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如何对抗生活的寂寞与无聊?

作者 | 宗白华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问究竟什么叫作生活?

生活这个现象可以从两方面观察。就着客观的——生物学的——地位看来,生活就是一个有 机体同它的环境发生的种种的关系。就着主观的——心理学的——地位看来,生活就是我们 对外界经验和对内经验总全的名称。

我这篇短论的题目,是问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换言之,就是立于主观的地位研究怎样可以 创造一种丰富的生活。那么,我对于“生活”二字认定的解释,就是“生活”等于“人生经验的  全体”。

生活即是经验,生活丰富即是经验丰富,这是我这篇内简括扼要的答案。

但是,诸位不要误会经验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容纳,要知道,经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行为。然 后,才知道我们具有使生活丰富、经验丰富...的可能性。我们能用主观的方法,使我们的 生活尽量地丰富、优美、愉快、有价值。

我们怎样使生活丰富呢?我分析我们生活的内容为“对外的经验”,即是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观 察、了解、思维、记忆;与“对内的经验”,即是思想、情绪、意志、行为。

我们要想使生活丰富,也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增加我们对外经验的能力,使我们的观察研究的对象增加;一方面扩充我们对内经验

的质量,使我们思想情绪的范围丰富。

请听我详细说来。

最容易看出我们自己思想智慧的程度的高下。因为,一个思想丰富的人,他见着这些极平常 普通的现象,可以发挥他的思想、触动他的情绪,很觉得以意趣浓深,灵活机动,丝毫不觉 得寂寞。

我记得德国诗人海涅 (Heine)   到了伦敦,有一天走到一个街角上站了片刻,看见市声人海 中的万种变相,就说道:“我想,要使一个哲学家来到此地站立一天,一定比他说尽古来希 腊哲学书还有价值。因为,他直接地观察了人生,观察了世界。”他这几句话真可以表示他 的思想丰富、生活丰富,随处可以发生无尽的观念感想,绝不会再有寂寞无聊的感觉。

而一般普通常人听了他这话,大半是不甚了解,因为他们自己若有了十分钟的幽闲无事,一 定就会发生无聊烦闷的状态,不知怎样才好,要不是长夏静睡,就要去寻伴谈心了。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丰富不丰富,全在我们对于生活的处置如何,不在于环境的寂寞 不寂寞。我们对于一种寂寞的、单调的环境,要有方法使它变成复杂的、丰富的对象。这种 方法,怎么样呢?我现在把自己向来的经验,对诸君说说,看以为如何。

我向来闲的时候,就随意地走到自然中或社会中,随意地选择一种对象,作以下的几种观察:

(一)艺术的;

(二)人生的;

(三)社会的;

(四)科学的;

(五)哲学的。

先说一个例。

我有一次黄昏的时候,走到街头一家铁匠门首站着。看见那黑漆漆的茅店中,一堆火光耀耀, 映着一个工作的铁匠,红光射在他半边的臂上、身上、面上,映衬着那后面一片的黑暗,非  常鲜明。那铁匠举着他极健全丰满的腕臂,取了一个极适当协和的姿势,击着那透红的铁块, 火光四射,我看着心里就想到:这不是一幅极好的荷兰画家的画稿?我心里充满了艺术的思 想,站着看着,不忍走了。

心中又渐渐地转想到人生问题,心想人生最健全最真实的快乐,就是一个有定的工作。我们 得了它有一定的工作,然后才得身心泰然,从劳动中寻健全的乐趣,从工作中得人生的价值。 社会中实真的支柱,也就是这班各尽所能的劳动家。将来社会的进化,还是靠这班真正工作  的社会分子,绝不是由于那些高等阶级的高等游民。我想到此地,则是从人生问题,又转到  社会问题了。

后来我又联想到生物学中的生存竞争说,又想到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的人生观与宇宙观,黄昏  片刻之间,对于社会人生的片段,作了许多有趣的观察,胸中充满了乐意,慢慢地走回家中, 细细地玩味我这丰富生活的一段。

