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高峰体验说

马斯洛认为,人性达到最高的完美境界时,就能体现出人生的本 体意义。这种时刻,人处在最高的存在状态——本体存在状态。人

①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编译,第115页,华夏出版社,1987。

在本体存在状态中可以获得区别于一般认知过程的不同寻常的认知 体验——存在性认知,这是一种触及到认识终极目的的神秘体验。 它不必借助一般的认识手段和工具,而是通过主体内在本质的实现 达到对宇宙、人生的顿悟,因此是认识论与本体论相互通融的美妙时 刻,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产生于个体的高级需要达到 满足的瞬间,比如创作、审美、爱情、成就、发明、洞察等等,都会带来高 峰体验。此时,人会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融为一体,“摆脱了一 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感到自己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事物 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仿佛遮掩知识的帷幕一下子给拉开了”,“像突 然步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① 在这一瞬间,人的 个性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最能真实地接近自我的本质;同时又处于 最忘我的境界,能够体验到个体融于自然的永恒性。高峰体验的特 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高峰体验是健康的。过去人们往往把有关这类体验的报 告归结为宗教迷信和病态心理,不承认它们有任何科学研究价值。 马斯洛指出,高峰体验完全是健康人的正常感受,它们属于人的知识 范围,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秘密;它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而不 是超乎于世界之上;它们并非神父们宣传的神迹,而是全人类共同的 感受。科学家发明创造、诗人偶得佳句、守门员救出险球、母亲产下 婴儿、青年人陶醉于艺术,此时此刻,他们活力勃发、个性鲜明的心理 状态,都充满了积极而健康的特征。

第二,高峰体验是自然产生的。这种体验并非来自于幻想,也不 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它既不专属于深居简出的僧人圣徒,也不需要多 年的修炼和特殊的环境,任何人都可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它。 它的到来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以毫无预料、突如其来的 方式发生的。马斯洛让我们想像这样一幅图景:清晨,一缕阳光射进 居室,年轻的母亲刚做完早餐,她倚在门边,注视着丈夫和可爱的孩

① 见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第366—367页,华夏出版社,1987。

子们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一边吃东西,一边说笑逗乐,那样从容,那 样幸福。她注视着他们,为他们的美而深深感动。突然,一股强烈的 爱和满足感笼罩了她的整个心灵,此时她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高峰 体验。

第三,高峰体验带有很大的普遍性。高峰体验的产生,并不取决 于人的地位、学识、贫富,即使是患有严重疾病和身体残障的人,只要 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仍有可能获得高峰体验。可以这样说,几乎每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曾有过这种体验,只是人们未必能够意识到罢 了。有时人们可能经历到一些比较轻微的高峰体验,例如与友人共 处时,陶醉于美妙音乐时,等等。“几乎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人们能臻 于完善,实现希望,达到满足,诸事顺心,便可能不时产生高峰体验。 这种体验完全可能产生于非常平凡低下的生活天地里。”①

第四,高峰体验带有主体相通性。由于人们的性别、年龄、职业 等等不同,刺激人产生高峰体验的诱因也就有所不同。高峰体验的 产生具有多种根源、多种途径。企业家可能因为度过了一次经营风 险,数学家可能因为一次成功的计算,年轻人可能因为得到了恋人的 爱抚,老年人可能因为深情的回忆。不管由于什么原因,通过哪一种 途径,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都能够产生某种相通的幸福体验。这是 因为,尽管人们的个人条件、外在境遇千差万别,但从人性来说都有 着相似的主体结构,这种主观精神方面的趋同性在高峰体验中尤为 突出,所以才使我们有可能达到彼此间的同感和理解。

高峰体验作为一种主体感受,表明人在这一瞬间进入了存在的 本体境界,或者说,是对本体存在的暂时分有。马斯洛归纳了人处于 高峰体验时的16条主体感受与行为特征:(1)具有比其他任何时候都 更加整合(统一、完整、浑然一体)的自我感觉;(2)更能与世界、与非我 的东西融合,达到忘我、超越自我的境界;(3)处于自身最佳状态,是力 量的顶峰、潜能的充分发挥;(4)行为轻松自如、得心应手;(5)更富于

