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德国唯理主义的发展
第一章 莱布尼兹
第一节 德意志文化的兴起
在十八世纪以的几个世纪里,德国哲学没有什么进步。宗教改
革以后无聊的神学争论和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不利于科学
和哲学的发展。在英国产生莎士比亚、培根、密尔顿和洛克以及在
法国产生蒙田、高乃依、拉辛、莫里哀、二斯噶和笛卡尔的那个时
期,路德故国的文化正处于低潮。德国语言本身作为一种学术工具
的作用,似乎已经消失了。富贵的阶级说法语,学者仍然用拉丁文
写作,只有普通人使用祖国的语言。法国文化通过无数的宫廷而传
入,这些宫廷仿效法国的繁文缛节,模仿法国的风格。随着德国在
365 领土上分裂成独立的侯国,民族主义精神衰落,德国人对德国这个
名称感到羞耻。象在英国和法国一样,大学不传播近代思想,新的
科学和哲学是在大学以外成长的,受到有文化的上流社会的鼓舞。
德国新文化最初的伟大代表有:萨姆艾尔·普芬多尔夫(1632-一
1694年),提倡自然法的理论;克里斯钦·托曼济厄斯(1655—1723
年),首先用德文印发周刊,并首先在莱比锡大学用德文授课;莱布
尼兹以数学、法学和哲学而闻名。特席尔思豪森(1651—1708年)同
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相应和,赞同数学方法,但是,他认为一切演
绎都必然从经验事实开始,并在经验中得到证实。所有这些思想家
都是德国近代思想的先锋和启蒙思潮的前驱;启蒙思潮已经开始
在英法播下种子,还注定在莱辛、哥德和康德的祖国取得丰硕的第四箱 德国唯理主义的发展
403
收获。
第二节 思考的问题
笛卡尔假定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原则,即物体和精神,它们本质
的属性分别为广表和思想。斯宾诺莎树立起一个普遍的实体,他认
为这个实体既有广表,又能思维。这两个哲学家都把物理和精神领
域看作是绝对封闭的体系,只有这一差别:笛卡尔肯定在人类头脑
的一小点上,二者之间有相互作用。在物质一边的一切事物都从
物理上予以解释:在他们二人看来,物质的宇宙是一架机器。近代
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承袭了这种机械的解释。不过,在大多数
大学占统治地位的哲学-神学的经院哲学,强烈地反对这种观点,
并谴责它是未能说明宇宙中神圣目的的无神论。象他的前辈一样,
莱布尼兹在大学里熟知经院哲学的形而上学,青年时期,信奉新教
经院哲学家传统的宇宙观。但是,他研究了近代哲学和科学,特别
是他发现了微积分,这使他的思想有很显著的进步,还使他想到必
须有一种理论,正确地对待近代科学和哲学的成就以及基督教-经
院哲学中有价值的因素,总之,必须有一种体系,调和机械观和目
的论、自然科学和神学以及近代和古代哲学。他的老师、耶拿的数
学家魏格耳,使他确信这样一种思想的真理性,这种思想一直是他
后来努力建立的宇宙观,即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式的和谐的宇宙观
的基础和指导原则。他从未放弃这种观点:宇宙是一个由数学和逻
辑原则所统率的诸和的整体,因而数学和形而上学是基本的科学,
论证的方法是真正的哲学方法。
哥特弗利德·威廉·莱布尼兹(1646--1716年)生于莱比锡,
在莱比锡、耶拿和阿尔特多夫等大学学习法律、哲学和数学,二十
岁时从阿尔特多大获得法律博士学位。他的老师当中有著名的克
36E404
第三编 近代哲学
里斯欽·托曼济厄斯的父亲、亚科布·托曼济厄斯和魏格尔。他曾
旅居马延塞(1670—1672年),从事修改选帝侯职位的法律程序,又
作为外交使节去过巴黎(1672—1676年),后应召到汉诺威任宫廷
顾问和图书馆馆长,1716年逝世前他一直担任这样的职务。
他的著作大部分是用拉丁文、法文和德文写的发表于学术刊
物上的短篇论文,还有私人信札:《论认识、真理和思想>(1684年)
《论物体的本质是否在于有广褻的书信》(1691年);《新的自然体
系》(1695年);《人类理智新论》(对洛克《人类理智论》的答辩(1704
年),第一次发表于1765年);《论真正的自然x(1698年);《神正论》
