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黑格尔哲学因其原创性和实践性,而一再受到不同时代和不同 人物的误读。每个人似乎都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来美化或丑化它,这 在任何一个哲学家身上都是不曾发生过的。我们后人其实是在黑格 尔哲学的效果史中走近黑格尔哲学的。出自上述两个原因,遂有必 要在此简略回顾一下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历史。总体上看,可以把它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黑格尔逝世到 20 世纪初,这是一段或者捍卫黑格尔或 者与之战斗的年代。黑格尔的学生们在他去世后整理出版了大批他在 世时未能出版的著述,推出了第一套《黑格尔全集》,较系统地介绍了黑 格尔的成熟体系,使黑格尔得以在短期内跃居哲坛祖师爷的地位,当然 这也埋下了日后把他当做“死狗”的危机。这一阶段较有影响的研究者

① 截至迈纳出版社1999年3月1日出版水准。

多为黑格尔的嫡传弟子,如米希勒、甘斯、霍托(Hotho)等,唯一的例外 是罗森克朗茨,他与黑格尔素昧平生,后来主动请缨,写了第一本黑格 尔生平传记①,居然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本传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 价值,因为罗森克朗茨直接从黑格尔家人手中得到了许多黑格尔的 手稿,并在传记中作了摘录,后来这些手稿大部分都失散了。继之而 起的就是对黑格尔的猛烈批判,如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等。对黑 格尔既有批判又有研究的人当推海姆及其代表作《黑格尔和他的时 代》②,当然书中有些观点现在看来是片面的。

本阶段研究工作的根本缺陷在于,只对晚年黑格尔的成熟体系 和三段论式的方法感兴趣,却忽视了这个体系产生的历史。换言之, 他们抓住了黑格尔哲学的死东西,放跑了活东西。这就为错误解读 黑格尔提供了可能,并直接导致黑格尔哲学的衰落。其实马克思当 时已经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全部秘密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这已 经走向了对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起源的探讨,但是马克思的目的当然 不是写一本黑格尔哲学研究的专著。

第二阶段从 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当时受英、美新黑格尔主义 思潮的影响,黑格尔哲学在德国重新复活。用狄尔泰的话来说,与黑 格尔进行战斗的时代已经结束,对他进行历史性认识的时代已经到 来。这一阶段的主要成绩是从黑格尔手稿中整理出版了一些著作, 如诺尔(Nohl)编辑的《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莫拉特(Molat)整理编 辑的《评德意志宪法》和《伦理体系》等。还有一些大部头的专著问世, 如狄尔泰的《青年黑格尔的历史》③、克罗纳(Kroner)的《从康德到黑 格尔》④、海尔林(Haering)的《黑格尔:他的意愿和著作》⑤、卢卡奇的 《青年黑格尔》⑥,等等。他们的目光已经从成熟体系转向黑格尔哲学

① 参见罗森克朗茨《黑格尔的生平》,柏林,1844。 ② 参见海姆《黑格尔和他的时代》,柏林,1857。 ③ 参见狄尔泰《青年黑格尔的历史》,斯图加特/哥廷根,1959。 ④ 参见克罗纳《从康德到黑格尔》,图宾根,1921—1924。 ⑤ 参见海尔林《黑格尔:他的意愿和著作》,莱比锡/柏林,1929。 ⑥ 参见卢卡奇《青年黑格尔》,苏黎世/维也纳,1948。

面临的问题,使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由于所处的特殊年代, 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有较大的局限性,这表现为:(1)方法上的片面性。 他们常常不是从黑格尔的本文出发,而是预先确定几个基本概念,认 为它们代表了黑格尔的主要思想,然后再在本文中找到一些相应的 内容作为佐证。(2)政治上的狭隘性。他们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的 动乱岁月,不可避免地把个人的政治观点带到正常的学术研究中去, 因此很容易对黑格尔各取所需。例如卢卡奇强调青年黑格尔进步的 社会政治观,指责他晚年出现的保守和倒退;克罗纳则夸大黑格尔哲 学中的非理性因素,因此受到纳粹意识形态的欢迎。

第三阶段从 20 世纪 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本阶段的特征 可以用伽达默尔的一句话来概括:“回到黑格尔哲学本身,拼读黑格 尔。”从50年代初开始,法国的阿斯菲尔德(Asveld)①、荷兰的佩培尔 扎克(Peperzak)②、德国的珀格勒尔(Poggeler)③等学者的专著陆续问 世,他们沿循狄尔泰、卢卡奇等人的方向,既注重黑格尔哲学中的宗 教、政治、伦理和经济因素,又设法把狄尔泰和卢卡奇的不同重点有 机结合起来,对黑格尔作一番全面考察。亨利希(Henrich)④研究的 开创性在于,他考察了黑格尔关于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原则,指出它 们是通过黑格尔对费希特的批评而形成的。6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 到为了正确解读黑格尔,先要有一个可靠的文本,于是,历史-评论版 《黑格尔著作集》的出版工作就提上了日程。70年代又提出对黑格尔 进行“中立性研究”,就是说,不受某种先入为主的固定观念支配,不 给黑格尔贴一大堆牵强附会的标签,而是用黑格尔所处时代的社会 政治、文化背景,用黑格尔自己思想的发展和变化,来解读黑格尔,从 各个领域对他作全面研究。与这种要求相适应,研究课题不断细化,

