

在:什么是上帝?说上帝是超感官的并没有多少意义;说上帝是普

遍者、抽象者、自在自为地存在者也同样很少意义。究竟什么是上

帝的规定?如果我们进而追问绝对者的规定,而抱着这样的观点,

以为我们要进而追求知识,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为这就意味

着寻求关于一个本身具体而有规定性的对象的知识。但是在这里

仅仅达到这么多,即上帝一般地存在,上帝具有无限、普遍、无规定

性等规定性。这样的上帝是不能被认识的;因为为了可以被认识,

他必须是具体的,因此至少必须包含两个规定。这样一来就会有

一个中介过程;因为对于一个具体东西的知识立即是一个间接的

①《判断力批判》,第 460—461页。

② 这里谈到耶可比哲学一段是在1825—1826年的演讲中才增补进去的。—

原编者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知识或认识。但是这个观点缺乏中介性,所以老是停留在无规定

的〔直接性〕那里。当保罗对雅典人说话时,他向着祭坛呼吁,这祭

坛是他们用来崇拜一个他们所不知道的神的,并向他们宣说,上帝

是什么;但是这里所提到的观点又把我们带回到那不知道的

神。——一切自然以及精神的生命力都是自身中介;而现在谢林

的哲学已过渡到这种中介性。

康德的哲学产生出来一个具有思维规定的感性的东西,但这

个东西却不是事情自身:例如我感觉到某种坚硬的东西,我感觉到

那坚硬性,但我却感觉不到某种东西自身。康德的哲学归结到二

元论,归结到一个单纯本质的“应当”,归结到一个没有解除的矛

盾。耶可比的信仰却与此不同;他找到一个作为直接存在的上帝 609

的观念,一切中介〔在他看来〕都是不真的。因此在康德那里结论

是:“我们只认识现象”;另一方面在耶可比那里结论是:“我们只认

339

识有限的东西和有条件的东西。”

对于这两个结论人们曾经表示过一种虚幻的喜悦,因为,感谢

上帝,懒惰的理性现在可以免除一切反思的要求了,并且以为可以

给自由保留充分的权利了,现在理性用不着深入自身,钻进自然和

精神的深处,于是它很可以独立自在了。与此相联系,进一步的结

论就是主观理性的自主,这种自主由于是抽象的和没有认识什么

东西的,因而只是一种主观的确定性,没有客观的真理性。这种学

说所引起的第二个喜悦,在于认为我虽然有了自主,对于这种自主

权利我既不能理解,也不能说明理由,而且也用不着这样做;我对

我的主观自由的自信和确信就是一切。耶可比还增加了第三个喜

悦,即因为通过知识和说明理由,无限者就只是被有限化了,因而第三部 近代哲学

在他看来,认识真理的意愿甚至是一种罪恶。这样一种时代对于

真理是没有什么可以安慰的,在这种时代里一切形而上学、一切哲

学都完蛋了,——只有那不是哲学的东西才被当做哲学!

如果我们对康德哲学的整体加以总结,则我们随处都看见思

维的理念,这理念是绝对概念的自身,具有差别和实在性在它自身

内:但是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里,它(理念)只有抽象的差别;在

判断力里,康德还进而把差别认作现实的,换言之,他不仅认特殊

性,并且还认个别性为现实的。他曾经正确地并确定地对全体作

出了区别。但是无疑地这种世俗的观念是从我们的、人的认识能

力出发的:所以这种能力只有在它的经验形式内对于人才有效准,

610 虽然他也曾宣称它是不能认识真理的,并且宣称他也描述过的他

所认识的真观念仅仅是我们〔主观上〕具有的一个思想。于是现实

性被当作这种感性的、经验的东西,要掌握这些东西,康德采取知

340

性的范畴;并且他承认这些范畴有效准,像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效

准那样。

这完全是知性哲学,它否认了理性;它赢得了那样多的朋友,

这完全由于它的消极的一面,即它曾经一度使得他们从旧的形而

上学里解放出来。——这种极其粗糙的经验的和极端庸俗的观

念,和这种观念的完全非科学性,早已经提到过了。——但是除了

先天综合判断的普遍观念外,对于那个在自身之内具有差别的普

遍,康德曾经本能地在整个安排中(根据这种安排他到处把整体加

以分裂),按照那个极其没有精神性的三分格式予以发挥,分成

(一)理论的理性,(二)实践的理性,(三)两者的统一,判断力;在其

他许多进一步的部门如范畴、理性理念里也一样:他把知识的节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奏、科学运动的节奏都描绘为一个普遍的图式:并且到处都展示为

