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金钱、幸福与死亡,孰轻孰重?

在给企业家做咨询的过程,曼弗雷德了解到,许多看似理性的行为实际上非常不理性。组织 管理问题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冲突——他们的恐惧、失望、欲望、对金钱的关注、对 幸福的追求、对死亡的畏惧…..这些问题关乎人生方向和意义,而他们所需要的答案就藏在 内心之中,他们需要驻足思考,需要静下心来聆听内心的声音。

01.

性欲之我思

上帝给了人大脑和阴茎,但是没给足够的血液让人同时使用它们。

——罗宾 ·威廉姆斯

不管有着什么样的外在形式,从本质上说,欲望是进化的动力,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应 该忽略欲望的心理成分。人类行为不可避免地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产物,基因序列的展开要 以特定的环境和文化为背景。

历史、发育(发展)、文化和环境的因素,对欲望的表现形式有着强烈的影响。我们不仅受

本能的驱使,思想也是性感区。原则上,所有的行为模式都能被环境改变。考虑到人类漫长 的怀孕期,人类的任何行为必然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男人渴望的是女人,而女人渴望的不外乎是成为男人渴望的对象。”法裔瑞士作家斯塔尔夫 人的话可谓一针见血。

自人类有史以来,男人就想和有魅力的女人性交,而女人需要确保伴侣对自己足够忠诚。他 们的问题在于怎么评价忠诚度。一夫一妻制在动物界很少见,原因很简单,如果一只雄性在 能和几只雌性性交的情况下始终只和一只雌性性交,那么这对雄性基因的延续是很不利的。 引用人类学家玛格丽特 ·米德的一句话,就是“母系制符合生物学实际,而父系制是社会发展 的结果”。

先天与后天 (nature versus nurture)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环境能够塑造基因。尽管  科学家可以在神经活动水平上分析人类大脑、研究人类行为,但生理构造并不是全部,人类 行为还受到各种各样文化因素的影响,使性态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每个人的性驱力 (sexual   drive) 都是一杯复杂的鸡尾酒,从在大脑激起象征性联想的身体 反应开始。性欲的表达形式,有些符合社会习俗,有些则让人侧目。

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已经认识到,人不应该仅仅追求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不能和动 物一样。性活动中,动物只有感官体验,但是人类既有感官体验又有心理体验。既然人类比 动物多了一层体验,当然得相应地付出一定的代价。

如果我们和动物一样,只把他人当作发泄性欲的对象,性交时不投入任何感情,那么我们就 否定了他人的心理层面,只看到他人的生理功用。这能让我们获得暂时的快感,但是让双方 都失掉了人性。人类的性欲是个复杂的现象,因为它结合了三个情绪系统:

性吸引 (sexual attraction)

■依恋 (attachment)

爱 (love)

我们不是没有思想基因的生存机器,而是有着复杂情感的高级生物,因此,人类的性欲有一 个基本特征:在性之外,人还需要爱、关怀和尊重。性欲可以转化成亲密、在意、关心和忠 诚,这些都是依恋的成分,依恋比性欲更持久。

当三个情绪系统很好地融合起来,就会形成满意的、长久的两性关系 (relationship) 。  而  且,三者的结合具有进化优势,因为彼此性吸引、彼此依恋而且彼此深爱的两个人,他们所 生的孩子更可能存活并茁壮成长。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一直活在矛盾之中:我们一直在寻 觅一个模糊的目标,没想到归根结底,我们所寻觅的其实是性。

很少有人能将所有这三种感情长期融合在一起的,更常见的情况是,某个地方短路,三种感 情互相冲突、互相竞争,比如说一个人依恋甲,爱着乙,而对丙产生性兴奋。人类的两性关 系非常复杂:我们需要弄清性欲、依恋和爱到底代表什么。

欲望对于真正充实的生活而言,是很重要的。欲望是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关键要素。 尽管我们很多人不会把自我和欲望直接联系到一起,但是没有了欲望,我们的自我感就会发 生很大的变化。我们就是性的存在。

02.

金钱:要想生活得满足,光有钱是不够的

只要有了足够的钱,我们就很容易说“钱不是一切”。不幸的是,我们确实是越有钱就越贪婪。 哲学家阿瑟 ·叔本华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财富就像海水,喝得越多,渴得越厉害。”然而, 我们大多数人会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意识到,生命中真正的财富就是生命本身。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也许是陈词滥调,但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真的有人想成为坟墓里最 富有的人吗?

