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望中也要训练自己
1.你辗转祈求的那一件东西,你立刻就可梁实秋∶自古以来,有操
以得到,只要你不拒绝给你自己。那即是说,如 ∶守、有修养的哲学家历代
都不乏其人,位居至尊、
果你不怀念过去,把将来交付给上苍,以虔诚与 叱咤风云的皇帝也是史
公道来面对现在∶"虔诚",以便爱你的命运,因 不绝书的,但是以一世英
主而身兼苦修哲学家者
为自然把那命运交付给你,把你交付给那命运; 则除了玛克斯·奥勒留外
"公道",以便畅言真理而无需矫饰,凡有所为皆 恐怕没有第二人。这位
合于法而且与其本身价值相称。不要令任何事物 1800年前的旷代奇人于
无意中给我们留下了这
妨碍你,无论是别人的恶意,或你自己的主张,一部《沉思录》,我们藉
或悠悠众口,或环绕在你肉身的感觉;因为受影 此可以想见其为人,窥察
其内心,从而对于为人处
响的部分会照顾它自己。
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领
如果在大限将至之际你能不顾一切,只是 悟,这部书不能不说是人
尊重你的理性以及内在的神明,不怕早晚有一天 间至宝之一。
要死,怕的是不曾开始按照自然之道去活,那么
你便是一个对天无愧的人,在你的本乡也不算是沉思录
一个异客,对每日发生之事也不会觉得突兀而为
之惊奇,也不至于东靠西靠彷徨无主。
2.天神能看见所有人的脱去糠枇外壳的内
心。因为天神用他的慧力,只能接触到由他本
身放射到人身上去的那一部分,但是如果你自
己也习惯于这样做,你便会解除你大部分的烦
玛克斯·奥勒留纵马图
恼。因为不注意躯壳的人,我相信,不会浪费
时间在衣服、居住、名誉、以及其他附属的外
表的事物上。
3.天神把一切东西都安排得好,对人类也
怀着善意,何以竟忽略了这一件事——有些人,
很好的人,与神有密切交往,靠了虔诚的行为与
礼拜和神有极亲切的关系,而一旦死了之后,何
以竟不重生,竟完全毁灭呢?如果确实是如此,
不必怀疑;如有另作安排之必要,他们会另做安
排。因为如果是合理的,一定也是可行的;如果
是合于自然之道,自然会使之实现。所以,情形
既然不如此,如果真是不如此,你尽管放心,那
一定是不应该如此。就是你自己也明白!"你这
样大胆直问,你是在和神理论"。但是我们不该
这样的和天神辩难,纵然天神不是无限的公正与
良善。不过天神纵有可议之处,他们也绝不会在
他们悉心布置的宇宙秩序之中,粗心大意地留下卷十二(习
任何不合理的事物。
4.我常惊讶,我们每个人爱自己胜过爱其
他的人,但是对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之重视,远
不如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无论如何,如果有一
个神或聪明的教师来命令一个人,心中不可起任
何不可公开的念头,恐怕这人一天都不能忍受。
所以很明显的,我们重视我们的邻人对我们的意
见,远超过我们自己的意见。
5.你是三样东西混合起来的——肉体、呼
吸气、理智。前二者确是属于你的,因为你必须
把它们保持住,但是真正讲起来只有第三个才
是你的。所以,如果你把别人的一切所做所说
的、你自己一切所做所说的、一切将来会困扰你
的、一切你不能自主的被躯体或与躯体相连的
呼吸气所牵涉而无法摆脱的、一切身外环绕着
旋动的形形色色完全割除,从你的心上割除,以
便使你的理智从命运的偶然性中解脱出来,过
纯洁而自主的生活、做公正的事、接受所遭遇的
一切、说真实的话——如果,我再说一遍,你把
来自肉体影响的一切,以及过去未来之事,全都
EMPE.DOCLES
Arigen在nus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
从你的理性上解除掉,把你自己变成为恩培多 克勒(Empedocles)。他首创
"四元素"之说,认为物质的
克勒手中的浑天仪一般——"浑圆无迹,安稳自 世界是一个球,相信灵魂轮
如",训练你自己只过你自己的生活,亦即现在,回及物质不灭。沉思录
那么你便可宁静地、和平地、称心如意地、度过你的余年。
6.你没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事,也要去做。就是左手,因缺乏练
习而效率较差,但是握起缰绳却比右手更抓的紧些——因为勤加练
习之故。
7.试想一个人垂死的时候,其身心是什么样子?再想想人生的短暂,
过去与未来的时间之无底深渊,一切物质之脆弱无力。
8.看看剥去外壳的"因果关系之原则";一切动作的目标;苦痛是什
么?快乐是什么?死是什么?名誉是什么?一个人内心不安,该怪谁?
