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两大苦:物质匮乏,精神空虚

作者 |叔本华

你锋芒毕露,这是你的弱点,你像把无鞘刀,锋利,但好刀应在刀鞘里。 ——黑泽明

一般人把身外之物当作人生的幸福来源,希望从财产、社会地位、妻室儿女、朋友或是社会 那里得到幸福,所以当他失去这些东西或是发现这些令他失望的时候,他的幸福基础就崩塌 了。换句话说,这个人的人生重心随着每一次心血来潮而不停改变,完全不在他自身。倘若 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就可能是今天在乡下别墅消磨时光,明天在买马,或宴请朋友,或旅行 ——总之,他过着奢侈的生活是因为他只能从追求外在乐趣中获取满足,就像失去健康的病

人,期望在各种汤药中重获力量,却不试着去发展他自身的生命力,而恰恰这才是他幸福的 真正来源。

撇开极端的类型先不谈,让我们来看看比较居中的一类人——他们也许没有傲人的思想力, 但又比泛泛之辈要多一些精神的追求。

一般来说,这样的人会对艺术有一点业余的兴趣,或对科学的某些分支感兴趣——譬如植物 学、物理学、天文学、历史,能在这类研究中发现莫大的乐趣——当幸福的外在来源枯竭, 或不能满足他的时候,他会通过这些研究来自娱自乐。

像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说,他的人生重心,部分在于他自身。但是,对艺术有浅薄的兴趣, 与自发的创造是截然不同的;而对科学的业余追求则容易流于表面,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

人不能把自己全然地等同于诸如此类的追求,也不能让自己的整个人生完完全全被它们渗  透、填满,以至于对其他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唯有我们称之为天才的那些人,拥有最高 的智力水平与思想禀赋,方可达到这种强度,将其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某个主题上,将 对人生作的思索以诗歌或哲学的方式呈现,力求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因此,对于天 才来说,不被外界打扰地忙于自己的思想和作品,这样的需求十分迫切。他们乐于独处,闲 暇是求之不得的恩赐,其他一切都是多余的,甚至是负担。唯有这类人的人生重心才可以算 是完全在自己身上。这些罕见的人,不论他们的性格有多优秀,都不会像其他人那样,对朋 友、家庭和一般的社会团体展现出过多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即便失去外在的一切,他拥有 的自身内在,也会让他得到安慰。疏离和孤独是他们的特质,尤其是当其他人从未真正切实 地满足过他们时,这种特质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总的来说,这类人天赋异禀,他们也逐渐 习惯了被当作异类游走在人群中,并在思考普通人性时会使用第三人称的“他们”,而不是第 一人称的“我们”。

由此看来,天生被赋予了精神财富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的确,主观意识对我们的影响,远 比客观事物的影响要大——不论客观是什么,都只能间接影响我们,而且还必须得通过主观 意识才能发挥作用。卢奇安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真理,即“灵魂的财富是唯一真正的财富,其 他的财富都伴随着更大的烦恼。”

内心富有的人对外界别无所求,他只要求保有不被打扰的闲暇,用来培养精神并完善智慧, 从而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可以做自己。倘若他注定要在整个人类历 史中留下烙印,那么对他来说,幸福或者不幸福,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他是否能够 完美地挖掘、发挥他的才能,并完成自己的杰作,其他一切皆微不足道。

各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都将不被打扰的闲暇视作最宝贵的东西,其价值堪比一个人本身的价 值。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存在于闲暇中。”第欧根尼 ·拉尔修则宣告:“苏格拉底称赞闲暇 是最美好的财产。”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总结说,“献身于哲学研究的人生 是最幸福的人生”;或者如他在《政治学》中所说,“任何力量,且不论这种力量是什么,只 要能得到自由发挥,就是幸福的。”这一点跟歌德在《威廉 ·迈斯特》中所说的一致:“天赋 异禀的人注定要使用他的天赋,并从中获得至高的快乐。”

但是寻常老百姓很难拥有不被打扰的闲暇,因为这并不属于人的本性。普通人常见的命运就 是将生命耗在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奔波上——为了求生而挣扎度日的人,很难有什么高尚的 精神乐趣。基本上人们很快就会厌倦不被打扰的闲暇。如果没有虚假的目标来促使其忙碌的

话,这闲暇就会变成负担,只好用各种各样的玩乐消遣或爱好来打发时间;到最后闲暇甚至 反倒变成痛苦,就像某句谚语所说:“无所事事,就会躁动不安。”

当精神禀赋、智力程度远超过一般人的水准时,看起来也会是不正常且违反自然的。但如果 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么这个人就是幸福的,他反而会想要那种其他人认为是负担,甚至 是有害的不被打扰的闲暇,否则他就会像被束缚的双翼飞马珀伽索斯一样快乐不起来。

如果外在的、不被打扰的闲暇,和内在的、伟大的智力禀赋,这两个特殊的条件恰好凑在一 起,刚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那可真是最大的幸运。被命运如此眷顾的这个人可以过一种 更加高级的生活,免遭人类两大痛苦根源——物质匮乏和精神无聊——的折磨;不用再承受 为生存而努力挣扎之苦,也不用忍受长时间的闲暇造成的无聊之感——人生这两种痛苦唯有 相互中和,人们才能摆脱困扰。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作者|谢利 ·卡根 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培养清晰而又说服力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提升创造力和原创力 数年前,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 ·吉尔伯特 (Daniel    Gilbert) 来耶鲁做讲座。他当时 介绍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来研究情绪如何影…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24
  • 人民需要思想,而不仅仅是娱乐

    作者|赵汀阳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01. 为什么思想必须严肃? 目前这个社会似乎有一种集体性的对人民的误解,即以为人民只需要娱乐而不需要思想。事 实上正如很容易观察到的那样,当下的精神生活主要是娱乐明星、都市写作和体育,这样轻 浮的堕落是令人吃惊的。 它让我想起心理学家斯金纳说过的:一旦社会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社会就会鼓励娱乐和体&n…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08
  • 关于中国哲学的辩护——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

    作者|俞宣孟 俞宣孟,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9年评为研究员。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 研究所所务委员会主任、总支书记。 01.挥之不去的隐忧 数年前,中国学界出现了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说法,这个现象有点奇怪。 自从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不久,胡适、冯友兰等先生就先后写出了中国哲学史,这表明,开始 的时候人们对于中国有…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45
  • 逻辑学在中国遭难

    作者|关敏 逻辑学是教人如何正确地思考和表达的科学。 1930年代,逻辑学相继取得了三个划时代的成果(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塔斯基形式语言 真理论、图灵机及其应用理论),为现代逻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现代逻辑 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逻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1970年《大 英百科全书》目录卷的科学分…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30
  • 蒙田:做人不应该疯狂追求情欲与利益

    做人不应该疯狂追求情欲与利益。我年轻时爱情来得太快我就抵制,有意安排得不太愉 快,以免沉湎其中,最后完全听从爱情的摆布。其他场合遇上精神过于亢奋时我也如法 炮制。感到心像喝了酒似的跃跃欲试以求一醉时,我偏偏违反心意去做。我赶快逃避, 不让自己过于纵情欢乐,以免要收回心时头破血流。 人的心灵糊里糊涂,看不透事情,坏事没有把它们害个…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9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