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

文|朱光潜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 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 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 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 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 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

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 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 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  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  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  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  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  空所以不灵。

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 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 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进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 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 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 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

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 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 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现在姑且就一时所想到的写几句给你看: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诗,作者姓名佚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陶渊明《时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目送飘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稽叔夜《送秀才从军》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摩诘《赠斐迪》

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 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

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 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朱光潜|著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有些事,亲自去做才算数 作者|叔本华

    作者|叔本华 原题《论人生的不同阶段》 成年人从其生活经验中获取的东西,即他所具有的不同于少年或青年看待世界的那种方式,首先是一种坦诚直率,或不著偏见。 此时,他把事情看得非常简单, 一是一,二是二;而对少年和青年人来说,现 实的世界,却被那些由他们自己造就的胡思乱想、遗传偏见、奇怪念头所伪装 或歪曲。 经验为我们做的…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19
  • 什么是“元宇宙”?哲学上如何思考?

    来自丨中青报 · 中青在线 全世界似乎都在谈“元宇宙”。 但围绕于此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面向这个充满想象的未来世界,应该 张开双臂加速奔跑,而且已有人做出起跑的姿势;也有人认为,“元宇宙”走红就是一场资本 炒作,是某些企业对曾经失败的技术投资所进行的一场挽救。 到底什么是“元宇宙”?它为什么突然火了?…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10
  • 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作者|德里达

    作者:德里达 01.逻各斯中心主义 德里达的哲学生涯是从批判胡塞尔的“自我”哲学开始的。胡塞尔认为,语言是意识的现象, 语言符号和自然标记有着根本的区别,语言符号的意义在于表达意向。德里达说,胡塞尔“相 信意义的一种前表达和前语言的层次,相信这种层次时所揭示的”,在现象学还原的意识内 部,“表达是内在化过程”,意义是“灵魂的孤独生活”,或自我的“独白”。现象…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36
  • 人若不死,又将如何?关于爱欲、时间与死亡的哲学追问

    作者:黄裕生 对于人类而言,不管个体间的生命轨迹多么不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归宿,那就是终结。人, 是会死的。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命运。 对于这个命运,没有人能够抗拒,然而,又几乎没有人没有抗拒过。克服死亡,抗拒会死, 即便不是所有人的追求,也是许多人的向往。人们是如此不愿面对死亡,接受会死的命运, 以至害怕死亡,逃避死亡,厌恶死亡,…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35
  • 终其一生,人都被各种制度囚禁

    作者丨卢梭 01. 我们都受益于这三种教育 我们生来柔弱,所以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无助,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愚顽,所以需要理 智。我们出生时所缺乏的一切,我们长大成人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教育的馈赠! 我们的这种教育,或是源自自然,或是源自人,或是源自事物。我们的身体与能力的内在发 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0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