一个人怎样的不会受别人的妨碍?一切事皆由我们的看法而决定!
9.行为的原理在实际运用时,我们应该模仿斗拳者,而不是比剑者。
因为后者使用剑落地之后还要再拾起来,前者只要握紧拳头便可。
10.看事物的本来面目,分析它们为本质、起因、目标。
11.人是多么有力量,只做天神所赞许的事,并欢迎天神所分配给他
的一切!
12.不要为了自然的程序而指责天神,因为他们做错事,自主的或不
自主的;也不要指责人类,因为他们除了不自主的以外,什么也没有做。
所以对任谁也不要指责。卷十二
13.对"一切人生遭遇"感觉惊讶的人,是何等的荒谬可笑!
14.一定是,或者先有一种必然性与固定计划,或者是有一个仁慈
的神明,或者是一个毫无计划与主宰的混沌。如果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受刺痛何必发怨声?如果有一个慈悲广被的神明,要使你自己值得受上
苍的眷顾。但是如果是一个茫无指导的混沌,你自己应该庆幸,在这样
汹涌的大海里,你自己有指挥若定的理性;如果波涛把你冲走,让它冲
去你的肉体、呼吸气、及其附属的一切——因为它永远不会冲去你的理
智力。
15.什么! 一盏灯在火焰未被扑灭之前是会照耀光明的,难道你在未
死之前就先丧失了你的内心中的真理、公道与节制力?
16.有人使得你认为他是做错了事,"但是我怎么会知道那是一件错
误的事呢?"如果他是有过错,也许他自己已受内心谴责,好像是抓破
了他自己的脸皮呢?
一个人不要"坏人做错事",等于是不要"无花果树的果实不流酸
汁",不要"婴儿啼叫",不要"马嘶鸣",不要"其他必定如何如何的偏
不如何如何"。唉!这样性格的人,不这样又该怎么样呢?如果你看着不
顺眼,改正他的性格。
17.如果是不该做的,不要做;如果是不真实的,不要说。要控制住
你自己的冲动。
18.永远要看一件事物的整体。使你产生印象的到底是什么?说明沉思录
它、分析它,其起因如何?其本质如何?其目标如何?其到期必定死灭
的生存期间有多么长?
19.你终于会觉察——你在内心里有一点什么,比产生情欲并使你成
为傀儡一般的那些东西要好得多,要更近似天神。我的内心在忙着做什
么呢?恐惧吗?猜疑吗?肉欲吗?其他类似的事吗?
20.第一、避免漫无目的的工作。第二、以有助于公共利益为唯一之
行为的目标。
链接
玛克斯·奥勒留辞世
177年,玛克斯·奥勒留坐上了奔赴北方的战车。如果121年4月26日
是他准确的生日的话,这一年他刚好56岁。但那时候人们通常只能活40岁。
多年来,一直书写死亡与安息的奥勒留终于彻底击败日耳曼人,同时因感染
传染病,在胜利的消息来临之前便与世长辞。
多年来他的帝国一直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甚至可以说兵荒马乱,加上
军队的内讧,他的年轮几乎是在战车下转动的,他的身体也十分疲惫。尽管
所到之处,人们都在高呼"皇帝万岁!"皇帝本人却深知来日不多,一种壮
士一去不复返的预感徘徊在他心头。不过他早已作好随时放弃生命的充分准
备。辞世前三天,他还与朋友一起谈论宇宙、神灵与人生的深奥哲理。罗马
城外,风把旗帜吹得猎猎作响,他深情地与朋友一一握手,就像生离死别一
