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黑格尔谈客观宗教、主观宗教、民众宗教

1793年前后,黑格尔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什么样的措施, 使得宗教的教义和力量可以渗透进人的情感的深处,从而成为人的行为的推动力,并表明其自身在他们那里是有生命力的、是有作用 的。”①为此,他首先批判了客观宗教。所谓客观宗教,就是大众所信 仰的宗教。在黑格尔看来,它们只是注重单纯的神的知识,由理智和 记忆在其中起作用,其典型代表就是启蒙运动。他指出,理智曾经产 生了辉煌成果,例如莱辛的《智者纳且》,但是同样由于理智,使得它 所宣扬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实践。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理论是千巴巴 的,对人的心灵起不了作用,不能直接产生道德行为,发挥实践影响。 “因此启蒙总有一种美好的优越性:它能够给予义务以明晰的知识, 能够对于实践的真理给予论证或说明理由。但是启蒙却没有本领给 予人以道德。”②

黑格尔倡导主观宗教,它“是一种令我们的心灵感兴趣,并深深 地影响我们的情感,和决定我们意志的东西”③。这和施莱尔马赫当 时提出的“情感宗教”有点相似。这也显示了赫尔德、雅可比等人的 影响。黑格尔认为只有活生生的东西、个体的东西,才能对人的内心 起作用,给道德和道德动因以一种新的崇高的振奋,并对感性冲动的 势力给予一种新的强烈的阻碍。客观宗教应该成为主观宗教的一部 分;主观宗教应该进一步成为民众宗教(Volksreligion),而不是停留 在私人宗教的水平。主观宗教能够给整个灵魂以力量、热情和精神, 而精神是伟大和崇高的德性所决不能缺少的,但它仍属于私人教化 的范围,固然必不可少,但在义务冲突、道德培养和上帝信仰等方面 都不如民众宗教。

黑格尔为什么重视宗教的大众性呢?因为宗教构成一个民族的 信仰并影响到一个民族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它一方面把神、灵魂不 灭等观念教给民众,另一方面使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其效果不仅使人 们接受宗教戒律,更使人们考虑到较长远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民 族精神的提高和高尚化,从而唤醒那些在灵魂里沉睡的民族情感和

①《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贺麟译,第8页,商务印书馆,1988。 ② 同上书,第16页。 ③ 同上书,第3页。

尊严,这是最重要的。民众宗教的主要之点就是“整个一大堆的宗教 基本原则,及从这些原则中产生出来的情感,特别是这些情感借以影 响行为方式的强烈程度”①。黑格尔具体提出了民众宗教的三条原 则:教义必须建立在普遍理性的基础上;幻想(Phantasie)、心情 (Herz)、感性(Sinnlichkeit)在其中不能空无着落,没有出路;民众宗教必 须与生活的一切需要结合起来,必须与公众的政治行为结合起来。②

这三条原则表明:宗教必须被纳入科学的轨道,接受人类理性的 改造,信仰、教义和神学知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成立。宗教对道德 的促进不应靠外在的权威或绝对命令,而是要深入人的内心之中,使 人被打动和易于接受,从而自觉地实践道德行为。这种德行不应只 局限在私人的修养和教化方面,它是社会性的,应该在民众中发挥作 用,对社会的现实性产生影响。

1795年在伯尔尼做家庭教师时,黑格尔写了《耶稣传》③,这是他 早期作品中唯一写完全文、注明写作日期并完整保留下来的作品。 在文中,黑格尔把重点放在耶稣30岁后以一个有教养的人和教师的 身份出现,去教诲民众和门徒,以唤醒他们心中的上帝的火花。他让 耶稣像康德那样说话:“凡是你愿意人人都遵守的普遍规律,你本人 也应该按照那样的通则行事”④。耶稣被描述为道德布道者或伦理 教师。黑格尔也揭示了耶稣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耶稣是一个德 行完美的人,但仅有12个门徒能理解他,忠实地跟随他。他缺乏与 实际生活的联系,常常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所以他的道德律令只 对个体适用,在社会总体和民众面前往往无能为力。黑格尔的笔端 流露出对耶稣人格精神的赞扬,但他并没有找到办法去缓解耶稣身 上体现的各种紧张关系,例如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幸福、理性与感 性等。

①《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贺麟译,第4页,商务印书馆,1988。 ② 参见同上书,第23页。 ③ 中译文请参见同上书,第79—154页。 ④ 同上书,第93页。

