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浪漫派运动:施莱格尔兄弟

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最为紧密的是所谓的“浪漫派”(Romantik) 运动。浪漫派运动指的是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兴起的一种思想文 化潮流,它向启蒙运动和古典文学的人道主义理念和视理性为唯一 尺度的做法提出挑战,使古典文明的古老基础发生彻底动摇。在欧 洲,没有一个国家和领域能躲避它的冲击,在那段时间里,它在哲学、

① 歌德:《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冯至、姚可昆译,“中译本序言”,第2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艺术、社会、伦理乃至社会政治革命中,都扮演着第一位的角色。 据语言学考证,“Romantik”这个词的形成要晚于它的形容词“romantisch”。“romantisch”从意大利(romanesco)流传到法国(Romanesque),再到英国(romantic),指的是那些使人想起古老的骑士小说 和游吟诗人时代的东西。后来它的词义发生了细微偏移,意指那些 使入在田园风光或废墟之中想起古老的罗马语民族的独特性和天真 淳朴性的东西。从17 世纪前后最早使用这个词的一些例子来看, “Romantisch”涉及幻想的领域,而且从开始就与反理性的东西(Irrationales)结盟。到了18世纪末,“浪漫的”一词的使用就比较频繁了。 卢梭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写到:比尔湖畔要比日内瓦湖畔 更荒凉和浪漫。可见,当时的文人开始把它应用于文学、音乐、绘画 等领域,表达那些不可定义、充满伤感和渴望的感觉,不过对它一直 没有统一的定义和应用。

“Romantik”一词在德国出现比较晚,它首先是表示那些哥特式 和中世纪的东西,后来飞快进入哲学、文学和文艺批评的领域。18世 纪最后10年,弗·施莱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l,1772—1829)设 法使“浪漫诗”(Romantische Poesie)获得一种历史性意义,它意指中 世纪的诗,但也包括情感(Laune)的诗和幻想(Fantasie)的诗。1801 年时,奥古斯丁·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von Schlegel,1767- 1845)已严格区别了浪漫派文学和古典文学。蒂克把自己的诗集称做 “浪漫诗集”(Romantische Dichtungen)。席勒给自己的戏剧《奥尔良 的姑娘》加了一个和蒂克同样的副标题“浪漫诗集”,以此表明他想重 新召唤那个骑士的世界。歌德强烈反对在文学论战中作出“浪漫”和 “古典”的区别,主张只在“中世纪的”、有“童话色彩的”或者“基督教 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后来他才改变态度,将古典贴上“健康”、浪漫 贴上“病态”的标签。①

由此可见,在德国,“浪漫”一词在18—19世纪之交已是一个流行

① 参见克劳东主编《浪漫派词典》,第8—9页,科隆,科学与政治出版社,1980。

和时髦的用语。但最后是因为德·斯太尔夫人那部在欧洲颇享盛名 的著作《德意志论》,尤其是其中被称为“浪漫派《圣经》”的第二部分 “德国的文学与艺术”,才使“浪漫派”这个词为人们所真正认可和流 传开来。德·斯太尔夫人说:

“浪漫”这个词是新近传入德国的,是指以行吟诗人的歌唱 为源头的诗、也就是骑士制度和基督教所产生的诗……人们有 时把“古典”当做完美的同义词。我在这里取另一个含义,即把 古典诗看成古代的诗歌,而把浪漫诗看成某种意义上发源于骑 士传统的诗歌。这种划分同世界分成两个时代也是有关的:一 个是基督教确立之前的时代,另一个是基督教确立之后。① 但对我们来说,问题并不是要在古典诗和浪漫诗之间作抉 择,而是在机械模仿和自然启示之间作抉择。古代文学对今人 而言是一种移植的文学;浪漫文学或曰骑士文学却是在我们自 己家里土生土长的,使浪漫文学桃李竞放的乃是我们自己的宗 教与制度。②

一早期浪漫派

德国浪漫派的领军人物是施莱格尔兄弟,尤其是弗·施莱格尔 被视为德国浪漫派的缩影,诚如朗格所说,“年轻的施莱格尔的发展 过程是整个运动的忠实的镜子”③。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古希腊崇 拜狂”后,1798—1804年之间,在耶拿围绕着施莱格尔兄弟形成了一 个活跃的文人圈,史称“耶拿浪漫派”。他们关心思想、政治、文学、哲

① 德·斯太尔夫人:《德国的文学与艺术》,丁世中译,第47页,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

