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人类理解论》-第四卷-第一章 知识通论-在线阅读

第一章 知识通论

1 我们的知识有关于我们的观念——人心在一切思想中、推

论中,除了自己的观念而外,既然没有别的直接的对象,可以供它

来思维,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知识只有关于观念。

2 所谓知识,就是人心对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所生的一种

知觉——因此,在我看来,所谓知识不是别的,只是人心对任何观

念间的联络和契合,或矛盾和相违而生的一种知觉。知识只成立

于这种知觉。一有这种知觉,就有知识,没有这种知觉,则我们只

可以想象、猜度或信仰,而却不能得到什么知识。我们所以知道,

白不是黑,不是因为我们知觉到这两个观念不相契合么?我们所

以确乎不疑地相信“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的这个解证,

不是因为我们知觉到,三角形的三角必然等于两直角而不能有所

变化么?

3 这种契合可以分为四层——要进一步来了解这种契合或

不契合是由何成立的,则我们可以把它归为四种。(一)同一性或

差异性,(二)关系,(三)共存或必然的联系,(四)实在的存在。

弱第四卷

下留

4 第一,论同一性或差异性——第一,我们可以先论究第一类

契合或相违——就是所谓同一性和差异性。人心在发生任何意见

或观念时,它的第一步动作,就在知觉它的各个观念,并且在所知觉

的范围内,来认识各个观念的自相,和其差异性——就是说这一个

不是那一个。这种作用是在所必需的,离了它,则根本无所谓知识、

推论、想象和清晰的思想。借着这种作用,人心就明白无误地知觉

到各个观念都与自身相符,都各有其自相,同时又可以知觉到,各个

清晰的观念是互不相符的,就是说,这一个并不是那一个。它这种

作用,并不用什么辛苦、劳力和演绎,它在初看之下,就可以凭其自

然的知觉能力和分辨能力,发生这种作用。学者们虽然把这一层归

纳成一些概括的规则,说,凡存在者存在,而且同一事物不能同时存

在,而又不存在,可是这些规则,在我们需要反省时,虽然可以随时

应用于一切情节,但是这种能力起初一定是运用在特殊的观念上边

的。一个人心中一有了“白”、“圆”等观念,他立刻就会无误地知道,

这些观念就是这些观念,而不是“红”、“方”等别的观念,他在以前不

知道那个概括规则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得这一层十分明白,十分确

定,因此,世界上任何公理,任何命题亦不能使他知道得更为明白,

更为确定。这是人心在其观念之间所发现的第一种契合或相违,而

且这种契合是它一看之下就知道的。在这方面,我们如果有任何怀

疑,那永远只发生于名称方面,而不发生于观念本身方面,因为人心

中只要一发生了各种观念,则它们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便立刻被人心

所明白地知觉到,这种情形是不能变更的。

5 第二点,论关系——第二点,人心在其任何观念间所发现

的第二种契合或相违,我想可以叫做关系 relative,这种契合就是第一章 知识通论

人心对任何两个观念——不论它是实体地、情状地或别的——间

的关系所发生的一种知觉。一切个别的观念既然永久被人认为是

同一的,而且它们是普遍地、恒常地互相排斥的,因此,人心如不能

在各种途径下来比较各个观念使我们知觉到它们的关系,并且发

现其契合或相违,则我们便根本得不到任何肯定的知识。

6 第三点,论共存——第三点,人心在各种观念间所知觉到

的第三种契合或相违,就是所谓在同一实体中的共存性或不共存

性。这一种契合是特殊属于实体方面的。就如我们说,“黄金是固

定的”,则我们关于这个真理的知识只是固定性(就是在火中不能

销蚀的能力)这个观念,是和黄金的复杂观念中所含的特殊的黄

色、重量、可熔性、可展性、王水中的可溶性,常相连合的。

7 第四点,论实在的存在——第四点,至于最后第四种契合,

就是指现实的实在的存在和观念间的契合而言。在这四种契合或

相违中,我想就包括了我们所能有的一切知识。因为我们在任何

观念方面所考察的,所认识的,所断言的,只不过是说,(一)它就是

