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哲学课:思考死亡,才能洞察人生的本质

作者丨谢利 · 卡根

耶鲁大学的教授谢利 ·卡根在2007年就开设了这一门哲学课程:死亡课。作为公开课公 布了讲座视频之后,这门课在全球引起轰动,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开课,总点击量 超过数亿次。

课程的主讲人谢利 ·卡根也因穿着牛仔裤,帆布鞋,盘腿坐在讲台上和大家侃侃而谈的 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明星教授”。

犹如老顽童的卡根教授,留着落腮胡,穿着牛仔裤与帆布鞋,盘腿坐在讲台上,幽默热 情且手舞足蹈的与学生探讨死亡的本质,让哲学课一点也不枯燥,大师风采令人着迷。

卡根教授挑战一般人对于死亡的普遍观点,例如:

真的有灵魂吗?

死后还能继续存在? 永生是好事?

自杀是不道德的?

我们应该对死亡感到恐惧吗?

他在书中援引古今哲学,并以日常生活事件为例,透过反复辩证,以清晰的脉络探讨死 亡的意义,进而带领我们探索生命的价值,该以何种态度面对人生这趟旅程:思考死亡, 才能了解生命的美好;当我们正视生与死的本质,,并且怀抱感激。

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仔细厘清自己的想象。以下是想象永生不死的一种方式:假设 年龄增长就像当前的现实生活中一样,身体会随着年纪愈来愈大而出现各种相应的变化。 不过,身体的这些变化却不会在八十、九十或一百岁的时候导致你死亡。你的身体会不 断老化,却不会导致你死亡。

斯威夫特 (JonathanSwift) 曾经在《格列佛游记》一段精彩的篇章里提出过这样的思想实 验。斯威夫特想象格列佛来到一个国家,那个国家里有一小群人能够永久存活——他们 永生不死。

一开始,格列佛认为:“哇,这样不是很好吗?”可是他忘了考虑我们随着年龄增长所 出现的身体变化。因此,你不但年纪愈来愈大,身体也愈来愈孱弱,各种能力也都愈来 愈衰退。不舒服的状况愈来愈多,老年带来令人痛苦的影响。那些人虽然永远不会死, 但他们的心智终究会衰退消失,身体处于持续不断的痛楚,而且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原 因是他们的身体又病又弱。

这绝对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斯威夫特指出,永生不死如果是像那样,未免就太可怕了。 永生不死如果是像那样,那么死亡反倒是福气。蒙田 (MicheldeMontaigne) 也提出过类 似的论点,指称死亡的确是个福气,因为死亡能够终结我们老年所遭受的种种不适与痛 苦。

这么说看起来确实没错。不过,我想我们可以这么响应:我们心目中想要的永生不死不 是这种人生永不结束却又一再走下坡的情形。我们想要的永生不死是过着健康活跃的人 生。所以,就算真实世界不可能让我们享有这样的永生,我们还是要问问看永生不死是 不是有可能会是一件好事。

明显可见,我们一旦这么问,就必须针对永生不死当中若干可能的事实做出一些改变。 不过,我们就来这么做,天马行空地来发挥一下想象力吧。如果别的不提,永久存活至 少就原则上来说难道不会是一件好事吗?

我们对这样的想象必须要小心。你要是不小心,就可能会沦入恐怖故事里的下场,也就 是你怀有一些愿望,却忘了细心陈述自己的愿望。结果,你的愿望虽然获得实现,却是 变成一场梦魇。面对给你三个愿望的精灵,你如果只说:“我想要永远活着”,却忘了 加上这一句:“而且要永远保有健康”——那么你的愿望就会变成梦魘。这就是斯威夫 特描述的状况。

所以,且让我们细心陈述这项愿望,把健康以及其他一切你想要的东西都包含进去。别 忘了纳入足够的钱财,以免你必须过着永久的贫穷生活。(过着永久健康但是贫穷的生 活,不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吗?)把你想要的一切都包含进去。我们在这时候唯一必须问 的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想象出一种永生不死的状况,真的能够让永生成为一件美好的事 情?

我们很容易认为自己当然能够做出这样的想象。要想象出这样的情形实在是再简单也不 过。只要想象永远存在于天堂中就好了。天国的永恒喜乐。还有什么能比这样更好?有 人会不想永远存在于天堂里吗?问题是,我刚刚并没有明白描述天堂里的生活究竟会是 什么模样。即便是向我们承诺我们能够在天堂中享有永生的那些宗教,对于细节的阐述 也都颇为保守。为什么?因为——我们不免担心——你一旦试图列出细节,这种美好的 恒久存在恐怕就会变得不再那么美好。

想象我们全都会成为天使,而且将会永久颂唱着圣歌。实际上,我恰巧很喜欢圣歌。我 觉得在礼拜上颂唱圣歌是种享受。我喜欢在周六早晨颂唱希伯来文的圣歌。不过,你要 是问我会不会想要永远这么做,那么我会说,这点看起来似乎不是那么吸引人。

电影《迷魂阵》 (Bedazzled) 曾以颇为幽默的方式提出同样的论点。在那部电影中,

一个人遇到魔鬼,而对魔鬼问道: “你为什么要反叛上帝?”