于是,我们面临一个难题:尽管安于贫穷并不值得推崇,但是要想生活得富有、满足,光有 钱是不够的。倾听过许多执行官(指执行官、管理者、经理人等)诉说他们的故事后,我意 识到财富也能给人带来特有的烦恼。很多情况下,是金钱奴役了人,而不是人驾驭金钱。很 多人发现,变得富有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

从那些富有但不快乐的执行官身上,我发现“即刻拥有一切”绝对不够。房子、游艇、飞机、 汽车、美貌….似乎没有什么能驱走烦恼和不满的幽灵,获得只能暂时缓解烦恼和不满。

这些人通过收入、财产、外表、名气来定义自己的生命,但是所有这一切让他们比以前什么 也没有时更痛苦了。忍受着财富疲劳综合征的折磨,他们越来越难找到快乐。他们不断寻求 更大的刺激。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的说法,追求金钱并不属于基本的动机需求。但是,这并非意味着金钱不

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尽管金钱开始起作用的时间较晚——从我们好几岁时才开始——但是随

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金钱会成为一个主要的动机因素。对我们很多人而言,它具有巨大的象

征作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金钱的象征作用越来越大。很明显,孩子认识金钱最快也是最普遍的  方式就是缺钱。成长过程中越缺钱(不管是事实如此还是感觉如此),长大之后就越看重钱。

由父母一方病重或者死亡、父母分居或者离婚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会对人产生很大影响, 这种影响会伴随人的一生。

我们对金钱以及金钱象征意义的信念,很大程度上由我们的父母塑造而成。金钱成了家庭内 部的情绪货币 (emotional currency)。父母处理金钱的方式影响了我们对金钱的看法。谁  有零花钱,谁没有?分钱时,公平吗?这些与金钱有关的交往互动能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羡慕、害怕、希望、憎恨、欣喜,尤其是厌恶。

金钱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象征意义,也和这些情绪反应有关。

金钱,除了能象征权力和控制外,还能象征赢得人生游戏。它是个人成功的标志,意味着过 得比别人好。如果缺乏自我价值感,我们可以用金钱对别人说“不要小看我”。金钱是我们战 胜逆境的证据,让我们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我们所渴望的,可以帮助我们加固摇摇欲坠 的自尊。

既然我们几乎不可能视金钱如粪土,那么我们需要学会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不要迷失自己。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金钱的问题上,我们要把握好度。如果钱太多和钱太少一样让我们萎靡 不振,那么我们如何在对它的需求和恐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当然,处理金钱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改变我们的需求系统——也就是限制我们的欲望。毕 竟,富有与否是相对而言的,欲望较少的人远比欲望较多的人富有。

有趣的是,强调清心淡欲、生活俭朴是世界上很多宗教的共同主题。真正的自由,按照很多 宗教教义的说法,在于没有物质欲望;人们一文不名时更自由——而且确实更富有。

让我们富有的是我们所拥有的能力和智慧。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人们度过生命的最好方式 就是获得智慧和真理。物质生产和消费本身不是严肃的目的,只不过是获得更加重要的东西 的手段。苏格拉底认为,充实生活的挑战就是专注于构建友谊,创建真正的社区归属感,追 求有意义的东西。

03.

幸福需要“有人可爱”

中国有句古话说,幸福包括三样东西:有人可爱,有事可做,有梦可追。这一说法很有道理。 生活中要有爱、有希望,还要有事可做。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也有类似的想法,在他看来,心理健康的两大要素,就是爱的能力和工 作能力。不幸的是,因为弗洛伊德是工作狂,所以他不知道,玩耍也是人类天性的一个必要 部分。我们天生好奇、喜欢探索,从试验、尝试新东西的小孩子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 点。感觉工作就像玩耍的人,确实非常幸运。

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有人可爱”,我们对这个人怀有亲密感,信赖这个人。我们经历的第一个 亲密关系是与父母的关系,后来,其他家庭成员加入进来: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等。随着 年龄的增长,我们还有朋友、配偶以及孩子。和这些人待在一起是幸福等式的重要部分。

幸福需要与人分享,与人分享幸福,幸福就会加倍;私藏幸福,幸福就什么也不是。幸福的 秘诀就是能从别人的快乐中找到快乐,就是想让别人幸福。

为了体验真正的幸福,我们需要忘掉自己,因为自我中心和幸福是水火不容的。我们需要慷 慨而不是自私,我们需要关心他人。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把阳光带到别人的 生活之中时,我们也能收获灿烂。即使最不起眼的事情也能制造幸福,例如一个微笑,一个 拥抱,一句发自肺腑的“谢谢”。这些细小的举动,能让给予者和接受者都觉得欣喜。

人类天生具有关系需求,人类的人性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得以体现,在作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 时得以体现。

没有人能在孤岛上独自生存,鲁滨逊只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依恋需求不仅指“希望与他人 保持亲密关系”,也指“能从分享与肯定中获得快乐”。如果依恋的对象扩大到一个群体,依 恋需求就变成归属需求。

依恋和归属都能通过肯定个体的自我价值、提高个体的自尊而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有密友、 有爱人、归属于某个群体,是作为人所必需的。它们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关键,也是幸福的关 键。

04.

你把现在抵押给了未来?