正是这些问题,促使黑格尔在《耶稣传》后又从原有的道德宗教 的康德立场后退,转而研究基督教的历史。他写了《基督教的实证 性》①,想从中找出基督教堕落的真正原因。基督教团原本是流行于 受压迫的民众中的反抗罗马专制暴政的一个宗教团体,但在历史的 演化中它逐步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成为一种实证性的宗教。所谓实 证性(Positivit宗教等上层建筑领域中那些预先给定的、历史流传下来的、借助权威 手段强迫人民接受的东西,它们具有某种外在力量的形式,与自然社 会、自然宗教、自然法等自发形成或约定俗成的东西相对立。这正是 启蒙运动以来的近代精神所着力批判的东西。在这篇作品中,黑格 尔仍然坚持宗教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道德的发展,指出这种真正的宗 教精神在犹太人那里受到了压抑,这时耶稣出现了,他要帮助犹太人 摆脱自己的偏见与惰性,要把宗教与德行提高到道德水平,并且使道 德恢复它的本质—自由。但是耶稣的努力在犹太人的民族感与和 国家势力交织在一起的僧侣集团面前遭到了失败。黑格尔认为基督 教产生实证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它的原始形态中就有某种实证性 成分,另一方面在于时代精神的变化使它受到误解,慢慢成为一个宗 派,后来又变成一种实证性的信仰。黑格尔在文中还分析了国家与 教会在信仰、财产、教育等方面的冲突。最后,他强调在新时代的宗 教中,要由理性占支配地位,不过理性应转向具有情欲的对象的意 志,使意志按理性给予的形式去活动,发挥肉体力量,使理性与感性、 幸福与德行和谐一致。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三节 更新原子论的自然哲学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无疑承袭、吸取了一个多世纪之前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即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伊睡鸠售和德谟克利特在用原子论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释世界的本原与生成、各种天象与自然现象、身体与灵魂、影像论和感知认识、批判宗教迷信等方面,都一脉相承,有较多的相似性。但这两种原子论的自然哲学毕竟相距 100 多年.期间希腊古典哲学与科学思想有很大的进展。两者所处…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0日
    272
  • 第六节 现代文学与哲学的雏形

    一 概述 18世纪启蒙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某种“宣传”的性质,宣扬理想的生活和幸福观念,这特别表现在伏尔泰的作品中,狄德罗是一个例外。狄德罗的小说与伏尔泰的小说最大区别既不在于题材,也不在于对人生的悲观或乐观主义的态度,而在于狄德罗更为敏锐地描述出在伏尔泰笔下见不到的感受,在于狄德罗的写作手法像是不属于他的时代,而更像是现代的,这尤其表现在一部十分重要却被我们…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9日
    256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七章 雅典与⽂化的关系-在线阅读

    第七章 雅典与⽂化的关系 雅典的伟⼤开始于两次波斯战争(公元前490年与公元前480—479 年)的时候。在那时以前,伊奥尼亚和⼤希腊(意⼤利南部和西西⾥ 的希腊城市)产⽣过许多伟⼤的⼈物。马拉松之役(公元前490年)雅 典对波斯王⼤流⼠的胜利,以及在雅典领导之下的希腊联合舰队对于 ⼤流⼠之⼦兼继承⼈薛克修斯(公元前480年)的胜利,为雅典树⽴了 伟⼤的威信…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47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一编 第二卷 导言-在线阅读

    导言 论一般先验判断力 如果把一般知性解释为规则的能力,那么判断力就是把事物归摄到规则 之下的能力,也就是分辨某物是否从属于某个给定的规则(casus datae legis①)之下。普遍逻辑决不包含判断力的规范,也不可能包含这种规范。因 为,既然普遍逻辑抽掉了知识的一切内容,那么留给它做的就只剩下一件事, 就是对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知识的单纯形式作分析性的阐…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242
  • 第三节 罗马学派、叙利亚学派、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和雅典学派

    普罗提诺创立了新柏拉图主义。从 3 世纪末叶延续至5 世纪末叶西罗马帝国灭亡,是晚期罗马帝制时代的主要哲学思潮。新柏拉图主义在东西方广泛传播,先后形成了四种有不同特色的学派。即罗马学派、叙利亚学派、亚历山大里亚学派、雅典学派。它们对普罗提诺的哲学体系的内容("三位一体"等)有不同的解释与修变;在东西方各种宗教与迷信盛行、传统多神教和基督教斗争尖锐复杂的时代,…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1日
    31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