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盲目的勤奋并不是美德

作者|尼采

一个人的美德之所以被人称赞,并不是由于这些美德对其本人的影响,而是由于这 些美德对社会、大众的影响。从古至今,人们在颂扬美德的同时,很少会有“无私 的”、“非自我本位”的心态!

似乎人们在潜意识里非要看到美德(诸如勤勉、服从、纯洁、虔诚和公正等)对具 有它的人造成伤害不可。美德既是这些人强烈的本能欲望,同时又受到理性的限制, 无法与其他的本能欲望保持均势。如果你真正具备了某种完美的道德(而不仅仅是 一种对道德的向往),那么,你注定要成为这种道德的牺牲品!然而,你反而会因 此受到最亲近者的褒奖呢!

一个勤奋的人会得到人们的称颂,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忽视了这个人因为过度勤奋 而在视力、思维及创意方面所受到的损害;

人们对一个“鞠躬尽瘁”的青年表示出敬重与惋惜之情,他们这样评价:“失去一 个最优秀的人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为牺牲是必要的,尽管觉得惋惜, 但更加值得惋惜的是个人的想法、甚至个人对自身的维持与发展完全违背了服务于 社会的宗旨!”

人们之所以惋惜这个青年,并非他本身之故,而是他的亡故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 的损失,社会也由此失去了一个屈从的、大公无私的所谓的“老实人”的工具。也 许我们会想,如果他在忘我地工作时能照顾好自己,活得长久一些,这样是否对社 会更有益呢?当然,这个益处早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不过在他们看来,另一个益处 更高、更长远些,那就是,虽然一个人牺牲了,但他勇于牺牲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存 了下来!

可以说,美德中包含一种工具的性质,而褒扬美德实际上就是在褒扬工具的性质。 因此,从一方面来说,美德中存在着一种不受个人整体优势的控制、非理性、盲目 的本能欲望,也正是由于它的非理性,才使得个体转变为整体的职能成为可能。

简而言之,颂扬美德就是颂扬其对个人的损害,也就是颂扬那种剥夺了人的最宝贵 的自我本位和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力量的本能欲望。为了使人们的行为习惯都符合 道德的要求,就必须降低美德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的可能性。而实际上这样的结合 的确已经存在了!

举个例子来说,尽管勤奋是一种美德,可是盲目的勤奋不但会成为甘愿当工具的人 的典型美德,也被当成一种发财、成名的途径和医治无聊、情欲的特效毒药,然而, 人们却将勤奋所带来的极大危害紧紧地隐瞒了起来。

我们所说的对人的教育,实际上是试图通过一系列好处将人们吸引过来,从而使他 们形成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一旦这样方式成为了习惯,甚至是本能与激情, 那么就必然会有损个人利益,而“有益于大众”。

盲目的勤奋所导致的名利双收经常可以见到,但是同时却也剥夺了个人肌体器官的 灵敏;人们在享受它所带来的名利以及得到了抗御无聊与情欲的手段的同时,也使 感官逐渐迟钝,使心灵在面对新的刺激时失控。 (我们这个时代是所有时代中最忙 碌的,因为知道现有的勤奋和财力不会有太大的进展,所以只能靠加倍勤奋以期获 得更多的财富;许多伟大的人物通常是付出多,而收获少!相信我们的孙子后代也 将会这样!)

对人的教育的成功必将使个人的种种美德有益于公众,但却不利于个人的最高目 标,这样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个人精神的苦闷和先天夭折。

对无私奉献、行善积德的人的赞美,实际上就是对那些没有将自己的力量与理性用 在保存、发展、提升和促进自身以那些企图扩张权势的人的赞美,这种人从来都先

为别人考虑,与世无争,然而人们对他们的赞美绝对不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忘我的精 神!“最亲近者”对无私的赞美源于他已经从中得到了好处。

如果觉得自己“无私”,那么就应该努力阻止那些损害个人利益的倾向发生,更重 要的是大声宣布自己的无私;然而他并没有对无私称道!这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  题,那就是时下正受推崇的道德的矛盾所在:道德的动机与原则事实上是背道而驰 的!用来证明道德的东西反过来受到了道德标准的反驳!

这句“你有舍弃自己,成为牺牲品的勇气。”应该由情愿舍弃个人利益的人来说, 即使这样种“个人应作牺牲”的要求会带来自身的毁灭,但似乎这样才不致与他的 道德标准相悖。事实上,如果最亲近者或者社会为了公众利益而对利他主义大加赞 许,这时,一定会有人站出来反对,他认为:“你应该在对无损他人利益的前提下 寻求自己的利益。”

这样看来,“应该”与“不应该”都是别人说的。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尼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

    作者「尼采 01. 在行动中抛弃 “别干这个!你就死心吧!战胜你自己吧!”这一类道德说教真讨厌;使我称意的 道德是促使我干某事,从早到晚不要考虑别的,不要有别的梦想,只是重复做这事, 要专心致志,尽可能独立完成! 凡是这样生活的人,他就一个接一个地抛弃不属于这生活的东西,今天眼看这个、 明天眼看那个与他告别,犹如轻风拂动树梢时纷…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43
  • 如何理性愉快地度过一生?

    查理 · 芒格 | 著 01如果你想获得某样东西,那就让自己要配得上它正确的爱应该以仰慕为基础只有你自己 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有所进步不断学习各学科最重要的知识点,并不断实践它们 02隐藏你的睿智,直到别人发现要拥有跨学科的心态,炼成自己的思维框架要想更好解决 问题,尝试学会逆向思考 03 摆…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19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单身生活?

    作者|克里南伯格 01.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但终归是孤独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已然自给自足而无需分享获益的人,与野兽或神无异。”1参见其第一卷:http://www.chaoren.club/8562.html 。“城邦作为自然的产物,并且先于个人,其证据就在于,当个人被隔离开时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就像部分之于整体一样。不能在社会中生存的东西…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34
  • 一张表读懂中国古代哲学史

    先 秦 - 明 清 编辑排版@超人文史哲   更多文章请前往微信公众平台@超人文史哲 回复“干货” 先秦哲学 人 物 思想 孔 子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周礼 仁学:克己复礼;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为仁由己不由人;己欲立而力人, 己欲达而达人;仁者…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35
  • 自恋型人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丨陈赛 “自恋” (narcissism)  这个词其实是来自西方的词语。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原来很少谈 到一个人的自恋,我们的文化好像更讲究人要谦卑、要虚心。那些过于肯定自己、凸显 自己的人往往是跟我们的文化传统相冲突的。所以“自恋”在我看来,是一个新问题。 最近这些年来,自恋似乎成了越来越明显的一个心理现象。人们对自己的外…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0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