样。他的情绪可能感染了朋友,他们请求他留下自己的箴言,不要随身携带卷十二
, -这就是今天我们可以在书架上看到的《沉思录》的原因。多亏他的朋友,
不然我们也许就读不到这册智慧的书——它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
他的儿子康茂德当时和他在一起 ,遗体(也许是骨灰)被运回了罗马。
之后,他被神化,那些出得起钱的人为他塑了全身像或半身像,在卡庇托林
努斯的时候许多人家还把奥勒留的塑像和家里的其他神像放在一起,在某种
程度上他已经成了圣人。
康茂德为纪念他的父亲还为他树立了一座纪念碑——在现在罗马的圆柱
广场,圆柱形的纪念碑上雕刻着螺旋上升式的浅浮雕以纪念奥勒留对马可曼
尼以及夸地人的战绩,还描绘了那场曾经鼓舞了罗马士兵斗志而使敌人丧胆
的神秘的倾盆大雨。奥勒留的塑像原本被安置在圆柱的顶部,但是后来不知
什么时候被移走了,五世纪时教皇西斯都五世代之以圣保罗的铜像。
人生不过是一种意见
21.要常想到,很快地你就要不复存在,归于乌有之乡,并且你现在
所看见的一切,现在活着的所有的人,亦复如是。因为按照自然法则一
切事物必定要变化,要变形,要消灭,以便使别的事物接替而生。
22.要记取! 一切皆是你的主观见解,而那是可以由你控制的。把你
的见解消除,这是你可随意为之的。看吧!一片宁静!像是一个刚刚转
过山岬的航海者,你会发现眼前是一片风平浪静的大海。
23.任何单独的一项活动,不论是什么活动,如适时而止,并不会沉思录
因停止而吃亏,做那活动的人也不会因那活动停
止而吃亏。人生亦复如是,我们的全部动作在适
当的时候停止,并不因此而吃亏。在适当时候,
结束这一连串动作的人,也并无任何困窘之可
言。适当的时候及终点是由自然来定的,有时候
甚至也可由我们每个人的性质来定,例如老年的
来临。不过,宇宙自然之道是不可抗的,其每个
部分经常要有改变,因为它并不给他带来耻辱,
如果那是既非个人所能自主,又无害于公共利
益,而且是一件好事;因为就宇宙而言,这是适
时的、恰如其分的、符合整体趋势的。与神走着
同样的道路,在思想上与神怀着同样的目标,这
样的人可以说是一个由天神生下来的人了。
24.你必须随时使用三条规律。第一,凡所
梁实秋∶奥勒留的文笔确
实是相当朴拙。书中前后
作为,勿做无目的之事,勿做与公道背道而驰
重复之处甚多,句法有时
之事;要理解∶凡身外遭遇之事,全是由于偶
奇简,意义有时不甚清
晰。此中文译本亦曾妄想
然或由于天意,并且你没有理由去怪罪偶然或
努力保持原作风味,殊不
天意。第二,想一想一个人如何的由成胎以至
可知,译成重校,不禁汗
颜。幸原书价值俱在,过
于秉有灵性,由秉有灵性以至于交还那灵性,是
去曾感动无数读者。此中
文译本如能引起读者兴 由什么造成的?解体之后又变成什么?第三,
趣,成为人格修养之借 如果被带到半天中,你俯瞰尘寰及其形形色色,
镜,则是我所企望的。
.你会认为那是不值一顾的,因为你同时一眼可
以看出天空中环绕你身边的人是如何的众多。
无论你升空下望有多少次,你会看到同样的景卷十二
象,一切都是属于同一类型,一切都是在消逝,而且,这还有什么值得
夸耀?
25.放弃主见,你就会平安登岸。又有谁阻止你把它放弃呢?