① 参见阿斯菲尔德《青年黑格尔的宗教观》,鲁汶,1953。 ② 参见佩培尔扎克《青年黑格尔和他的道德观》,海牙,1960。 ③ 参见珀格勒尔《黑格尔的早期著作和精神现象学的理念》(打印稿),海德堡, 1966。 ④ 参见亨利希《上下文中的黑格尔》,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1977。

大而化之、泛泛而谈的研究路子走到了尽头。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 有:1961年,通过笔迹鉴定法,确定了黑格尔早期作品共102篇,并排 列出各篇的写作时间。1969年,又确定了黑格尔耶拿时期(1801— 1807)的作品共83篇及其完成年月。①这就为科学地重构黑格尔哲学 体系的产生、变化及最后确立的过程提供了可能。60年代的研究重 点还集中在《精神现象学》,后来就转向黑格尔体系的产生问题。70 年代时人们开始关注早期黑格尔,力图弄清黑格尔如何从一个受启 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经过对宗教的批判,然后是对社会政治、历 史和经济问题的研究,继而又放弃了早年的政治理想,最终成为一名 思辨哲学家。80年代,关于法哲学的讨论打破了这块长期存在的禁 区,学者们根据法国革命给整个欧洲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及由此引起 的政治力量的重新分化和组合,实事求是地评价黑格尔政治观的理 想性、实际倾向性和变化,打破了长期将黑格尔法哲学与“反动保守” 划等号的旧模式。90年代,最受冷落的自然哲学也重新受到关注,人 们从科学史的角度去认真对待它。近年来,随着解释学的发展,黑格 尔的诗学和艺术哲学也很受重视。

世纪之交,人们又惊愕地发现,关于黑格尔的学术专著林林总 总,可是,反映最新研究水平、介绍黑格尔哲学的普通读本却寥寥无 几,于是专家们又编了一套三本的小册子,分别是《精神现象学的道 路》②、《黑格尔的实践哲学》③、《黑格尔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④,其 形式介乎导读和评价之间,正好为迈纳出版社的六卷本《黑格尔主要 著作集》作配套。

① 参见基默勒《关于黑格尔的耶拿作品年表》,载于《黑格尔研究》第4卷,波恩, 波菲亚出版社,1967。 ② 参见西普《精神现象学的道路》,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2000。 ③ 参见施奈德尔巴赫《黑格尔的实践哲学》,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 2000。 ④ 参见德瑞等《黑格尔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 社,2000。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第四篇 德国古典哲学-导言-在线阅读

    导 言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般把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哲学称为 “德国唯心论”(或德国观念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称之为“德国古典哲 学”。通常“古典”(Klassike)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古希腊经典和近代回归古 希腊的文学艺术,二是指学术研究的典范。这一时期德国哲学之所以被称作古 典哲学,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它与以古希腊为理想的德国古…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115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个沉思 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在线阅读

    第一个沉思 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 由于很久以来我就感觉到我自从幼年时期起就把一大堆错误的见解当做真实的接受了过来,而从那时以后我根据一些非常靠不住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东西都不能不是十分可疑、十分不可靠的,因此我认为,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在我有生之日认…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334
  • 第四节效果史

    《精神现象学》现在成为黑格尔哲学中最受重视的作品,因为它 对后人影响最大,且引起不同的解读也最多。关于《精神现象学》的 “效果史”可以再写上几本专著。但历史状况决非一直如此。当黑格 尔在世时,尤其在海德堡、柏林大学任教期间,他本人似乎忘记了这 本书,不仅很少提它,也没有开设过类似的讲座,当时他的重心是《哲 学科学百科全书》和《法哲学原理》,“精神现象学”被浓…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309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一编 第二卷 第二章 第二节-在线阅读

    第二节 一切综合判断的至上原理 对综合判断的可能性作出解释,这是与普遍逻辑完全没有关系的课题,普 通逻辑甚至可以连这个课题的名字都不知道。但这在先验逻辑中却是一切任 务中最重要的任务,甚至是唯一的任务,如果所讨论的是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 性,以及它的有效性的条件和范围的话。因为在完成这一任务之后,先验逻辑 就可以对自己的目的,即规定纯粹知性的范围和界限,来作一…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198
  •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一卷-第六章-在线阅读

    苏格拉底和安提丰的三次对话:I.安提丰讥笑苏格拉底的贫穷 和俭朴以及他不愿借教学而收取酬金,第1—3节。苏格拉底答复说 由于不收取酬金,他就可以自由选择听众,第4—5节。说饮食清淡, 服装朴素有很多好处,第6、7节。说勤俭的人比纵欲的人的好处在 于勤俭的人容易自我改进;容易向国家尽忠职守;容易获得一般的 幸福,第8-10节。I.安提丰说苏格拉底由于不接受酬金…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4日
    23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