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译本导言-在线阅读

中译本导言: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任立

阿图尔·叔本华是素以其反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

的人生观著称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生于但泽

(今波兰格但斯克),父亲是个大银行家,母亲是个颇有才气的女

作家。叔本华曾在法国度过童年,后又在汉堡一所商业学校学习

过。1809年起在哥丁根学医学和哲学,哲学老师是G. E.舒尔

策,舒尔策反对康德和康德主义,在他指导下,叔本华研读了柏拉

图和康德的著作。1811年叔本华去柏林大学专攻哲学,曾听过菲

希特的课,菲希特的《知识学》对他很有影响。1813年叔本华在耶

拿获博士学位。1813—1814年间在魏玛他母亲举办的文学沙龙里

和歌德结识,一起探讨过色彩理论。同时在F.迈耶尔的指导下,

研究印度哲学。后来又在德雷斯顿待了四年。1820年又去柏林,获

讲师资格,讲授《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

说》。1831年起定居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直至1860年9月21日去

世。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有《充分根据律的四重根》(1813年,又译《充

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视觉和色彩》(1816年),《作为意志和表象

的世界》(1818年,又译《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自然界中的意志》

(1836年),《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年),以及《附录和补充》

(1851年)等。2

中 译 本 导 言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最主要的著作,它集中体

现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

容: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

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本文试就这四个方面,结合该书的

内容,作一述评。

一、唯我主义的唯心论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叔

本华认为,在他之前的一切哲学,不是从客体出发,引出主体;

就是从主体出发,引出客体,二者必居其一,但各有其谬误之处。

他既不想从客体出发,也不想从主体出发,而是想从表 象(即现

象)出发,他的命题是:“‘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

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①对于人来

说,他并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只是因为眼睛看见太阳,

才有太阳的存在;只是因为四肢感触到地球,才有地球的存在,

因此围绕着人的世界,只是作为人的表象而存在着。叔本华的这

一命题实际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菜大主教的“存在就是被感

知”的翻版,因此叔本华接着就直言不讳地承认他的提法“并不新

颖,……贝克莱是把它说出来的第一人;……在这一点上,他为

哲学作出不朽的贡献”,而“康德首先一个缺点就是对这一命题的

忽略”②,他并专门撰写了“康德哲学批判”一节,作为附录放在本

书的后面,对此加以抨击。

① 见本书第26页。

② 见本书第28页。中 译 本 导 言

8

叔本华从这一命题出发,指出世界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

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主体认识一切,却并不为任

何事物所认识,主体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客体存在的先决条件。

就人而言,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在他认识着的时候是

主体,在他被认识着的时候是客体,因此人的身体就是客体,我

们人也是表象。所以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乃是由两个不可分的半

面构成的,一个半面是主体,一个半面是客体,二者“存则共存,

亡则共亡,双方又互为界限,客体的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①。叔

本华认为这个“界限”就是我们先验就有的认识客体的那些形式,

他称之为“充分根据律”。叔本华的这一提法可以追溯到康德那儿,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我们不能如同事物是自在的那样

来认识它们,而是按照它们根据我们认识器官的状况映现给我们

的那样来认识它们。康德的这一思想,早在柏拉图的洞穴学说中

就有所表述。不过康德进一步规定了人先验地具有认识现象世界

的那些形式,如时间、空间和因果性等范畴。叔本华认为,这是康

德主要的功绩,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了他自己的充分根据律。叔本

华认为,根据律是解释一切的原则,解释一个事物意味着把它的

存在或关系归因于某种形态的根据律。他把根据律分为四种形态:

存在的根据律,变化的根据律,行为的根据律和认识的根 据律。

外在和内在的感性,即空间和时间形式中的感知属于第一根据律,

知性和因果属于第二根据律,自我意识和动机属于第三根 据律,

理性、认识的根据和逻辑属于第四根据律。所有的客体都要服从

① 见本书第29页。4

中 译 本 导 言

根据律,都只存在于根据律的各种形态中。但是主体就不在这些

形态中,倒是这些形态要以主体为前提条件。所以“世界 是只对

认识,只在认识中存在的,没有认识,世界就根本不能想象,而

这又因为世界干脆就是表象,以表象论,它需要认识的主体作为

它实际存在的支柱”①。认识的主体当然就是人,就是“我”,因此

世界唯“我”为转移。叔本华就这样在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

从右的方面克服了康德认识论上的摇摆,建立了他自己的唯我主

义的唯心论。

二、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

叔本华在说明“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命题的时候,一再表示,

这仅仅是世界的一个方面,虽然形形色色,五彩缤纷,但却是表

面的,并没有揭示世界的本质。还有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

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叔本华说,这就是意志。

所以叔本华的第二个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是“世界是我

的意志”。

叔本华阐述说,就人而言,人的身体是以两种方式存在着

的,一种就是直观中的表象,是客体中的一个客体,因此它也是

要服从根据律的;一种就是意志,人的意志的任何一个活动都立

即体现为他的身体的活动。因此身体的活动就是客体化了的意志

活动。例如,牙齿,食道,肠的蠕动就是客体化的饥饿,生殖器

就是客体化的性欲,等等。人是这样,大自然中所有的事物也是

① 见本书第62页。中 译 本 导 言

5

这样,它们一方面是表象,另一方面,也都有意志。植物的成长,

结晶体的形成,磁针的指向北极,石头的落向地面,地球的被太

阳吸引,等等,这一切也全是意志的客体化,是我们直观到的意

志的活动。叔本华在作了这些说明后,就神秘地宣布,如果我们

大家都象他一样如此“反省思维”一番,那么就不会再停留在现象

上了,就可以“越过现象,直达自在之物,现象就叫作表象,……

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①,“自在之物是什

么呢?就是——意志。”②叔本华就这样用他那意志抽换、摒弃了

康德的自在之物,在此基地上来建筑他那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

叔本华视意志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人类有意志,动物有意志,

植物也有意志,甚至无机物也有意志。而且意志还是不可分的,

不能说石头里面是意志的一小部分,人里面是意志的大部分,意

志“呈现于一株或千百万株橡树,都是同样完整、同样彻底的”。③

但是意志的可见性,客体化的程度有高低大小之分,有无穷的级

别,意志在植物身上的显现就高于在石头身上的,在动物身上的

又高于植物身上的。这些级别“有如最微弱的晨曦或薄暮和最强烈

的日光之间的无限级别,有如最高声音和最微弱的尾声之间的无

限级别”。④那么这级别又是什么呢?这时叔本华请出了“神明般

的柏拉图”,把柏拉图的理念引进他的哲学体系:“‘意志客体化’

的这些级别不是别的,正就是柏拉图的那些理念”,⑤“理念只是

① 见本书第164—165页。

② 见本书第177页。

③ 见本书第189页。

④ 同上。

⑤ 见本书第190页。6

中 译 本 导 言

自在之物的直接的,因而也是恰如其分的客体性”。①

叔本华求助于柏拉图,说明主观唯心论从来贯彻不到底,最

终总要乞怜于客观唯心论。因此他必然要批评康德,说康德的缺

点,就是没有明确规定自在之物不是客体,而柏拉图的理念却必

然是客体,这就是理念和自在之物的不同之处。但理念又不等同

于万千的个别事物,因为在叔本华看来,表象的形式有两种,一

种是低级的,即按照根据律进行认识的那些形式,一种是根本的,

首要的,普遍的,即对于主体是客体的形式,而理念不具有那些

次要的、低级的形式,只具有基本的、普遍的形式,是那些次要的、

低级的形式将理念复制为许多个别的个体。所以个别的,按根据

律呈现的事物就是自在之物(意志)的一种间接的客体化,是“理念

的展开”,理念在根据律的各种形态中被分散为各种各样的现象,

它们对于理念来说是非本质的,只存在于个体的认识方式之中,

只对个体才是实在的。“只有意志的客体化所有那些级别的本质上

的东西才构成理念”②,例如对于浮云来说,各种形状是非本质的,

而有弹性的蒸气、为风吹动或缩成一团,或飘散舒展,才是本质

的。又如溪水,它的漩涡、泡沫、波浪是非本质的,而有弹性的、

流动的、不定形的、透明的液体,才是本质的。再如薄冰,结晶

时形成的树木花草等形状是非本质的,而按规律结成结晶体,才

是本质的。当然浮云、溪水、薄冰都只是意志客体化的 最低 级

别,其较高级别、最高级别也是如此。所以人类的历史,时代的

变迁,人类生活的形式,都不是本质的,都不是理念,都只是现

① 见本书第244页。

② 见本书第255页。中 译 本 导 言

7

象。因此必须把意志和理念,理念和理念的现象区别开来。叔本

华就这样在现象(事物)和意志之间插入了一个理念,搭起了他的

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架:意志(自在之物)——理念(意志

的直接客体化)——事物(意志的间接客体化)。

三、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崇尚理性,还是贬斥理性,是德国近代哲学史上两大哲学思

