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黑格尔谈“理性的神话学”

“一种伦理学”,这是那篇被称为《德意志唯心主义的最初的体系

① 中译文请参见《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贺麟译,第155—280页,商务印书馆, 1988。贺鳞先生把“实证性”(Positivitat)译成“权威性”,从内容上看也无不妥。我们 这里将其按字面意思译出。

纲领》的作品的开头一句话的后半部分。① 1917年,罗森茨威格(F. Rosenzweig)发现了这个出自黑格尔笔迹的手稿,并且将其出版,引起 不小的轰动。但是罗森茨威格认为这只是黑格尔抄写的一份东西, 该作品的原创者应该是另一个人。由于觉得当时只有谢林能这么大 胆地思想,所以他认为谢林可能是原作者。这个说法当时也为大家 所认可。1926年,波墨(W.B是这篇作品的真正作者,因为该作品把诗学提到最高的位置。但是 他的看法又遭到大卫·施特劳斯有理由的驳斥。于是,人们达成这 样一个共识,谢林是作者,但就其中关于“美”的思想而言,荷尔德林 也有创作者的身份。1965年,这种说法被珀格勒尔打破。他认为,黑 格尔才是真正的作者,黑格尔在到达法兰克福的前后在荷尔德林的 影响下写下了这个作品。它和黑格尔早期思想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许多用语可以在黑格尔其他的作品中找到②,尤其是其中关于“理性 的神话学”的思想,为黑格尔所独有。它的创作时间应该是1796年或 1797年的最初几个月。虽然至今仍有人否认黑格尔的作者身份,但 否认一方却拿不出足够证据。我们在此姑且把它看做一份反映了德 国古典哲学某个发展阶段的较为重要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文献, 予以介绍,并且要指出其中的许多重要观点确实与黑格尔早期的想 法是一致的。

《德意志唯心主义的最初的体系纲领》的开头从伦理学的角度, 总结由康德所开创的、由费希特所继续进行的哲学革命,这也是黑格 尔开始独立思考时的出发点。他说: 因为整个形而上学在将来会进入道德的领域内——但在这

① 中译文请参见刘小枫《德国唯心主义的最初的体系纲领》(1796—1797),载于 《德国哲学》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此处按原文重译,参见《黑格尔全集》(理 论版)第1卷,第 234—236页。

② 关于作者权的争论请参见《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1卷,第628页。与此有 关的详细文献请参见《黑格尔研究·附卷》第9卷,波恩,波菲亚出版社,1973;雅默、 施奈德主编:《理性的神话学》,法兰克福/美因,苏尔坎普出版社,1984。

个问题上康德通过他的两条实践的假设仅仅给出了一个范例, 却没有进一步穷究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的这种伦理学不是别 的,它只是所有理念的完整的体系,或是所有实践的假设的完整 的体系。第一个理念理所当然地是关于我自身作为一个绝对自 由的本质的表象。与这个自由的、自我意识到的本质一起,整个 世界也同时出现了——它从无中而来,这是唯一真正的、可以设 想的从无而来的创造。①

这里,黑格尔显然对康德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康德本人虽然没有 宣布形而上学的终结,但他之后的形而上学实际上进入了死胡同。 黑格尔正是想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把康德哲学革命推向深入,建立一 个以人、道德、实践为本的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康德关于上帝和 灵魂不死的两条假设是不够的,因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对立仍 然存在。黑格尔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立的,他追求的是所有理 念的完整体系。从哲学史上看,柏拉图、斯宾诺莎还有费希特都有过 使形而上学与伦理学成为一体的思想。在黑格尔看来,这种新伦理 学的基本理念有两个:一是自由,即自我;二是自然,即世界。不过自 我与世界是同时出现的,都源自“无”,这才是真正的从“无”而来的创 造。这也暗含了对费希特自我设定非我的批评。“无”代表了基督教 创世说中的那个绝对的虚无。

接着,话题转到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第一个对象——自然。 这里我要下降到物理学的领域,要问的问题是,为了一个道 德性的本质,世界必须要有怎样的特性呢?我想给我们那缓慢 的、借助试验而艰难行走的物理学再次插上翅膀。如果哲学给 出理念,经验给出数据,那么,我们最终就能得到一种大物理学, 我期待它会出现在将来的时代。现在的物理学看来似乎不能满