它自身,不是别的;(二)它与别的观念永远共存于同一实体中,或

不在其中共存;(三)它与别的观念有此种关系或彼种关系;(四)它

们在心外另有一种实在的存在。就如说,“蓝不是白”就是论同一

性的,又如说,“两条平行线间等底的各三角形是相等的”,就是论

关系的。又如说,“铁可以受磁力的影响”,就是论共存的。又如

说,“上帝是存在的”,就是论实在存在的。同一和共存虽然亦是关

系,不过它们是我们观念的一种特殊的契合(或相违)方法,因此,

它们应该另立一项,不应该归在一般的关系之下。因为人们只要

一反省我在这部论文中所说过的几处,他们就容易看到,这两者和

下留第四卷

下留

关系并不一样,它们是肯定和否定的完全不同的根据。现在我将

进而考察我们知识的各种程度,不过在预先,我们还当先来考察知

识一词的各种意义。

8 知识可以分为实在的和习惯的两种——人心获得真理的

途径,共有几条,其中每条都可以叫做知识。

第一,就是所谓现实的知识actual knowledge,就是人心对于

各个观念彼此间的契合和关系而起的当下的认知作用。

第二,就是所谓习惯的知识。一个命题如果曾经有一次呈现

于一个人的思想中,而且他又分明看到其中各个观念的契合与相

违;则他在以后,可以把那个命题贮在记忆中,因此,他在以后反省

那个命题时,就可以毫无疑惑地接受了正确的一面,并且确乎相信

它所含的真理。储存于记忆中的这种命题亦可以说是为人所认知

的,这种知识可以叫做习惯的知识 habitual knowledge一个人如

果因为先前有过明白而活跃的知觉,使他在记忆中,把各种真理储

蓄起来,则他的心在以后任何时候反省那些真理时,一定会确乎相

信不疑,因此,储于记忆中的这种真理亦可以说是为他所知道的。

因为我们这有限的理解,既然在一时只能明白地,清晰地思考一件

事,因此,人们如果除了现实所思维的以外,便再一无所知,那就太

无知了,而且世上最有知识的人,亦只能认识一个真理了,因为他

在一时所能思维的,根本只是限于那个真理。

9 习惯的知识可以分为两层——习惯的知识按通俗的说法

讲来,可以分为两等。

第一,记忆中的真理分为两种。一等真理在任何时候出现于

人心时,人心总可以确实认知那些观念间的关系。我们凭直觉所第一章 知识通论

知的那些真理全部都属于这一类,在这里,各种观念都可以凭直观

来发现出它们的契合或相违来。

第二,另一等真理,在被人心一度信仰以后,人心只记得自己

的确信却不能记得其证明就如一个人如果切实记得他曾经有一次

瞥见了“三角形三角等于两直角”的这个解证的真实,则他会相信

自己确乎认识那个解证,因为他分明不能怀疑那个解证的真实。

自然,一个人如果只固执一个真理,同时可又忘却原来说明这个真

理的解证,则我们可以说他只是信仰他的记忆,并非有真正的知

识,因而这种信仰真理的方式,在我原来亦认为是介乎意见和知识

之间的(不过这种信念,却超乎空空的信仰之外,因为信仰是根据

于他人的证据的)。不过在适当思考之后,我却见到,它仍然不缺

乏完全的确定性,而且实际上,仍然是真正的知识。在这方面,我

们初看之下,所以易于发生错误,只是因为我们在这里认知这些观

念的契合或相违时,并不与原来认知这个命题中各观念的契合或

相违时一样,因为在这里,我们的认识并不是由于纪念公理会到原

来那些媒介观念,乃是由于另一些中介观念,而那些观念是以另一

条途径,指示我们所确记为真实的那个命题中各个观念的契合或

相违的。就例如在“三角形的三角等于两直角”的这个命题中,一

个人如果曾经分明了悟这个真理的解证,则他现在心中虽然忘了

那种解证,而且以后或者会再记忆不起来,可是他仍然知道这个命

题是真实的,不过他现在之认知它是真实的,却与以前认知它时,

完全由于另一条途径。他仍然分明看到在那个命题中结合着的两

个观念的契合,不过他现在所凭的媒介观念,和以前产生这个认识

的那些媒介观念,却大有别。他记得,亦就是他知道(因为记忆就

留第四卷

:、的

是过去知识的复现),他曾经有一次确信过“三角形三内角等于两

直角”的这个命题的真实在同一而不变的各种事物间,同一的关系

仍是不变的,因此,这个“不变”的观念现在就向他指示出三角形三

内角如果曾有一次等于两直角,则它们将来亦会永远等于两个直

角。他既然确知,在这方面,任何真理只要以前有一次是真的,将

来亦永远会是真的;而且以前有一次互相契合过的观念,将来亦永