正题、反题和综合的图式,这种图式是精神自身区别出来的诸方

式。精神作为自身意识着的精神就是按这些方式区分其自身的。

第一题是存在,但它是意识的对方;因为凡仅仅是存在的东西,就

是对象。第二题是自为存在,亦即固有的现实性;在这里,作为自

在存在之否定面的自我意识本身也是存在,——出现了一种相反

的关系。第三者是前两者的统一;那自为存在着的、自我意识着的

现实性才是一切真的现实性,客观的存在以及自为存在最后都被

吸收到并返回到这种现实性里。——康德曾经对于整体的各个环

节给予了历史的阐述;这是很好的哲学导论。康德哲学的缺点在

于绝对形式的各个环节彼此外在;或者从另一方面看来,我们的知

性、我们的认识对自在存在形成一个对立:它缺少了否定的东西,611

那被扬弃的“应当”没有被掌握住。

341

但是思想和思维一下就成为一个绝对的、不能再抛在一边的

需要了。因此第一,这乃是一贯的理论所应有的要求,即特殊的思

想似乎应该是按照必然性从那个最初的统一里产生出来,像从自

我的统一性里出现并且通过自我的统一性而得到证明那样。但是

其次,思想曾经散布其自身于整个世界里,它附着于一切事物上

面,它考察一切事物,它把它的诸形式带进一切事物里,它系统化

一切事物;所以无论何事都应该按照思维的规定进行,但不是按照

单纯的情感、按照生活的惯例,或按照实际常识以及按照所谓实行

家极端缺乏头脑的实际感来办事。因此在神学里、在政府及政府

的立法里、在国家的目的上、在商业和技术方面也一样,永远都只

应该按照普遍的规定合理地进行工作(人们甚至谈到合理的酿酒、第三部 近代哲学

合理的烧砖瓦等等)。这是对于一种具体思维的需要,而在康德关

于现象的结论里却只有一种空洞的思想。而天启宗教的本质尤其

是在于知道什么是上帝。因此这里出现了一种渴求丰富的内容、

渴求真理的愿望,因为人既已不再退回到野蛮生活,并且更不能下

降到只采取感觉的形式,所以这种渴求高尚东西的愿望对于他应

该是唯一有效准的东西。这第一种要求,按照理论的一贯说,就是

费希特所要求得满足的。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第十章 哲学、性、种族和文化-在线阅读

    第十章 哲学、性、种族和文化 记住,如果可能的话,所有的男人都会成为暴君。如果不对女士们特别关照,我们就决意煽动叛乱,并且不会遵守任何自己没有发言权或抗议权的法律。 ——阿比盖尔·亚当斯的信,1776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反对白人,但它的确意味着我们反对剥削,反对岐视,反对压迫。如果白人不想让我们反对他们,那就不要对我们进行压迫、剥削和侮辱。 ——马尔科姆·X,…

    书籍分录 2025年1月20日
    57
  • 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第四篇 德国古典哲学-导言-在线阅读

    导 言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般把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哲学称为 “德国唯心论”(或德国观念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称之为“德国古典哲 学”。通常“古典”(Klassike)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古希腊经典和近代回归古 希腊的文学艺术,二是指学术研究的典范。这一时期德国哲学之所以被称作古 典哲学,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它与以古希腊为理想的德国古…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97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十六章-在线阅读

    第十六章 家庭奴役法何以与气候性质有关 第一节 家庭奴役 奴 隶仅为家庭所用,而不是家庭的一部分。所以,我把奴隶所 受的奴役与某些国家中妇女所受的奴役区分开来,并把妇 女所受的奴役称为家庭奴役。 第二节 南方地区两性之间的 不平等与生俱来 在气候炎热地区,女子长到八九岁或十岁,就可以婚配和生育,所 以,当她们进入童年时,几乎就要结婚了①。到了二十岁她们就已经…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5日
    127
  • 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三编 近代哲学-第八篇 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在线阅读

    第八篇 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 478 第一章 赫尔巴特的实在论 第一节 反对黑格尔哲学 但是,黑格尔的哲学同样引起极大的对立,激发出反动的运 动,其中走极端者排斥一切形而上学,认为那是无益的事。新德国 暂学的各个方面都遭受到攻击,诸如它的唯心主义、泛神论、唯理 主义以及先验的方法。有些思想家坚持比较严谨的科学方法,达 到同新哲学相矛盾的结果;实在论和多元论。…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31日
    101
  •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五卷-在线阅读

    第五卷 【1】 关于公正,我们应该探索它所涉及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为,公正为什么是中庸之道,是在什么东西中间。这一探讨要按既定的方针进行。 我们看到,所谓公正,一切人都认为是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情。不公正的意思也是这样。首先让我大概地以此为基础,在科学上,潜能和品质是各不相同的方式。潜能和科学自身看来是由对…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30日
    12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