①《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1卷,第 234页。

足一种创造性的精神,这就是我们的精神或应该成为的那种 精神。①

这段话表达了德国学界对经验自然科学的不满,认为它们进步缓慢, 这种不满的腔调是我们所熟悉的,黑格尔们所追求的是思辨的物理 学,也就是德国独有的自然哲学。

第三段从自然转到人和人的作品,并对国家、对一切违背人的自 由的东西表示了愤然的批判。

我要从自然走向人的作品,首先是人类的理念。我要指明 不存在什么国家的理念,因为国家是某种机械的东西,就像不存 在一种关于机器的理念一样。自由的对象只能是理念。因此, 我们必须超越国家!因为任何国家都把自由的人当做机器齿轮 来对待。国家不应该是这样,也就是说,它应该到此为止。你们 自会看到,从永恒的宁静的角度,这里所有的理念都不过是一个 更高理念的从属理念。我马上将在此为了人类的历史而写下诸 原理,并把国家、宪法、政府、立法所有这些苦难的人的作品驳斥 得体无完肤。最终到来的将是关于道德世界、神性、不朽的理 念,通过理性本身来推翻所有迷信、对僧侣的盲从,他们最近假 装为理性。精神绝对自由,精神在其自身中拥有着理智的世界, 它不能在自身之外去寻找上帝和不朽。②

罗森茨威格先读黑格尔的法哲学,再读黑格尔的这段话,所以他 无论如何不敢把这些革命思想的作者权归于黑格尔。其实这类说法 在后来发现的黑格尔早期作品中屡见不鲜。把国家比做机器是启蒙 时代流行的比喻,门德尔松、席勒、费希特都用过,至今仍在流行。让 国家到此为止的提法和马克思关于国家消亡的思想有点异曲同工。

①《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1卷,第234页。 ② 同上书第1卷,第 235页。

这也是当时知识界中流行的一种主张废除国家的“空想”,历史让知 识精英们为这种理想性的空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黑格尔和康德一 样,把自由解释为每个伦理行为的基础,自由是最高的理念,所有的 迷信和新瓶装旧酒的神学都要被推翻,也就是要扬弃一切客观宗教 和基督教的实证性。人类历史的最终目标是所有精神的绝对自由, 它不在上帝那里,而在我们自身之中。

最后是统一一切的理念,即美的理念(die Idee der Sch应在更高的柏拉图意义上理解这个词。我确信,理性的最高行 为-一它在这个行为中统摄所有的理念——是一种美学的行 为,真与善只有在美之中才会亲如姐妹。哲学家必须像文学家 那样具有美学的力量。没有美感的人是我们的咬文嚼字的哲学 家。精神的哲学是一种美学的哲学。没有美感,人在任何事情 上都不可能是聪明的和有才智的,人也不能聪明地就历史说点 多余的话。①

诗学(Poesie)因此获得了更高的尊严,最终它将成为它在起 点处的那个东西——人类的教师,因为不再有哲学,不再有历 史,唯有诗的艺术要比所有其他的科学和艺术活得长久。② 把美学或诗学置于“真”和“善”的学问之上,这是席勒在《审美教 育书简》中阐发的思想,它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成果,被视为对启蒙 运动冷酷理性的超越,因而为大家所普遍接受,一时间,文学大有取 代哲学的趋向。荷尔德林是席勒这一思想的热情追随者,他在1797 年发表了小说《许佩里昂》,以古希腊英雄为主人公,宣传了“一切如 一”的统一哲学(Vereinigungsphilosophie)和美的最高理念。黑格尔 熟悉这些思想,并在此表示了赞同,美的理念被他解释为哲学体系的

①②《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1卷,第 235页。

最高理念,从而超过了他在文章开头把形而上学归于伦理学的想法, 也意味着他克服了自己以前在宗教和伦理问题上的康德主义立场。① 美与人的绝对自由本质是相符合的,随着哲学在美学里的终结,一切 哲学也都被扬弃了。

最近我们常听到,大众必须要有一个感性的宗教。不仅是 大众,哲学家也需要它。理性和心灵的一神论,幻想力和艺术的 多神论,这些就是我们需要的东西。首先我在这里要谈一种理 念,就我所知,它还未被人所理解。我们必须有一个新的神话 学,但是这个神话学必须为理念服务,它必须成为理性的神 话学。②

“理性的神话学”(Mythologie der Vernunft)的思想表达了黑格尔在 接受荷尔德林的美的“统一哲学”后的一些想法。这里也显示了赫 尔德对他的影响。赫尔德认识到一种新的神话学的必要性,其目的 是消除知识分子与民众间的壕沟。启蒙运动以民众教育为己任。 席勒和歌德抱怨民众固守传统的社会形式和偶像崇拜的社会秩 序,缺乏有生命力的神话和有约束力的艺术传统。黑格尔根据自 己在大学里与正统神学家打交道的经历,反复要求哲学的感性 化,主张哲学要有感染力。

