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狄尔泰的生平与著作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于1833年11月19日出生在德国莱茵 河畔的小镇比布里希(Biebrich),这个小镇现在隶属于德国黑森州首 府威斯巴登市。其父马克西米利安·狄尔泰(Maximilian Dilthey, 1804—1867),是比布里西地方的牧师,其母劳拉·狄尔泰(Laura Dilthey,1810—1907),是一位音乐指挥的女儿,她自己也很有音乐才 能。威廉·狄尔泰是这个家庭的长子,他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狄尔泰全家都信奉基督教新教,而且其母信仰的新教属于虔敬派。 虔敬派反对教会的权威,强调基督教的信仰重在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而不是外在的祈祷、礼拜等繁文缛节的形式。母亲的这种信仰对狄 尔泰后来的哲学思想发生了一定影响,他的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内 在经验”不能不说与这种影响有一定的关系。此外,狄尔泰还从母亲 和外祖父那里继承了音乐禀赋,终身酷爱音乐,还是在少年时代,他 就喜爱演奏钢琴,并且对作曲有浓厚的兴趣。

1839年,狄尔泰在家乡上小学,四年以后,又在家乡的一所私立 学校读书三年。此后,狄尔泰在威斯巴登的文科中学完成了自己的 中学教育,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1852年,狄尔泰来到海德堡 大学学习,他本人想读法学,但他的父母希望他成为一个牧师,所以 他在海德堡学习神学。狄尔泰在海德堡大学只读了三个学期,1853 年9月转到柏林大学。狄尔泰在海德堡时间虽短,但时任海德堡大学 讲师的费舍尔对他的一生都有影响。费舍尔比狄尔泰大九岁,属于 青年黑格尔派。他根据黑格尔的“精神的辩证发展”观点解释哲学体系,见解独特,成就斐然。他讲课条理分明,生动活泼,敢于批评一些 正统的宗教观和哲学思想。他的讲课吸引了很多学生,也给狄尔泰 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有人诬告费舍尔的讲课宣扬泛神论, 他在1853年6月被解除教职。据说,狄尔泰离开海德堡,也与费舍尔 被解职一事有关。费舍尔在1907年去世后,狄尔泰给他的儿子写信, 表达了对费舍尔由衷的尊敬,并说自己之所以从事于哲学事业,应当 归功于费舍尔对他的决定性的影响。①

1853年,狄尔泰来到普鲁士的首都柏林,在柏林大学神学院注 册,继续学习神学。与此同时,他还花很多精力去学习哲学、历史学 等课程。经过在柏林大学三个学期的学习,狄尔泰感到,神学或任何 一门学科的领域都很狭隘,他的求知探索的深思精神不允许他局限 在某一个狭隘领域。虽然他在1856年以十分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神 学考试,获得当牧师的资格,但他并没有去当牧师,而是继续自己的 学业。他努力不懈地学习和研究中世纪的神学和哲学,深入研究新 柏拉图主义和早期教父哲学。他在此基础上去了解宗教的本质和宗 教生活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把神学研究与当时的思想运 动结合起来,尤其重视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对宗教的批判。对哲学和 历史学的浓厚兴趣,导致狄尔泰的思想发生重要转变,他以前的宗教 观逐渐被世俗化,泛神论的上帝逐渐演变为一种内心的理念。

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狄尔泰非常敬仰施莱尔马赫。1859年, 狄尔泰参加施莱尔马赫学会举办的有奖征文活动,他的论文《施莱尔 马赫的解释学的独特贡献》("Das eigentümliche Verdienst der Schleiermacherschen Hermeneutik")得到评委会的高度赞赏,获得丰 厚奖金。这是狄尔泰哲学生涯的开始。此后,狄尔泰接替约纳斯 (L.Jonas),负责编辑《施莱尔马赫书信集》(Aus Schleiermachers Leben in Briefen),于1860年和1862年完成它的第3卷和第4卷的编辑

① 参见《青年狄尔泰:通信与日记(1852—1870)》(Der junge Dilthey:Ein Lebensbild in Briefen und Tagebüchern,1852—1870),米施(Edited by Clara Misch)、狄 尔泰(née Dilthey)编,第305页,斯图加特/哥廷根,1960。

工作。狄尔泰通过这些工作认识到施莱尔马赫在哲学史上的重要 性,他毅然决定撰写《施莱尔马赫传》(Leben Schleiermachers)。 1861年2月,狄尔泰离开神学院,正式在哲学院注册,在他的人 生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在特伦德伦堡的指导下,狄尔泰的 博士论文《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原理》(“De principiis ethices Schleiermacheri”)于1864年1月通过答辩;接着,狄尔泰又撰写了大学任教 资格论文《道德意识之试析》("Versuch einer Analyse des moralischen Bewusstseins”),于同年6月获得通过。这两篇论著已经反映了狄 尔泰的哲学倾向,这就是把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而切入口 则是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的道德哲学。

