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

陈先发在复旦大学2018开学典礼的演讲:不做“空心人”

亲爱的同学们:

祝贺你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成为新一代复旦人。希望在你们身上。

今天凌晨五点多钟,我独自在校园走了很久,感受到一种特别而久违的宁静、肃穆。我 知道这宁静和肃穆,在世上任何别的地方,都永不可被复制,它封存于我心底,瞬间被 这熟悉的一草一木激活了。

站在3108阶梯教室前、在当年的七号楼如今的任重书院楼前,真是百感交集。上世纪八 十年代中期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好友聚会也就在当年的干训餐厅请喝一杯酸奶而已。有 时,我带着两块干面包一头扎进图书馆,深夜才会出来。但那些年复旦浓厚的理想主义 氛围,一个穷学生心中的万丈豪情,穿透时光的铁幕,仍时常叩击我的内心。仿佛也是 在警醒我,在一个人内心,真正不可消逝的,到底是些什么。

钱穆先生曾说,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对传统,应怀有温情和敬意。对我们的个人 史,又何尝不是如此?离开复旦的三十多年中,每当我苦闷、矛盾、彷徨之时,复旦时

期的无数细节,先生们给我的种种教诲时时浮现。可以说,母校对我灵魂的滋养、对我 内心的教育从未中断、从未停止,也永远不会终止。

同学们,你们生于本世纪初,是崭新的一代人。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 了数千年未有的巨大进步,物质生活和人本身生存状态的丰富性、多样性,哺育了你们。 你们是在信息时代出生并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整体上看,这一代人视野开阔,聪慧敏 锐,自信而独立。

我的儿子是这一代人中的一个。我有个保持了十多年的习惯,在他读书和生活的每一个 关键时刻,会写一句话送给他,让他去反复体味。在他赴国外读书时,我写了五个字送 给他,叫:不做“空心人”。

为什么有这么一句呢?我是在警示他,对这一代人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方式,要保持足够 清醒的审视和反省。

曾有一个你们的同龄人,这样对我描述他的状态:睡眠之外,时时刻刻在刷屏,明知绝 大多数信息无聊无趣,甚至扭曲、有害,仍止不住地去刷。但越刷屏,就越有信息饥饿 感 。一旦手机离手,就会失魂落魄。信息的海量堆积不仅没有带来内心的充实,反而总 觉得内心空荡荡的。

我知道这已经是个常态。这个时代对信息消费的依赖性,正在逼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 但真正让我担忧的,还不是这个。我发现,即使是面对难得一见、瑰丽雄奇的自然奇观, 面对渴盼亲情的家中长辈,面对他人的痛苦遭遇,很多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动于衷、 一种超然的淡漠、一种对现实的疏离感,甚至是麻木。高度的信息化,有着把这个星球 每个角落的人都有效联通起来的神奇能力,但同时,它本质上也加剧了每个个体内心的 “孤岛状态”。所以我告诫儿子:不要被物质和消息的过度消费“空心化”,成为“空 心人”。

我当然不是在否认信息化对人类发展的的澎湃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无与伦比的,是无 法被颠覆的。我在想,在高度信息化的生存中,人本身如何不沦为一种快速消费品。

越是在众声喧哗中,越需要一颗真正安静下来的心。越是快速变化的时代,越需要一颗 真正慢下来的心。我期待同学们能够成为这样的自觉者。

世界上所有的美,都需要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漫长时间的淬火。读书、求知,当然更不例 外。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知道,长得过快的树,是空心的,其材质不堪大用。在信息 时代,整个社会的“速生、速成”的心理惯性,事实上得到了强化。我期待同学们从这 种强悍的惯性中,挣脱出来。

在时代的屏幕上瞬间自生自灭的文字,越是浅陋粗鄙,就越需要有人能以“坐得十年冷 板凳”的勇气,舍弃眼前之利、萤火之光,创造出能昭示一个时代良心和品质的精神产 品,穿透这个时代流传下去。

越是有人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就越需要另一群人懂得,应该往这种空荡荡中填补些什么。

越是有人不再确信什么,觉得“爱”、“理想”、“信仰”成了过时的、陈旧而虚张的 概念,就越是需要另一群人把这些词,高高地举在头顶。对内心贫乏的人来说,这些词 是空的。而对内心丰富的人来说,它们永远是有血有肉的,是新鲜的。

对大自然、对现实的变迁、对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内心的触角都要敏感地、密切地去 感受它们,催生清新的生命感,不必去过度转述网络上苍白的“二手人生经验”。只有 这样,明确的信念才会产生,生命的内在热度才不致流失。