久是互相契合的;因此,他有一次所认知为真实的事物他将永久认

知它是真实的——只要他记得自己有一次认知它。在数学中,特

殊的解证所以能供给概括的知识,就是由于这种理由。知识所以

有充分的根据,如果不是因为我们认知到同一的观念永远有同一

的关系,则人们在数学中便永远不认知所谓概括的命题。因为任

何数学的解证就是特殊的,而且一个人在解证了一个关于环或三

角形的任何一个命题以后,他的知识亦不会超出那个特殊的图解

以外。如果他想把自己的知识再推进一步,则他在另一个例证中,

还得重新来解证,否则他便不知道,那个命题在那个三角形方面,

亦是真的;如是一直可以继续下去。这样,就没有人能以认知任何

概括的命题。我想,人人都会承认,牛顿先生在读他自己的书时,

他虽然不能现实看到原来发明他的真正命题时所凭借的那一系列

可羡的中介观念,可是他一定知道,那些命题是真实的。能保留这

样一系列殊事的记忆,不是人类能力所可及的,尤其是因为他是发

明、认知和建立各种观念的奇异联系,已经可以说是超出许多读者

的理解能力。不过作者本人仍然分明知道那个命题是真正的,因

为他记得他有一次看到那些观念的联系;在这里,他之确知这个命

题之为真实,正如他记得某甲刺了某乙,因而知道某甲伤了某乙似第二章 知识的各种等级

的。不过记忆既然永不如现实的知觉那样明白,而且在一切方面

人总会跟着时间渐渐消灭,因此,这种差异就指明,解证的知识远

不及直觉的知识(它们自然还有别的差异)那样完全。这一层我们

在下一章中就可以看到。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三节 黑格尔的讲座

    黑格尔大学毕业后任家庭教师有七年多,1801年他正式登上大 学讲坛,除了在班堡办报时有短暂间断外,后来一直没离开过讲坛, 所以他开设的讲座也是组成他思想的重要内容,间接折射出他思想 发展的轨迹,不可忽视。 在耶拿的第一个学期里,黑格尔开了两门课:“逻辑与形而上 学”、“真正哲学的观念与界限的导言”。在随后的六年里,他开的课 有:“自然哲学”、“自然法与公民法…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64
  • 柏拉图-《法篇》-第一卷-在线阅读

    第 一 卷 雅典人 先生,你们所说的这些法的确立应当归功于谁?归 624 功于某位神,还是归功于某些人? 克利尼亚 无疑应当归功于某位神。我们会把它归功于宙 斯,而在拉栖代蒙,按照他们自己的传说,应当归功于阿波罗,我们 这位朋友属于拉栖代蒙。你说,是这样的吗? 麦吉卢没错, 雅典人 你是说,弥诺斯像荷马所说的那样每九年与他父亲 B 相会一次,弥诺斯为你们克里…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1日
    218
  • 第三章 黑暗时期的哲学

    3—6世纪是欧亚大陆普遍遭受异族入侵的时期。在日耳曼人、 匈奴入、伦巴底人、盎格鲁-撒克逊入以及汪达尔入等“蛮族”的不断入 侵下,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标志的西方古典文 明宣告终结。从 6—11世纪,西方社会进入黑暗时期(dark ages)。异 族入侵彻底改变了西方社会,连年的战乱和血腥使其文化、生活、政 治、经济、伦理等各个方面都遭到毁灭…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7日
    251
  •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Part2-在线阅读

    § 11 在这种意义下,“知”的真正对称便是“感”,所以我们要在这里 插入“感”的说明。指“感”这个词的概念始终只有一个否定意味的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91 内容,即这样一个内容:那出现于意识上的东西不是概念,不是理 性的抽象概念。在此以外,不管它是些什么,就都隶属于“感”这概念 之下。〔感〕这个概念有着广泛无边的含义圈,所以可包括一些极不 相同的东西;如果人们…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14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