② 同上书,第49 页。

③ 转引自弗·施莱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集》,李伯杰译,第1页,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6(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学、艺术领域的动态,愤世嫉俗,渴望创新。1798年,弗·施莱格尔在 《雅典娜神殿》杂志上发表了“浪漫派”宣言:“浪漫诗是渐进的总汇 诗”①。他进一步解释道,这条原则首先意味着,把诗学的所有被分割 的类型再次统一起来,而且不仅是诗学的各种类型要统一,诗学与哲 学和修辞学要有接触,还要使诗与散文、天才性与批判性、艺术诗与 自然诗时而混合、时而统一起来。把诗变成生活和社会,把社会和生 活变成诗。其次,要保留描述者和被描述内容之间的区别。诗学可 能在被描述内容中消失,刻画出各种类型的诗学个体。这可能是一 个作者描述自己,也可能是一个作者乘着诗的反思的翅膀,在描述者 和描述内容之间飞翔,不断地增加两者间的反思,就像在一系列无穷 尽的镜子中使它成倍增长。最后,浪漫诗有能力胜任最高和最全面 的文化教育,不仅从内向外,而且从外向内。不过,浪漫诗还正在成 长之中,这正是它真正的本质之所在:永远在成长,从来不会终结。②

在该宣言的结尾处,弗·施莱格尔说道:“浪漫诗承认,诗人的随心所 欲容不得任何限制自己的规则,乃是浪漫诗的最高法则。浪漫诗是 唯一既大于浪漫诗又是浪漫诗自身的诗: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 诗都是也应该是浪漫的。”③

耶拿浪漫派的主要成员及其值得一提的作品有:蒂克(Tieck, 1773—1853),一位多产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写了许多小说和剧本, 尤以《金色的艾克哈特》(Der blonde Eckhart)著名。他和瓦肯罗德尔 (Wackenrode,1773—1798)因共同的兴趣与志向而成为好友。他们 研究莎士比亚、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中古高地德语语文学等,甚至 还研究中古城镇建筑。蒂克的小说《弗兰茨·斯太恩巴尔德的漫游》 (Franz Steinbaldes Wanderungen,1798,两卷本,未完成)和瓦肯罗德

① 弗·施莱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集》,第72页。《雅典娜神殿断片集》第116 条通常被视为“浪漫派”理论宣言。

② 参见布塞主编《浪漫派——人物、题材、著作》,第9页,弗赖堡,海尔德出版 社,1982,

③ 弗·施莱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集》,第72页。

尔的小说《一个热爱艺术的修道士的心情的流露》(Herzenergiessungen eines Klosterbruders,1797 年匿名发表),被视为拉开了浪漫派文 学创作的序幕。

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一位年轻的文学天才,他和 弗·施莱格尔之间的交谈为他们各自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泉。后来 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也加入到这个圈子中来,他因提倡宗教是 人的内心情感而闻名。谢林理所当然地是这个圈子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自然哲学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在柏林,基本上与耶拿同时也开始了浪漫派的活动。它是在拉 埃尔·瓦恩哈根·冯·恩泽(Rahel Varnhagen von Ense,1771— 1833)的沙龙中进行的。她是一位非凡的知识女性,家庭富有,常举办 文化名人参加的晚会,并致力于妇女解放和犹太人的解放,这在当时 极为罕见。汉娜·阿伦特曾在 20世纪写过一本关于这位浪漫派时代 的德国犹太妇女的传记。① 蒂克后来也在柏林活动,海涅后来也是这 个沙龙的常客。

二晚期浪漫派

海德堡浪漫派又被称为“晚期浪漫派”,他们的主要活动年代约 在1805年以后。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布伦塔诺(B.Brentano,1778— 1842)、冯·阿尔明(A.von Arnim,1781—1831)、艾辛多夫(J.von Eichendorf,1788—1857)、格罗斯(J.von Gorres,1776—1848)、京德 罗德(K.Günderrode,1780—1806)等。他们在批判性和社会影响方 面也许不如耶拿同仁,但在纯文学成就方面却毫不逊色。 浪漫派活动参与者是一群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在18世 纪 70 年代前后出生,是黑格尔的同龄人。他们经历的正是欧洲大陆 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成败, 伴随着他们的青壮年时期。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① 参见汉娜·阿伦特《拉埃尔·瓦恩哈根 位浪漫派德国犹太妇女的生活 史》,慕尼黑/苏黎世,皮佩尔系列丛书第230号。

对社会现实性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在本质上是反对当时封建社会的 一切强力和流行趋势的,反对任何形式的人对人的压迫。所以从人 道主义这个角度看,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他们与启蒙运动和古典主义有 很多共同点,应该同为市民阶层的代言人;但是在文学领域中,两者在 所追求的哲学理念、所探寻的创作和批评原则方面则有根本区别。

