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文化大变革的滥觞(三)
首先呢,我要大家介绍一下,就是宗教改革啊,它产生之前呢,首先我们谈呢,就是说整个总的来说基督教啊,它有两次大的分裂,啊这个我不是完全按照这个这个图示讲啊,这个这俩分裂很重要,我要跟大家首先看一看,对吧,因为我们讲了一个学期的西方文化,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这个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根基是吧,那我们现在看看基督教到底是总的来说,是怎么划分呢?我们可以说总的广义的基督教christianity是吧,这是一个广义的基督教。
然后这个广义的基督教呢,它本身呢,我们可以说包裹三个不同的教派,实际上是发生了两次分裂。
第一次分裂是这两个红的之间是吧,这个时候还没有新交,那么这一个分裂我们已经讲过了,前面是吧,我们说1054年啦。
好吧,这个君士坦丁堡的教会和这个罗马教会分道扬正式分裂是吧?所以君士坦尼堡的这个教会叫东正教会,而这个罗马的教会就在天主教会了啊,所以这两次分成,这在中世纪11世纪就已经分道扬。
然后呢,现在我们要讲第二次分道扬,那就是从西边的天主教里边又分成出来一个新的,那就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16世纪宗教改革等于又从天主教里边又分出来一次新教是吧?所以我说这个图画的不太标准呢,就是说这一条线应该更多的是从天主教里边再生出来,而不是平行的。是吧,事实上就等于是这样,就是说我们把欧洲地图首先东西一分,东边是东正教,西边是天主教。然后把西边这一块又南北一分,南边是天主教,北边就成了新教,就等于像切蛋糕,首先切了这1/2,这东直教,我们把它丢一边不管了,这一块天主教又从中间又来一刀啊,然后这个南边的就是天主教,北边的就是新教。是吧?
而后来呢,我们下堂课还讲到,随着地理大发现,那些天主教国家在海外所建立的殖民地也就接受了天主教的信仰。而那些新教的国家,他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当然也就更多接受了新教的信仰,所以我们发现作为英国,荷兰对吧?啊,北部欧洲的国家的殖民地的,像北美洲,他们更多接受的是新教,而作为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的拉丁美洲,南美洲,他们更多接受是天主教是吧,这个就是后来说宗祖国跟这个殖民地的宗教信仰是完全一致的是吧。所以同样你比如说是中国作为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门,他天主教就比较繁荣是吧,而作为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它这个新教就比较,这个力量就比较大是吧,所以他这个确实也是个,呃,这是后来的一个发展,呃,所以这是整个。
然后呢,我们再看今天我们要讲什么呢?我们今天讲宗教改革,就讲这个新教是怎么从天主教里面分出来是吧,它实际上新教是一个抗罗宗啊,最早我们把它翻译为叫抗罗宗,叫protest征,对吧,就是指一个抗议呀,是protest就是指抗议者。最初的新教徒叫抗议者普啊,他那个宗教叫普提主是吧,啊,这讲ISM是吧,那么就是一个叫新教,所以这个新教呢,当然在我们中国,在我们的语境中,有时候也把它叫基督教,但这个时候基督教就是狭义的。这个基督教就不是那个呃,那个那个不是那个呃,Christian了,而是protectism对吧,所以这个基督教有两个含义是吧,一个是广义的,像我们讲的是用广义的,就是既包括东正教,又包括天主教,又包括从从天主教里面分裂出来的新教。但是还有个狭义的,狭义就仅指新教啊,你比如说像我们今天说教堂,我们说这个地方有个天主教堂,那个地方有个基督教堂,那个就是指狭义的,就指新教的教堂是吧?啊,所以是这个两个含义。
然后新教呢,它的特点是分裂。啊,因为我们这个图啊,我们可以把东正教甩到一边不管它了,因为东正教不属于西欧,属于东欧是吧,它是另外一只,我们基本上就不太谈它了,我们只从西欧来说,从西欧这个天主教的铁板一块的阵营里边,由于16世纪宗教改革,又拦腰一批,又分出了半壁江山,那就是新教。
但是新教和天主教有个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至少在形式上就是天主教是统一的,新教是分裂,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16世纪如此,今天仍然如此,今天天主教仍然有一个中心叫梵提冈。
有一个最高领袖叫罗马教皇是吧?啊,罗马教皇只要一声号令,全世界有10亿天主教徒就要响应。
全世界有10亿天主教徒,那都得承认罗马教皇的最高权威,梵蒂冈是最高的教廷是吧?啊,这时候,所以天主教始终是统一的天主教,一直到今天,他仍然像中世纪一样,他的蜘蛛网遍布于整个欧洲。
只不过他已经不是政教合一了,是吧,而只是教务的教教宗教方面的事物,它仍然是一个组织系统,非常强是吧?啊,比如说他在香港可能就有。
香港他派的他车封的大主教是吧?啊,同样在很多地方也是这样啊,当然我们我们中国我们是自己走,这个天主教我们是独立的啦,是吧,我们啊,当然这个国际上他不太承认你的,对吧,因为天主教他就是个统一的组织是吧?