(1710年);《单子论》(1714年),《自然和恩赐的原则》(1714年)。
哲学著作集,J.E.埃尔德曼编,1840年;F.德·卡雷尔 编,
1859年以后几年;詹奈特编,两卷,1866年:格尔哈德特编,七卷,
1875—1890年;古侥尔编,德文著作,1838-1840年。新材料:库屠
腊,《未出版的著作和片断》;卡比茨,《青年莱布尼兹》;P.李特尔,
《新莱布尼兹资料》;巴茹兹,(莱布尼兹以及大批未出版的手稿》。
翻译:敦堪译《哲学著作》,第二版;朗格莱译《新论》;拉塔译
<单子论)等;蒙特高莫理译《和阿尔诺的通讯》和*单子论》。
参 考 书
梅尔茨,《莱布尼兹);杜威,《莱布尼兹的人类理智新论>; B.罗素,《莱布
尼兹哲学评述》;顾赫劳尔,《莱布尼兹》,两卷,马其译;K,费舍,《莱布尼兹》
卡西雷尔,(莱布尼兹的体系》;库屠腊,《莱布尼兹的逻辑》和《论莱布尼兹的形
367 面上学>(<形而上学和道德学评论),X,第1—23页);朗劳韋,<新单子论>:德
卡雷伊,*莱布尼兹、笛卡尔和斯宾诺莎》;E.普夫萊德雷尔,《菜布尼兹和格林
克斯》;斯太因,《莱布尼兹和斯宾诺莎》;哈尔騰斯太恩等论莱布尼兹和洛克
认识论专著;比玛,《萊布尼兹和康德的时空观》;策勒尔精辟的著作,《菜布尼
兹以来的德国哲学>;法尔伯尔,《近代思想》(从路德到菜布尼兹);默拉,《从
萊布尼兹到黑格尔》。第四篇 德国雄理主义的发腿
405
第三节 力的概念
莱布尼兹考察新科学的前提,发现这种前提不妥。他看到,即
使是物理事实,也不能用仅仅有广袤的物体和运动的假设,作出
令人满意的解释。笛卡尔宣称动量守恒。但是,物体静止下来和物
体开始运动:运动似乎是忽失忽得。这违反连续性原则,即自然不
搞飞跃的原则。当运动停止时,一定有继续存在的某种东西,即运
动的根源:这就是力,或努力,或物体运动、继续运动的倾向;力在
量上是守恒的。因此,没有一种实体不活动,不表现力:凡是不活动
的,就不存在;只有活动的,才是实在的。因此,物体本质的属性是
力,而不是广袤。力或能不灭的规律必须取运动不灭的规体而代
之。广袤不可能是物体本质的属性,这在广袤的合成的性质上可以
我到另一证明:凡是由部分构成的,不可能是原始的基质。必须有
某种单纯的东西,力就是这样一种单纯、不可分的实在。
在莱布尼兹的哲学中,动态或能量的观点取代了几何学或静
态的自然观。物体不靠广表而存在,广表却靠物体(力)而存在;没
有力,没有动态的物体,就没有广表。笛卡尔认为物体的存在,必
须先有广表,而莱布尼兹则肯定,广表必须以物体或力的存在为必
要条件。力是“机械世界的泉源”或根源,机械世界是力可感觉的现
象。“物体有一种自身能够体张、扩展和延续的特性、属性或本性,
才有广袤。”物体中的力先于全部广袤。由于物体中有阻力,物体才368
显现有不可入性和有界限,或显现为物质。每一单位的力都是灵
魂和物质、主动和被动的不可分割的结合。它是有组织作用、自我
决定和有目的的力,这种力也限制自已或有抗阻的力量。
莱布尼兹认为众力和谐共存,乃有空间,因而空间不是绝对存
在的。没有事物存在于其中的绝对空间,空间是相对于事物的,将406
第三编 近代哲学
随事物而消失。力不依赖于空间,空间却依赖于力。没有空虚的空
间在事物之间或在事物以外。如果力停止活动,宇宙即归于灭亡。
第四节 单子论
物体是单纯的力的集合。因为有许多事物存在,自然中没有
单独的力,而有无限数目的力,其中每一种都是特殊和个别的实
体。力是不可分割或是单纯的,从而是非物质和没有广袤的。单
纯的实体或力,莱布尼兹称之为形而上学的点、根本的原子、本质
的形式、实体的形式或单子、单体。它们不是物理的点,因为这种
点不过是压缩了的物体;它们也不是数学的点,因为这种点尽管是
“真确的”点,却不“实在”,仅仅是“思量”。只有形而上学的点真确
而实在,没有这种点,就没有实在的东西,因为没有单体,就没有复
合体。而且,这样的力的原子必定是永恒的,既不能毁灭(只有奇
迹能够使之毁灭),也不能被创造:单子无生无灭。莱布尼兹把原
来经院哲学的概念,即个别活动的实体的形式,携出大学,从而使
之转化成个别的力的学说。
我们知道物体世界是由无限多的动态的单体,或非物质和没
有广表的单纯的力的单体所组成的。我们对这一基质还能论述什
么?在哪里研究它?在我们自身。我们发现在我们自己的内在的生
活中有这样单纯非物质的实体:心灵就是这样的实体。凡是心灵
859所有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一切单子也有。莱布尼兹运用类比推