1864年冬季学期,狄尔泰开始在柏林做私人讲师,讲授逻辑学和 施莱尔马赫。受当时新兴的心理学、生理学和人类学研究成果的鼓舞, 狄尔泰这时已经对心理学和生理学发生极大兴趣。1866年,狄尔泰应 邀前往瑞士巴塞尔大学任教,终于有了固定职业。这时的狄尔泰对心 理学和生理学兴趣不减,在继续从事哲学活动的同时,与心理学专家和 同事西斯(Wilhelm His)共同致力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狄尔泰这 时考虑建立一门既与传统哲学有联系又与之有所区别并有所发展的 “人类精神的经验科学”。1867年,狄尔泰的著作《施莱尔马赫传》第1 卷第1册出版,同年,他晋升为教授。1869年,狄尔泰离开瑞士回到德 国,在基尔大学任教。1870年,《施莱尔马赫传》第1卷第2册出版,这 时期狄尔泰还撰写了有关德国诗人的论著,讨论他们的文学理论和美 学思想,比较有影响的是《莱辛》(Lessing)和《荷尔德林》(H来收入《体验与诗》(Das Erlebnis und die Dichtung)①一书中。 1871年,狄尔泰应邀前往布雷斯劳(Breslau),担任布雷斯劳大学 教授。他在这里居住了11年,直到1882年前往柏林。1875年,狄尔 泰在《哲学月刊》(Philosophische Monatsschrift)第11期上发表了重

①《体验与诗》是1905年出版的狄尔泰的一个文集,一共收入狄尔泰以前发表的 四篇讨论诗艺的论文,它们是《莱辛》(1867)、《歌德》(1877)、《诺瓦利斯》(1865)和《荷尔 德林》(1867)。

要论著《关于人、社会和国家的科学历史的研究》(Uber das Studium der Geschichte der Wissenschaften vom Menschen, der Gesellscha ft und dem Staat),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他有关精神科学的思想,学界 一般称之为“1875年手稿”。1876年,狄尔泰又写了两篇草稿,继续讨 论《关于人、社会和国家的科学历史的研究》中言而未尽的问题。他 在世时并没有发表这两篇草稿,后来收入《狄尔泰全集》第 18 卷,被称 为“1875年手稿的续篇”。可以说,在1876年狄尔泰已经形成了关于 精神科学的思想,按照他原先的想法,精神科学是对康德“三大批判”的 继续,关于精神科学的著作应当起名为“历史理性的批判”,只是后来他 采纳了好友约克(V.P.Yorck)的建议,才用了《精神科学导论》这个书 名。这部书虽然是在1883年出版的,但其产生、写作和修改时间应当 是在1877年至1882年间。在布雷斯劳,狄尔泰还撰写了《诗人的想像 力》(“Die Einbildungskraft des Dichters")和《描述心理学草稿》("Das Manuskript der beschreibenden Psychologie")等论文。

1882年,狄尔泰回到柏林,接替洛采留下的教席。从此以后,狄尔 泰一直住在柏林,直到 1911年逝世。1883 年,《精神科学导论》第1卷 (Einleitung in die Geisteswissenschaften,Bd,I)出版,由于这部书对德 国哲学的特殊贡献,1887年他因此而荣获“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 1883年到 1892年,狄尔泰继续从事《精神科学导论》第 2 卷的研究工 作,工作时断时续,他写下大量手稿,同时还出版了一批重要著作:《15 和16世纪对人的认识和分析》(Auffassung und Analyse des Menschen im 15.und 16. Jahrhundert),《17 世纪的精神科学的自然体系》(Das natürliche System der Geisteswissenscha ften im 17. Jahrhundert),《17 世 纪的思想自律、建构理性主义和泛神论的一元论及其关联》(Die Autonomie des Denkens, der konstruktive Rationalismus und der pantheistische Monismus nach ihrem Zusammenhang im 17. Jahrhundert),《布鲁诺和 斯宾诺莎》(Giordano Bruno und Spinoza. Erster Artikel)。但由于各种 原因,所有发表的论著只能算是《精神科学导论》第 2卷的准备,这一卷 直到他去世也未能完成。与此有关的一件事在此必须一提。1893— 1894年间,狄尔泰写了一篇很重要的论著,题为《关于描述和分析心理学的思想》("Ideen über eine beschreibende und zergliedernde Psychologie”),刊登在普魯士科学院内部刊物上。按照狄尔泰本人的设想,这篇 论著应当是“精神科学体系”第 2卷的核心内容。心理学专家艾宾豪斯 (Hermann Ebbinghaus)读到这篇论著后,对狄尔泰的心理学观点提出 了严厉批评,并把批评发表在一个专业刊物上。狄尔泰没有正面反击 艾宾豪斯的攻击,而是对论著予以修改,把题目也改为《论个体性研究》 (“Beitrage zum Studium der Individualitat”),使论文更具有哲学意义。 然而,狄尔泰因此受到的伤害是相当深的,正在进行的精神科学的研究 因此而搁浅,他开始转向解释学的研究,并于1900年发表《解释学的兴 起》(Die Entstehung der Hermeneutik),这是西方哲学继施莱尔马赫以后 在解释学领域的又一重要论著。与此同时,狄尔泰接受了普鲁士科学院 的委托,从1896年至1902年一直负责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的编辑工作。 进入 20世纪后,狄尔泰年事已高,不再从事教学活动,而是专心 致志地著书立说,先后出版了《精神科学基础研究》(Studien zur Grundlegung Geisteswissenschaften,1904—1910),《体 验 与 诗》 (1905),《青年黑格尔史》(Die Jugendgeschichte Hegels,1905),《哲 学的本质》(Das Wesen der Philosophie,1907),《精神科学中的历史 世界的建构》(Der Aufbau der geschichtlichen Welt in den Geisteswissenschaften,1910),这些著作不仅是他晚年成熟时期的作品, 而且也是世界哲学宝库中的精品。