啊,那么新教的特点呢,从16世纪开始,他分裂,16世纪就分出三个派别,三大主流教派,待会儿我们就要讲叫新教三的三大,三大主流教派,一个是路德教,一个是爱尼干教,一个是加尔文教,对吧,路德教又叫这个信义宗。安利甘教又叫圣公会是吧?啊,那么这个加尔文教呢,又叫这个改革宗和这叫归正宗是吧。所以他这个就是三个主流教派,然后还有一些非主流教派,比如像在西尼派,这这一块我们待会来讲跟共产主义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吧?啊,然后还有一些小教派,然后到了17世纪,那就产生了更多的教派了。到了18世纪就更多了,到了今天,新教到底有多少个教派,我也说不清楚,几十个上百个是吧?
啊,但是呢,他们有个特点,谁也不服谁,谁也不归属于谁,他们也不承认有最高领袖,也不承认罗马教皇,因为他们已经跟天主教拜拜了嘛,分道扬了嘛,是吧,所以他们不承认罗马天主教皇,不承认罗马天主教廷,他们各自为战,甚至他们每一个教会都没有一个说我有一个总的,没有,除了英国的圣公会以外,是吧,英国圣公会就是那个前两天。大家看那个世纪婚礼,就是坎德布雷大主教给那个威廉王子举行婚礼的那个坎德布雷大主教,只有他是英国是圣公会,全世界最高领袖啊,这个我们马上要讲,圣公会特点是保留天主教的残余保留的最多的。
所以我们一般有时候认为啊,在西方除了天主教,新教以外,还有一只,他既不是天主教,他也认为自己不是新教,他叫圣公会。所以圣公费有点尴尬对吧,就是他的这个仪式,这个都一样,他很多保留天主教痕迹,但同时呢,他又认为我自己不是新教,但是我也不是天主教,我跟天主教已经拜拜了是吧?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他是另外,他是另外一次是吧?呃,他是,而且英国曾经大英帝国了不起的宗教吧,这是大英帝国的宗教,日不落帝国的宗教,所以他原尤其选的比较牛批是吧?哎,他那就是很厉害是吧?哎,所以从这个意义思上看看。
啊,这个宗教改革的一个原因呢,首先我们是从基督教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就做罪恶和救赎这两个概念开始讲起。
啊,因为在前面我已经多次啊,不止一次跟同学们讲过。我说在中世纪啊,无论是有教养的人,还是无知识的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大家都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啊,就是如何能够罪得赦免的问题,是吧?所以得救的问题,恕罪的问题,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整个从生到死。受的都是基督教的一些理念的教育,所以人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像我们今天这种世俗生活这么繁荣,那个时候不可能的,是吧。那个时候人们整个生活在基督教的这个文化的阴影之下,基督教的信仰阴影之下,所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整个文化都是基督教给他们灌输的东西。正因为这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关注的问题就是他们坚定不移的相信的就是人是生来有罪的。