理把单子解释成精神或心理的力。这种力有某种东西,类似人的
感觉和倾向(要求、愿望);它们有“知觉”和“欲望”。那表现于人类
心灵中的同样的基质,在物体和动植物中也是活动的。到处有力,
没有真空;物质每一部分都象充满植物的花园,一切物质,甚至最
微细的部分,都是活动而有生命的。第四篇 德国唯理主义的发展
407
但是,在石头、甚至在植物那里,怎么能够有精神?菜布尼兹指
出,石头、植物和人的精神不是绝对一样的。笛卡尔认为精神中没
有没意识的,物质中没有没广袤的。物理学的事实却表明,自然本
质上是非物质的,心理学的事实表明,精神本质上是无意识的。物
体和广袤不是同一的术语,精神和意识不是同一的术语。精神由
知觉和倾向所组成。单子不同,知觉清晰明确的程度也不相同;的
确,人类精神本身揭示知觉清晰的程度有所不同。当我仔细注视
一个对象时,所注视的因素清晰明确地突出起来,而周围的部分
则依次越来越模糊不清,一直到它们根本不得分辨为止。一个对
象离注意的焦点越远,它越微小和模糊。因此,有清楚和含糊的知
觉,后者称为“微弱的知觉”perceptions petites。在海洋怒吼中感
觉不能区分不同的因素或每一个别波浪的运动所引起的细微的知
觉,而这些个别的声音却包含在这感觉之中。恰好象单子有不同清
晰的程度,单子在它们知觉的清晰性上也彼此不同。在最低级的
单子那里,一切都是模糊和混乱的,类似睡眠的情况;它们处于昏
睡的状态,我们发现植物有这种体眠的生活。动物有留存记忆的
知觉,这就是意识;人的意识更清楚,叫作统觉,是“关子内在状
态的反省的知识”,或自我意识。
每一个单子都有知觉或表征的能力,它知觉或表征和表现全
宇宙。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小型的宇宙、小宇宙;它是一而“宇宙活 370
生生的镜子”,一个集中的宇宙,一个自为的宇宙。但是,每一个单
子都用它自己的方式,从它自己的观点来表征宇宙,各有不同的清
晰的程度;它是有限的个体,在它以外还有其他个体。单子越高级,
它知觉或表现或表征它那部分宇宙,越清晰明确;它表征同它最接
近的单子或它自己的身体,极为清楚。这种学说导致“每一物体感
受发生子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因此,察觉一切的任何人,能够于408
第三编 近代折学
每一特殊的事情中,见到所有别处发生的事情以及已经发生和将
要发生的事情;由当前而知觉到时空方面遇远的事物。”
单子从最低级到最高级形成一逐渐前进的系列。宇宙由无限
多的单子所组成,这些单子清晰的程度是逐步上升的,没有两个单
子恰好一样;如果是恰好一样,就不能加以区分(不可辨别的原
则)。自然中没有飞跃,从最低级到最高级的链条上没有中断;由
最愚钝的一块无机物质到上帝中间有一个差别无限小的连续的链
条。宇宙中没有其中完全空无的东西,没有不产生结果的东西,没
有死寂的东西。上帝是最高和最完善的单子,是纯粹的活动(actus
purus),是初始的单子,是单子中的单子。连续性的原则要求有这
样一个至高无上的单子。
斯宾诺莎肯定有一个普遍的实体,莱布尼兹断定有无限多的
实体。笛卡尔也假定多数实体,但是,这种实体本质上是彼此直接
对立的(精神和物质),而菜布尼兹所提出的力本质上是一样的。原
子论者也承认有许多同质的实在的东西,这种东西是物质的,而莱
布尼兹把它们看成是精神的。同柏拉图的理念一样,莱布尼兹所说
的原则是永恒的目的,这种原则在事物之中;象亚里士多德所指出
的,单子是“隐德来希”〔即圆满实现〕。莱布尼兹宣称,“你要了解
我,必须了解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在青年
时代主张,只有个别的东面是实在的,共相在个别的事物中有其根
371 源,除非在上帝的精神那里,共相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存在。他从
未放弃这种个体和多元的概念,他实际把整个宇宙分割成无数的
个体存在物,并使这种存在物成为精神的实体。
每一个单子都处于演化的过程中,因内在的必然性而实现其
本性。它不受外界决定,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通过而进入其中的窗
子;它要成为什么样子,那是潜伏和涵蕴在它本身以内的。这是由第四篇 德国唯理主义的发展
409
