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解构的背景

按照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同义词。“哲学”来源于古 代希腊,意为“爱智”。爱智的学问即哲学,它追问事物的根据——这是事物的生存方式,并构成最基本的哲学框架;无论任何一派哲学,都旨 在寻找一种本原性存在,以此为中心或基石,导致出多彩的哲学形态。 表面上,哲学家们对“何为本原”的回答不同,实际上,这种争论 只具有次要性质,因为“本原”实际上只有一个--大写的逻各斯。

所谓爱智即爱逻各斯。逻各斯是西方哲学传统围绕的中心。对任何 传统哲学家来说,以下观点总是不言而喻的:心灵是思想之源,它的 地位相当于“神”。思维追求理性与逻辑,只有符合逻辑规则的思想 才是真的思想,才符合真理。思想的真理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 可以交流和理解,表达有两种方式:(1)说话,思想最直接的交流;(2) 文字,它记录说话的内容。因此,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被说的词是 心理经验的符号,被写的词是被说的词的符号。就是说,语言有自己 的等级体系,文字处于最底层,它是关于符号的符号。

总之,以逻各斯为中心,形成了心灵或思想、说话、文字之间的相 互关系,文字只具有工具作用,而说话与文字不同,它是逻各斯的一 个重要因素。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所谓思与在的对立关系是在 思维着的理性(逻各斯)范围之内探讨的,理性的逻各斯具有解释一 切现象的绝对权威性。

逻各斯是西方文化传统中支配一切的精神力量。赫拉克利特 称,万物都根据永恒的逻各斯产生。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 体、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性及其所替代的中世纪的神性、培根的理 性新工具及理性在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胜利、德国人的思辨理 性……这一切,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逻各斯的特殊表现方式。哲学 是文化的精髓,以逻各斯为代表的文化是规范和支配自然的文化,它 使人类的自然成为“人类文化的自然”。自从文化掉进逻各斯的陷 阱,文化对自然的压抑随之而来,于是文化便始终规范着人,它抹煞 着人的自然性。

现代以来,以逻各斯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传统遭到哲学家们越来 越激烈的抨击,所谓反形而上学,实际是反对逻各斯文化。 尼采的口号是重新估计一切价值!他试图让词语脱离逻各斯的 依赖,认为哲学话语只是一种修辞式的隐语,一种可以破译的话语。真理只是幻象,人们却早已忘记它是幻象。

弗洛伊德也说,意识是假象,本能的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却被 意识的交往掩盖了。无意识的典型是梦,梦的符号把意识的意义和 对象抹掉了,梦的意识需要重新破译。

胡塞尔提出:面向事物本身!他所谓“事物本身”是在隔离“自然 的观点”之后得到的现象,而“自然的观点”就是以往西方传统哲学文 化观察世界方法的总称,主要是逻辑理性的思维态度。胡塞尔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发动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哲学革命,使 20 世纪哲学面貌产生了根本变化。现象学批判传统自然思维或逻辑思 维,把这些态度从现象学中隔离出去,这实际是把整个西方哲学传统 搁置一边,回到先于逻辑的东西。尼采对传统的批判,弗洛伊德对意 识的批判,是另一种搁置的态度。胡塞尔之后的欧洲哲学,不断进行 这样的搁置:存在哲学、解释学、结构主义,甚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从 不同角度寻找先于传统本体论和逻辑认识论的东西,“面向事物本 身”是它们共同的倾向,其蕴意在于反对以往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然而,胡塞尔、海德格尔、20世纪法国哲学家们,甚至维特根斯坦,对 “事物本身”的理解有很大不同,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反形而上学 问题上的一致性。

围绕逻各斯传统的光环是心灵的智慧:它的要素是抽象而神圣 的观念,表现为实体、概念、理念、真理等等。它们是形而上学的意义, 通过传统的思与在的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

维特根斯坦以他实证并且幽默的口吻表示他的态度:我们只能 说可以说的东西,对不可说的东西应该保持沉默。对他而言,实证的 领域属于语言,而不属于观念。他晚年最后的结论是:可说的只是我 们如何去玩语言游戏,游戏的界限并不超出语言的界限;不可以说的 是游戏之外的一切(比如语言游戏之外的对象、思想、心灵),如果硬 去谈论他们,就得使用乌托邦一样的语言。

