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自由与必然

对于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性,谢林进一步解释说,它们是作为同一 本质而交互存在的,它自在地是自由,在形式上却是必然性。当我们 从某一个方面去观察它时,就会觉得它们非此即彼,不是此一就是彼 一。康德虽然已经认识到自由与理智的联系,但却没有把这个认识 进行到底;而费希特则把自我意识的设定看做入的行动来源,并且想 以此解决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问题。但谢林认为,这种意识并不 是第一位的东西,它事实上是以存在为前提的。即使最初的存在不 可能被认识,它也是一种实在性的自我设定,是一种原始的意志活

① 转引自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第302页。

动,正是它使事物本身成为某种东西,它因此也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性 根据。由此来看,存在者的最初行动不可能出现在意识之中,我们只 能感觉到,我们的本质就是这种蕴含于行动中的必然性和自由,并且 由这种行动去推演其发生的原因。谢林援引路德的话说,犹大背叛 基督,并不是他没有意志自由,而是他命中注定是这样的叛徒。谢林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由行动正如先于本质一样也先于意识,它 方才在创立这种意识,但是它终归并不因此就是人在任何时候都没 有意识的行动。”①存在主义者萨特后来就受到谢林这个思想的启发, 发展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观点。

谢林对自由的本质与自由和必然的统一性的论述并没有就此止 步,因为如果这样,从他的这个观点必然会推导出这样的结论:人的 行动——无论是向善还是作恶——都是先天规定的,自由则是毫无 意义的。为了避免这样的结论,谢林紧接着就说,假如说人是一个天 生的作恶者,那也仅仅是从原始的和极端的意义上而言的,人的道德 存在的根源,或者更直接地说,人的本质就是理智,所以,“并非激情 本身就是恶,也不是我们只与血肉进行斗争才是精神,而是与我们之 内和之外的恶进行斗争才是精神”②。正是因为人具有理智的本质, 理性才没有被妄想搞糊涂,精神才没有被引入歧途,生活才没有被颠 倒。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在丧失原始自由后,仍然存在向善的可 能性,换句话说,人依然享有选择善或恶的自由。所以,以此推演下 去,就可以说,在人们思考和权衡恶和善的时候,伦理学的意义与宗 教信仰就凸现出来,因为这时一方面私意会诱导入们离开上帝的普 遍意志,另一方面上帝的意志还在进行启示,并以此束缚人的意志。 在这种状态下,认识神的光明并不是简单讨论神的恩赐或惩罚,而是 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这种情况就与认识真理和善良是一样的。 现在,谢林就把这个问题的全部研究又推回到起点,他提出的问 题是,既然存在着恶,那上帝作为伦理本质与恶有什么关系?如果说

① 转引自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第304页。译文有改动。 ② 转引自同上书,第306页。译文有改动。

上帝曾经以启示为意志,而恶又是启示的否定性条件,那他是否并不 完全拒绝恶的意志,而且这一意志又何以能同他之内的神圣性与完 善性相协调?谢林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完全不同于康德、费希特,而是 带着一种地地道道的神学口吻。他断言,如果上帝的自身启示是自 由的和自身觉悟的行动,那上帝本身就必须是有人格的,这是因为 “上帝由于他之内的理想性原则与独立的根据的联系而就是最高的 人格”①,或者说,“如果这两者的生命统一性是精神,那么上帝作为两 者的绝对纽带,便是优秀和绝对知性中的精神”②。上帝恰恰是通过 与自然的联系而证明自己的人格,这是上帝自身启示的唯一内容。 以此来看,在上帝之内存在着根据的意志和普遍的意志,前者是同一 物诞生自己的渴望,后者则是上帝的爱通过话语表达于自然之内。 如果说根据的意志不是随意性的,那普遍的意志或者说爱的意志则 是与自由相同一的,而且这种自由从其最内在的本质来说具有伦理 的必然性,因为在上帝之内根据的意志与普遍的意志是一致的,在上 帝那里不存在恶的可能性,这就是上帝的全能。

但是,上帝的“创造决非成果,而是一种行动”③,在创世中出现的 让步、分歧、反抗等都是上帝启示中难以避免的,更确切地说,是上帝 的某种安排。为了防止恶的泛滥,拯救入类,耶稣才以身殉道,这就 是所谓“为了使恶不存在,上帝本身也必须不存在”④。因此,上帝启 示的目标就是善,它决不能被看做一种有条件的随意行动,而是一种 伦理上的必然行动。但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激起一 切力量,其中就包括作为善的对立面的恶。恶在这里不是匮乏,而是 实现善的条件和因素。从这个观点来看,恶不具有自身独立的能力, 并不能真正构成与善的有效对立。在上帝之爱的光照下,启示的终 点就是善排除恶,使其成为完全的非实在性;自然中的私意与上帝的 普遍意志结合起来,原初性的善与永恒统一性的善结合起来,实存的

①② 转引自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第312页。 ③ 转引自同上书,第313页。译文有改动。 ④转引自同上书,第 320页。译文有改动。