连续性原则必然得出的结果:原来一直没有的东西,现在不可能在
单子中;单子现在没有的,永远不可能进入到里面去。单子经过一
系列的演化阶段,展开那预先在其中形成的东西。全人类在亚当
的精液和夏娃的卵巢中预先形成了。发展了的个体早就存在于胚
种中,以微小型预先形成于胚胎中。存在于单子里的东西不会失
掉,一切都保存在以后的阶段中;早期阶段已经预先决定了未来的
阶段。因此,每一个单子都“携带着过去”又“孕育着未来。”这种预
成论(套装论)在莱布尼兹时代的生物学家(如雷汶胡克和斯万默
丹)中间是常见的。1759年卡斯帕尔·弗·沃尔夫提出了渐成论,
这种理论认为器官是从原来同质的胚胎中逐渐形成和分化的,反
对预成论。但是,渐成论的思想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
版以前,一直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
有机体和无机体有区别,情况如下。二者都是由单子或力的
中心所组成的,但是,有机体包含一个中心的单子、一个“皇后单
子”、一个心灵。这样一个单子表征或预先拥有整体的图景;它是
它周围的单子的指导原则。无机体不是这样实行中央 集权制的,
而仅仅是由一堆或集合体的单子所组成的。物体越高级,越有组
织。高等有机物中的单子,构成有很好的秩序的结合。
这使人想到了精神和肉体的关系问题。中心的单子如何影响
肉体?可以设想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但是,莱布尼兹已经指出,单
子没有窗子,不能受外界影响,或由外界施予作用。偶因论认为上372
帝创造了精神和肉体,象钟表工调准他的钟表那样,调准它们的活
动,使之相互合拍。莱布尼兹排斥了这种学说。他这样解释,上帝
创造精神和肉体时,作了安排,从一开始,二者就并肩前进:心灵和
肉体之间的关系是上帝所预先建立的和谐的关系。没有因果的相
互作用的问题。心理和物理的状态是平行的,或相伴而生的:在这410
第兰编 近代哲学
个意义上肉体是心灵的物质方面的表现。不过,不要忘记,肉体是
由无数的单子或心力组成的,每一个单子或心力都是有机的,都按
照其本性预先制定的规律面活动。“心灵通过欲望、目的和手段,
遵循终极因的规律面活动。肉体依照动力因或运动的规律而活动。
这两个领域是彼此和谐的。”换言之,有机体及其最细微的部分是
由上帝预先构成的:它们是“神圣的自动机”或“神圣的机器”。
这种思想扩展而推及全宇宙。一切单子都象一有机体的各部
分那样共同行动,其中每一个单子都执行它自已的任务。一切事
物都相互关连,但是,因果关系不过是同时发生的变化,不过是上
帝预先决定的各部分的和谐的行动。换句话说,上帝已经这样安排
了宇宙,让它独自运行而不加以于预:每一单子的每一种状态都是
由那单子前一种状态产生的,它的活动又同所有其他单子的状态
一致,宇宙是彻底和谐的。物质世界有规律、秩序和齐一性,从这
个意义上说,可以用机械的观点,解释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但是,
全局的计划指向一个较高的理性:上帝是一切现象终极的原因。
“力学导源于形面上学,”莱布把兹把这一箴言置于他的体系中的
首要地位。
我们不能证明自然规律和运动规律的必然性;这些规律不象
逻辑、算术和几何学的规律那样是必然的。只因为有用,才得以存
373 在;其根源在上帝的智慧之中。上帝选取这些规律作为实现其吕
的方式,从而宇宙因上帝心灵中的目的面存在。上帝是终极因,他
利用占第二位的原因或动力因作为手段。
这样,机械论和目的论则有希望得到调和。解释自然,不必引
用目的概念,但是,机械哲学把人引到上帝那里,因为没有神圣的
目的,不能解释物理学和力学的普遍的原则。宗教和理性就这样
和谐了。自然的物理界和神恩的道德界,即有理性的灵魂和上帝第四篇 德国唯理主义的发展
411
自己的王国之间,也是和谐的。灵魂模拟上帝,在其自已的范围内
是小小的神灵;人的理性和上帝的理性在性质上相似,尽管程度有
所不同。人的目的也和上帝的目的是一致的。这就产生了精神界
或精神的结合,灵魂的和谐。它是同物理界对立的道德界,莱布尼
兹称之为神恩界。但是,作为宇宙机器建筑师的上帝和作为神圣
的精神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上帝,二者之间是和谐的。
第五节 神学
