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三章 柏拉图见解的来源-在线阅读

第⼗三章 柏拉图见解的来源

柏拉图和亚⾥⼠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切哲学家中最有影

响的⼈;在他们两个⼈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

⼤。我这样说有两个原因:第⼀,亚⾥⼠多德本⼈就是柏拉图的产

⼉;第⼆,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少直迄⼗三世纪为⽌,始终更其

是柏拉图式的⽽⾮亚⾥⼠多德式的。因此在⼀部哲学思想史⾥就有必

要对于柏拉图,以及在较少的程度上对于亚⾥⼠多德,处理得要⽐他

们的任何⼀个先⾏者或后继者都更为详尽。

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第⼀,是他的乌托邦,它是⼀长串

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个;第⼆,是他的理念论,它是要解决迄今仍未

解决的共相问题的开⼭的尝试;第三,是他主张灵魂不朽的论证;第

四,是他的宇宙起源论;第五,是他把知识看成是回忆⽽不是知觉的

那种知识观。然⽽在讨论这些题⽬以前,我要就他的⽣活环境以及决

定了他政治的和哲学的见解的那些影响说⼏句话。

柏拉图⽣于公元前428—7年,即伯罗奔尼苏战争的最初年代。他

是⼀个很优裕的贵族,与三⼗僭主统治时期所牵涉的许多⼈物都有关

系。当雅典战败时,他还是⼀个青年;他把失败归咎于民主制,他的

社会地位和他的家庭联系是很容易使他鄙视民主制的。他是苏格拉底

的学⽣,对苏格拉底怀有深厚的敬爱;⽽苏格拉底是被民主制判处了

死刑的。因此,他之转向斯巴达去寻求他的理想国的影⼦,是不⾜为

奇的事。柏拉图有本领善于粉饰那些偏狭的议论,使之⾜以欺骗后

世;后世都在赞美着他的《国家篇》,却从未查觉到他的议论⾥⾯究

竟包含的都是什么。颂扬柏拉图——但不是理解柏拉图——总归是正

确的。这正是伟⼤⼈物们的共同命运。我的⽬标则恰好相反。我想要

理解他,但对他却很少敬意,就好象他是⼀个现代的英国⼈或美国⼈

⽽在宣传着极权主义那样。

柏拉图所受的那些纯哲学的影响,也注定使他会偏爱斯巴达的。

这些影响,⼤致说来,就是: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以及苏格拉底。

从毕达哥拉斯那⾥(⽆论是不是通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得来了

他哲学中的奥尔弗斯主义的成份,即宗教的倾向、灵魂不朽的信仰、

出世的精神、僧侣的情调以及他那洞⽳的⽐喻中所包含的⼀切思想,

还有他对数学的尊重以及他那理智与神秘主义的密切交织。

从巴门尼德那⾥,他得来了下列的信仰:实在是永恒的、没有时

间性的;并且根据逻辑的理由来讲,⼀切变化都必然是虚妄的。

赫拉克利特那⾥,他得来了那种消极的学说,即感觉世界中没

有任何东西是永久的。这和巴门尼德的学说结合起来,就达到了知识

并不是由感官得到的⽽仅只是由理智获得的这⼀结论。这⼀点又反过

来和毕达哥拉斯主义密切吻合。

从苏格拉底那⾥,他或许学到了对于伦理问题的⾸要关怀,以及

他要为世界寻找出⽬的论的解释⽽不是机械论的解释的那种企

图。“善”之主导着他的思想,远甚于“善”之主导着苏格拉底前⼈的思

想,⽽这⼀事实是很难不归之于苏格拉底的影响的。

所有这⼀切又是怎样和政治上的权威主义相联系着的呢?

⾸先:“善”与“实在”都是没有时间性的,最好的国家就是那种由

于具有最低限度的变动与最⼤限度的静⽌的完美、从⽽也就最能模仿

天上的样本的那种国家,⽽它的统治者则应该是最能理解永恒

的“善”的⼈。

其次:柏拉图象⼀切神秘主义者⼀样,在他的信仰⾥也有⼀种确

实性的核⼼,⽽这种确实性在本质上除了依靠⼀种⽣活⽅式⽽外,是

⽆法与⼈相通的。毕达哥拉斯派曾经⼒图为⼊门者订⽴⼀条规矩,⽽

这归根结底正是柏拉图所想望的。如果⼀个⼈要做⼀个好政治家,他

就必须知道“善”;⽽这⼀点又惟有当他结合了知识的训练与道德的训

练,才能做得到。如果允许不曾受过这种训练的⼈参预政府的话,他

们将会不可避免地败坏政治。

第三:按照柏拉图的原则来造就⼀个好的统治者,就需要有很多

的教育。在我们看来,坚持要以⼏何学教给叙拉古的僭主⼩狄奥尼修

斯以便把他造就成⼀个好国王的这种事情,似乎是不智之举;但是从柏拉图的观点说来,这却是最本质的东西。在认为没有数学就不可能

有真正的智慧的这⼀点上,他是⼀个⼗⾜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这种

观点就蕴涵着寡头政体。

第四:柏拉图,和绝⼤多数的希腊哲学家相同,认为闲暇乃是智

慧的主要条件;因此智慧就不能求之于那些为了⽣活⽽不得不从事劳

动的⼈们,⽽只能求之于那些享有独⽴的⽣活资料的⼈们,或者是那

些由国家来负担因⽽不必为⽣活担忧的⼈们。这种观点本质上是贵族

的。

以柏拉图和近代思想作对⽐时,就会出现两个⼀般性的问题,第

⼀个是:有没有“智慧”这样⼀种东西?第⼆个是:假定有这样⼀种东

西,那末能不能设计出⼀种宪法可以使它具有政治权⼒?