魔鬼答道:“好,我就让你知道为什么。我坐在这里,你在我周围载歌载舞,不断说着: ‘啊,赞美天主,你真美好,你真荣耀,你真辉煌。,”

那个人这么做了一会儿,然后埋怨道:“这样实在有点无聊,我们不能交换一下吗?”

魔鬼答道:“我就是这么说的。”

我一旦想象自己在天堂里永久颂唱圣歌,实在不觉得这样是很吸引人的事情。好吧,那 我们就不要想象永久颂唱圣歌!我们来想象点别的吧。可是要想象什么呢?这就是我要 邀请你从事的思想实验。你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生活,能够让人永久都感到心满意足?  不只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十年,不只是一百年,不只是一千年,也不只是一百万年或十亿 年。别忘了,永久是一段非常非常久的时间。永久是永远都不会结束。你能够描述出一 种存在,会让你想要永远处于那种状况中吗?

英国哲学家威廉斯 (BernardWilliams) 思考这个问题之后,认定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一 种生活能够永久美好迷人。威廉斯认为每一种生活终究都会变得无聊乏味,甚至令人深 感痛苦。每一种生活终究都会让你忍不住想要摆脱。简言之,永生根本不美妙,而是一 件可怕的事情。

暂且假设我们同意威廉斯的看法。那么我们对于死亡该怎么说呢?严格来说,我们如果 经过仔细思考,而同意永生不死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不能说死亡本身也是一 件不好的事情。相反的,我们终究不免一死,我们是寿命有限的肉身凡胎,实际上乃是 一件好事。毕竟,如果不要死亡,唯一的选择就是永生不死;但永生不死如果是一件坏 事,那么死亡实际上就根本不是坏事。死亡是一件好事:能够挽救我们免于永生的可怕 命运。

当然,就算我们真的这么说,也不表示我明天被车撞死对我而言会是一件好事。我们完 全没有必要这么认为。我们还是可以说我被车撞死是一件坏事——因为我要是没有被车 撞死,可不表示我就会因此永生不死!我只是会多活个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而已。而 且,那段时间对我而言将会是相当美好。

即便在我年老而死的时候——假设我活到高龄一百岁,那么即便在我于一百岁去世的时 候,我们也许还是可以说这对我而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为我要是没有在那时候去世, 说不定还可以再多活一、二十年,继续享有人生中的美好事物,例如含饴弄孙,享受我 的曾孙或玄孙的陪伴。

声称永生不死不是一件好事,不表示死亡来临的时候就必然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好事。你 还是可以毫不自相矛盾地认为自己死得太早。就算死亡迟早有一天对我们而言不会再是 坏事,但还是有可能来得太早。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柏拉图:是谁误读了我的“精神恋爱”?

    我们本来是完整的 对于那种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谓爱情 柏拉图式恋爱一直是精神恋爱的同义语。小时候不知道它的来源,后来才知道柏拉图最初是 在讲同性之间的爱情:在古希腊,同性之爱一度是社会的普遍实践,每一位少年都会有一个 成年男子做他的导师,传授格斗技能,文化知识,同时是他的性伴,这男子被称为“爱者”, 少年被称为“被爱者”。柏拉…

    未分类 2024年10月14日
    259
  • 真正拖垮你的,是“内耗思维”

    有时候,所谓的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患得患失,会举步难行;过分在意,注定心力交瘁。 这种内耗的感觉就如同总有两个小人在内心打架,每天什么也没做,却身心疲 惫。 轻装上阵,从拒绝这三种内耗开始。 01. 精神内耗 有这样一个深刻的故事。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总认为生活会出现乱子,所以他出门 时,即使是…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86
  • 有思想的人,注定孤独

    哲学家的独身一定也包含着某种智慧是解读生命的一种特殊方式 有人说:有思想的人,注定孤独。 请看这些伟大的名字:柏拉图、薄伽丘、毕达哥拉斯、普罗提诺、奥古斯丁、帕斯卡尔、 笛卡尔、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伏尔泰、休谟、莱布尼茨、康德、爱默生、叔本华、 尼采、斯宾塞、克尔凯郭尔、荷尔德林、维特根斯坦…… 假如没有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试想西方哲…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90
  • 性欲掩饰了其他的动机? 文|Aude Lancelin

    一直以来,哲学和爱情被要求必须分开。爱情,纵使让人欢喜愉悦,也无法抵挡世人对它的绝望。 爱神丘比特,单纯天真又心怀不轨,翅膀下藏着让人丧命的弓箭,与其他诸神一样沦为了古老的笑话,被永久地埋葬。在这场与爱情抗衡的战役里,最终是法国道德家们的悲观主义传统获胜。在呆滞的浪漫主义里,最真实的性爱、心机和意志力都被深深隐藏。于是,哪怕一两个小时的爱情思考也会被认为不值…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34
  • 人若不死,又将如何?关于爱欲、时间与死亡的哲学追问

    作者:黄裕生 对于人类而言,不管个体间的生命轨迹多么不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归宿,那就是终结。人, 是会死的。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命运。 对于这个命运,没有人能够抗拒,然而,又几乎没有人没有抗拒过。克服死亡,抗拒会死, 即便不是所有人的追求,也是许多人的向往。人们是如此不愿面对死亡,接受会死的命运, 以至害怕死亡,逃避死亡,厌恶死亡,…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1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