这引领我们考察到莱布尼效的神学。上帝是最高的单子,是众
单子的单子。可以从几方面证明他的存在。连续性的原则要求有
一个最高的单子,位于力的系列的顶端。而且根据充足理由律,需
要原因来解释单子本身①(因果论或宇宙论的证明)。最后,自然
的秩序以及和谐要求有一个调和者(物理-神学的证明)。宇宙的
原因一定在宇宙以外,还必然只有一个,因为宇宙是一个:它一定
是有理性的,因为宇宙有秩序。另外提出的一个证明,可以称之为
认识论的证明。永恒和必然的真理,即逻辑和几何学的真理是存
在的,这种真理是以它存在子其中的永恒的智慧为前提的。
上帝作为一单子是一个体、一人格。但是,他超越一切单子,374
是超自然和超理性的,是最完善和最实在的存在物。人不能构成
一完全清楚的上帝的观念,因为上帝是最高的原子,而人是有限
的。唯有完善的心灵能够认识完善的心灵。不过,人把每一单子
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性质,提高到最高限度,赋予上帝以全能、全
① 菜布尼兹在他关于形前上学问题的讨论中,把单子定义为永恒的实体,还指
出唯有奇迹箱够毁灭一个单子。而在他的神学中,他却宜称上帝创造单子,只有上帝
能够段灭它们。有时候他称单子为上密的“闪耀”或表现,这被接近泛神论的思想。412
第三编 近代断学
智和绝对善良的性质。这样,我们就形成一个上帝的概念:他是超
理性的,却不是反理性的。人还有模糊的上帝观念,混乱的概念,
并向往和追求上帝。因此,宗教有不同的阶段,同神为人所知的清
晰的程度相适应。
上帝是完善的,同其他一切单子不一样,既不发生变化,也不
发展。他自身圆满,他的知识也圆满;他能全面地看清一切事物,
而且一目了然。他是实现了的实在。他按照计划来创造世界,他
把这个世界看作是一切可能的世界当中最好的一个而选择了它。
他的选择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由善的原则、即道德的必然性所决
定的。他还由逻辑的必然性所决定,那就是说,他和人同样要遵守
基本的思想规律。
但是,根据这种理论,怎么解释世界上的邪恶呢?这个世界既
然是最好的可能的世界,那就是说,在这个世界里,变化最大,同时
又极为和谐。但是,它不完善,有缺陷;上帝不能借有限的形式来
表现他的本能,面不受限制和阻碍。这种限制是形而上学的邪恶,
归结为痛苦和忍受(物理上的恶)以及罪恶(道德上的恶)。而且,
邪恶是善和美的衬托物,象图画的阴影一样,有助于突出好的东
西。德性在同邪恶的斗争中增强了力量,邪恶是激励人趋向好的
行为的刺激物。这种论证上溯到斯多葛派和新柏拉图主义,已经
成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共同财富。
第六节 伦理学
伦理学是理论科学。有些道德原则为心灵所而有,不能证明,
而其他道德真理却必然由此而来。这些道德原则有如本能,在人
375 心中无意识地发挥作用,但是,人可以察觉。例如,人应该趋乐避
苦这样的真理,就建立在混乱的知识和内在的经验上,建立在本能第四篇 猪国唯理主义的发展
413
地追求幸福的愿望上。从这一原则能够推导出其他的原则,这些
原则的特性是自明的,甚至一群强盗要保持他们的合伙勾结,也必
须遵守这些原则。
道德本能不经思虑,直接指导人,不过不是不可抗拒的,因为
这种本能可以被情绪和恶习所腐蚀。甚至野蛮人也有正义的原则,
这个原则构成他们本性的一部分。虽然传统、习惯和教育有助于
发展心灵的这类倾向,这类倾向终归植根于人性本身之中。
诚然,人往往不遵守那与生俱来的道德规律,但是这不能证明
他们不知道这些规律。人不承认一种道德原则以及公众违反这样
的道德规律,都不能作为反驳它的天赋性质的论证;那无宁是对这
一法规无知的证明。这些法规往往不是很清楚地为人所知觉,需
要证明,恰好象儿何学的命题需要证明一样,这是事实。甚至学者
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法规,需要加以注意和采用方法,使之显现
出来。
我们看到,精神生活本质上是知觉和嗜欲、即认识和愿望。嗜
欲和知觉相结合,叫作冲动或欲望。意志是有意识的冲动或追求,
而冲动是由清晰的观念所引导的。因此,意志绝不是淡漠的意志,
或者是恣清任性,而往往是由观念所决定的。由于单子没有任何
东西可以通过而进入其中来强制它的窗子,人不受外界决定,从这
个意义来说,人是自由的。他在内部却由他自己的本性、他自己的
