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10个快乐习惯丨活在当下,探寻生命的意义

当我5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当我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 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是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约翰 · 列侬

01.

要学会感恩

让自己变慢脚步,看看你的四周,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人行道上淡紫色的花,美丽 的日落,洗去你一天疲惫的淋浴,伴侣眼中的笑容。

当你的感恩之心能够欣赏生活的美,思考和祝福,你自然就充满了幸福感。

02.

明智的选择自己的朋友

根据哈佛的研究,影响个人幸福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人际关系。所以如果你想变得开心 的话,要和价值观相近的人在一起,他懂得欣赏真实的你,让你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快 乐,有意义。

03.

培养同情心

Cultivate compassion

当我们代替别人,站在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更能用同情心,客观有效地处理问题。 生活中就会少一些冲突,多一点快乐。

同情心,只和个人的品质和意愿相关。

04.

不断学习

学习让我们保持年轻,梦想让我们充满活力。当我们看一部优秀的电影时,我们经历了 别人的人生;当我们阅读先贤们的伟大作品时,我们汲取的是他们一生思想的浓缩。

当我们运用大脑进行深度思考时,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会让我们变得更开心和满足,并 且我们很难想起不开心的事情。

05.

做你想做的事情

既然我们成人生活的三分之一时间都在工作,那么做我们想做的事对我们的整体辛福感 就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现在不能做你想做的事情,那就试着培养一个你喜爱的兴趣,或 者在你现在的工作中寻找快乐和意义。

一个没有业余爱好的人,注定是个无趣的人。

——夏洛克 ·福尔摩斯

06.

活在当下

你感到沮丧和懊悔,是因为你活在过去。你感到担忧和焦虑,是因为你活在未来。只有当 你活在当下时,你才可能感到满足、开心和平和。

已经失去的无法追回,尚未发生的不可预知。请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

07.

要经常说谢谢

对生活中的祝福要学会欣赏。向那些让你生活变好的人,无论或大或小,表达出你的欣赏 之情也同样重要。

08.

学会原谅

憎恨和生气是对自我的惩罚。当你释怀的时候,事实上你是在对自己施以善意。最重要 的是,学会原谅自己。每个人都犯错。只有通过我们的错误,我们才慢慢学会如何成为 一个更强大,更好的人。

09.

竭尽全力,然后交给命运

没有完成的方案和不断的失败,将不可避免地削弱你的自尊。但是,竭尽全力后获得的 满足感一定是最强的。当你放弃的时候,你已经被自己打败。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努力到需要拼天赋的程度,因为天才毕竟是极少数。有时候我们很努 力做一件事情,却总还是事与愿违。做最好的自己,然后把剩下的交给上帝。当你尽了 全力,你就没有遗憾了。

10.

找到你生命的意义

人类是观念的动物,我们怀有怎样的观念,就会践行怎样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如果不关心自己存在的意义,不晓得自己生命的目的,那么他的生活必定是浑浑 噩噩、得过且过的。这样的生活不可能快乐,这样的人生也注定得不到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为什么人类有资格追求幸福,而动物却不能?如何才能得到幸 福……对于这些关终极意义的问题,你必须有自己的答案——尤其是一些“唯心”的答 案。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罗素: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文 | 罗 素 工作应该被看作是幸福的源泉,还是不幸的源泉,尚是一个不能确定的问题。 确实有很多工作是非常单调沉闷的,工作太重也总是令人痛苦的。然而,在我看来,假使工 作在数量上并不过多的话,即使是单调的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比无所事事要好。 按照劳动的性质和劳动者的能力来说,工作确实可以分为各种不同层次,从仅仅是沉闷…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00
  • 罗素:如果世界大战再次爆发,绝不可能有任何赢家

    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罗素 当涅瓦河畔的炮声响起,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种目光掺杂着好奇和钦佩。 就像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一样,高尚的苏维埃理想,拥有 无穷的魅力。一时之间,国际上无论左派还是右派,几乎全都步调一致, 对苏维埃俄国给予了热情的颂赞。 令人尴尬的是,苏…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59
  • 哲学家对僧侣的18个灵魂拷问

    哲学家是指法国法兰西学院院士让-佛朗索瓦.何维勒,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他的儿子马修.理查德获得博士学位后,突然决定放下这一切,到遥远的国度,披上袈裟,削发为僧。 马修的决定并不是因为他遭遇到什么困境,而是他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01.为什么要出家? 哲学家:我想知道你什么时候做的这个决定? 僧侣: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介绍喜马拉雅修行…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200
  • 逻辑学在中国遭难

    作者|关敏 逻辑学是教人如何正确地思考和表达的科学。 1930年代,逻辑学相继取得了三个划时代的成果(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塔斯基形式语言 真理论、图灵机及其应用理论),为现代逻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现代逻辑 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逻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1970年《大 英百科全书》目录卷的科学分…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313
  • 有些事,亲自去做才算数 作者|叔本华

    作者|叔本华 原题《论人生的不同阶段》 成年人从其生活经验中获取的东西,即他所具有的不同于少年或青年看待世界的那种方式,首先是一种坦诚直率,或不著偏见。 此时,他把事情看得非常简单, 一是一,二是二;而对少年和青年人来说,现 实的世界,却被那些由他们自己造就的胡思乱想、遗传偏见、奇怪念头所伪装 或歪曲。 经验为我们做的…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9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