由于亚当夏娃犯的罪,我们都成为有罪之身,是吧?而我们终究呢,面临一死,而死了以后呢,可能有两种状况,一种就是上天国,一种下地狱,下地狱当然就更糟糕,是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如何能够上天国获得永生,死而复活?那么当然这就他们最关注,而死而复活的前提就是罪得赦免,所以宿罪的问题是人生最关注的问题,而宿罪又是跟罪连在一块儿,先有罪而后才有属于救赎的问题,是吧,没罪也就没有数罪,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是一个因果关系。
因此呢,当时中世纪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数罪的问题,而宗教改革呢,它的导火索也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产生的,开始出现的,当然我们要说啊,这个宗教改革呢,应该说啊,它的整个发展过程呢,其实呢,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他的一个最初的一个导火索,就是从这个宿罪卷这个事情呢产生导致的,是吧,所以下面我们来谈谈数罪卷的问题。
大家看,这就是数罪,中世纪的赎罪卷啊,这个他这个上面有教皇的这个印呐,啊,就是教皇认可的数罪卷,都是由教教皇啊教会来发行的,那么这个数罪卷呢,我在前面啊,上堂课的时候,我就跟大家讲过是吧?哎,数罪卷它的特点就是说说你只你不管怎么堕龙,你不管犯了什么罪,只要你肯掏腰包花钱买数罪券,你的罪就马上罪终赦免。
那么这种观点呢,在神学理论上呢,我们把它上升到神学的理论的高度啊,它实际上是表现了中世纪教会的一种救赎观,这种救赎观,叫善公称义。啊。什么叫善功称义呢?首先解释什么叫是善功,善功就是教会所认可的好的行为是吧?啊,就叫善工,就是教会认可的善良的一些行为,善良的一些举动,善良的一些工作叫善功是吧?善良的功德叫善功。什么叫称义呢?称义就是说一个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是一个艺人,也就是说上帝说你是个好人嘛,艺人就是好人的意思啊,上帝说你是个艺人,就意味着上帝已经赦免人,赦免你的罪了。所以就得赦免了,所以称义就等于是恕罪的意思是吧。啊,他来自于一个罗罗马一个拉丁语,就是一个这个正义啊,被说成是正义,叫just是吧,啊,这叫just是公正嘛,正义嘛是吧?哎,然然后是用个被动语在justified是吧,Justified叫justification是吧,把它变成一个名词以后啊,就是说你被称为是一个艺人,就是说法官宣布你是正义的,就这个意思,而这个法官就是上帝是吧,所以上帝你在上帝面前称义,就意味着上帝已经数免了,赦免了,领罪。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称议就等于是数罪,而中世纪的这样一种数罪卷,它的理论是建立在什么样基础之上的,这个数罪卷这种行为啊,是建立在善公称义这种理论之上。
所以善功诚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教会认为,只要是我教会认可的那些好的行为,它都具有数罪的功能。所以比如说你捐献财产给教会,这也叫善公。是吧?啊,你这个购买圣徒遗物,这也叫三公,你骑上马去打伊斯兰教徒,参加十字军,这也叫三公,同样,你买数罪券,那也是三公。但是三公之义里面隐藏着一个在后来宗教改革家看来,是根本颠覆了基督教的神学,这个原纸,是基督教的神学的原意的。一个一个危险,什么危险呢?