冲动和观念来决定。最强烈的欲望规定选择。希望自由决定采取
一种行动而不是另一种行动,这是希望作一个愚人。
第七节 逻辑和认识论
莱布尼兹的认识论以他的形而上学的前提为基础。他沿袭唯
理主义思想,认为真正的知识是普追和必然的,不是建立在导源于414
第三编 近代哲学
经验的原则上。宇宙是一个数学-逻辑的体系,只有理性 能够阐
明。因为心灵单子是一个独立的东西,外在的原因不能施予影响;
376 知识不能来自外界,一定产生于心灵白身内部。因此,心灵不象洛
克所主张的那样,是一块空白的白板,外界自然能够在那上面书
写它的文字。一切知识都隐涵于心灵中:感觉和知性同样 如此。
经验不能创造知识,只把知识引出,加以澄清,使之明显起来。只
有首先存在于感觉中的,才能存在于理智中。莱布尼兹补充说,的
确是这样,不过理智本身除外。莱布尼兹宣称,即使我们把单子论
置之度外,也能证明知识不是来自感觉。如果知识来自感觉,普遍
的知识就不可能,因为所谓经验的真理没有必然性,只是偶然性的
命题: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事已经发生了,就断定它必然永远以同样
的方式发生。普遍和必然的命题不能导源于感觉,它们的处所和
根源乃在心灵本身中。
洛克争论说,因为人始终没有意识到内在或先验的知识,所
以没有这种知识。如果心灵没有意识到,心灵就没有它所固有的东
西,那么洛克是正确的。如果笛卡尔派把精神生活和意识等同起
来是合理的,那么经验主义的论证就是有效的。但是,心灵往往不
能意识到它的观念:观念和原则可以存在于心灵中,而人却没有意
识到它们。即使能够证明一切真理实际上由感觉而来,这样对洛
克观点的矫正于人也毫无裨益。况且,那不能证明。导源于经验
或通过归纳而得到的命题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这种命题不能给
人以确实的知识:一种现象不管有多少例证,都不能证明这个事件
将永远和必然发生。有些知识不靠感觉证明:那是普遍和必然的
命题,例如,数学真理。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心灵本身补充了感觉
所不能提供的东西。逻辑、形而上学、伦理学、神学和法理学充满
了这种命题,它们建立在渊源于心灵本身的原则上。的确,没有感第四篇 德国唯理主义的发展
415
觉经验,人永远不会意识到这样的原则:感觉提供了知觉这些原则37T
的机缘,但是,不能产生或创制它们。没有这种原则,就根本没有
科学,只有一堆细微的情节。“必然真理的最后证明只来自知性,
其他真理导源于经验或感官的观察。心灵能够认识两种真理,但
是,它是必然真理的泉源。不管我们有多少关于普遍真理的个别经
验,除非通过理性而认识它的必然性,我们永远不能靠归纳来绝对
确定这种普遍的真理。”“感觉能唤起、证明和核实这种真理,但是,
不能证明它们永恒和必然的确实性。”
这种固有的真理不是作为人所意识到的真理而存在于 心灵
中:“我们不能阅读而理解这种永恒的理性规律,象从表册上阅读
而理解执政官的法令一样,但是,当感觉提供机缘时,我们加以注
意,就会在我们心中发现这些规律。”观念和真理是固有的倾向、素
质和自然的潜在能力而不是行动,“虽然这种潜在能力永远伴有往
往不易知觉而作为反应的行动。”在这个意义上,算术和几何学潜
在于人心中,不必利用任何经验的真理,就可以从心中提取出来。这
种真理比它们所由组成的观念发现得较晚(洛克的观点),这不能
否定它们的根源;人首先学的是符号,其次是观念,再其次才是真
理本身,这一事实同样不能否定它们的根源。一般的真理,例加同
一律,对于人类思维极关重要;心灵时刻都依赖它们,虽然我们必
须极为注意,才能对它们有所察觉。我们在日常推理中甚至本能地
运用逻辑规律,却没有意识到这些规律。我们已经看到,在伦理学
的领域也有这样天赋的原则。
因此,单纯接受观念的能力是一种虚构。但是,经院哲学家所
说的纯粹能力或力量,也是这样虚构或抽象的东西。我们从未在
什么地方发现一种能力,它固步自封,无所作为;心灵总是愿意以
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活动,采取一种方式,而不是另一种,那就是说,378416
第三编 近代哲学
它有一定的倾向,经验激励心灵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创制观念。
