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一个心理学现象:“达克效应”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越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和脑残争论。

因为,有科学研究证明,脑残是真的意识不到自己是脑残。

1995年的一天, 一个名叫McArthur Wheeler的青年大摇大摆地抢劫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   一家银行。当他被捕后,看着监控录像突然难以置信地说:“可我脸上是抹了柠檬汁的啊!”

原来,有人曾告诉他,只要把柠檬汁涂在脸上,就能隐身。对此,他深信不疑。这种脑子对 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请别骂他“傻叉”,他可能会觉得很委屈,或者还会理直气壮地 反驳你。这并不是个笑话,而是个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也并非极端少数,反而无处不在。

1999年,两位心理学家Dunning和Kruger 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做过四个实验,结果 震惊地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 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他们把这个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也叫邓宁-克鲁格效应)。

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 论,但是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无法辨别错误行为。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又无法 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简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为聪明——不是在撒谎或逞强,是真 的打心底里这么觉得!

这一研究结果还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别误会,这个奖是很正经的!评委中有些 还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其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 这一现象其实细思极恐,因为我们也许都在高估自己还不自知。

这不只是在说无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强烈的高估,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存在 一两个维度的优势,便更容易“得寸进尺”。

冒充者症候群

“吉米鸡毛秀”曾经在德州一个音乐节现场做过一个恶作剧。

记者随机采访了两个女孩,问:“你们觉得DoctorShlomo乐队怎么样?”

“是我最喜欢的乐队!”

“没错,今年特别燥!”

但是,这个乐队名是记者编出来的,取名自一部百老汇歌剧———其实这个乐队根本不存在。 “去参加音乐节的人都以知道下一步的安排而骄傲,即使他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新的内容是 什么。”

这就是典型的“达克效应”,生活中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

比如有的人对任何话题都能侃侃而谈,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听者的我们,有些领 域确实所知不多,都判断不了他说的有几分真假。要么一脸懵地崇拜,要么鄙视他装。但换 个角度想,他大概率就是个自以为是的嘴炮。可能了解过一两个词,就能自己夸口出一门学

问。这种人,在知识洪流的“尾气”里中毒太深,出现幻觉了。

宋朝有一个叫钟弱翁的县令写得一手烂书法,却自认为很好。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要对一 些名牌匾额上的题字进行肆意批评,并想方设法让自己重写。一天,他看到一个寺庙阁楼的 题匾上有“定惠之阁”四个大字,但是落款处的人名被灰尘掩盖,看不太清。他又是一顿批 驳,叫人把匾额摘下来,让自己重新赐字。碍于他县令的身份,即使僚属和僧侣们都觉得那 题字写得很好也不敢违抗。然而,擦去灰尘后发现,落款赫然写着一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名 字。钟弱翁尴尬了一会儿,又对僚属们说:“这么好的一副字,不刻成碑文多可惜啊。”所 以有时候,对于一些自信十足的脑残,又无从指责时,静静看着就好——他早晚会被狠狠打 脸的。

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有一次请教说:“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 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

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 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 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 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芝诺的观点,此后被总结为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想想自己刚了解某一事物的时候,总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比如刚学会吹响笛子,就激 动地觉得自己是个乐器天才。但你若去问那些学了许多年乐器的人,他们往往会说,自己不 擅长乐器。这并不是谦虚,而是因为当他们深钻许多后,真的认识到了其广博以及自己的许 多欠缺。所谓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怀疑人生。

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大多数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其实是才是一个很合理的过程— —在经历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后,才终于对自己的能力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无知五分之一法则”

美国的《赫芬顿》邮报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向公众提出一些非常离谱的观念,比如太阳围 绕地球转,彩票是非常好的投资方式,个子高的人跑步越容易缺氧等等,让他们做判断。

但是结果却表明,每一条离谱的观念,都有20%左右的人会盲目相信。这就是著名的“无知 五分之一法则”。

也就是说,无论一个观念多么的离谱可笑,在全世界总会有20%的人盲目的相信它,有些人

知识的匮乏、或者说认知的障碍,看起来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不要与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人争辩,那只能是鸡同鸭讲。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如何理性愉快地度过一生?

    查理 · 芒格 | 著 01如果你想获得某样东西,那就让自己要配得上它正确的爱应该以仰慕为基础只有你自己 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有所进步不断学习各学科最重要的知识点,并不断实践它们 02隐藏你的睿智,直到别人发现要拥有跨学科的心态,炼成自己的思维框架要想更好解决 问题,尝试学会逆向思考 03 摆…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20
  • 真正拖垮你的,是“内耗思维”

    有时候,所谓的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患得患失,会举步难行;过分在意,注定心力交瘁。 这种内耗的感觉就如同总有两个小人在内心打架,每天什么也没做,却身心疲 惫。 轻装上阵,从拒绝这三种内耗开始。 01. 精神内耗 有这样一个深刻的故事。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总认为生活会出现乱子,所以他出门 时,即使是…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16
  • 叔本华:为什么幸福的婚姻并不多?

    作者 | 叔本华 性的关系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任务。它是人类一切行为或举动不可见的中心 点,戴着各色各样的面罩到处出现。爱情事件是战争的原因,也是和平的目的;是严肃 正经事的基础,也是戏谑玩笑的目标;是智慧无尽的泉源,也是解答一切暗示的锁匙— —男女间的互递暗号、秋波传情、窥视慕情等,这一切无非是基于…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86
  • 为什么我们要警惕“成为你自己”这类口号

    作者 | 刘擎 人们获得了一种崭新的“自我理解”,这带来了空前膨胀的个人权利和自由。这是现代性的重 要成就,但同时也造成了严峻的困境,突出体现在现代社会价值标准的混乱、道德规范的失 序以及人生意义的迷失。 “成为你自己!” 无论是激励、劝导还是告诫,这句陈腐不堪却又历久弥新的格言总会与你相遇, 在人生的某个时…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42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单身生活?

    作者|克里南伯格 01.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但终归是孤独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已然自给自足而无需分享获益的人,与野兽或神无异。”1参见其第一卷:http://www.chaoren.club/8562.html 。“城邦作为自然的产物,并且先于个人,其证据就在于,当个人被隔离开时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就像部分之于整体一样。不能在社会中生存的东西…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3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