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欲望、面貌和踪迹

列维纳斯的元伦理学,即他者伦理学,是关于伦理自身的伦理 学。它致力于探讨伦理自身的意义,从他者的视角为具体的道德规 范、公正的理念及其实证性法规修筑基础。但是,列维纳斯并非想建 立某种特殊的伦理学,他要证明每种思想只有在伦理关系中才可能 得到阐明。因此,他为重新理解哲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向度,即在与 他者和他性的关系中重写哲学史,因而哲学史成了他者伦理学的 历史。

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中有三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欲望、面孔 和踪迹。

列维纳斯认为,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欲望 作为一个心理观念,主要和对象有关,它是主体占有、统治、宰割客体 的表现,是一种意志行为。欲望总是要消除匮乏以平复欲望。这种 欲望以满足为目的,而不管他者的感受,他者是谁,是什么,总之对象 或他者对主体是无足轻重的。这种欲望是自我中心主义、利己主义 的。列维纳斯认为,他所说的欲望不是一种心理欲求,而是对无限或 对他者欲望。在列维纳斯看来,他者和无限是一回事,对他者的欲望 就是对无限的欲望。对他者或者无限的欲望绝对是非功利的,决不 想把他者或无限据为己有,更不是想和他者和解,而更多的是对他者 的关注,对他者没有任何的要求和期望。对他者的欲望具有这样一 种本质,它没有任何匮乏,就是说,它超越了所有匮乏与匮乏的满足。 欲望体现了从主体世界到他者的飞跃,也就是从我的有限性进入他 者的无限性的飞跃。他在《他者的踪迹》中说:“我为了身边看着我的 他者而忘了自己,我通过突破观念顽固的同时性来忘却自己,我通过栖牲自我而接近无限,这就是我对他者的欲望。”①这种欲望将他者 置于崇高而理想的地位。欲望执迷于他者,为了寻找他者而完全忘 记了自我,为了他者不惜冒险。因此,欲望并非强调自我感受的沾 沾自喜的爱,而是严格的道德自律。真正的欲望无法通过被渴求的 东西来满足,而只是会使欲望不断扩大,而这就是善。在真正的善 中,自我微不足道,所有的意义均来自他者。善从不期待感谢,从不 强调回报。他在接近目标时放弃了目标,即在到达他者身旁时,放 弃了他者。

列维纳斯认为,自我对他者的欲望并非是自我对他者的肉体感 兴趣,而更多的是在看见他者的面孔时,感受它自己因此产生了激 情。这就非常明确地说明了欲望和性欲的最根本的差异。就是说, 欲望一无所求,它绝对是利他主义的,为了他者可以奉献自身,就像 耶稣基督的受难。它只是为了让自己被他者的面貌所感动。

列维纳斯认为,自我的面貌和面孔是不同的面孔,面孔只是一张 脸,它没有表情和神韵,以图片形式出现,被曝光、复制。而面貌不单 纯是一副没有表情和感受的面孔,它有着他者的特殊的尊严和光辉, 以及独特的神韵。它可以容光焕发,生动迷入,它会说话。面貌是他 者心灵的显现,是最原初的语言。面貌构成了人类交往的开端。面 孔会说话,因为说话表明了自我在他者面前不仅仅只观察他者的面 貌,而且还要对他者作出反应。因此,自我的说话是问候和尊重他 者,这本身就是对他者的反应。在他者在场的情况下自我是很难保 持沉默的,而说话正好克服了这种尴尬和不安。这与说话的内容无 关,人必须说点什么,谈天说地,聊天气,侃儿孙,但见面必然会寒暄 几句,回应他者,不负他入的欲望。

列维纳斯认为,面貌有一种直接性,它直接地,无保留地将自己 展示出来,面貌的皮肤最为裸露,并处于最赤裸的状态。它虽然规规 矩矩,却又最赤裸。“赤裸的面貌总是显得十分急迫和直接,面对着

① 列维纳斯:《他者的踪迹》,第215页,弗莱堡 /慕尼黑,1987。

自我,仿佛是恳切的请求。”①面貌的恳求向我提出要求,我不能对他 者的呼唤装聋作哑,忘却他者的面貌。

列维纳斯认为,他者的独特的面貌,一方面寻求我的认可,一方 面又隐匿自己的身份。他者既想在认同中寻求庇护,又蔑视我的暗 示,这种若即若离、千呼万唤也难窥其真面貌的他者,可以称之为谜。 谜不会自己破解,它只会用踪迹显露自己。踪迹这个概念是列维纳 斯最为独特的术语之一。这个概念变化多端,千差万别,令入捉摸不 定。列维纳斯认为,踪迹不是一个符号,可它又能起一个符号的作 用。但是,踪迹不同于其他符号,它保留着它的先验性,是既想表现 自己,同时又想隐匿自己的符号。“真正的踪迹打乱了世界的秩序, 体现了摄像过程中的双重曝光。踪迹最初想通过底片的第一次曝光 显现自身,而又企图让底片二次曝光而消除自己的踪迹,就像留下踪 迹的人,也就是想要毁灭其踪迹的人。因为他不想让踪迹去述说或 行动。因此,他者的谜在我们身上留下了踪迹,而它又在同一瞬间挥 发、逃逸,无影无踪。”②这种踪迹有点类似于回声,它身上总残存着一 些既非符号又非质感的东西,它不可代替、不可重复地一次性发生, 但又转瞬即逝。“只有具有超验的本质,才可能留下踪迹。踪迹其实 是不曾在场的在场,是永远逝去而无法追回的过去。”③