心灵不是在上面刻记印象的蜡块,那认为它是蜡块的人,实际上是
把它看成一个物质的实体。经验主义者反驳说,存在于理智中的,
没有不先存在于感觉中。莱布尼兹说,他说得对,只须补充一句,
理智本身除外。心员中包含存在、实体、统一、同一、原因,知觉、推
理和量等,感觉永远不给人这祥的概念。
莱布尼兹提出这种学说,目的在于调和先验论和经验论,后来
康德进行了大量的这样的工作。他也把空间看作是心灵的形式,这
也部分地预示了康德的思想。感官知觉和理智作为不可分割的单
子的职能,种类相同,程度有别。感觉是模糊混乱的观念,而知性的
对象则是清晰明确的。感官知觉不能认识事物真实的性质、事物
本身,即不能认识它们是活动的精神实体或单子;只能模糊混乱地
知觉它们为占有空间的现象。清楚而运用概念的思想,把单子共
存看作是精神实体和谐的秩序,感官知觉则视之为有广表的现象
世界。换言之,能知觉的主体从空间方面来观察和想象精神的秩
序。莱布尼兹指出,“人类的空间、形状、运动和静止的观念起源于
总合的知觉、心灵本身,因为它们是纯粹知性的观念,不过它们同
外在世界有关系。”这种观点认为空间的观念是心灵所固有的,象
康德后来所宜扬的那样。可是,我们已经看到,空间的观念不仅仅
是单于并存在人心中所唤起的一个观念,不仅仅是一种观察事物
的方式;单子并存构成客观的物质世界。但是,空间不是实在的,
力是实在的东西;空间是力的表现、显现或现象。
唯理的知识,只有通过确实的推理所根据的先验的原则才能
379 成立,先验的原则有间一律和矛盾律,这是纯粹思想范围里真理的
标准;还有充足理由律,这是经验领域中真理的标准。在菜布尼兹
看来,充足理由律不仅仅具有逻辑的意义,即每一判断必须有根据第四篇 德国唯理主义的发展
417
和理由来证明它的真理,而且它还是形而上学的规律,即一切事物
必须有充足存在的理由。充足理由律包含逻辑的根据(ratio cogn
oscendi)和实在的根据(ratio essendi)。物理学、伦理学、形而上
学和神学,都建立在充足理由律上。“如果不承认充足理由律,上帝
存在的证明和许多哲学理论就要破产。”宇宙是一个唯理的体系,
其中一切事物都有充足理由。宇宙被认为类似一逻辑体系,这逻辑
体系中的命题在理论上是相互联系的。哲学的问题是发现认识的
根本原则,这种原则同时也是实在的根本原则或前提。实在的宇
宙和逻辑体系一样,具有相同的必然性。莱布尼兹的逻辑影响他
的形而上学。而他的形而上学也影响他的逻辑:我们知道,他把
知识看作是心灵所固有的原则的发展,这是建立在他的唯灵论的
单子论之上的。他的个体论不是由他关于宇宙的逻辑概念而来的
必然的结果;独立的个体不能以符合逻辑的理由来证明自己存在
的合理性。可是,莱布尼兹从目的论方而来解释个体存在;个体是
神圣的创造的意志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包含在宇宙的根基中。在这
里,莱布尼兹用人文的价值来看待宇宙的逻辑根据。
除去清晰明确的知识以外,还有混乱的知识。这样,举例来
说,谐和与美是建立在某种比例的关系之上的。这可以很清楚地
为学者所看清,但是,不必如此。谐和与美表现在审美欣赏的感情
中,这种感情是人类模糊的谐和的知觉或形式。因此,心灵知觉事
物的秩序、宇宙的和谐,而不必有清晰和明确的知识;在这里,它
有模糊的关于上帝的感情。这也是模糊的知识,能够变成清楚的
知识。418
第三编 近代哲学
280
第二章 莱布尼兹的后继者
第一节 常识哲学
继德国莱布尼兹哲学之后的是同雷德的苏格兰派哲学相仿的
常识哲学。莱布尼兹是试图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第一个近代伟大
的德国思想家,但是几乎他所有的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和法文写的
发表于各个刊物之上的书信和文章。哈雷大学教授克里斯钦·沃尔
夫(1679—1754年)承担了任务,使莱布尼兹学说系统化,适应常识
并用德语予以表述。他继承了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的唯
理主义,把哲学的方法同数学的方法等同起来。同时,他认为经验
的事实会符合理性的演绎:理性和感官知觉都是认识的正当的机
能。他采纳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但是,他认为力是肉体本质的