因为按照早期基督教这种理论台柱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啊,人的得救只是上帝的功劳。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呢,奥五斯丁有一种观点叫恩典说,就是说一个人叫捡选说,或者叫恩典说,就是一个人的罪得赦免、得救,是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早就决定了,上帝决定谁得救,谁不得救,这不是跟我们的行为没关系的。我们也无法改变上帝的意图,上帝他肯定有道理,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个理由是什么啊,所以我们只能服因于这个结果,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事实。那么奥古斯丁这个理论恰恰说明了,在得救的问题上,我们个人的能力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个人的行为是无能为力。无补于事的是,我们到底得不得救,完全是上帝早就决定好了。
但是到了中世纪,随着教会的权力越来越大。教会就难免滥用权力,其结果呢,他们就逐渐提出了一种啊,这样一种走向一种善功得救的善功生意,也就是他们认为只要符合我教会的要求的那些行为,就具有涉罪数罪的功能。这样一来呢,这种理论从神学上他就有一种危险,就在后来马金路德这一宗教改革家看来,是具有一种危险,这危险是什么呢?就是把人的能力提高到上帝之上是吧?那就是说你得救的根据,自然掌握在你的手里,而不掌握在上帝手里是吧?因为你再怎么堕落没关系,只要你愿意做,教会要求你做战功,你就可以得救啊,是吧?这样岂不就是把人人的力量看的比上帝的力量还大吗?而按照早期呢,我们斯丁的观点就是人的得救不得救,那不是我们每个人可以起作用。我们的善功乎于世的,对吧,而完全是上帝早都决,早就已经决定,至于他为什么这样决定,我们不能为追问呢?因为那是奥秘对吧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早期他确实是强调,就是说完全这个称意是由上帝决定的。但是呢,现在教会的,随着教会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教会的这个权益权利欲越来越强,对吧?而且他也利用这样一种特权来为自己捞取好处,所以他就开始宣扬所谓的善功,就是说你只要是我教会所说的那些活动,你只要做那活动,那就叫算空,这种活动就可以让你罪得赦免。这一来,实际上就把宿罪的问题变成了很滑稽的事情,是吧?啊,那就是说,你不管心中怀着什么样的邪念,不要紧,只要你肯做了一些行为是吧?你哪怕心存歹毒?是吧?你心中丝毫没有对上帝信仰,但是没关系,只要你肯掏腰包,你照样可以进天国。
这样一来,就等于是极大的贬低了上你,极高抬高了人自己啊。所以马蒂路德当时,他的宗教改革就是直接针对着以赎罪券,为代表的这种善功得救,善功成义。
啊,下面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赎罪券这个具体的过程。
那么1514年。就16世纪啊,1514年了,那么当时呢,这个罗马教皇和德国的一个诸侯啊,德国的一个贵族啊,就做了一笔买卖啊,就把这个卖英姿啊,这个地方的一个大总教的位置,就卖给了当时的德国的一个诸侯是吧,而这个德国这个诸侯呢,他当时呢,因为他卖给了他,他为了支付这笔这笔费用是吧,所以他当时呢,就已啊帮助罗马教廷修缮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就得到罗马教皇的这个首肯,允允诺,然后呢,他就在德国境内。推销这个赎罪券。这个赎罪卷的活动从13世纪早就已经开始了,是吧?啊,那么到了这一次了,16世纪了,那么这个数字卷当时负责推销数学卷的是一个多明,我会的一个修道士叫台彻尔。
这个台茨尔呢,是一个很会推销数字卷的一个,我们说是一个奸商是吧,呃,他这个基本上就是一个精神的一个奸商啊是吧?啊,那么他呢,当时在德国境内宣扬啊这个数罪罪的功效时候,他就说说当你他这个数罪卷呢,它具有啊,不仅是可以诉你的罪。而且还可以是送那些你们家已经去世,正在地狱里边和炼狱里面遭受苦难的那些先辈本W罪是吧?只要你买了数罪券,你的罪马上就赎清,叫当你数买宿罪剑的钱落在钱箱中,叮当一响,你的灵魂立即就飞升上天堂是吧?