潮。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

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从而成了德国近代哲学史上反

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之一。他的反理性主义立场

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他把认识和理性都看作是意志客体化发展到一定级别

后的产物。他把认识看作是意志客体化到了较高级别后才出现

的,个体为维持生存和传种接代而要求的一种辅助工具,一种器

械。就象意志的任何欲求都要通过一个器官表现出来一样,认识

是通过大脑表现出来的。可是这个辅助工具、器械有点特别,由

于有了它,才出现了作为表象的世界及其所有的形式:主体和客

体,时间和空间,杂多性和因果性等。所以表象的世界是直到这

时才出现的,在此之前,世界本来就只是意志。在这之前,意志

是盲目的欲 求和冲动,到了这时,它却为自己点燃了一盏“明

灯”①。同时,这种认识也是随着意志客体化从较高级别向最高

级别发展,而从直观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理性认识是到了人

① 见本书第218页。8

中 译 本 导 言

才有的。在动物身上还只是对表象的直观认识,动物还不会反省

思维,还没有概念,只有人才有抽象概念的能力,才有理性,并因

而有语言,有深思熟虑的行为和科学。因此叔本华的结论是,从

根本上来看,无论是理性的认识,还是直观的认识,本来都是从

意志自身产生出来的,是驯顺地为意志服务的一种工具。把认识

(包括理性认识)贬低为意志的产物、工具,是叔本华反理性主义

立场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虽然直观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意志客体化到一定级别

后的产物,而且理性是最高级别的产物,但它是从直观引伸而来

的,有着和直观完全不同的性质和成分,理性认识只是直观世界

的摹写和复制,它近似于“镶嵌画中的碎片”①,而直观则是它可

近不可即的极限,二者并不完全吻合,理性并不是在什么地方都可

以代替直观的。“人类虽有好多地方只有借助于理性和方法上的深

思熟虑才能完成,但也有许多事情,不用理性,反而可以完成得

更好些”②。因此在叔本华看来,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一切科

学的基础。只有直接或间接地以直观为根据,才能达到绝对的真

理,而一有理性介入,就难免要出现谬误。贬损理性,抬高直观,

是叔本华反理性主义立场的第二个特点。

叔本华反理性主义立场的第三个特点是,在引进理念的同时,

认为只有观审这种方法才能认识理念,只有艺术才考察理念,艺

术是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的复制品,艺术的唯一源泉是

对理念的认识,唯一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叔本华认为要认识

① 见本书第98页。

② 见本书第100页。中 泽 本 导 言

9

理念不能用按根据律进行的一般的认识方法,必须用观审法,而

且还规定,观审的能力不是人原来就有的,只有在作为主体的人

发生了一种变化之后,也就是在摆脱了意志的束缚之后,上升为

纯粹的不带意志的主体时,才能获得这种能力。“这种主体已不再

按根据律来推敲那些关系了,而是栖息于、沉浸于眼前对象的亲切

观审中,超然于该对象和任何其它对象的关系之外”①,这时叔本

华用了一个玄而又玄的词:“自失”(sich verlieren,又译自我丧

失),“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也就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