26.你如果对任何事情恚怒,那是你忘了这一点,一切事物都是按照
宇宙自然之道而发生的。一个人的错误行为不干你的事。还有,一切发
生之事,过去如此,将来亦如此,目前到处亦皆如此。你忘了人与人类
的关系如何坚强,那关系之密切不仅有关血球或血统,而是有关理智。你
也忘了这一点——每一个人的理智即是一个神明,而且是从那里来的,
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他的孩子、他的躯体、他的灵魂全
是来自神明。还有,一切都只是主见;一个人只是在现在活着,他失掉
的也只是这现在。
27.你要不断地想念着那些对一切极端不满的人,以名誉或灾难或敌
意或任何特殊命运而与众不同的人。然后考虑一下;"而今安在哉?"烟、
尘、传说,甚至连传说都不存在。这一类的例子俯拾即是——在乡间的
法毕乌斯,卡特林诺斯①,在他的花园里的陆舍斯、卢帕斯②,在拜爱的
斯特丁尼阿斯③,在卡波利的提贝利阿斯③,以及维利阿斯、茹佛斯③——
对任何事物之纵情耽嗜,其结果又当如何?被人狂爱的东西,到头来毫
无价值!一个人在他自己范围里,毫无虚矫地做成为一个公正的、有节
度的、崇拜神明的人,那是何等的哲学家的风度!自以为毫不自负的那
种自负,乃是最令人难堪的事。
28.如果有任何人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了天神?你如何能确信天沉思录
神之存在?以至成为这样虔诚的崇拜者?"我这样回答;首先要说,他
们是甚至眼睛都可以看见到的;⑧再说,我也没有看见过我自己的灵魂,
但是我尊敬它。所以不断地证以他们的威力,我确信神是存在的,我尊
敬他们。
29.人生的幸福,在于洞察每一事物之"整体及其实质",明了其
"本体及其起因";用全副力量做公正的事、说真实的话。做完一件善
事,紧接着再做一件,使中间毫无空际,这样便可有人生的乐趣,此
外更有何求?
30.太阳光是的确有的,虽然被墙、山、及无数别的东西所遮蔽。共
同的本质也是的确有的,虽然它分裂为无数的个体而各有其特征。一个
整个的灵魂也是的确有的,虽然它分配给无数的生物而名有其限度。理
智的灵魂只有一个,虽然好像是分裂的。上述事物之中,例如呼吸气等
等部分,乃是物质的基层,既无感觉亦无互相关联。但是就是这些部分,
也是靠了理智及其吸引力而被交织在一起。但是心灵特别的好与同性质
者相结合,其团结的精神是没有间断的。
31.你有何希求?继续生存吗?但是是否还要感觉?欲望?生长?
再告一段落?使用语言?运用思想?这些事物之中哪一样是你想要
的?如果这些事物是全然不值一顾,你最后就只好努力追随理性、
追随神明。但是重视人生一切,又怕一死万事皆空,那是与追随理性与神
明相冲突的。
32.每人能享受的时间乃是广大无垠的时间中多么渺小的一部分!一卷十二C
转瞬即消逝于永恒中。人又是宇宙本质之多么渺
小的一部分!宇宙灵魂中多么渺小的一部分!你
是在大地上,多么渺小的一块土地上面爬!想着
这一切,什么事都是不重要的,除了按照你的本
性做事,接受宇宙自然所带给你的一切。
33.下述事实可以最有效地帮助我们蔑视死 梁实秋∶哲学家伊壁鸠鲁
亡,那便是——把快乐当作好事,把苦痛当作 关于免除对死亡之恐惧有
如下之三段论法∶"我们
罪恶的人们,也都蔑视死亡。
生存时,死尚不存在;死
,来时,我们已不生存,所
以死对我们毫无关系。"
34.理性如何使用?那是关键之所存。其他
一切,无论你是否有选择余地,只是尘埃与烟云
而已。
35.对于视及时而死为乐事的人,死不能带
来任何恐怖。他服从理性做事,多做一点或少做
一点,对于他是一样的,这世界多看几天少看几
天,也没有关系。
36.人,你已是这个世界的一公民,延续100 梁实秋∶我们中国的民族
年或5年,有什么关系呢?法律是对大家一样 性,以笃行实践的孔门哲学
为其根基,益以佛学的圆通
的。从这世界中被赶出去,不是被一位暴君赶出深邃和理学的玄妙超绝,可
去,也不是被一位不公正的法官赶出去,而是被 以说是把宗教与伦理融于
一炉。这样的民族性应该使
当初把你安放进去的自然之道所赶出去,那又有 .我们容易接受斯多亚派哲
什么难过之可言呢?雇用喜剧演员的地方长官,学最后一部杰作的启示。沉思录
随时可以命令那演员从台上下去。"但是我尚未演完我的五幕戏,我才演
完三幕。"很可能是这样,不过在人生中三幕也可算是一整出戏了。因为
这戏是否已经完成,要由当初编戏的和现在宣布终场的人来决定。你不
负任何责任。愉快地离去吧,因为那解放你的人也是很愉快的。
【注释】
①∶法毕乌斯·卡特林诺斯(Fabius Catullinus),酷爱乡间生活者。
②∶陆舍斯·卢帕斯(Lusius Lupus)不知何许人,可能是L.Licinius Luculus之误,以园林布
置著名。
③∶在拜爱的斯特丁尼阿斯(Stertinius of Baiae)可能是Neples一富医。