属性,把心灵和肉体之间明显的相互作用解释成预定的和谐(莱布
尼兹的观点)。同斯宾诺莎一样,他把宇宙看作是有因果关联的秩
序,又保持莱布尼兹目的论的解释。他同样把发展的观点引入他
的体系。
沃尔夫根据灵魂的两种机能,即认识和嗜欲,把科学分成为理
论的和应用的两种。前者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里学和神学,这都
属于形而上学;后者包括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根据命题来白
理性还是经验,这些科学也分成为理论的和经验的科学。例如理
论的宇宙论和经验的物理学;理论的心理学和经验的心理学等等。
逻辑是一切科学的导论。
沃尔夫用德文和拉丁文写了各科教科书,这种教科书为德国
大学所采用,经历了许多年;他还创造了迄今仍在使用的德文哲学第叫篇 德国嘘理主义的发展
419
术语。他虽然缺乏创造性,实际上削弱了莱布尼兹的哲学,但是他
推动了德国哲学研究,对启蒙思潮作出了贡献。
381
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的追随着当中有比耳芬格尔(1693—
1750年)、德国美学的创始人A.鲍姆加登(1714—1762年)和早期
的康德。沃尔夫的哲学发展成为折衷主义的思潮,这种思潮试图
调和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铺乎了道路。
还有康德的老师M.克努岑(1751年以前)、同康德有通讯联系者
之一J. H.兰伯尔特(1728—1777年)以及对康德有影响的N.特
滕斯(1736—1805年)。这种折衷主义的其他代表有所谓通俗哲学
家,其主要功绩在于通俗地论述了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如M.门
德耳松(1729—1786年)、弗格森和A.斯密著作的翻译者C.加尔维
(1742—1798年)、J.J.思格耳(1741—1802年)、E.普拉特奈耳
(1744—1818年)和F,尼寇莱(1733—1811年)。S.雷马鲁斯(1694
—1768年)受有这个学派和英国自然神论的影响,是一个自然神论
者,对《圣经》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所有这些思想家都可以说是十
八世纪德国启蒙思潮的代表。
参 考 书
策勒尔,前引书;K.费舍,《莱布尼兹》;包曼,《沃尔夫的定义论》;齐梅尔
曼,《兰伯尔特,康德的先驱》;斯特伦,《特腾斯的认识论>。
第二节 神秘主义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的唯理主义没有满足所有的思想家。有些
思想家不相信理性能够把握真理,又不愿意加入经验主义者和怀
疑派的行列。这些人是神秘派嫡系的后裔,认为确实性的泉源位于
内在的经验、感情和本能中;最高级的真理不能证明,只能感受。莱382
420
第三编 近代哲学
布尼兹的学说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一些根据,它断言感情、追求或冲
动是认识的另一阶段,是把握真理的本能的形式。莱布尼兹认为这
是低级的、混乱的认识形式,而相信信仰或感情的哲学家则肯定信
仰或感情是认识的较高级的阶段:凡是有限的理性不能探究的,可
以在宗教、审美或道德的感情中感受或预测到。这些哲学家当中有
J. G.哈曼(1788年以前)和J.G.赫德尔(1744—1803年)。赫德
尔在他的《对批判的批判>中批评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还有
F.H.雅科比(1743—1819年),他根据直觉哲学反对唯理主义的
形而上学。(参看原版第428页以下)
一种被称为虔敬主义而具有类似性质的运动在德国新教中兴
起,它反对新教会的理论化神学:基督教不是供教授们思辨的学
说,而是内心宗教信仰的皈依。P.J.斯宾讷(1635—1705年)、A.
H.弗兰克(1663—1727年)和J,3.朗格(1670--1744年)是这一
运动的著名成员;后二人曾使 C.沃尔夫被解除哈雷大学教授的
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