记了他的意志”②,于是直观者和直观本身融为一体,个别事物在

这种“观审”中变成了某种类型的理念,这就等于是说,在观审中

主客体都消失了,不存在了,认识不但处于时间、空间之外,而

且既不用感性,也不用理性,就达到了对本质、对真理的 把握。

叔本华就用这种极其神秘的观审、自失,彻底否定了理性,从面

走完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整个哲学历程。

四、从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

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

结果。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

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也就

是延长自己的生命。所以又可以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叔本华的唯

意志论因而又被称为“生命意志论”,这是叔本华不同于其他唯意

志论者的主要之点),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一切欲求

① 见本书第249页。

② 见本书第250页。10

中 译 本 导 言

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

痛苦一天,而又没有一次满足是可以持久的,每一满足都是新的

欲求的起点,所以欲求是 无止境的,痛苦是无边际的。叔本华

还进一步发挥说,意志现象愈完善,痛苦也就愈显著。植物是没

有痛感的,最低等动物的痛感很微弱,脊椎动物的痛感能力就较

高,到了人,痛苦则达于顶峰,而对于人来说,智力越发达,痛

苦越深重,因此天才最痛苦。叔本华并把人生比作是在痛苦和无

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①,认为痛苦和无聊是人生两大基本因

素,因为人一旦由于满足而减少了欲求,无聊空虚就会接踵而来,

所以人们既需要面包充饥,也需要马戏解闷。他更援引但丁的《炼

狱》,说但丁何以能把地狱描写得如此生动形象,乃是因为直接取

材于现实生活,而当他一写到天堂时,则干瘪抽象,因为地上并

无任何极乐可供他借鉴命笔。叔本华就这样一面大肆宣扬他的悲

观主义的人生观,一面极力抨击乐观主义是蠢人的空话,不光荒

唐,而且有罪,是“对人类无名痛苦的恶毒讽刺”。②

叔本华不但抨击乐观主义,同时又宣扬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

天性,万物的本质。他说,因为大多数人终生贫困,穷于维持、肯

定自己的生存,而一旦受阻,就不惜以牺牲、否定他人的生存来

求自己的生存,所以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

的。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摆脱痛苦,就要舍弃欲求,

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叔本华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