海德格尔则认为,用现象学方法排除对存在与真理的逻辑性理 解之后,遗留的“现象学剩余”是一种被传统遗忘了的存在。对这种 存在意义的阐述,需要一种原始的诗一样的语言和新的解释学,它不是爱智的知识,而是智慧之根。我们已经习惯了形而上学的抽象思 维,但海德格尔的存在却是疏远而朦胧的。当他说思是诗时,并不是 回到一个逻辑的逻各斯。海德格尔“思”的开始是传统爱智的终结。 当代法国哲学家们一反清晰明了的唯物主义传统,其庞杂晦涩 令人困惑,这是由于他们书写的文本自身的困难造成的。这些文本 与“形而上学语言”之间出现裂痕,而文本的作者们不是传统哲学家, 而是人类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等等。 近代哲学,特别是 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潮流是在回答 康德提出的一个老问题。康德的问题是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否可能? 他的“三大批判”向我们揭示出形而上学是如何一步步被驱出科学, 在实践理性、审美和信仰领域保留自己的地盘。康德终于不能建立 一门科学的形而上学。换句话说,被保留的地盘中没有科学,只有信仰,这才是康德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它等于宣布了思维与存在的同 一性这一传统哲学问题的破产,是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 而上学问题的颠覆。

一百多年后,胡塞尔只是以变换的方式提出与康德同样的问题: 他以前的哲学都是形而上学,所以要以“隔离”的方式置之不理,从而 直视“事物本身”。以下观点中胡塞尔与康德又不期而遇:理性的思 维方式对自然科学问题是有用的,但当他超出这个界限去证明形而 上学问题时,就是愚蠢的。

由此看来,哲学的断裂早在康德就开始了,当代西方哲学家们在 完成康德和胡塞尔的使命,一层层剥离“形而上学”的语言用法,以显 示语言的本色或事物本身,这与传统哲学思维有了很大的区别,它搁 置了理性的逻各斯。德里达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英]莎拉·贝克韦尔-《存在主义咖啡馆》-第八章 破坏-在线阅读

    第八章 破坏 在本章中,海德格尔发生了转变,也遭到了反对,以及几次尴尬的见面会发生。 1945年的德国,是一个无人想去的地方。幸存者、孤独的士兵和各种流离失所者,在城市和乡村中游荡。难民组织努力帮着人们回家,占领军则在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毁坏殆尽的情况下,努力维持着秩序。成堆的废墟经常因埋于其中的尸体而散发着一股股的恶臭。人们到处搜罗食物,在临时开垦的田地上种植…

    书籍分录 2025年1月20日
    78
  • 第三节 芝诺

    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论辩术的创始者"的芝诺是爱利亚派学说的坚定捍卫者。他以一种着来是严格的逻辑论证的方法。提出了一与多、动与静、连续与间断等存在的悖论,其目的是要否定现象的多、动和可分的间断性,以归谬法来反证"一"即不动、连续的存在才是世界全体的合理本性。他的结论虽是否定变化生灭为万物本性这种形而上学,但实际上是以一种逻辑论证的主观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世界和思想的…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4日
    345
  • 赵林教授-《西方文化概论》-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第三节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文化概况-在线阅读

    第三节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文化概况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生活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文化深受基督教信仰的影响,贫穷落后的经济状况、分散混乱的政治格局以及愚昧无知的文化素质使得西欧人民对于基督教所宣扬的唯灵主义天国理想深信不疑。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在“黑暗时代”,基督教会扮演了对蛮族进行教化的文明教师角色,入侵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蛮族的文明教化过程是与他们皈依基督…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11日
    274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部-第一篇-第二章-丙-在线阅读

    丙、苏格拉底派 苏格拉底派是第二阶段的第三节,第三阶段是柏拉图和亚里 士多德。 苏格拉底被标志为哲学精神(思维)的一个转摈点。他提出了 认识和普遍概念。我们看到,随着他,并且从他起,开始了认识,同 时世界也上升到自觉思想的领域之中,自觉思想的领域变成了对 象。我们不再听到人们问答(研求)什么是本质、自然,而只听到人 们问答什么是真理;———换句话说,本质已经…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191
  • 尼采-《悲剧的诞生》-二十五-在线阅读

    二十五 音乐与悲剧神话同样是一个民族的狄奥尼索斯能力的表现, 而且彼此不可分离。两者起源于一个位于阿波罗因素之外的艺术 ① 布伦希尔德(Brunhild):日耳曼神话中的女武神。——译注 ② 沃坦(Wotan):日耳曼神话中的众神之长。-—译注二十五 177 领域;两者都美化了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的快乐和谐中,不谐和 音以及恐怖的世界图景都楚楚动人地渐趋消失…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16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