1911年,狄尔泰与妻子前往意大利度假,在途中下榻一家旅馆时 不幸染上了传染病,于9月30日突然逝世,丢下了他孜孜追求、尚未 完成的精神科学工作。当时,在他身边的只有他夫人。他的一个学 生布伯(Martin Buber)帮助师母安葬了老师。

狄尔泰知识淵博、兴趣广泛、勤于探索、著作等身。他的研究领 域极其广泛,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思想史等多 门学科,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的思潮,形成了一种“创造性的综合”。①

① 见曼海姆(K.Mannheim)《思想的结构》(Die Struktur des Gedanken),第 190 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74。

他的这些研究成果承上启下,既继承了德国理性主义哲学的传统,又 吸收了其他学科的内容,予以新的发挥和创造,独辟蹊径,自成一派, 对20世纪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哲学上 讲,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重要流派,如雅斯贝斯的精神病理学、胡塞 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伽达默尔的解释学都带有狄尔泰 论述的烙印;在社会学方面,韦伯、曼海姆等也受到狄尔泰的影响。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1843年第二版序言-在线阅读

    1843年第二版序言 本书自第一版出版以来所受到的愚蠢而恶意的评论,毫不使 我惊奇,因为,我本来就没有别的期待,而且,公正合理而论,也不 能另有期待。这本书破坏了我同上帝和世界的关系。我是如此地 “肆无忌惮”,竟敢在序言中明言,“基督教也曾经有其古典时代;只 有真的东西、伟大的东西、古典的东西,才是值得思维的;非古典的 东西,应当属于喜剧或讽刺诗的范围。所以…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20日
    178
  • 第五节发生学的方法论意义

    任何一种哲学学说,其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东西,都会包括它在 方法论上的启示。在皮亚杰看来,“所有科学,包括高度发展了的科 学,都是以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其特征的。……因此,很清楚,认识 论的分析必然迟早会获得一种历史的或历史批判的高度和广度”①。 也就是说,对认识论的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历史发展的一个横断面 上,只对认识的完成形态和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做静态研究,而…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82
  • 第四节道德与政治观

    霍尔巴赫从理性出发阐述他的道德与政治观点。理性是从感性 出发的,但是“感情、我们的天性和气质都可能使我们迷失方向并欺 骗我们,只有经验和反思使我们走在健康的道路上,使我们知道什么 才能真正把我们引向幸福。”①启蒙时代的“理性”实际上是一个非常 模糊的概念,但是至少在霍尔巴赫这里,其含义是清楚的,他排除了 其中的情感和情绪成分。当霍尔巴赫说到“经验”一词时,并…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9日
    267
  • 第三节《思想录》

    一 微妙精神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中藏匿着极其复杂的念头,不太适合用分 类的方法加以诠释。文中对蒙田的《随笔录》引用最多,蒙田的思想 是进入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一把钥匙。帕斯卡尔甚至认为蒙田是他 思想上的引路人。② 不过,帕斯卡尔与蒙田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帕 斯卡尔倾向于讨论哲学和宗教,不像蒙田那样喜好叙述奇闻逸事,引 用古代作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帕斯卡尔的…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69
  •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三章-在线阅读

    第三章 拉栖代梦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大会。[1] 66 雅典人和伯罗奔尼撒人都具备了控诉对方的前提条件。科林斯人抱怨说,雅典人围攻它的殖民地波提狄亚,那里有科林斯的和伯罗奔尼撒诸邦的公民。雅典人则向伯罗奔尼撒人提出控诉,说他们鼓动雅典同盟的一个成员国,同时也是有义务向雅典纳贡的城市暴动;说他们来到波提狄亚,站在波提狄亚人一边公开与雅典人开战。尽管如此,这场战争[…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1日
    27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