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久的解脱。因为在

① 见本书第427页。

② 见本书第447页中 译 本 导 言

11

进行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时候,艺术家或欣赏者都可能沉浸、

“自失”在观审之中,而摆脱意志的桎梏,这时那“永远寻求而又永

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之间自动的光临,而我们也就得到十

足的怡悦”,①这时“或是从狱室,或是从王宫中观看日落,就没有

什么区别了”②,但只要被观赏的对象对于我们的意志,对于我们

人的任何一种关系重又进入我们的意识,这美好的时光就结束了。

因此从艺术观审中得到的解脱不是永久的解脱,而是暂时的解脱,

有时甚至只是一瞬间而已。而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

生命,就要走禁欲之路。

叔本华根据他一贯的贬低理性,抬高直观的观点,认为要走

上禁欲之路,也必须以直观为先导,即只有认识意志的本质,并

使这种认识成为意志的“清静剂”之后才有可能。叔本华认为,这

种认识必须是直观的,也就是直接的对世界及其本质的认识,而

不能是抽象的、概念的。而禁欲主义的实际行动就是这种直观认

识的具体表现。叔本华把实际的禁欲行为分为三种:自愿放弃性

欲、甘于痛苦和死亡寂灭。叔本华认为,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坚决

的表现,性欲的满足等于延长个人有限的生存时间,等于把生命

肯定到死亡之后,到无限期,结果新的生命又犹如一台上紧了发

条的“人生之钟”,重又开始了痛苦的历程,如此循环不息,因此

性的满足好比写给生命的一张“卖身契”。所以自愿放弃性欲就是

否定生命意志的第一步。其次禁欲主义还表现为甘愿吃苦。叔本

华认为,痛苦是一个净化炉,人只有在痛苦的炉火中经受不断的

① 见本书第274页。

② 见本书第275页。12

中 泽 本 导 言

煎熬,至于感到绝望,从而转向内心世界,苦思冥想,认识了自

己和世界,才能达到超脱一切痛苦的神圣境界。因此他要大家不

断忏悔,不断自苦,以抑制、降低、直至灭绝意志,要大家把意

志看作是万恶之源,而深恶痛绝之,最后自愿以死来达到彻底的

绝欲,达到“不可动摇的安宁”,“寂灭中的极乐”①。但这个死,

不是自杀,因为叔本华认为,自杀只是自杀者对临到他头上的那

些条件不满,企求无阻碍的生存,而采取的一种行动,因此这种

做法无异于是对身体的肯定,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只有一种特

殊的自杀—-绝食而死,才是一个真正清心寡欲的禁欲主义者值

得称道的德行,因为他是在完全中断了欲求,否定了生命意志后,

才采取这一行动的。所以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实际上是一部以绝食

而死为最高潮的死亡之歌。

那么意志的彻底否定,完全取消又意味着什么呢?至此叔本

华亮出了他的最后的哲学结论:“我们既然认为世界的本质自身是

意志,既然在世界的一切现象中只看到意志的客体性,又从各种

无知的自然力的不带认识的冲动起,直到人类最富有意识的行为

止,追溯了这客体性,那么我们也决不规避这样一些后果,即是

说:随着自愿的否定,意志的放弃,则所有那些现象,在客体性

一切级别上无目标、无休止,这世界由之而存在并存在于其中的

那种不停的熙熙攘攘和蝇营狗苟都取消了;一级又一级的形式多

样性都取消了;末了,那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空间,以

及最后的基本形式——主体和客体也都取消了。没有意志,因此

① 见本书第546页。中 译 本 导 自

13

也就没有表象,没有世界。……于是留在我们之前的,怎么说也

只是那个无了。……在彻底取消意志之后所剩下来的,对于那些

通身还是意志的人们当然就是无。不过反过来看,对于那些意志

已倒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们,则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

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也就是——无。”①叔本华的这个

哲学结论,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实际上只是拾了印度哲学的牙慧,

最后遁入极端的虚无主义。印度哲学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主要理

论渊源之一。他在本书第一版序言中,开宗明义要求读者,为了

读懂他的这本书,除了要先读康德、柏拉图的书外,还要接受“远

古印度智慧的洗礼”②。在开始论证“世界是我的表象”时,他就

引用吠檀多哲学的一个论点——物质没有独立于心的知觉以外的

本质,来证明自己立论的正确。在他论述自己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时,

又一再引用“摩耶之幕”(“摩耶”的梵文原意为“欺骗”,“摩耶之幕”

为遮盖真实世界的帷幕)这一术语,来说明人生的虚幻痛苦。而他

的解脱痛苦之说及世界是无的结论,十分明显只是印度哲学关于

涅槃和虚无思想的西方化“复述”。从印度的哲学思想中,窃取理

论构件是叔本华区别于另一个德国大唯意志论者尼采的主要之

点。

五、叔本华生活的时代及其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

界》中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并不是如他所自我吹嘘的那样,“不是对

① 参见本书第562—564页。

② 见本书第6 页。14

中 译 本 导 言

已有的东西的新的阐发,而是将一系列迄今还没有一个人想到过

的思想,最高度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①。他的哲学

思想实际上“是由已经过时的哲学残渣杂凑而成的”②,这些残渣

就是我们在前面各节里已分别指出过的用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清

洗过的康德哲学,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以及印度哲学,

主要是《奥义书》中的悲观厌世思想。此外,他还从莱布尼兹、菲希

特和谢林那儿窃取了许多哲学残渣。他用这些残渣拼凑了一个以

反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为核心,悲观主义人生观为外壳的哲学体

系,而“世界是我的表象”是其起点,“世界是无”是其终点,自在

之物(意志)