东西与实存的根据结合起来。一句话,“爱是一切中的一切”①,只有 爱才能使一切分离最后到达绝对的同一性。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在谢林这里,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性最 终归结于上帝的普遍统一性,并且与上帝的存在状态或启示连结在 一起。这就是说,人类的自由和必然可以从上帝的存在或启示的过 程得到解释,这个过程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从上帝的原始状态到上帝 的启示状态,再从启示状态中的各种对立的展开到启示的实现和完 成状态。与此相应,这个过程又可以表达为:从无差别的原始统一 性,经过克服和解决一切对立,回到超越所有对立的绝对统一性。这 样看起来,人类自由的问题已经被谢林化解为“从上帝到上帝的过 程”,正是在这里谢林受到很多人的批判,他的这本书也被某些激进 的思想家批评为“哲学趋于反动的宣言书”。

我们在承认这种批判的部分合理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谢林《自 由论》的积极一面。首先,在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谢林对 泛神论加以改造,并以此来评判至高无上的上帝,说在上帝那里还有 某些非上帝的东西,上帝还必须克服它们。敢于说这番话本身就是 需要勇气的,而决不是“把哲学的探讨当做神学的宣示”。其次,谢林 看到自由决不是空洞的概念推演,而是一个具有实在性的概念,它是 与世界整体相联系的。这就是说,每个存在者本身是自由的,但他们 还必须受到其他存在者的制约和规定,从这点来看,人就不是完全自 由的,还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即遵循必然性,所以,自由与必然相互 存在于对方之中,没有自由就没有必然,没有必然也无所谓自由,真 正的自由就是遵守必然。最后,谢林与奥古斯丁一样,把自由与善和 恶的选择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道德哲学的性质。 谢林已经看到,恶与善都是人的自由的产物。在所有存在物中,只有 人在作恶方面得心应手。但恶本身并没有力量,应揭露恶,并把善与 恶区分开来,提高人的道德意识,让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

① 转引自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第325页。

责,这样,不仅自由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作为真正知识的 哲学也确定了自身的使命——道德定向。很显然,这个解答比康德 把自由与必然作为二律背反悬搁在那里合理得多,也比费希特过于 强调道德世界秩序合理得多。

当然,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谢林在这本书里单独孤立地突出了 自由问题,而对理性与信仰、哲学与宗教这些基本而又是前提性的问 题却没有进行解答,这明显是这本书的不足。谢林后来一直想解决 这个问题,然而直到去世也没有给出答案。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谢 林提出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本身就具有极大价值,尽管它有种 种不足,但这是哲学对上帝、世界和人本身再次进行的关切和思考。 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并不逊于问题的解答,比如,数学 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曾经和正在激励着几代人去攀登数学王国的顶 峰,而谢林提出的自由问题更是关乎人类自身的命运,它远比自然科 学中的问题宏伟和深刻。恐怕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海德格尔才说,谢 林的《自由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深刻的著作之一。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第三节 先验知性论

    康德认识论的基本思路,是把认识从结构上区分为“直观”与“概 念”两个要素。首先,通过直观,对象作为现象被给与;其次,通过概 念,一个与该直观相对应的对象被思维。概念与直观两者之间的关 系是,概念若无直观,就是空虚的;而直观若无概念,就是盲目的。此 外,概念在认识中起着规则的作用。“通过规则来思维”①是康德认识 ①“我们进行思维的特有方式(即通过规则来思维)”…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529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三卷-第六章-在线阅读

    一 厄忒俄克勒斯与波吕涅刻斯关于王位互相定约,决定每人交互地统治一年。有人说波吕涅刻斯首先即位,一年之后将王位让给了厄忒俄克勒斯,但又有人说是厄忒俄克勒斯即位在先,不肯交出王位来。波吕涅刻斯于是被放逐出了忒拜,来到了阿耳戈斯,带着那项圈与长袍。塔拉俄斯的儿子阿德剌斯托斯为阿耳戈斯人的王,波吕涅刻斯于夜间走到他的宫里,与从卡吕冬逃来的俄纽斯的儿子堤丢斯打起仗来…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420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十四章-在线阅读

    第十四章 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 第一节 本章总体思想 神特点和内心情感如果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确实迥然有异, 那么,法律就应该考虑这些内心情感和精神特点的差异。 精 第二节 人在不同气候下的差异有多大 人体外部纤维的末端因冷空气而收缩①,纤维的弹性因此而增大, 从而有利于血液从末端回流心脏。寒冷使纤维的长度缩短②,从而增 强其力量。反之,热空气使纤维末端松弛,长度…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5日
    292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影子-在线阅读

    影子 可是,那个自愿的乞丐刚刚逃走,查拉图斯特拉又陷于孤独之中,这时他听到身后有新的声音叫道:“停下来!查拉图斯特拉!等一等!是我,哦,查拉图斯特拉,我,你的影子!”可是查拉图斯特拉没有等,因为在他的山中…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8日
    431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七章 柏拉图的宇宙⽣成论-在线阅读

    第⼗七章 柏拉图的宇宙⽣成论 柏拉图的宇宙⽣成论是在《蒂迈欧篇》①⾥提出来的,这篇对话 被西塞罗译成了拉丁⽂,后来就成为西⽅中世纪唯⼀的⼀篇为⼈所知 的对话。⽆论是在中世纪、还是在更早⼀些的新柏拉图主义⾥,这⼀ 篇都⽐柏拉图的任何其他作品具有更⼤的影响;这是很可怪的,因为 ⽐起他的其他的著作来,这⼀篇⾥⾯显然包含着有更多的简直是愚蠢 的东西。作为哲学来说,这…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24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