① 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第369页,华夏出版社,1987。

责任心、主动精神和创造力;(6)最大限度地摆脱了抑制、迟疑、畏惧; (7)行动更具自发性、纯真性,正直、朴实、坦诚、公正;(8)行为更加新 颖独特,兴之所至,斐然成章;(9)达到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个性; (10)具有最强的此时此地之感;(11)更受内在精神规律而非外在现实 规律的支配;(12)不受欲求驱动,一切任其自然、不期而至,行为不是 手段,而是自我肯定的表现;(13)表达和交流富有诗意和神秘色彩; (14)从主观上领悟到终极,有着爽然若释、完美极致的感受;(15)体验 到存在价值,欢悦充裕,既成熟又纯真,悠然洒脱,超越时空;(16)具有 感恩的特性,充满敬仰、报答与奉献之情。

在高峰体验中,人不仅实现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最高追求,同时也 获得了一种新的认知能力,这就是马斯洛所说的存在性认知。存在 性认知是相对于缺失性认知而言的。缺失性认知由生存需要的匮乏 而引起,因此只能以功利价值为取向与对象发生一般的常识性认知 关系,这种局限性使它忽视或掩盖了世界的其他特点,不可能完全地 把握对象。存在性认知立于存在价值的本体高度,摆脱了狭隘的功 利价值取向,而按照对象自身的真实存在去认识,因此是超越于主体 自我的客观性认知。

马斯洛在《存在心理学探索》一书中,从认识论角度描述了高峰 体验中存在性认知的特性;后来又在《人性能达的境界》一书中对比 列出了存在性认知和缺失性认知的19条区别。概括起来说,存在性 认知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本质性的认识,认识对象在认识主体极为 热烈、投入的关注下作为整体被把握;同时,在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 流动的辩证整合过程中,主体自身的本质也在与对象的融合中更趋 完善。存在性认知又是主动、自由、创造性的认识,随着认识主体真 正达到存在价值,人的认识也就获得了神圣、永恒的意义。存在性认 知是人在高峰体验中获得的超常认识,同时也是人对存在本体界的 领略。“是什么”与“应当怎么样”已融为一体,没有任何差异和矛盾。 这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和谐统一,是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微妙结合。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晚期希腊哲学-在线阅读

    第三章 晚期希腊哲学 所谓“晚期希腊哲学”,包括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思 想,由于这两个时期的哲学实际上都是传统希腊哲学的延续,而且 表现出明显的一脉相承的思想特征,所以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来 讨论。 与以前的哲学相比,晚期希腊哲学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这 个时期没有全新的体系出现。哲学家们基本上是以某位或某派前人 的思想成果为依据,加以改造或发挥,演绎出…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30日
    130
  •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二卷-在线阅读

    第二卷 【1】 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的,一类是伦理的[1]。理智德性大多由教导而生成、培养起来的,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因此把“习惯”(ethos)一词的拼写方法略加改动,就有了“伦理”(ethike)这个名称。由此可见,对于我们,没有一种伦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存在的东西能够改变习性。例如,石块的本性是下落…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30日
    187
  •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五章-在线阅读

    第五章 拉栖代梦的第二次同盟大会。战争的准备和外交摩擦。基隆。波桑尼阿斯。泰米斯托克利。 118 这之后,[1]没过几年就发生了上面所述及的科基拉事件[2]、波提狄亚事件[3]以及作为这场战争口实的一些事件。[2]希腊人之间的以及他们与异族人之间的所有这些敌对行动都发生在自薛西斯败退到这场战争开始之前的50年内。[4]在这期间,雅典人成功地使他们的帝国建立在…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1日
    258
  •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在线阅读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公元455年,汪达尔人攻陷罗马。这一事件标志着早已分崩离析的西 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欧历史进入黑暗时代。“黑暗时代”这一概念专指中 世纪文化蒙昧和倒退的特征。过去人们曾把中世纪等同于黑暗时代,但现 在很多历史学家和思想史家认为,只有中世纪初期才是黑暗时代,西方社会 自11世纪开始步入文化复兴的时代。在哲学史上也是如此。6至10世纪 这段时…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9日
    163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觉醒-在线阅读

    觉醒 1 漂泊者影子唱完歌后,山洞里突然充满一阵喧嚷和大笑;因为聚集在一起的宾客全都同时说话,就连那匹驴子,也受到这种振奋的影响而不再沉默,因此,查拉图斯特拉对他的宾客突然感到小小的厌恶和嘲笑:尽管他对他们的快活觉得高兴。因为他认为这是…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8日
    24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