④∶在卡波利的提贝利阿斯(Tibervs at Capreae),罗马第二任皇帝(14~31 A.D.),晚年在
Naples 附近之 Caplrelae(Capri)度豪华荒淫之生活,不问政事。
⑤∶维利阿斯·茹佛斯(Velus Rufus),George Long译本作 Velius Rufus(or Rufus at Vela)。
⑥∶指日月星辰而言,因斯多亚派哲学家认日月星辰为神。
链接
黄金时代的结束
尽管奥勒留皇帝统治的时代时有战争、瘟疫和地震发生,但是历史学家
仍把这个时期评为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年代之一。生活在他的时代的人们是幸
运的。玛克斯·奥勒留皇帝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罗马帝国,他还鼓励商人到
远方的国家自由贸易。《后汉书》曾记载,公元166年罗马皇帝安敦曾派遣使
臣到达中国境内,据考证,安敦即是玛克斯·奥勒留本人。
公元180年玛克斯·奥勒留的逝世,意味着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
对此,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这样评价奥勒留所处时代∶奴隶制的罪恶造
成了极大的苦难,"经济制度也非常之坏∶意大利已经日渐荒芜了,罗马居
民要依赖着免费配给的外省粮食。一切主动权都集中在皇帝及其大臣的手
中产在整个辽阔的帝国领域上,除了偶尔有叛变的将领之外,没有一个人在卷十二
屈服以外还能做任何别的事情。人们都只能向过去
去寻找最美好的时代了,他们觉得未来最好也不过
是厌倦,而最坏则不免是恐怖。由于对未来已不抱
希望,所以人们活着除了为忍受而忍受外竟毫无办
法。在一个有希望的时代里,目前的大罪恶是可以
忍受的,因为人们想着罪恶是会过去的;但是在一
个疲惫的时代里,就连真正的美好也都丧失掉它们
的滋味了。"因而,作为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
学家皇帝,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
罗马城奥勒留纪念柱,
马,但他远比罗马帝国更加完美,其《沉思录》却 康茂德所建,罗马城的标志
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因此罗素如 性建筑之一。
是评价∶"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
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
是想要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
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不幸的是,继承王位的独子康茂德是最坏的
皇帝中的一个,后来的子孙似乎也都没能像奥勒
留一样给臣民带来如此多的恩惠。奥勒留生下了
孩子却不能生下他的心。尽管奥勒留曾请许多优
秀的教师来教育这个孩子,他也没有表现出对哲
学的爱好,而是喜欢打猎等一些诉诸体力和武力
的事情。在康茂德继任的头三年里. 其国政尚能维
持大局,但后来遇到的一次未遂刺杀却使他越来越
走向残忍和任性。
对他的儿子,奥勒留生前倒没有提及其德行
上的优点,而只是说其子"既不愚笨又不残废",或
许他对这个孩子的日后前景还是有些预感—但他沉思录
的轻信或者说在选择继承人方面的轻率,让后人均扼腕叹息。在西方人的理
想中完美的一个皇帝,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甚至一手结束了罗马优良的传
统,开创了专制的局面?很多人心理上无法承认这个事实,而更愿意相信一
些缺少史实根据的传说,例如,康茂斯篡位之说—影片《角斗士》就是采
用了这种历史背景∶篡位的皇帝,流放的将军,复仇的角斗士……或许这样
的故事,才更能切合民众内心对奥勒留的崇敬与惋惜吧。
就如电影《角斗士》一般,在故事的最终,歌声依然悠扬,但已是挽歌,
这个古典的世界已经走向衰亡与崩溃。两个安东尼治下的黄金时代本已经走
向了衰败的尾声,即使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
能阻挡帝国的颓势,何况他亦逝去·……历史在缓缓地推进,人类的文明因战
乱终而陷入蒙昧,典籍与知识的传承只能依赖于少数人之间的秘密传承。
一切发生在我们的哲人皇帝离世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