三浪漫派特征:自然、神秘、梦境、伤感

概括来说,浪漫派有这样几个特点:他们开始重视历史,因而对 中世纪作出肯定性的评价,并在中世纪的传说中发掘创作题材,如 “古堡”、“废墟”、“骑士”、“神秘”、“幽灵”等。他们重视人的内在性,即 人的情感、幻想、梦境、渴念。他们充分肯定文学艺术或美学在近代 这个新历史时期的作用,想用文学艺术来取代抽象的理论即陈旧的 形而上学,对抗权威的宗教教条,以促进入类的文化教养,达到最完 美的统一境界。这和早期德国唯心主义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处,即在 形而上学、道德性的概念遭到诘难之后,企图把判断力、美学、艺术、 诗学之类的概念当做最高的统一概念。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夜晚”、“死亡”都不再与人处在对立的地位,“森林”、“林中小屋”、 “农夫与农妇”都成为作品的主题。这些题材后来都在海德格尔的作 品中重现,所以阿伦特不无理由地把海德格尔叫做“德国最后的一个 浪漫派”。他们赞扬爱的作用和力量。这里的爱不仅是男女之间的 情爱,更是对全人类的博爱,对自由与和平的深切的爱,“爱”在此超 越性、宗教、自然情感的范围,获得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色彩。

浪漫派惯用的文学类型有戏剧、叙事诗、抒情诗、长篇小说、中篇 小说、童话和传说等。他们尤为推崇“断片”(Fragment)这种写作形 式。这本是古希腊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短小精悍的写作形式,浪漫 派对之进行改造后引入德国文学,其目的是要反对德国人动辄建立 一个庞大体系并认为只有体系才能表达真理的传统观念。采取断片 的形式,可以使思想不受形式和体裁的制约,自由地言说和渐进式跳 动。它避免了哲学理念的枯燥乏味,更能吸引读者尤其是非专业人 士。后来尼采的许多作品为人所喜爱,除了其中的反传统思想震人肺腑外,它采取的断片形式也令人耳目一新,成为形式与内容珠联璧 合的典范。在现在的后现代哲学中,“断片”的形式又获得重要意义。 浪漫派最看重的形式是“嘲讽”(Ironie)。

浪漫派热衷的主题有:(1)对庸人的嘲讽。庸人在此作为艺术家 的对立面而出现,他们为自己的社会角色所束缚,为日常生活操心劳 碌,安于现状,易于满足,对冒险、变更、意外之事感到陌生,缺乏精神 性。(2)对黑夜的咏叹。黑夜意味着自然的秘密、神的启示。对青少 年时代的回忆,各种梦境、预感、渴念都在黑夜里变得栩栩如生。白 天是概念的世界,由智力和意识一统天下。黑夜则让感觉和幻想苏 醒,还有信仰加以补充。黑夜体现了自然的创造性力量,草儿舒展, 夜莺婉转歌唱,是创造的盛大节日。(3)对远方不可及之物的渴求。 孤独的人站在窗前或井边,思绪飞向遥远的天边。漫游、森林、悬崖、 山泉、暮霭、黑夜、爱等,都是不受束缚的精神所渴求的对象。(4)对梦 境的描述。在梦中摆脱了客观性的制约,灵魂无止境地活跃起来。 入可以尽情幻想,在瞬间让神奇的生命-晃而过,仿佛亲眼见到那朵 神秘的蓝色花。(5)对自然的赞叹。自然不是指自然界的现成事物, 而是指一种原初的、无限的活动性。它是无限发展的,不断产生着新 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自然是第一位的。浪漫派的自然观深受谢 林影响,即把自然看做有机的整体,不依赖外力。(6)对森林的歌唱。 森林远离人的日常现实世界,既美丽静谧又在运动之中,流水淙淙, 树叶簌簌,树梢在微风中摆动。人在树林中倾听自然的声音,森林成 为人自我回归、自我发现、自我内在成长的地点。(7)对中世纪的迷 恋。中世纪是浪漫派的理想国,呼唤中世纪就意味着重新使基督教 恢复活力。在经历了恢复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高潮后,“回到中 世纪”意味着对自己民族性的肯定和呼唤。(8)对天才的崇拜。他们 强调原创性,反对病态的模仿。诺瓦利斯说:

没有天才性我们根本就不存在。一切事都需要天才。人们 习惯于称为天才的东西,其实是天才中的天才。因此,天才是一 种能力,像处理真实的东西一样去对待虚构的东西,像对待真实的东西一样去对待虚构的东西。①

