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如果世界大战再次爆发,绝不可能有任何赢家

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罗素

当涅瓦河畔的炮声响起,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种目光掺杂着好奇和钦佩。

就像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一样,高尚的苏维埃理想,拥有 无穷的魅力。一时之间,国际上无论左派还是右派,几乎全都步调一致, 对苏维埃俄国给予了热情的颂赞。

令人尴尬的是,苏联在之后很长一段岁月里的表现,仿佛被恶意做空的股 票,跌破了所有人的心理价位。这真是应了那句话:试玉要烧三日满,辨 材须待七年期。鲁迅走得早,至死不改初衷;胡适活得长,有幸看到了乌 托邦另一面。这又应了一句话:活久见。

提起活久见,不得不说一个人——罗素。这位公知领袖、才子班头,是20 世纪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也是活得最久的知识分子。

罗素活了98岁,并且曾经亲自游历苏联,因此,他在不同时期对苏俄的 看法,于我们似乎更有参考价值。

十月革命刚爆发时,罗素的态度与多数人并无二致,既兴奋,又期待。他 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向英国驻彼得格勒的大使打听苏俄近况,却因为隔得太远不得要领。1920年,罗素为了尽可能地观察当地局势,亲自去了一 趟俄国,并与列宁等人长谈。

亲身体验过苏维埃之后,罗素如冰水浇头,热情骤灭。在俄国有一种“斗 争哲学”,与罗素的理念格格不入。

在罗素看来,俄国理论有两大谬误:一个是人性上的,一个是理论上的。

人性上的谬误,是幻想通过宣扬仇恨,以斗争的形式促成美好结果,以天 下大乱带来天下大治——却不去想,那些养成仇恨习惯的人,一旦取得胜 利,就会马不停蹄寻找新的仇恨目标。

理论上的谬误,则在于他们坚信,经济力量是唯一起支配作用的权力形式, 如果国家成为唯一的资本家,就能马上消除剥削和压迫。但他们却没有意  识到,这种做法只是造出了更加可怖的权威——所有人将生杀予夺的大  权,全都交托于政府官员。

从苏俄回来后,罗素写了一本小书,名为“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与实践”。 这种不与时俱进的态度,惹恼了很多人。罗素成为了舆论的靶子,左右两 派都给他起了埋汰的外号。尽管如此,风言风语无法撼动罗素丝毫,他那 “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秉性不可动摇。离开苏俄后,罗素挥一挥衣袖,去 了中国。

斯时斯世,如罗素这般看透苏俄真相的中国知识分子少之又少,胡适没看 透,鲁迅没看透,其他人更看不透。

胡适这样的盗火先驱,也在不遗余力地为苏维埃鼓掌,他认为苏联人是理 想主义的政治家,正在做一个空前伟大的政治实验。鲁迅先生一反尖酸刻 薄的文风,写了好几篇热情洋溢的激赏文章。

偌大一个文坛,似乎只有二十四岁的徐志摩跟罗素英雄所见略同。事实上, 徐是罗素的粉丝,罗素《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与实践》甫一出版,小徐就找  来如饥似渴地读了,读完后,他针对苏俄问题,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俄 国人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实与那天堂中间隔着一座血海, 人类得渡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于是,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罗素对苏俄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知识分子对罗素的态度。罗素来中 国后,力挺苏俄的鲁迅率先发难,跟他打了场不大不小的笔战。

罗素游玩西湖,看见轿夫十分辛苦,却有说有笑,不知忧愁为何物。罗素 受到震撼,遂撰文称赞轿夫乐天知命,懂得享受幸福。听了罗素的论调, 鲁迅颇为不满,也写了篇随笔,讽刺罗素:“如果轿夫能对坐轿的人不含 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的中国了”。罗素和鲁迅对“无产者”有着迥异的 看法,这源自他们对苏俄的不同态度。如今,那套鼓动仇恨的理论,所带 来的灾难,已成历史事实。罗鲁二人的这段公案,孰对孰错无需赘言。

随着的阅历不断增长,罗素对苏俄模式也看得也越来越深刻。他说,古今 中外的人们总在幻想“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毕其功于一役的社会革命”, 这样的想法很不错,但只能是痴人说梦。因为事实恰恰证明,给人类带来 了最多、最大灾难的,正是那些“高尚”的野蛮和狂热的信仰。

晚年的罗素致力于和平事业,他认为“人类时刻面临着灭顶之灾”。促使 罗素作出这个可怕的预言,是无时不在的核威胁与核讹诈。

罗素满怀忧虑地指出,如果世界大战再次爆发,恐怖平衡将被打破,再没 有人会遵守禁核约定,投入战争的每一方,都会大量制造氢弹和原子弹, 而一场动用原子弹和氢弹的战争,绝不可能有任何赢家,我们作为地球人 的 一 员,要么选择活在一起,要么选择共同死去。

个人的寿命再长,在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哲人的思想,却 能超越时代而永驻。 罗素于1970年过世,但他对苏俄极权的判断、对核 战争的忧虑丝毫没有过时。

罗素说我渴望这个国家走向自由法治,我渴望世间无苦难,人人享太平。 我渴望任何一个国家、种族或主义,都屈服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自由、价 值与尊严之下。但是极权下那些卑微的生命和人性,却总让我满含绝望的 泪水。

罗素无法容忍自己成为狂热迷信之徒。他深知在复杂的历史处境中,没有人可以一劳永逸地 置身于理性、真理和光明的世界,而将敌手贬为愚昧、荒谬和黑暗的另一边。恰如罗素本人 所言:“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免予恐惧的自由,这是罗素所真正坚持的思想和行动底线。也正是这一点,让因思想独立而 “跳来跳去”的罗素,与犹疑来自于“看别人正在干什么,或者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 么”的人划清了界限。想了解西方文化,先读懂罗素。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尼采:做自己的四个方法

    对尼采来说,19世纪在两项发展的冲击下蹒跚前行:大众民主和无神论。对于这  两种挑战,尼采制定了一些极好的、实际的解决方案——我们的时代也可以从他的 方案里学到一些非常实用的东西。 1844年,弗里德里希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出生…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139
  • 美丽婚姻里的7个致命谎言

    作者丨霍妮 来自《婚姻心理学》 对于许多踏入婚姻殿堂的两性来说,总觉得只要学会更敏感地与自己的伴侣沟通, 就能挽救婚姻,这个观念可能是对幸福婚姻的最普遍的误解,但它并不是唯一的。 研究发现,关于婚姻的许多谬论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对婚姻还有潜在的破坏作用, 因为这些谬论会把夫妻引到错误的或者是更糟糕的道路上去。更令人难以置信的  &…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07
  •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思想需要跨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认识自己   第二道坎:运用理性   第三道坎:人间“清醒” 面对历史的蒙昧,我们常自诩为“现代人”。我们有属于自己的“现代文明”科技文明,飞 天探月也不在话下;我们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现代生活:智能手机须臾不离;互联网让人 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最便利的生活.... 然而,妨碍…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48
  • 尼采:人何以承受悲苦人生?

    作者|孙周兴 弗里德里希·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年)二十六岁时当上了巴塞 尔大学的古典语文学教授。德语区的教授位置不容易。尼采既当上了教授,就 不免要显示学问本事。 看得出来,少年得志的尼采…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62
  • 十大著名思想实验

    1. 缸中的大脑 (Brain in a Vat) 2. 薛定锷的猫 (Schrodinger's Cat) 3. 中文房间 (The Chinese Room) 4.猴子和打字机(Monkeys andTypewriters) 5.  伽利略的重力实验 (Galileo's  …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13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