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背诵,而是培养独立思考

读书快的人都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吗?为什么说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激发想象力和灵感,而 不是看谁记住的知识多?“记忆型教育”是如何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失去质疑精神 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硕士范亚飞老师近期撰文,他认为“记忆型阅读教育”导 致的知识权威主义是人们普遍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

读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在眼 下的大环境下,喜欢发问且用质疑、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的孩子更显得弥足可贵,批判性 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父母千万不要给他们贴上诸如个性、叛逆之类的标签,更不要 同化孩子的思想。

经常有人问通:读书需要背诵嘛?笔者先是愕然,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记住?

西方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There is no more Learning:Education is now a Strictly  “MEMORIZATION”System.教育早已经沦落为生产‘死记硬背’呆子的标准化生产线。

其实提问、质疑、怀疑能力比能记住多少知识重要一万倍。

We  all  started  out  as  scientists.When we  were  kids,we  questioned  everything!We  asked  questions,so we could learn!We asked why the sky is blue,why dogs bark,why it rains,etc.  Why,why,why!We were curious all the time!But we learned!But it's only in those critical  years in junior high,that curiosity literally got crushed right in front of us.Our teachers told us to stop asking questions,and start memorizing answers instead!Now,all the kids do at school is,  memorize today's test answers,then immediately forgets about it to make room for the next test.  所以,你看,问出;“你能记住吗?”这样的问题一点也不奇怪,对么?我们进学校之  前是个问号,进了学校慢慢变成了句号。失去质疑精神是‘记忆型教育’对孩子们好奇  天性最大的扼杀。

一位记者急不可耐的问爱因斯坦: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回答说:我不知道。记 者轻蔑的说: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居然不知道声音的速度?爱因斯坦回答说: 我从来 不会记忆书本上能找到的东西。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左脑思维型民族通常严谨,盛产逻辑严谨的哲学家、工程师,如德国人、日本人;右脑 思维型民族通常浪漫,多孕育多才多艺、多愁善感的艺术家,比如法国人、美国人、英 国人。

书呆子就是只用左脑记忆,很少用逻辑去质疑,用右脑想象的人们。所以,‘记忆型’ 阅读教育是脑残病的病原体之一。

那么应该如何读书呢? 没有一个老司机会死记具体的路,老司机把握的是大方向。大方 向对了,走那条小路都无所谓。读书也一样,读书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不 能死记‘树木’,忘了‘森林’。更加重要的是要‘读而思’。边读边提问、质疑。

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激发想象力和灵感,不是看谁记住的知识多。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就是要:边学边思!  (learn with reflection)

较低级的阅读者主要注意力在“识别和记忆”;较高级的阅读者主要注意力在“批判、 分析、解决问题”。

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是‘记忆型’阅读教育导致的知识权威主义。知识权威主义 把一切与‘记忆’储存相异的‘信息’视为敌人、洪水猛兽。‘记忆型’阅读教育培养 出来的孩子是非黑即白型。脑子里只有与‘记忆’相符或者不相符两个非黑即白的二元 判断标准。世界实际上是多元的,到处都是悖论。

所以,一位哲学家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没有绝对的好 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相符者‘昌’,不相符者‘亡’。‘记忆型’教育培养不出批 判精神的个体,因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个体一定对‘记忆型’教育嗤之以鼻。

相信证据,不要相信权威,要质疑权威。为什么这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 会吟。注意,古人说的是熟读,没让你背熟。肯定有人要出来反驳我了,难道背诵没有 一点意义?几乎没意义。

那为什么那么多牛人能背诵很多名篇,名句?能够背诵是熟悉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而 不应该在一开始就成为目的。

阅读的真正意义之一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明知道世界是不堪的却仍然热爱生活,于黑  暗中看到光明。读书的意义之一便是这样,看到黑暗,并于黑暗里看见没有雾霾的蓝天、 白云与阳光。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我们要警惕“成为你自己”这类口号

    作者 | 刘擎 人们获得了一种崭新的“自我理解”,这带来了空前膨胀的个人权利和自由。这是现代性的重 要成就,但同时也造成了严峻的困境,突出体现在现代社会价值标准的混乱、道德规范的失 序以及人生意义的迷失。 “成为你自己!” 无论是激励、劝导还是告诫,这句陈腐不堪却又历久弥新的格言总会与你相遇, 在人生的某个时…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12
  • 老子出关是去自杀的 作者|木心

    作者|木心 老子的文体,与其他的诸子百家截然不同,就是不肯通俗,一味深奥玄妙,也许一边写,一 边笑:你读不懂,我也不要你读,我写给懂的人看。 ——木心 老子的哲学著作只有一本:《道德经》,分上下篇,共八十一章(九九八十一)。传说 他要出关,官吏劝他留下一些言论,他才口授,别人记录。 我猜想,并非如此平平静静,鲁迅写出《出关》也是依照通常的…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235
  • 8个终极的哲学追问

    作者|陈先达 -摘要-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以特有的概念、范畴为思想构件,以逻辑论证的方式论证关于世界 观、认识论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思想体系。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哲学,是哲学家的哲学,它有 自己确定的对象和边界。但哲学作为人类的智慧是没有边界的,智慧的应用是不受限制 的。研究哲学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专门研究哲学中的问题,在纯逻辑…

    未分类 2024年10月14日
    191
  • 弗洛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病得很严重

    作者丨弗洛姆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生病了。不仅是身体上的病,更有精神上的病。 事实上,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有学者对此提出了深刻见解。比如,20世纪著名的人本主 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弗洛姆 (Erich        Fromm,1900-1980),早在5…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94
  • 向内的人生 作者|钱穆

    钱穆 著,文章选自《人生十论》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 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故《孟子》说: “食色性也。” 追求的目标愈鲜明,追求的意志愈坚定,则人生愈带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 人生具有权力,便可无限向外伸张,而获得其所求。 追求逐…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7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