理念

事物则是其构架。他用这样一个哲学体

系预先迎合了那些德国庸人,即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需要,从而

成为1848年革命后的德国资产阶级思想的预言人。

我们知道,叔本华生活的时代,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后的

时代,这次革命的大资产阶级的结果他是赞同的,但对于革命期

间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专政,他是憎恨的。他在《作

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把罗伯斯庇尔和涅罗(Nero,通译尼

禄)、多密迁(Domitian,通译多密喜安)等罗马暴君相提并论,

认为他和他们一样都是以别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目的,借别人的痛

苦来缓和自己的痛苦③。叔本 华生活 的时代,又是拿破仑和解放

战争以后的时代,也就是神圣同盟和复辟的时代,资产阶级遇到

了第一次大的国际政治危机,其政治雄心受到了严重挫折。叔本

① 见叔本华致出版商F. A.布洛克豪斯的信,转引自W.阿本德洛特的《叔本

华传》(西德罗伏特袖珍图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39页。

②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7页。

③ 见本书第499—500页。中 译 本 导 言

15

华生活的时代,也是工人阶级崛起,《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时代,在

德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尚未确立,而又受到了正在成长壮大起来

的无产阶级的威胁。叔本华对这种政治形势忧心忡忡,他在1844

年写道:“由于这种发展,我们现在在 英国看到,在败坏的工厂

工人中有社会主义者,在德国看到,在败坏的大学生中有青年黑

格尔派,他们正坠入绝对自然的观点,这种观点导致的结果就是

吃吧,喝吧,死了就再也享受不到快乐了,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

观点称为兽欲主义。”①叔本华经历了1848年革命,虽然这场革命

如马克思总结的那样,“只不过是对1789年法国革命的讽刺”,“真

是雷声大雨点小!”②但当时席卷全德和欧陆的革命风暴却把叔本

华这个精神贵族吓破了胆。当时他正住在全德国民议会开会的所

在地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他从住宅的窗户里看到了街头斗争的情

景,他恶毒地把浴血奋战的人民群众称为“十足的暴徒”,而把镇

压人民的刽子手引为自己“敬爱的朋友”,甚至要把自己的大望远

镜借给他们,好使他们枪杀“暴徒”时瞄得准。他对1848年革命的

憎恨至死未消,甚至立下遗嘱,指定把一大笔遗产捐赠给在镇压

1848年革命中负伤的士兵和死亡士兵的遗属,叔本华的政治立场

至此算是由他自己盖棺论定了。

叔本华的哲学命运并不是一帆 风顺的。《作为意志和 表象的

世界》完成于1818年,出版商在接受出版时,就预感 到这本书会

变为一堆废纸,结果不出所料,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只卖掉了一百

①《叔本华全集》,第2卷,菜比锡1922年,第544页。

② 马克思:《废除封建义务的法案》,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 331

页。16

中 译 本 导 言

四十部,其余全部报废。这部书 出版后,学术 界几乎毫无反响,

这使叔本华十分伤心,于是他变本加厉攻击他的哲学对手,当时

已蜚声学界的黑格尔,以及费希特和谢林,指责 他们是“三个著

名的诡辩家”,使的是“瞎吹牛和江湖法术”①,他 从反 理性主义

的一贯立场出发,尤其憎恨推崇 理性的 黑格尔,把他比做是“精

神上的珈利本”②,痛加 挞伐。他还不自量力 地亲赴柏林,就在

黑格尔讲学的柏林大学和黑 格尔展开了一场争夺哲学影响的斗

争。他选择了和黑格尔讲课的同一时间,讲授他的哲学体系,结

果一败涂地,听者寥寥无几,据说从未超过三人,最后不得已只

好掩旗息鼓,撤销了这一讲座。他在柏林大学任教二十四个学期,

但开课时间加在一起还不满一个学期,他本人也始终未被提升为

教授。这使他好不气恼,称柏林是一个“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可诅

咒的土匪窝”,1831年 8月,柏林爆发鼠疫,这个哲学上的 失败

者,精神上的怕死鬼,匆匆逃出了柏林。接着叔本华在默默无闻

中又度过了二十个寒暑,直到他在1851年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著

作《附录和补充》,才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其实正如这部书的书

名所标志的那样,它并没有什么新的观点,只是对他早在三十多

年前说过的那些话作一些发挥和补充而已,但许多人读了这部书

后,觉得叔本华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于是 就去 找他的 主要著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来读,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早在1818

