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想被人尊重,就一定要有哲学思维

作者「张汝伦

本文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哲学学院联合主办 的“艺沁人文、笃志商道——2016复旦大学 EMBA 人文盛典”上的演讲摘编。

一个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就一定要有哲学思维,一 定要学习哲学。人类如果想要前进,就要不断超越自己,而只有拥抱哲学,才能达 到这个境界。

01.

如果不能批判,科学怎么前进

要对哲学下定义,我想先从两个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的批评开始讲起。

美国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教授去年来上海参加会议,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说:复旦和上海交大在硬件上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相差无几,但为 什么外国同行不愿意到中国来工作?因为你们缺乏批判的氛围。科学是通过颠覆前 人的想法、批判前人的想法而前进的,如果你们不能够批判别人,科学怎么前进?

最后他在采访中说道,我之所以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得益于早年的 哲学生涯。这让我很吃惊 — — — 原来这位物理学教授很可能上过哲学系。

第二个外国人是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被聘来中国工作,在介绍自己的日常生 活时自豪地说,我每天读一个小时《道德经》。我不知道中国有几个院士会读《道 德经》,不要说每天读一个小时,恐怕每年读一个小时也很少有。他最后说的一句 话也很发人深省,他说,“中国同行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他们不会批判,既不  批判自己也不批判别人。你连自己和别人都不批判的话,请问你的工作怎么能够突 破 ? ”

什么是批判?就是找出事物不足的地方。我们中国人有个特点,总是希望把自己说  得尽善尽美。我们学校每年教授考核的时候,有一栏内容我最不擅长填写,那就是  “你这一年取得的成绩”。如果考核表里有这样一栏:“对学校的工作、系里的工作, 你发现有什么问题",这才有意义,这才是哲学的精神。

02.

有没有不断地涌现新思想才是哲学的真谛

我早年曾在安徽农村插队,做过农民、瓦工、农村中学教师。一个在中国底层社会 待了将近10年的人,为什么不学别的东西要学哲学?因为在这10年当中,我发现 文明的动力有很多,但最内在的动力就是人类永不自满,永远在寻找自己不够的地 方,永远在超越自己。

在国内外很多高校,许多中国学生追求的是成绩表上的全 A,  追求的是排名永远第 一,这就是我们理解的“领先”。但我们并不知道,排名第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我们有没有持续不断地涌现出新思想?这才是哲学的真谛。

世界上一流大学都有哲学系,三流大学没有哲学系。为什么?20世纪获得诺贝尔

自然科学奖的得主中,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同时也是大哲学家。爱因斯坦晚年的时 候,有记者去采访他,问他你是哲学家还是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首先是哲学家, 其次才是科学家。

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物理学家尼尔斯 ·波尔是丹麦贵族。他了解了中国的道家思想以  后,就把太极图放到了家徽里面。日本第一个拿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川秀树,因为 预言了介子的存在而获奖。他在自传里写道:我之所以能够发现介子,是因为读庄 子的时候受到启发。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哲学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我们人类得以 不断前进、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根本的内在动力。

03.

这种思维让我们有资格说:我是人,不是动物

那么,这样一种思维或者说人类的精神活动,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人”?我估计在座90%的人会说,“人”是会思想的 动物。因为大家都觉得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思想而动物不会。但这个结论 不够准确。

事实上,人类的思维分成两类。

一类是跟人类的生理本能有关的思维。人活在世界上最根本的生理本能有两个:活 下去和繁衍后代,所以这类思维方式也叫作实用性的思维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人和动物都具有。比如,冬天来了,到哪里去避寒?如何对付 猛兽?怎样找到东西吃?

当然,人类又发展出一些高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如何应对可怕的传染病?  如何把卫星送上天?如何解决交通堵塞?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 ..总而言之,这样的 思维方式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

但是,我们人类真正独有的思维是另外一种思维,那就是哲学的思维。

这种思维是动物没有的,只有我们人类拥有。是这种思维让我们有资格说:我不是 动物,我是人。这样的思维和生存没有关系, 一辈子不用这种思维方式想问题,也 可以活得好好的,照样可以结婚生子,照样可以升官发财,照样可以在这个世界上 解决很多要解决的问题。至于解决得好不好,则不一定。

04.

