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价值与道德

李凯尔特的思想在当时就引起学术界的不同看法,不仅雅斯贝 斯尖锐地批评他的哲学思想,而且在新康德主义内部就有不少人不 同意他的价值学说。考虑到西南学派的价值学说的特殊影响,我们 在下面主要考察这个学派的其他人物在这个领域展开的讨论。

文德尔班的另一个学生鲍赫不同意李凯尔特的过于强调价值的 文化性和历史性的观点。鲍赫更愿意接受文德尔班注重价值的道德 伦理意义的思想。在鲍赫看来,既然人的存在与效用有如此密切的 联系,那么,文德尔班的“价值的意义在于效用”的思想就应当发展为 “效用是存在的条件”。他进一步分析说,价值关涉的范畴是真理,所 以,这个定理还可以扩展为“真理就是存在的条件”②。鲍赫接受了柯

① H.M.鲍姆加登:《历史与理论》(Geschichte und Theorie),第 278页,法兰克 福,1976。 ② 鲍赫:《真理、价值与现实》,第372页,莱比锡,1923。

亨关于逻辑与价值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把价值 这个概念当做与真理和现实相提并论的三大要素之一。鲍赫的根据 在于:所有在事实上作出的有效判断都是建立在与逻辑判断相关的 效用关系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逻辑判断是价值有效性的基础。以 此类推下去,就可以说,认识的价值相关性(Werthaftigkeit)是以效用 关联作为自己的先验基础的,它在这个层面上表现为纯粹的价值,一 切具有价值相关性的思维都与这种先验基础相关,因而就具有一种 真理的价值。但是,由于这种纯粹的价值并不是现实的,而是存在于 效用之中,所以,这些价值作为客观效用就分解在真理的效用关联的 体系之中。这样,我们就应当通过伦理、宗教、艺术等领域来认识价 值的客观效用,尽管这些领域表面看起来是主观的。鲍赫在这点上 与李凯尔特很相似,但鲍赫以此赋予文化现象一种特殊的真理价值, 而不是像当时的实证主义那样,仅仅看到文化现象的历史性,只注意 自然科学技术的作用,却忽视社会文化的意义。他的这种思想后来 被人解释为是一种“精神客体化”的理论,与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有着 某种共同的地方。

鲍赫在讨论价值的一般效用以后,就集中关注价值的道德意义。 在他看来,如果人们真正重视价值的效用本质,就应当承认这样一个 事实:“价值在关涉现实的时候会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任务:价值必 须有一种超越主观性的内涵 这是一个本真意义上的任务,由于 价值一般是客观生效的,所以,伦理价值只是在具有这种内涵的时候 才可能包括价值整体(das Wertganze)。”①前面已经提到,鲍赫业已把 价值观与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现在他又认为伦理价值包括价值的 所有内容,这样看来,鲍赫实际上就把价值的道德伦理意义与价值的 真理意义等量齐观起来,从而把价值的道德意义推上了一个新高峰。 鲍赫对此解释说,他所说的价值整体只有一个,但又是从不同的层面 突出价值的道德意义和真理意义的,在强调伦理价值时,主要是突出

① 鲍赫:《真理、价值与现实》,第472页,莱比锡,1923。

人们必须履行的道德职责;而在强调真理观时,则主要考虑认识的可 能性和现实性。

但是,无论是文德尔班还是鲍赫,他们的道德价值观都显得有一 些空泛。内尔松对此表达了他自己的不同看法。他主张,价值评判 理应关注康德所说的实践领域,关注在实际生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尤其是要关注人们的现实利益。由于我们的利益是与其他人的利益 相矛盾的,有时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所以,我们进行道德判断的基础 就是注意人们行为的动机是否具有纯粹的道德动机,而道德法则首 先是一种“限制我们实在目的的规则”。① 这样,在内尔松那里,不仅 作为观念的道德伦理是重要的,而且这种道德伦理还必须诉诸具体 的、经验的要求,它们涉及国民经济学、法学、历史、教育学、政治等。 内尔松看中的是我们内心的道德观与外在的道德法的一致性。由此 来看,内尔松对道德哲学的理解表面上是回到康德的观念伦理学那 里,但确切地说,倒是更接近黑格尔的责任伦理学思想。

新康德主义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特勒尔奇(E.Troeltsch,1865— 1923)则是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对价值判断进行分析和批评的,但他的 批评不同于李凯尔特。他认为,如果人们注意历史问题,就可以发现 价值的无序状态(Wertanarchie)。这里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每一 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而一个绝对有效的价值体系则必须是统 一的,在不同的个人价值观与绝对的价值要求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 同时在绝对价值与其具体的历史现象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张力。特勒 尔奇在这里也不同意柯亨把历史视为一个接近理性理想的无限过 程,他认为,在柯亨那里最终依然是一种绝对的理性道德论。 特勒尔奇相信古希腊巴门尼德的“存在是绝对的太一,而不是有 限的杂多”的原理,并由此坚持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绝对的理性道 德论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是不可能产生结果的。在他看来,存在与 价值、行为与意义、事实与理想是严格分开的两类东西,它们都在历