最后一段又回到理论为什么要和民众结合以及如何结合的 问题。在我们把理念变成美学的也就是神话学的理念之前,它 对于民众没有任何兴趣;同理,在神话学成为理性的神话学之 前,哲学家也必须对此感到羞愧。因此,启蒙了的和未启蒙的人 最终必须手拉手,神话学必须成为哲学的,民众必须成为理性

① 不过,黑格尔的这种使哲学美学化的想法并没有持续太久,我们后面再具体 分析。 ②《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1卷,第 235—236 页。

的,哲学必须成为神话学的,以便使哲学家成为感性的。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黑格尔多年来反复考虑的问题,理论必须能影 响到民众,能深入人心,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哲学家必须和民众比肩 而行,理论才能变成实践,才能真正改造社会。后来在1799年的一篇 文章中黑格尔也谈过哲学家要走出自己的象牙塔而和民众相结合的 想法。

结尾的几句话充满了新兴市民阶级的革命性和理想性:

然后永恒的统一性将笼罩我们。不再有鄙视的眼光,民众 不再在他们的智者和牧师前颤抖。然后一切力量,包括单个人 和所有的个体的平等构成在等待我们。不再有任何力量被压 制。然后是充满了精神的普遍自由和平等!一个更高的精神, 它来自天堂,必须在我们中间创建这个新宗教,它将是人类的最 后一个最伟大作品。②

这篇文献体现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强调 统一性高于分裂(“最后是统一一切的理念”),把完整的统一性当做 哲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使同一性和统一性成为哲学的最高理念。黑 格尔对此是始终如一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造这个统一的体 系。文献表明,黑格尔当时还具有强烈的实践色彩,还没有一个理论 哲学-思辨的纲领。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二十七章 现代性和危机-在线阅读

    第二十七章 现代性和危机 第一节 现代性之批判 在本书中,我们已经追溯了从古代经过中世纪一直到我 们自己时代的西方思想。那么,在这个视角下,什么是“现代 性”?什么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关于现代性的诸多问题内含 于我们整个讨论之中,在不少地方还明确提及,比如在涉及文 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哲学,还有康德和黑格尔的时候。从卢梭 和柏克,经过马克思、弗洛伊德和尼采,一直…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447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二卷 论观念-第十六章 论数-在线阅读

    第十六章 论数 §4.斐 在数方面的观念,是比在广延方面的观念既更精确 又更恰当地彼此区别开的,在广延方面,我们不能和在数方面一样 容易地来观察大小的每一相等和每一超过量,这是因为在空间方 面,我们不能在思想上达到某种确定的最小,在此之外不能再前进 的,如同在数方面的单位那样。 德〔这应该理解为是就整数来说。因为否则就数的广阔范第二卷 论观念 围来说,包括“…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8日
    140
  •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卷六-在线阅读

    灵魂先于肉体屈服是可耻的 1.宇宙的本质是驯良而柔和的;控制宇宙 梁实秋∶奥勒留并不曾努 的理性是无意为恶的。因为它没有恶,不为恶, 力建立哲学体系,所以在 《沉思录》里我们也不可 也没有任何事物受它的害。而且一切事物都被育 寻求一套完整的哲学。他 化而生,并且按照它的指导而达成它们的任务。 不是在作哲学的探讨,他 是在反省,他是在表现一 种道德的热诚。 2…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3日
    269
  • 第一节 萨特的生平与著作

    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20 世纪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和左翼社会活动家。 1928年萨特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29 年通过中学哲学教师学衔会考,获得第一名。在此期间他遇到这次会考名列第二的西蒙娜·德·波伏瓦,从此两人结为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1931—1939 年,萨特在法国的勒…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495
  • 欧里庇得斯悲剧-《特洛伊妇女》-(五)第二场-在线阅读

    (安德洛玛刻偕子乘车上) 歌队长 赫卡柏,你看安德洛玛刻 坐在敌人的车上来了,还带着 赫克托尔的儿子,可爱的阿斯提阿那克斯, 孩子依偎在她有节奏地晃动着的胸口。 赫卡柏 苦命的女人啊,你坐着车子去哪里? 你身边堆放着赫克托尔的铜质武器 和从弗律基亚人尸体上剥下的甲胄, 这些东西将被阿基琉斯的儿子从特洛伊 运回去去挂在佛提亚的神庙里。 安德洛玛刻 (抒情歌第一…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1日
    54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