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帮我节省了许多开销 作者|叔本华

大家都能看出,行为越是高尚,所能收获的乐趣就越饱满。乐趣总是涉及个人力量的使用,幸福就存在于一连串的乐趣的重复中。

比起另外两种基本的生理的乐趣来说,感觉的能力带来的乐趣占据了更高的位置——同样是存在于世,人类的感觉能力远远大于动物,使得人有别于其他动物,存在的地位更为高级。感觉的能力表现为精神力量,它使我们能够获得必须依靠思想才能得到的乐趣,也就是所谓的智力乐趣。可以说,越有思想,乐趣越多。

普通人对任何事情产生兴趣,是因为这件事刺激到他的意识欲望,也就是说对他而言这是一 件有切身兴趣的事。但是持续的刺激未必总是好的,也会带来痛苦。

比如打牌这项看似风雅的流行娱乐,就可以提供刺激,但也只能提供一些微小又短暂的刺激,让那些真正且永恒的痛苦暂时得以麻痹——说到底打牌就是对意识欲念的一种隔靴搔痒。

一个人若是智力发达,就能够毫无杂念地对纯知识方面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这样的兴 趣对他来说才是必需品,有助于让他远离痛苦,并让身心灵感到祥和喜乐。

普通大众的生活,让人们醉心于各种满足个人安逸的渺小福利,却不得不对抗由此而生的各 式不幸与苦难,旷日持久地挣扎其中;一旦停止为实际生活操劳,人们被打回原形,只能依靠自身内在时,人生就会被不堪忍受的无聊包围,如同行尸走肉,只有疯狂的激情才能稍微 点燃死气沉沉的生活。

被赋予了高度精神力量的人,过着思想丰富、多姿多彩、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意义的人生,其 自身就承载着最高尚的乐趣之源。

他的头脑只为有价值、有趣味的事物所吸引,他想要的外界刺激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自对人生,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伟大成就的思索——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享受世上的杰作,只有他们才能透彻理解并深切感受到这些杰作的伟大之处;也只有对他来说,那些曾经伟大的人和事才真切地存在过;也只有他才感受到了他们的吸引,其余的人不过是偶尔的过客而已,或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

这类聪明人的典型特征还包括他比别人多了一项需求,那就是对阅读、观察、研究、冥想和实践的需求,简而言之,他们需要不被打扰的闲暇。

伏尔泰说得好,“没有真正的需求,就没有真正的乐趣”。

因为怀有需求,譬如想要欣赏大自然的风景、文学、艺术等美好的事物,所以能享受乐趣; 而对大部分人来说,即使被美景包围,也视而不见,感受不到乐趣——这就好比是我们要如 何期望一个老朽之人坠入爱河呢?简直是徒劳的。

在思想智慧方面享有禀赋的人,除了日常的个人生活之外,还享受着精神的生活,并且逐渐 将精神生活作为唯一的真正的生活——实际上,日常的个人生活不过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只 是获得精神生活的一种手段而已。

很多人过着浅薄、空虚和充满麻烦的生活,甚至将这样一种庸庸碌碌的生活视为人生目标。 而对于那些聪明的人来说,会始终把对精神的追求放在其他一切追求之上:通过内在和知识 的持续提升增长,生活的境界逐步提高,使之越来越连贯,并具有恒久的强度与统一性,就像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逐渐成形。

与之相较,致力于追求个人舒适的人生,或许其宽度确实得到了拓展,却无法加深深度。可 惜的是,这种所谓的“现实生活”对大众来说就是人生的目的,却不知道自己终此一生无非是 做了一场可怜的表演。

每天的日常生活,若没有激情来驱动,就十分平淡乏味;而如果有激情,又很快会变得痛苦。 只有那些思想禀赋超群的人才是幸运的,他们的智力超出了意识欲望所需,能够在日常生活之外,同时享有精神的生活,没有痛苦且妙趣横生。

享有精神生活,只依靠闲暇(意即,当智力无需由意识欲念来驱使的时候)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真正充足的力量,摆脱意识欲念的拘囿,才有资格从事纯粹的精神活动。

恰如塞内加所言,“无知的玩乐也是一种死亡,相当于活死人之墓”。

根据每个人思想能力程度的不同,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生活可以无限发展没有止境——小到收 集昆虫标本,观察鸟类,研究矿石、硬币之类,大至创作诗歌或哲学作品,收获思想的最高 成就。

精神生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无聊,还可以使我们免遭无聊的坏影响——将自己的幸福全 部寄托在客观外在世界的人们,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幸、损失,甚至穷奢极欲带来的影 响,其中还包括交友不慎导致的烦恼。

唯有精神生活可以保护我们远离这些危险——譬如我的哲学虽从未带给我实惠,但是却帮我 节省了许多开销。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如何做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是革命家、政治家,但更是思想家、教育家,是引领古老中国拥抱现代文明的关 键人物。他只活了56岁,却留下了数千万字的著述,这是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奇迹。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是1922年梁启超先生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场演讲,虽然已经过去近 100年,时代也变化了很多,但是细细读来发现,那时候青年们碰到的问题和我们现在 的问题没有什…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91
  • 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

    陈先发在复旦大学2018开学典礼的演讲:不做“空心人” 亲爱的同学们: 祝贺你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成为新一代复旦人。希望在你们身上。 今天凌晨五点多钟,我独自在校园走了很久,感受到一种特别而久违的宁静、肃穆。我 知道这宁静和肃穆,在世上任何别的地方,都永不可被复制,它封存于我心底,瞬间被 这熟悉的一草一木激活了。 站在3108阶梯教室前…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05
  • 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作者|谢利 ·卡根 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培养清晰而又说服力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提升创造力和原创力 数年前,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 ·吉尔伯特 (Daniel    Gilbert) 来耶鲁做讲座。他当时 介绍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来研究情绪如何影…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24
  • 叔本华:为什么幸福的婚姻并不多?

    作者 | 叔本华 性的关系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任务。它是人类一切行为或举动不可见的中心 点,戴着各色各样的面罩到处出现。爱情事件是战争的原因,也是和平的目的;是严肃 正经事的基础,也是戏谑玩笑的目标;是智慧无尽的泉源,也是解答一切暗示的锁匙— —男女间的互递暗号、秋波传情、窥视慕情等,这一切无非是基于…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85
  •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罗素

    工作应该被看作是幸福的源泉,还是不幸的源泉,尚是一个不能确定的问题。 确实有很多工作是非常单调沉闷的,工作太重也总是令人痛苦的。然而,在我看来,假  使工作在数量上并不过多的话,即使是单调的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比无所事事要好。 按照劳动的性质和劳动者的能力来说,工作确实可以分为各种不同层次,从仅仅是沉闷 的放松到最深刻的快乐。…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12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