严格地说,早期浪漫派的文学创作并不成功,他们与其说是在 创造文学作品,不如说是借作品宣传自己的观念,即“诗学的诗学” (Poesie der Poesie)。他们不太遵循已有的创作规则,或者说,他们 宁肯致力于打破这些规则,他们的作品中虽然不乏惊世骇俗之语, 但也常空泛和不切实际,不易为人们所喜爱和接受。倒是晚期的浪 漫派,抛弃理论争论,发掘历史题材,在童话、诗歌、民谣等文学创作 领域成绩斐然,例如雅各·格林(Jakob Grimm,1785—1863)和威 廉·格林(Wilhelm Grimm,1786—1859)的童话、艾辛多夫的抒情 诗等。

我们之所以用较大篇幅论述德国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是要强 调,文学与哲学在体现时代精神和表达思想信念方面是相通的,是相 互促进的。让我们欣赏一首艾辛多夫的诗,来结束本段吧。

告别

——在卢波维茨附近的林中

啊,辽阔的山谷,啊,山峰,

啊,美丽的苍绿的森林,

你是我的哀乐的

虔诚的家庭:

在外间,受尽欺骗,

人世间扰攘一片,

你绿色的天幕,在我四周,

请再划一道弧线!

① 转引自布塞主编《浪漫派 人物、题材、著作》,第16页,弗赖堡,海尔德出 版社,1982.

当曙色初开的时辰,

大地闪烁得烟雾腾腾,

小鸟儿愉快地唱歌,

在你的心中发出回声:

那种浊世的烦恼,

让它烟消云散,

那时你要复苏,

恢复你的青春灿烂!

在森林里有一句

静静的恳挚的铭文,

谈论人类的至宝,

谈论正直的行为和爱情。

我已忠实地读过

这些千真万确的名训,

它渗透我的全身,

清清楚楚,不待说明。

不久我就要舍你他去,

远适他乡,漂泊风尘,

在万花筒似的世路上

欣赏人生的戏文;

在我的生活当中,

你那种恳挚的力量,

会鼓舞着孤寂的我,

使我的心保持坚强。①

① 歌德等:《德国诗选》,钱春绮译,第225—22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洛克和他的“人类理解论”简介

    约翰·洛克(1632-1704)是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或“不流血革命”、即封建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妥协的思想代表和产儿。这在他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上都有所反映。 从哲学的继承性上看来,洛克是培根和霍布士路线,即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不是来自什么“天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继承者和进一步发展了感觉主义的一个典型的英国经验主义者。他为自己提出的中心问…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6日
    37
  • 赵林-《古罗马帝国的辉煌》-第4卷 文化风采-第1章 罗马英雄主义-在线阅读

    第I章 罗马英雄主义 古希腊文明的历史主要是一部文化史,而古罗马文明的历史主要 就是一部政治和军事史。说起古希腊,人们通常会想起各种美轮美奂 的文化形态,如神话、史诗、竞技、雕塑、悲剧、哲学等;谈到古罗 马,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罗马人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英雄业绩。古 希腊文明在后世享有盛名的主要是一些浪漫睿智的诗人、艺术家和哲 学家,如荷马、埃斯库罗斯、苏格拉…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5日
    76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二卷-第一章-在线阅读

    一 已经说过了丢卡利翁的一系,我们现在要讲伊那科斯的那一系了。 在俄刻阿诺斯与忒提斯之间有一个儿子伊那科斯,在阿耳戈斯的伊那科斯河就以他为名。在他与俄刻阿诺斯的女儿墨利亚之间有两个儿子,佛洛纽斯与埃癸阿琉斯。埃癸阿琉斯死了没有子女,全个土地就称为埃癸阿利亚,佛洛纽斯君临全部后来称作珀罗蓬涅索斯的土地,与神女忒勒狄刻生了阿庇斯与尼俄柏。阿庇斯把他的君权转变成霸…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277
  • 第一节 拉美特利和萨德的生平与著作

    一拉美特利 拉美特利(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1709年生于法国西北部 圣马洛城一个商人家庭,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从医和写作。 1733年,拉美特利在巴黎…所医学院获得大学文凭,而后到了荷 ① 萨德在著作中使用了许多启蒙概念,比如自由、平等、博爱,它们来自我们 所熟悉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特别是萨德从霍尔四赫《自然的…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450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十章 大陆理性主义-在线阅读

    虽 然哲学很少以极其突然的方式改变 自己的方向,但有因为新的关注和 新的重心而把自己与刚刚过去的时代清 晰地区别开来的时候。这就是17世纪大 陆理性主义的情况,它的创立者是笛卡 尔,而它的新方案开始了所谓的近代哲 学。在一定意义上,大陆理性主义者想做 的很多事情都已经由中世纪哲学和培根 与霍布斯尝试过了。但笛卡尔、斯宾诺莎 和莱布尼茨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观点。…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6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