① 见《内尔松著作集》第 9卷,第48页,汉堡,1972。

史进程中呈现出来。历史不可能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朝着普遍有 效的价值方向去发展,而是表现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有其内在的 运动。但是,历史也是一种现实(Wirklichkeit),每一个人都会直觉地 投入既是现实,又是历史的运动之中。因此,历史的基本元素就是个 人和由个人组成的整体,如部落、阶级、民族、国家等。这些基本元素 通过每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既表现自己的本质特性,也显示自身的价 值。① 特勒尔奇由此就把价值实现的意义赋予无限绵延的历史,在他 那里,对在历史过程中展开的因果系列和在这其中产生的历史产物 进行评价,依据的都是建立在理性规范基础之上的价值体系。借助 于这样的价值体系,人们认识的就不只是历史的发展,还有深刻的道 德规范。至于如何认识道德的绝对意义,特勒尔奇主张,人们不要从 简单的因果性去看待和解释它,而应当努力理解它。在这里生效的 原理,不是斯宾诺莎式的思维与存在、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性,而是有 限精神与无限精神的统一性。特勒尔奇在这里不仅相信,“伦理学正 如在施莱尔马赫那里一样,它是历史的规定和戒律的典籍”②;而且还 回到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那里。他显然想借助单子来说明,有限的个 体可以“超越思维实体或创立规范意识的僵死概念”,“在保持个体有 限性的同时,实现有限精神与无限精神的同一”③,从而把“历史的现 实”与道德理想结合在一起。

尽管在特勒尔奇历史哲学那里还有一些存疑,比如,如何对没有 受到理性规定的道德理想加以解释、依靠单子论是否就可以澄清历 史的无限性与个人的有限性是如何结合起来的,但他毕竟提出了价 值理念与历史实在如何统一起来这个重大问题,而不是像李凯尔特 那样把价值简单地归于历史和文化现象。

这里需要指出,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 一定关联的,新康德主义提出价值、效用、真理等问题是有其深刻历

① 参见特勒尔奇《历史主义及其问题》,第665页,图宾根,1922。 ② 同上书,第156页。 ③ 同上书,第675页。

史背景的。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恰恰处在大变革的时 代,传统的文化、规范和信仰都遭到怀疑,社会发展失去了方向,个人 不能对自己进行规定。恰逢其时的新康德主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重 新讨论这些问题,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尽一致,但他们的讨论在一定意 义上澄清了道德、价值、真理等概念的内涵,突出了道德观念的绝对 价值,满足了当时社会对某种需要的渴望。新康德主义给入一个重 要启迪就是,必须努力消除“作为原初物化概念的经济价值与作为道 德法则的价值概念的联系,努力使价值概念神圣化”①,确立道德价值 的绝对崇高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康德主义的努力对我们在 这个领域的讨论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①阿多诺:《社会理论与社会学论文集》(AnfsSoziologie),第239页,法兰克福,1970。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爱邻-在线阅读

    爱邻 你们聚在邻人的周围,还赋予一个美名。可是我告诉你们:你们对邻人的爱乃是你们对自己的薄爱。 你们避开自己,逃往邻人那里,想以此树立一种美德:可是我看穿你们的“无私”。 “你”比“我”更为古老;“你”被神圣化,说到“我”时,还没有如此:所以世人都聚到邻人的周围。2古时以关心“他”(你)比…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6日
    637
  •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二卷-第九章-在线阅读

    富有的克里同①诉说他常为告密者所困扰。苏格拉底向他建 议雇用贫寒而熟悉律法的阿赫戴马斯来为他辩护;这个计划对双方 都有益处。阿赫戴马斯也帮助别人,并因此获得了名声和酬金。 我知道有一次他听到克里同说,一个安分守己的人②生活在 雅典是很困难的③。克里同还补充说,“现在就有人在对我提起诉 讼,并不是因为告诉人受了我的什么损害,而是因为他们以为我会 宁愿出钱了事而…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4日
    351
  • 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十讲-在线阅读

    第⼗讲 从费希特到⿊格尔 康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紧接着他之后出现了三位重要的德国哲学家,那就是费希特、谢林和⿊格尔。他们把康德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向前推进,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及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的思考,表现了⼀种⼀脉相承的关系。在⿊格尔以后,德国古典哲学又经历了从青年⿊格尔派、费尔巴哈向马克思的转变。今天是…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3日
    384
  •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但以理书-在线阅读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们(但1:1-6:28)但以理在尼布甲尼撒的宫廷1:1 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的第三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进攻耶路撒冷,围困都城。1:2 主准许他俘虏了约雅敬王,夺走圣殿器物的一部分。他把俘虏带到巴比伦的神庙去,又把夺来的宝物存放在神庙的仓库里。1:3 尼布甲尼撒王命令他的太监总管亚施比拿从以色列俘虏中选出一些王室和贵族的青年。1:4 这些青年必须…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26日
    171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三章 奇异的双重人格-在线阅读

    第十三章奇异的双重人格 培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是善与恶、真 与伪、美与丑的混合体,这在整个西方哲 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一章我们将跨出黑暗的中世纪,进入光明的文艺复兴。 对于这个时代和象征着它的那些巨人们,我们在《西方历史 的故事》中已经说了许多,其中包括我们现在要讲的弗兰西斯· 培根,大家可以参看之,了解他所处的时代。 当然两部分并不重复,须知在历史卷…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17日
    26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