啊,所以这个这样一种说法呢,就激起了马丁鲁德的愤怒,于是马丁鲁德拍然而起是吧?于是呢,马丁鲁德啊,这就马丁鲁德是吧,马丁鲁德在1517年。10月31号这一天。因为有感于台彻尔兜销书罪卷的,这样一种胡言乱语,他拍案而起。就在那一天,10月31号这天,在他所在的维滕贝格和者维腾堡的大教堂门口,贴出来了95条论纲,而这件事情就构成了欧洲宗教改革的一个导火索。
那么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马丁努德这个人。马丁路德呢,是一个典型的德国人,大家一看她长得就是像德国人对吧?呃,德国人就是这充满了一种毅力,但是长得并不是很漂亮是吧,不是很英俊,我想你看大家喜欢看足球的同学啊,可能知道德国那个叫呃,那个原来那个队长叫什么?呃,巴拉克是吧?哎,他就是个典型德国人,我觉得跟马丁鲁德长得很相像是吧?哎,就是对吧,那是典型那种是吧,那么这个。马丁诺德呢,他是出身一个,就是好像是个,他父亲是个矿工啊,呃,从小呢,倒是受了比较好的教育,后来在当时德国的一个很著名的大学,是一个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比较多的聚集的一个大学,叫埃尔福特大学,是德国比较古老的大学之一,在埃尔埃尔福特大学啊,他当时就是这个。呃,上了大学,呃,他本科学的什么我还真不太清楚,是学的法律还是学的人文学,我不太清楚是吧?然后呢,当他准备继续深造法学的时候,准备去攻读这个法学硕士的时候,是吧?啊,攻读法学硕士学位的时候呢,那么就在有一天了,大概是在这个具体时间,基本上就是这个十五十六世纪啊初期啊啊,大概是1511几年吧,1512年还是1510年的是吧,有一次啊,那么有一个晚上,一个夏夜。他和一个朋友出去的时候啊,突然遭受到了雷劈啊雷击,这个雷呢,就把他的朋友当场劈死,然后他呢,也就被震昏过去了。后来醒过来以后,他说,当时当电闪雷鸣的时候,他感到很恐惧是吧,他认为这是上帝可能发怒了,是吧,于是他当时呢,就发下了一个誓言,他说如果我能够逃过此劫,我将终身侍奉上帝。
后来呢,他把雷气昏了,醒了以后啊,他果然就要还这个愿啊,所以他就放弃了继续攻读法学硕士学位的这样一个决心,然后就来到了修道院,成为一位修道士啊,就开始终身侍奉上帝了啊。
然后到修道院了,他尝试了当时中世纪各种那种苦修苦行的方式。因为他作为一个真正虔诚的德国人,他感到自己是有罪的,是吧,这恰恰是基督教的最典型的品性是吧?我们老说基督徒啊,他最大特点就是一种谦卑啊,就是认罪啊,认为自己有罪呀,是吧?呃,因为按照基督教的观点说,基督教不是来拯救好人的,是来拯救罪人的,你要是好人,你不要加入基督教,对吧?啊,你将来面对上帝,你自己去为你自己去做解释就行了。基督教他是解救救罪人的,所以加入教会的人都是首先要认为自己有罪,才能去加入基督教的,对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马丁鲁德是一个典型的基督徒,是一个真诚的基督徒,所以他感到自己罪孽深度。而且他采取了在修道院里面采取了中世纪所称道的各种修道方式,比如说绝食。自我鞭挞,大家看达不进奇密码里边那种是吧?哎,拿鞭子抽自己觉得心中有歹念,绝食,斋戒,各种各样的苦修苦行,他都尝试了,但他始终还是不能消除心中的罪孽感,是吧,这就使他感到非常痛苦。
但是呢,诶,后来当时他就来到这个在维滕贝格啊,叫到这个地方的修道院,而这个修道院同时也是大学,维特贝克大学也就在这个地方,是吧,所以呢,他同时呢,当时我说了,中世纪啊,这些神职人员一边在从事神职,一边也是大学里边的老师啊,是吧,那么他同时呢,也在维滕贝克大学执教,那么他当时还是个青年教师,就受他的一个导师。是吧,叫斯皮尔格是吧?呃,斯皮伯格吧,好像叫呃他的呃呃叫叫我忘了叫什么啊,当然就受他的影响,然后呢,就从罗马书圣经新约的罗马书里边读到了这么一段话,然后这段话对他来说是用他自己说,就如同醍醐灌顶。啊呃,使他豁然开阔。豁然洞开对吧,马上就感觉到自己啊这个。领会到我如何能够赎罪。这句话是什么呢?就是这么一句话,就是一人必因性而得生是吧?一人必因性得生啊,就一人。必因信得生吧,就简单说是吧,因信得生,这个生当然是第二次生了,就是得永生了,那么就是一人必因信得生。所以他从这句话里边就抽出了他宗教改革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正好跟善公称义相对应,叫因信称义。