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哲学的思维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自己、把握事物。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时会带来 后患。哲学的产生,代表着人类能够超越自己,从整体上把握自己、把握事物,大 家想一想,这是不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所以,对于人类独有的这种能力,我们绝 对不能让它萎缩,绝对不能让它退化。如果萎缩了、退化了,人类就没有前途,人 类就没有将来。

第二,追求事物的本质。

一般来说,有了问题才解决问题,然而哲学会追问事情的根本。这种追问只有人类 会问,动物是不会问的。比如,生命是怎么来的?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类 社会的一切活动根本目的是什么?这些对于事物本质的追问,是哲学的飞跃,是哲 学的突破。

第三,反思、反观和评估。

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反思,这也是只有人类才有的一种能力。2500年前,苏格拉底  说过一句话:“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是的,我们人跟动物不一样的地方, 不仅仅是我们知道我们得到了多少荣誉,有了多少钱,头上有多少头衔,而是我们  还会问自己:我过的生活有意义吗?我去追求这些东西有意义吗?怎样才是善待自 己?对于我们的人生,这是我们必然要问的问题。

05.

只有拥抱哲学,才能超越自己

刚才我们说了,哲学是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它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因此也可以说 它是没用的。

但是,老子在2500年前就告诉我们,“无用乃为大用”。今天,人类掌握了足以毁 灭地球的武器,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哲学。因为哲学让我们能够退后一步用反 思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用一种批判的方式来思考问题。那么这种哲学的思维方式 如何养成呢?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 ,批判概念。我们中国人对概念这个词不敏感,其实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先有 概念,然后才有事物的。因此真正的彻底的批评思想,是对概念进行颠覆。

第二,批判流行的思想。

第三,批判常识。常识不能万岁,为什么?因为常识有两个特点,第一有时间性, 第二有地域性。不能因为大家都这么认为,就把常识和真理画上等号。

第四,怀疑一切。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要“于无疑处有疑”,这话说得太对了。

一个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就一定要有哲学思维, 一 定要学习哲学。人类如果想要前进,就要不断超越自己,而只有拥抱哲学,才能达 到这个境界。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有非凡思想的人,是不需要与别人拥挤在一块的

    作者|叔本华 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 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况。 一个人如果自身具备足够的内涵,以致根本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那确实是 一大幸事。 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 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 身——这是…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02
  • 婚外性关系令人兴奋的根本原因 作者 |李银河

    01.感情与性报酬 人们发现,婚外性关系充满刺激性,尤其开始阶段。这显然是由心理压力造成的:双方在一起时总是非常激动(欲望、犯罪感),他们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必须充分加以利用。配偶之间很少会如此。相互吸引的另一原因是:双方总是只看到对方最美的仪态和最好的表现, 而不会看到对方疲惫肮脏的样子,照料孩子、做饭或做其他平庸琐事时的样子。他们待在一 起的每一分钟都是…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122
  • 宗白华:如何对抗生活的寂寞与无聊?

    作者 | 宗白华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问究竟什么叫作生活? 生活这个现象可以从两方面观察。就着客观的——生物学的——地位看来,生活就是一个有 机体同它的环境发生的种种的关系。就着主观的——心理学的——地位看来,生活就是我们 对外界经验和对内经验总全的名称。 我这篇短论的题目,是问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换言之,就是立于主…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33
  • 尼采:人何以承受悲苦人生?

    作者|孙周兴 弗里德里希·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年)二十六岁时当上了巴塞 尔大学的古典语文学教授。德语区的教授位置不容易。尼采既当上了教授,就 不免要显示学问本事。 看得出来,少年得志的尼采…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62
  • 朱光潜: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

    文|朱光潜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 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 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6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