列维纳斯认为,每个符号都是一个踪迹,因为它不仅发出了一个 意义,而且发生了一个承担符号的踪迹。因此,踪迹被认为具有符号 的双重含义。列维纳斯举了写信的例子。除了信本身及其内容,写 信人的笔迹和风格证明了一个人的在场,这都是我们立即可以知道 的。踪迹本身可以这样来解释,例如,心理分析可以通过解释无意识 的意图来解释这些外部特征,而且可以得出一些关于作者的结论。 但是、列维纳斯认为,信的笔迹和风格仍然是无法分析的,仍然只是 踪迹。什么也没有被揭露,什么也没有被隐藏。在写信人写信时所

① 列维纳斯:《他者的踪迹》,第222页,弗莱堡/慕尼黑,1987。 ② 同上书,第 231页。 ③ 同上书,第 233页。

有进入他的主体性的东西仍然是封闭的,踪迹仍然原封未动,在踪迹 中,一个绝对完整的过去已经被密封了。通过踪迹你无法揭露世界, 而通过符号你可以揭示世界富饶而丰硕的原初意义。

踪迹是在其行动和语言背后的存在的重力(Weight)。踪迹好像 是存在的真正的持久的痕迹,是它所有否定性面前的无限权利。踪 迹从遥远的过去获得它的意义,是插入时间中的空间,是世界在那里 转向过去的那个点。踪迹的空间性不易理解,因为列维纳斯认为,踪 迹不能被暴露,不能被发现,只能进入世界秩序,被理解为现象。当 然,他认为踪迹是第三人,即他者,是出现在空间而超越所有现象的 他者的面貌。遥远的过去留下了它无法回忆的踪迹,因为回忆过去 就可能把它带回现在,使它成为起源或开端的主体,成为我性。踪迹 的先验性并不出现在世界中,先验性可能不得不属于存在的秩序,先 验性是永恒的过去。

列维纳斯指出,事物并不留下踪迹,它们只留下结果。原因和结 果在视觉上并不属于作为踪迹的生存的同一等级。但是,入的干预 可能使踪迹成为单纯的结果。踪迹作为踪迹并不会导致我们返回过 去,而极端古老的过去的过去就会不受干扰地努力把它带回现在,似 乎是变的所有的他者出卖了变的真正起源、踪迹。然而踪迹描述了 一种秩序,在它出现于其中的这种秩序里,踪迹无法适应。我们无法 找到踪迹,就像他者总是不在场,突然消失一样。踪迹是绝对他者的 完全无限性,它是存在的他性的本源。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三节霍尔妮、沙利文、弗洛姆

    20 世纪 30年代中期以后,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中心转移到美国。 经济危机和战争等严重的社会病症,使这一学派的诸多理论家们都 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了社会文化因素。其中霍尔妮、沙利文、弗洛姆的 观点是有代表性的。 ①《荣格全集》第7卷,第266页。 ② 同上书第8卷,第432页。 ③ 同上书第16卷,第80页。 一霍尔妮的“原始焦虑论” 霍尔妮(Karen Horn…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370
  • 第二节以“似本能”为突破口

    关于人的本性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在东 方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鲜明地昭示着性善论的主导地 位,因此一切恶都只能是社会教化的责任。而西方文化却普遍相信, 人的本性“是一种恶的动物性,我们大多数的原始冲动是邪恶的,贪 婪的,自私的,敌意的”②。这种人性观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前 者倾向于把人性看做形而上的东西,而后者则把人性视为形而…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309
  •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四卷-在线阅读

    第四卷 【1】 一切的技术和科学,只要其研究不限于事物的部分,而是以某一终极的种为对象,那么隶属于每一个种的事物就应由单一的一门技术或科学来研究。例如,体育科学要研究,什么样的训练对什么样的身体有利,什么样的训练是最优良的(最优良的训练方式必定是适宜于那些天生体质卓绝而又拥有最优裕的生活条件的人的训练方式),以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什么是他们全都能接受的一种训…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30日
    246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四卷 论知识-第十五章 论概然性-在线阅读

    第十五章 论概然性 §1.斐 如果说推证表明了观念间的联系,则概然性不是什 么别的,无非是这样一种联系表现出来的现象,这种联系是基于一 些看不出不可移易的联结的证据之上的。§2.有各种程度的同 意,从确信直到猜测、怀疑,以至不信。§3.当我们有确定性时,对 标志着联系的推理的所有各部分都有一种直观;但那使我相信的, 是某种外来的东西。§4.而概然性是基于和我…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8日
    112
  • 第一节新科学观与新人性观

    马斯洛的哲学思考,是从对传统科学观与人性观的批判反思开 始的。他指出,旧科学观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当自 然科学理论处于原子论、分类说、静态论、线性因果论和简单机械论 的水平时,在科学观上必然以强调各门科学自身的独立运转,以及研 究手段、研究对象的“纯客观化”为特征,好像目的、价值、入格等主体因素会玷污科学的神圣。因此,主体与客体的分裂、科学与人性…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36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