啊,因信称义啊,啊,因信称义啊,就是一个人在上帝里面就被称为一个艺人,是因为信仰,而不是靠山公。是信仰什么呢?信仰是你信中的只有你知道有没有信仰。是吧?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他豁然洞开,他就感觉到,从此以后,他就感到自己实际上已经获得了永生。因为他对自己心中的信仰他是充分了解的,是吧,一个信仰就使得你首先不罪,你认为自己有罪的。是吧?你认为自己是充满了罪孽的,然后你在上帝面前表示谦卑。是吧?戒骄戒躁,这样实际上就意味着你已经有了心中充满着信仰,一种服罪、认罪谦卑,恰恰表示着你实际上已经被上帝列入到拯救之列。所以这样就音信成疑啊,因此嘛,就用得出这个思想啊。
然后呢,正是由于这个思想,所以当1517年,当他听到台茨尔啊,用那种巧舌如簧的这样一种语言来推销数罪卷的时候,他当然感到很愤慨,是吧?他认为这样一种台彻尔他们的这样一种说辞,以及他们背后的天主教的理论,整个都是错误的,极大的背离了上帝的大道,背离了基督教的真理。把得救的事情变成了一件,完全就是个人的一种金钱买卖,变成了一种儿戏是吧?而真正的得救是要靠内在的信仰,而信仰这个东西只有你自己知道。
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马丁路德实际上啊,他是把这个得救的根据,从外在的这样一种形形色色的形式化的虚伪的一种行为,转变为内在的一种真诚的信仰。就这一点来说,所以有人说,后来的评论家说,说马蒂路德重新发现了宗教。他在人心中发起了宗教的所在。而不再表现为在教堂里面、在按照罗马教会的要求去做的那些行为之中,而就是在你真诚的信仰中。啊,所以这是马丁德的一个重要的功劳啊。
当然马丁顿德呢,最初啊,在1517年这个10月31号,在维滕贝格大教堂门口贴出这个95条论纲的时候啊,那个时候马丁路德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修道士是吧?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认识他。所以他在10月31号贴出这个95条论纲以后啊,马上啊,很快就像轩然大波一样,就传播了这个德国。
当然这个中间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吧,就是这个时候啊,西方已经开始有了印印刷组。是吧?哎,这个古腾堡的印刷术啊,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出现,而且已经还是很流行了,已经人们可以开始印刷了,是吧?这个对宗教改革的传播,以及对我们前面讲的文艺复兴呐,人文主义的著作的传播,都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如果有人说如果没有印刷术,或者印刷术在晚出来一两百年,可能欧洲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都搞不成器。啊,都不可能,因为手抄本不可能流传太远。
是吧,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马丁路德这个宗教改革,很快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他表露了德国人的心声,所以就像德国,就像一堆干柴,马丁路德这个星星之火一下子就形成了燎原之势。
当然原因很重要,哪些方面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分析,为什么马蒂诺德?当然我们说最初是一个名名不经经传的小修道师,那么贴出95条论纲以后,两个星期之内,他的名字就传遍了这个德国,甚至连德国以外的地方,人们也都知道马丁鲁德这个人了,所以他就很快就成为德国人家喻户晓的一个民族英雄,大家都把他看作是心中的楷模啊,因为他道诉了德国人的心声。
那么为什么马丁路德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当然我要分析的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首先呢,我们说总的来说德国,我刚才讲了日语曼文化圈,德国是中心是吧?啊是代表,那么日语曼文化圈和拉丁文化圈之间早就有很深的隔阂。是吧,刚才已经说了,他们的状况不一样,他们彼此之间始终有一种啊,这个很深的隔膜感。而且呢,这个日曼民族,特别是德国人民呢,对待罗马教廷为中心的这样一种拉丁的文化啊,特别是对罗马天主教会。存在着多方面的矛盾。首先在信仰方面,罗马教会的那种堕落,那种虚伪,说一套做一套,早就是德国人你看不惯,但德国人很淳朴是吧?德国人当时看罗马教会的那种堕落啊,以及后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公开的那种堕落啊,在他们看来是一丘之貉。