以上是我现身说法,报告诸君丰富生活的方法。诸君自由运用,可以使人生最小的一段,化 成三四倍的内容。乃不致因闲暇而无聊,因无聊而堕落,因堕落而痛苦了。

但这还是我所说对外经验丰富的方法。这还是静观的,消极的,偏于艺术的方法。这不过是 把我们一种的对外经验,一个自然界的对象,作多方面的玩味观察,把一个单调的、平常的 环境,化成一个复杂的、丰富的对象,使它表现多方面:艺术,人生,社会,科学,哲学 ——的境相。

用一个比譬说来,就是我们使我们的“心”成了一个多方面的折光的镜子,照着那简单的物件, 变成多方面的形态色彩。这已经可以使我们生活丰富不少。

但我们还要使我们“在内经验”也扩充丰富,使我们的感情意志方面也不寂寞,这有什么方法 呢?

这个实在很简单。我们情绪意志的表现是在“行为”中,我们只要积极地奋勇地行为,投身入 于生命的波浪,世界的潮流,一叶扁舟,莫知所属,尝遍着各色情绪细微的弦音,经历的一 切意志汹涌的变态。

那时,我们的生活内容丰富无比。再在这个丰富的生命的泉中,从理性方面发挥出思想学术,

从情绪方面发挥出诗歌、艺术,从意志方面发挥出事业行为,这不是我们理想的最高的人格 么?

所以,我们要丰富我们的生活,并不是娱乐主义、个人主义,乃是求人格的尽量发挥,自我 的充分表现,以促进人类人格上的进化。诸君也有这个意思么?

宗白华 | 著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人为什么会嫉妒 文|培根

    在人类的各种情欲中,有两种最为惑人心智,这就是爱情与嫉妒。这两种感情都能激发出强 烈的欲望,创造出虚幻的意象,并且足以蛊惑人的心灵——如果真有巫蛊这种事的话。 所以,我们知道在《圣经》中把“嫉妒”叫做一种“凶眼”,而占星术士则把它称做一颗  “灾星”。这就是说,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它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不仅如上,还有&nbs…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17
  • 平庸之恶,离你很近

    选自《刘擎现代西方思想讲义》 “平庸之恶”是20世纪德国政治理论家汉娜 · 阿伦特 (Hannah       Arendt,1906-1975) 提出的学术概念,流传很广。但这个词被谈论得很多,理解得却很浅,很多时候其 实是被误解了。 “平庸之恶”究竟是什么…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10
  • 十大著名思想实验

    1. 缸中的大脑 (Brain in a Vat) 2. 薛定锷的猫 (Schrodinger's Cat) 3. 中文房间 (The Chinese Room) 4.猴子和打字机(Monkeys andTypewriters) 5.  伽利略的重力实验 (Galileo's  …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209
  • 卢梭:四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作者丨卢梭 “学而不倦,不觉老之将至。”古希腊哲学家梭伦在晚年时常重复这一小句韵文。我自己 也走到了暮年,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句话也可以用在我身上。不过,二十多年经历教会我的, 是一门相当悲伤的学问;相比之下,还是一无所知比较好。毫无疑问,逆境是一位了不起的  老师,但是它要求我们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且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益…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94
  • 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丑陋的作假!

    作者|蒋勋 01. 我常常想起魏晋时候,阮籍的一件事。 阮籍母亲过世时,他不哭。按儒教的传统,父母去世,即使要用锥子刺自己, 都是要哭出来的,不哭是不孝,真的哭不出来,也得请五子哭墓,但阮籍不哭, 宾客吊丧时哭成一团,他无动于衷,等到宾客散尽,他突然吐血数升…… 这是阮籍表现忧伤的方式,在他看来,母亲过世是我自己的事,为什么要哭给&nbs…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2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