即使我们拥有爱人,但如果我们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我们也不会幸福。达到平衡,说起来 简单,做起来难。我们可能在工作场合遇到很大的压力,因为很多公司的企业文化,都是漠 视家庭的重要性的,所以那些压力不仅影响到员工本人,而且影响到员工的家人。

除了这些压力,我们往往还会自寻烦恼,比方说,想方设法打倒竞争对手,让自己的职业发  展迈上新台阶。而且,如果我们把幸福等同于成功,那么,我们就会牺牲生活的其他方面。

我们大多数人都擅长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这加剧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不平衡。我们哄骗自 己相信“我们兼顾得很好”。

例如,当被问到花多少时间陪家人时,大多数人会给出远远超出实际时间的答案,尽管他们 不一定是有意歪曲事实。即使那些清楚自己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工作上的人,也会安慰自己 说,非工作时间“质量好”。

他们也许想要说服自己,重要的不是陪伴家人的时间长短,而是时间的质量。但是,他们真 的相信这些话吗?他们的家人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我经常听人说,他们现在努力地工作,是为了妻儿“日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当“日 后"到来时,妻子已经不在了,而孩子也变成了陌生人。为了家庭的未来,为了家人日后的 幸福,他们忘我地工作,结果落得个不好的下场。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时刻,这些时刻一旦过去,就再也不会回来。生活不是演习,是实战。 如果我们想与家人一起享受生活,就要在今天享受,而不是明天。

很多人想通过近乎疯狂的努力,达到经济上的目标,具有这种情结的人,就像踏车上的老鼠, 欲罢不能。最初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新的需求又出现了。

他们想要更大的房子、更高级的跑车、更特别的凉亭。他们的欲望日益膨胀,却没有意识到, 幸福是买不来的。他们喃喃低语:“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放下工作;要不了多久,我就会去 做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这些人把现在抵押给了未来。

05.

死亡,因自然而不朽

《创世纪》这本书说:“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也将归于大 地。

我们的祖先从未忘却这一事实。很多原始文化里,存在的轮回、生与死、肉体与灵魂、阳间 与阴间,都是由对死亡的思考演化而来的。

全世界的农耕民族都像掩埋种子一样,将死者埋入大地,希望死者能够以各种方式重生,在 某个女人的子宫里生根发芽,或者投胎成某种动物。

自然可以被看作一个不朽的体系,而且,大地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而是从子孙那里 借来的。人类只是天地万物的一分子,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我非常喜欢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我趟过很多河流,穿过很多森林,越过很多草原, 翻过很多高山。每次爬到山顶,俯视下面的风景,那些自然风光让我有一种归属于大自然的 感觉。

对很多人而言,被山川、河流、森林、溪水、海洋环绕,是生与死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死 后回归自然,被看作自己和他人生命永久循环的一个阶段,一种重生的方式。每当夜幕降临, 黑夜笼罩我们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死亡;但是,每当清晨出现第一缕晨光时,一切好像又 复活了。所有的衰败,都掩藏着新生。

有这种自然观的人,不会把死亡看作终点,而是中转站。

另外一些人的观点则更现实,他们知道自己人生的结局。对他们而言,人生不过是短暂的旅 行。有一句话很适合他们,那就是“旅途就是全部,终点什么也不是”。

和所有人一样,我们终究会死,如果我们最终能够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就会认识到生命的脆 弱性,珍视每时每刻,但愿,我们认识到世事无常后,会深深同情人类。但是,这种实用主 义并非意味着藐视死亡。我们需要尊重悼念仪式,不管我们活在什么社会,我们都需要专门 的仪式帮助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送行。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真正拖垮你的,是“内耗思维”

    有时候,所谓的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患得患失,会举步难行;过分在意,注定心力交瘁。 这种内耗的感觉就如同总有两个小人在内心打架,每天什么也没做,却身心疲 惫。 轻装上阵,从拒绝这三种内耗开始。 01. 精神内耗 有这样一个深刻的故事。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总认为生活会出现乱子,所以他出门 时,即使是…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15
  • 什么是内卷?这7种情况讲透了 作者丨邱小海

    内卷告诉我们,表面的精细、复杂、讲究不等于高级,更不等于先进,那只是一种自欺欺人 的假象,一种黑暗中无知的消耗,一种悲哀的精神寄托。 01. 内卷又火了 这是华为内部论坛很火的一篇文章。 内卷这个概念的内涵很丰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普及和传播知识,我参考了相关 的信息,把我个人的粗浅理解奉献给朋友们。 内卷involution,&…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12
  • 哈佛大学的10个快乐习惯丨活在当下,探寻生命的意义

    当我5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当我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 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是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约翰 · 列侬 01. 要学会感恩 让自己变慢脚步,看看你的四周,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人行道上淡紫色的花,美丽 的日落,洗去你一天疲惫的淋浴,伴侣眼中的笑容。 当你的…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26
  • 如何做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是革命家、政治家,但更是思想家、教育家,是引领古老中国拥抱现代文明的关 键人物。他只活了56岁,却留下了数千万字的著述,这是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奇迹。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是1922年梁启超先生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场演讲,虽然已经过去近 100年,时代也变化了很多,但是细细读来发现,那时候青年们碰到的问题和我们现在 的问题没有什…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92
  • 尼采:做自己的四个方法

    对尼采来说,19世纪在两项发展的冲击下蹒跚前行:大众民主和无神论。对于这  两种挑战,尼采制定了一些极好的、实际的解决方案——我们的时代也可以从他的 方案里学到一些非常实用的东西。 1844年,弗里德里希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出生…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13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