没什么太大区别是吧?那他们也对文艺复兴不感兴趣,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德国人看来,第一呢,文艺复兴本身带有绘道混影的色彩是吧?呃,是,而且他很高雅,我们德国人没文化,销售不了。再加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呢,就是在德国人看来,文艺复兴是你们意大利人复兴你们古罗马,你们老祖先的东西,我们有什么可复兴,我没什么可复兴,我们都是原始森林里面蛮族嘛,对吧,我们没有什么祖先,没什么可复兴的。所以文艺复兴这件事情,对意大利,对德国人来说,简直就是完全是不相干的一件事情。是吧,所以他们对这个不感兴趣。
正因为这样,所以呢,他们就认为文艺复兴这些人文主义者实际上是公开的灵活实战的堕落,而罗马教会的教皇弘毅主教是偷偷摸摸的做贼,是吧?这两者没什么太大区别,50步100步的区别而已,是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对罗马教会这种道德上的堕落,信仰上的松懈虚假早就深恶痛绝,但是他们没办法,他们没有权利,他们被放在了基督教的这个边缘地位。他们虽然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当然中世纪的时候叫天主教徒,但是他们其实信仰的是一种他们自己根本就不懂的宗教,是吧?因为这种宗教的语言他也不懂是吧?啊,这个圣经都是用拉丁语讲的,所以从这个讲,他们本身信管很虔诚,但他们信仰的宗教绝是不属于德意志民族的宗教。而是一个拉丁宗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叫罗马天主教,是罗马的天主教,而不是日耳曼的天主教,对吧?所以真是有意这样呢?他们固然有虔诚的信仰,但是他们同时也看不惯罗马教会的这种堕落虚伪。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经济上,经济上啊,这个意大利刚才给大家看了个图是吧,意大利特别是罗马教廷呐,他加在两个大国之间,到十五十六世纪时啊,这两个大国都惹不起。西班牙当时是最强大的国家,我们下唐课要讲,他不仅是西班牙,他同时是西班牙的国王,这个扎利武士,同时是兼任德以志什是罗马帝国皇帝,同时领有尼格兰,领有这个波西米亚、匈安利两体王冠,而且还里有海外这个西印度群岛,就是拉比美洲这块都是他的。他这个国家大的不得了是吧,所以天底下第一最强大的就是那,那时候英国还没崛起,法兰西只是在悄悄的开始在积蓄实力,所以从这个西班牙罗马教皇惹不起。
法兰西自从阿威隆之球以后,对吧?教皇教廷已经吃尽了他的苦头,知道这个法兰西双料恶龟是吧?既有拉丁文明的文明恶习,同时又有日蛮人的那种野蛮的恶习,也惹不起是吧?而且法国人还经常是把教皇教会拿着那个就是经常来挟天子啊领诸侯啊是吧?
所以要有那怎么办呢?诶,好办,北方的德国人傻。德国人愚昧,德国人虔诚老实嘛,是吧?而且自从中世纪教主之一以后,德意自身罗马帝国根本就不是罗马教会的对手,因此啊,罗马教皇就把德国当成他的粮仓,当成他的钱库,没钱了,他就跑到德国来。啊,巧丽民目,搜刮民子民膏,比如说苏学券,他不在意大利买,因为意大利人没买,没人买这个东西的,对吧,因为在意大利人知道那是骗人的鬼把戏,意大利人肯定不会掏腰包的,但是德国人他虔诚而且淳朴老实杀是吧?啊,所以从这个意思上说,哎,偏德国人好骗,因此呢,他跑到德国来推销啊,所以德国人民早就对这个也很仇恨,就是说你这个德国人尤其是反感子啊,就是你意大利人,罗马教廷老是把我们当傻子。对吧?哎,老是剥夺了我们的钱,还把我们当傻子愚弄对吧?所以这个当然很很很伤他们的情感,这是经济上对吧?啊,也就是他们在经济上被盘剥了,同时又受到了羞辱是吧?受了羞辱你巧丽民目吧,动不动就把别人责罚,把别人革出教会是吧?然后来威胁人家是吧?
还有呢,政治上也是有矛盾,政治上的矛盾我们前面讲了,教术之争呢,好几百年,罗马教会的主要对手就是德意志神,是罗马帝国的皇帝是吧?啊,然后在斗争中也当然也得罪了很多德国的诸侯,所以这诸侯早就对罗马教会怀着的想一种仇恨,只不过敢怒不敢言,惹不起罗马教会,是吧?现在呢,马丁路德哎,一呼马上就拜印了,大家都觉得啊,马丁路德这就表示我们德国人的心声是吧?所以马上在德国就形成了我们说这个燎原之势,这是有原因的,所以两个星期之内,马丁鲁德的名字就传遍了整个德国,来自于整个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