年,叔本华就说出了三十多年后他们想说的话,这一来叔本华的

形象,在他们心目中一下子高大了起来,成了一个顶礼膜拜的偶

①见本书第13页。

② 见本书第13页。珈利本是莎士比亚戏刷《暴风雨》中的丑鬼。中 译 本导 官

17

像,叔本华热一下子席卷了全德的中产阶层。

叔本华哲学命运的转折,是和历史的发展相吻合的,是德国

资产阶级历史地位变化的反映。德国资产阶级在1848年曾经试图

摆脱封建桎梏,统一德国,使德国国家资产阶级化,近代化,这

一尝试因德国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而以失败告终。它既没有勇

气去推翻容克地主政权,又没有勇气和劳动人民结成革命联盟,反

对共同的敌人。它心胸狭窄,又瞻前顾后,它害怕“共产主义的

幽灵”甚于害怕封建专制统治,结果只能是背叛革命,妥协投降。

而一旦容克军刀真的在他们背上挥舞的时候,一种忧郁后悔的情

绪又爬上了它的心头,它懊恼,它后悔,它从对现状的不满,转

向内心世界,企求心境的平和,这样就必然在哲学上抛弃崇尚理

性,乐观向上的黑格尔,而转向黑 格尔的 敌人,反理性主义的、

宣扬悲观厌世的叔本华。因此叔本华的侮骂黑格尔算是有了先见

之明,因为1848年后的德国资产阶级已经由憎恨卢格、施特劳斯和

费尔巴哈,由憎恨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而憎恨被他们引以为师的黑

格尔。对于叔本华哲学命运的变化,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弗

朗茨·梅林作了这样的总结:“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证据如此可怜,

资产阶级在尚有一丝勇气的时候,从来就是坚决拒绝的。但当资

产阶级在五十年代中受到官僚封建反革命势力苛待的时候,这种

悲观主义就熔进了它的懊恼情绪。因为这时资产阶级已经没有一

点政治意志,它宁愿任凭意志的本质破灭之后必然出现的变态和

‘精神宁静’这类诱人的景象来欺骗自己。”①

① 弗朗茨·梅林:《论尼采》,见《弗朗茨·梅林哲学论文集》,柏林迪茨出版社

1961年,第173页。18

中 译 本 导 言

叔本华不但是1848年革命后的德国资产阶级 思想的 预言人,

而且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叔本华出身富门,父亲死后分

得了近二万塔拉的遗产,他靠遗产生息过着一种寄生虫式的生活,

他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因此可以不发生直接的联系,他也用不

着直接卷入政治斗争中去,这就使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非人道和矛盾,从而在他的笔下画出了一幅幅悲惨世界

的图画。但他并不真正懂得,而且从他的寄生虫立场出发也不可

能懂得,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所使然。相反他把资本主义的

矛盾解释成自然和人的存在本身的矛盾,认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是由于意志的客体化受到了别的意志的客体化的阻碍和排斥,把

社会斗争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人间是一个互相吞食的

斗兽场,一切不公,一切非义,皆源自生命意志的肯定,必须用

禁欲主义来抑制、克服、否定生命意志,他要被压迫者、被剥削

者忍辱负重,从大苦大难走向大彻大悟,最终走向虚无寂灭,以

求所谓彻底的解脱,这就等于灭绝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人民的

革命意志,要他们俯首帖耳,任人宰割。

叔本华大肆宣扬禁欲主义,借以麻痹人民群众,但他自己却

从不实行自己所主张的那一套,相反还自我辩 白说:“要 求一个

道德宣教者除了他自己所有的美德之外,就不再推荐 别的美德,

这根本是种稀奇的要求。”①他要大家乐于自苦,用清苦的生活来

陶冶性情,抑制意志,而他自己却过着优裕舒适的生活,吃着美

味佳肴,出外到处游玩。他指斥性欲是万恶之源,应该自动禁绝,

① 见本书第525页。中 泽 本 导 官

19

而他自己却并不绝对的不近女色,他和好几个女子谈过恋爱,但

又不想结婚,怕婚姻、家庭拖累了他,成不了大事业。他和一个

女演员同居,却始终不露真名实姓,只是死时给她留了一笔年金。

他鼓吹“人以非义加于我,并非使我有权以非义加于人”①,也只

是说说而已,并不准备身体力行。有一次邻居一个女裁缝和女伴

们占用了既是公共过道,又是他个人的客厅,据说他恰好约了一

个女友来此幽会,于是竟不惜大动干戈,打人致残,被课以罚款

三百塔拉,外加每年六十塔拉的年金。叔本华因此耿耿于怀,二

十年后女裁缝去世,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老妇死,重负释”以表示

内心的喜悦。叔本华长期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他因害怕盗贼抢

匪而搬家,因没有生活伴侣,孤单冷清而养狗,因蔑视群众,进

而瞧不起自己的同胞,而长期寓居英国人居住区。凡此种种,都

说明叔本华不但是个“孤人”、“怪人”,更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伪君

子。象这样一个十足虚伪的人写出来的哲学著作,宣扬的伦理道

德又怎能使人信服呢?无怪乎连资产阶级哲学家罗素也说:“假若

我们可以根据叔本华的生活 来判断,可知他 的论调 也是 不真诚

的。”②

然而叔本华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我们不能忽

视的。他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前后兴起的唯意志论哲学

流派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他为唯意志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