教育的根本要义是什么,今天在场的老师们远比我有权威来作出阐释。我对它有九个字 的个人解读,叫:“有所学,有所成,有所爱”。

同学们根据个人兴趣、能力结构和社会需求,选定了自己的专业,这是有所学。最终, 在一些专门领域形成独到见解,有了贡献,成就了更好的自己,甚至成为独一无二的自 己,这是有所成。这一步,在大师林立、治学传统根深蒂固的复旦,也是能做到的。

最困难也最要紧的是,要“有所爱”。一个人,对求知、求真理没有非同一般的执着, 没有一种内心的灼热,没有百折不挠的坚忍,自然匹配不了一个爱字。没有固守社会良

知正义、突破一己局限的家国情怀,自然也难以体察到这个境界。有所爱,意味着献身 精神、一种信仰;意味着可能需要放弃很多,也需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时时唤醒自己。

这一定是个长期的、艰苦的锤炼过程。在今天世界上,一些大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 的校园里,有更多的学生懂得:要把求知、求学上的怀疑精神,与对生命价值的确认和 信仰的形成融为一体。把对科学的“冷眼”观察、冷静探索,与做人做事的古道热肠融 为一体。把探求真理的坚韧不拔,与生活中怜小怜弱、恤残恤孤的生命柔情融为一体。 只有这样一颗“有所爱”的心,才不会空掉。我们才不致沦为一个“空心人”。

在这里,我还要把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名作《月亮与六便士》的两段话,送给同学们。

一句话是“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克制对唾手可 得的实际利益的诱惑,要有一种超越性的、更宽阔的眼界。有时候,抬头看月亮,是多 么奢侈的一件事啊,因为利益的羁绊,不是那么容易破掉的,尤其是生活在承受重负之 时。

另一句话是:“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这句话中包含的力量, 正好与前一句形成互补。平凡,是每个人都想着要去突破的。但平凡的真味、深味,又 恰恰是在人生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之后。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从平 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种自知平凡的谦卑。

同学们,四年之后,当你们从复旦毕业之时,一定会有某种强大的心灵共性,在你们和 我之间形成。也唯有如此,一所伟大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质才会永恒地存在。

谢谢大家。愿每一位同学都有美好的前程。

2018年9月6日 做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中国是否有形而上学? “做中国哲学”再思考

    陈少明|著 原载于《哲学动态》2019年第9期  01 “中国哲学”的界定 这个界定是整个论述的基础。为了加深印象,我先采取排除法,即从中国哲学“不是什么”入手。 首先,“中国哲学”并非中国哲学史。哲学史作为一个学科,是西学传进中国以后,我们的前辈借助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对中国古典思想做重新整理与叙述的产物。这个学科建立的意义,让中西文化在形而上的层次上,提…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47
  • 真正拖垮你的,是“内耗思维”

    有时候,所谓的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患得患失,会举步难行;过分在意,注定心力交瘁。 这种内耗的感觉就如同总有两个小人在内心打架,每天什么也没做,却身心疲 惫。 轻装上阵,从拒绝这三种内耗开始。 01. 精神内耗 有这样一个深刻的故事。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总认为生活会出现乱子,所以他出门 时,即使是…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85
  • 哲学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作者「威尔 · 杜兰特,文章来自《哲学家》 一、作为粉碎机的哲学 哲学的兴起,往往预示着文明的衰败。 思辨源于自然,产生了自然主义;哲学于人而言,先是一种心理奥秘,进而成为一种社 会特征,并产生了个人主义。 哲学家并不总是渴望这些结果,但他们确实成就了这些结果。 他们觉得自己是国家不情愿的敌人:他们从人格的角度看待人们,而国家从社会机制的…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92
  • 什么是“元宇宙”?哲学上如何思考?

    来自丨中青报 · 中青在线 全世界似乎都在谈“元宇宙”。 但围绕于此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面向这个充满想象的未来世界,应该 张开双臂加速奔跑,而且已有人做出起跑的姿势;也有人认为,“元宇宙”走红就是一场资本 炒作,是某些企业对曾经失败的技术投资所进行的一场挽救。 到底什么是“元宇宙”?它为什么突然火了?…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76
  • 人民需要思想,而不仅仅是娱乐

    作者|赵汀阳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01. 为什么思想必须严肃? 目前这个社会似乎有一种集体性的对人民的误解,即以为人民只需要娱乐而不需要思想。事 实上正如很容易观察到的那样,当下的精神生活主要是娱乐明星、都市写作和体育,这样轻 浮的堕落是令人吃惊的。 它让我想起心理学家斯金纳说过的:一旦社会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社会就会鼓励娱乐和体&n…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6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