上述这种意义的“智慧”就不会是任何⼀种特殊的技能了,⽐如说

⼀个鞋匠、或医⽣、或军事家所掌握的技能。它必须是⽐这些技能更

为⼀般化的东西,因为这种智慧的掌握是被认为能够使⼈有智慧地治

理国家的。我以为柏拉图会说,智慧就在于对于“善”的知识;并且他

还会以苏格拉底的学说来补充这个定义,那就是,没有⼈会有意地要

犯罪,因⽽凡是知道什么是善的⼈就会做出正当的事情来。在我们看

来,这样⼀种观点似乎是远离现实的。我们会更加⾃然地说,各种分

歧的利益是存在着的,因⽽政治家应该⼒求达到最为可⾏的妥协。⼀

个阶级或⼀个民族的成员可以有共同的利益,但它却时常和别的阶级

或别的民族的利益相冲突。毫⽆疑问,也存在着某些⼈类全体⼀致的

利益,但这些利益却不⾜以决定政治的⾏动。也许它们将来有⼀天会

如此,但是只要还存在着各个主权国家,就绝不可能如此。并且即使

是到了那时候,追求普遍利益最感困难的地⽅也会在于,怎样才能从

各种互相敌对的特殊利益之中求得妥协。

但是,纵使我们假设有“智慧”这样⼀种东西,那末是不是就有任

何⼀种宪法形式可以把政府交到有智慧的⼈的⼿⾥去呢?很明显的,

多数⼈(例如全体会议之类)是可以犯错误的,⽽且事实上也确乎犯

过错误。贵族政体并不常常是有智慧的,⽽君主则总是愚蠢的;教皇

尽管有着不可错误性,却曾铸成过许多严重的错误。有没有任何⼈主张把政府交给⼤学毕业⽣,或者甚⾄于交给神学博⼠呢?或者是交给

那些出⽣穷困、但发了⼤财的⼈们呢?⼗分明显,实际上是并不会有

任何⼀种法定选择的公民能够⽐全体⼈民更有智慧的。

有⼈可能提出,⼈是可以受适当的训练⽽获得政治智慧的。但是

问题跟着就来了:什么是适当的训练?⽽这归根到底,还是⼀个有党

派性的问题。

因此,找出⼀群“有智慧”的⼈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个问题

乃是⼀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便是要拥护民主制的最终理由。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三节 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

    洛克认为在认识论中首先要说明的问题是知识的起源问题,按 照他的说法,也就是观念的起源问题。 ① 洛克:《人类理智论》,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第2卷,第19—20页。 ② 同上书,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第1卷,第2页。 在洛克的哲学中,“观念”是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被用来 指“人在思维时心中出现的任何对象”①,不但包括各种各样的感觉、 表象、幻象、记…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307
  • 第六节后期思想

    海德格尔后期探讨的主要问题是语言和现代技术的本质。两者 的共同根源仍然是海德格尔思想形成期时关于解释学与存在论的关 系的思考,也就是实际生活经验的形式指引的思路。他在 20世纪 20 年代早期考察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时,曾讨论过“技艺(techne)”与 “明智(phronesis)”的关系,前者在《存在与时间》中表现为使用工具 的缘在方式。然而,他之所以如此…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74
  • 第三节 居勒尼学派

    居勒尼学派因其创始人阿里斯提波出生于地中海南岸的希腊城邦居勒尼(今属利比亚)而得名。同昔尼克学派将善规定为节制、禁欲相对立,居勒尼学派将善规定为个体的快乐,以感觉为根据,主张寻求愉快的感受是人的本性和最高的善。苏格拉底的“善”中包含着功利性的“快乐”效果,居勒尼学派将这种快乐因素加以扩展和发挥。 其基本特征是将生活中快乐和痛苦的情绪性感受视为伦理的基础。初期…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6日
    284
  •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线阅读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第一节 共产主义——列宁:政党和国家 列宁,即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Lenin, or Vladimir Ilyich Ulyanov,1870—1924)是俄国共产主义革命 的领袖。他的理论贡献明显地带有他所处境遇的特点。列宁 不仅领导了革命,而且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从资本主义向 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理论。…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57
  • 洛克-《人类理解论》-第四卷-第十五章 概然性-在线阅读

    第十五章 概然性 1 所谓概然性就是根据可以错误的证明而见到的一种契 合——所谓解证是用恒常地在一块联系着的明显不变的证明作为 媒介,来指示出两个观念间的契合或相违来。至于概然性则是我 w第四卷 加 们用本没有恒常不变联系(至少亦是我们见不到这种联系)的各种 证明作为媒介所见的貌似的契合或相违。不过概然性大部分已足 以诱使人心来判断一个命题之宁真而非伪,或宁…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6日
    2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