系。以后的唯意志论者,如尼采,就是以他的生命意志说为出发点,

加以改造、引伸、扩张,认为意志的无限延 伸和尽头就是 权力,

① 见本书第447页。

②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第310页。20

中 降 本 导 言

而奠立了唯意志论的第二块界碑——权力意志说的。尼采又把叔

本华的意志客体化的级别学说加以发展,认为既然痛苦随意识的

明了程度而增加,有教养的人比无教养的人更痛苦,天才比一般

人更痛苦,那么就必须以小的痛苦减轻大的痛苦,天才在肯定自

已的同时也就有权牺牲一切人,从而建立了他自己的“超人哲学”,

后来更被希特勒法西斯利用,成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

叔本华的理论不但是唯意志论的基石,而且对马赫主义、实

用主义、生命哲学、甚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都有一定的影响。

列宁就曾批判过马赫主义是“倾向于唯意 志论的唯心主义”,是

“向叔本华之流的唯心主义打情骂俏”①。弗洛伊 德的某些理论也

可以追溯到叔本华那儿。例如叔本华认为,我们的生命意志是用

象征性的、梦幻般的表现形式来表达那达不到的欲望,这就是弗

洛伊德梦的理论的雏型。再如叔本华认为,我们的知 识越增长,

就越能克制和我们的利益或社会标准相矛盾、冲突的愿望,这种

说法实际上就是弗洛伊德关于我们意识中的检 察官的思想的原

型。

正是从叔本华 在西方 近代哲学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这一点出

发,从研究西方近代哲学史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翻译、出版叔

本华的这部主要著作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因此我们也要感谢本书

中文译者、已故的石冲白先生和校订者杨一之先生,是他们的辛

勤劳动使广大不能直接阅读原文的哲学工作者得以读到这 本书,

也使笔者得以写出这篇拙文,以作引玉之砖。

一九八二年六月于北京

①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见《列宁选集》第 2 卷,第194页。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柏拉图-《理想国》-第三卷-在线阅读

    苏:关于神的看法,⼤致就如上所说。为了使我们的护卫者敬神明,孝⽗母,重视彼此朋友间的友谊,有些故事应当从⼩就讲给他们听,有些故事就不应该讲给他们听。 阿:我也这样认为,我觉得我们的看法是对的。 苏:那么,其次是什么?如果要他们勇敢,我们不能就此为⽌。我们要不要⽤正确的说法教育他们,使他们不要怕死?你以为⼀个⼈⼼⾥怕死能勇敢吗? 阿:当然不能。 苏:如果⼀个⼈…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289
  • 第二节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谟克利特

    据第欧根尼· 拉尔修记载∶德谟克利特(Derocritus)"是阿布德拉本地人","他自己在《小宇宙系统》中说,当阿那克萨戈拉是老年人时,他还是-个青年。他比阿那克萨戈拉小40 岁"。而"按照塞拉绪罗在《阅读德谟克利特著作的导言》中说,他生于第 77 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3年(前 470一前469),这就比苏格拉底大1岁。因此,他应当是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凯劳…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6日
    271
  • 欧里庇得斯悲剧-《特洛伊妇女》-(九)退场-在线阅读

    歌队长 哎呀,哎呀! 灾难还是新的,又有新的灾难接着它, 降临我们的国土。不幸的特洛伊的妇女们, 你们看见阿斯提阿那克斯的尸首了。 达那奥斯人把他从城头上 扔下来,无情地杀死了。 (塔尔提比奥斯和侍从们把阿斯提阿那克斯的尸体放在赫克托尔的盾上抬上) 塔尔提比奥斯 赫卡柏啊,只剩下一只船还停在这里了, 它马上就要装上阿基琉斯之子剩下的 战利品,举桨起航去佛提亚…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1日
    328
  • 第五节 审美思想与艺术哲学

    在希腊古典文明时代,各种形式的诗歌与戏剧(悲剧与喜剧)的创作达到鼎盛的高峰。柏拉图本人也是富有文学天赋的才子,他的早、中期对话篇就是焕发文学才气的杰作。他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审美思想,并将它提升为他的理念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从理念论的高度审视美与艺术的本性,非常重视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将其视为他设计的理想城邦国家的重要内容。从他的中期对话《…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8日
    280
  • 政治哲学·宗教哲学·伦理学

    近代社会的深刻变革推动了政治哲学、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发 展,它们构成了近代理智运动中与理论哲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互 相呼应、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重要方面。同这一时期整个理智运动 的特点一样,在理论上,它们既是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思想的延 续,又是近代社会关于人性、理性和启蒙的普遍要求在各自领域的表 现,它们与各种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体系交织在一起,或以这些体…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2日
    28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