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二卷 论观念-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在线阅读

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子留

§1.斐 一个最重要的相对观念就是同一性或差异性的观

念。我们从未发现也不能设想两件同类事物有可能同时存在于同

一地点。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问一件事物是否同一件时,这永远是

相对于在这样的时间存在于这样的地点的一件事物来说的;由此

可推论出:就时间和地点方面来说,一件事物不能有两个存在的起

点,也不能两件事物只有单独一个起点。

德〔除了时间和地点的区别之外,永远还必须有一种内在的

区别原则,而虽然有同类的许多事物,却的确没有任何两件事物是

完全一样的;因此,虽然在我们就事物本身不能对它们很好区别

① 意大利文,意思是:“永恒,不是,但非常古老。”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时,时间和地点(也就是外在关系)可为我们用来区别事物,但事物

仍然是本身可以区别的。因此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要旨并不在于时

间和地点方面,虽然事物的差异的确是伴随着时间或地点的差异

的,因为它们自身给事物带来不同的烙印;且不说毋宁是得通过事

物来对一个地点或时间和另一个地点或时间加以区别的,因为时

间地点就它们本身来说是完全一样的,但它们因此也就不是实体

或完全的实在。您似乎在这里提出的区别同类事物中作为独一无

二的东西的方式,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渗透是不合自然本性

的。这个假设是合理的,但经验本身也使我们看到,当涉及区别问

题时,这一点在这里并不是密切相关的。例如我们看到两个阴影

或两支光线就互相渗透,并且我们也能够虚构一个想象的世界,其

中各种物体都是像这样互相渗透的。可是我们还是能把一支光线

和另一支光线加以区别的,即使当它们互相交错时,也可以凭它们

通过的速度本身来加以区别。〕

§3.斐 那经院哲学家们叫做个体性原则(principe d'indivi

duation)的,他们为了要知道它是什么简直吃尽了苦头,这原则就

在于那存在本身,那存在使每一件东西在一个特殊的时间固定于

一个不能为两个同类的东西所共有的地点。

德〔个体性原则①是根据我刚才所讲的区别原则重见于个

体之中的。如果两个个体是完全相似和相等的,并且(总之一句

话)是凭本身不能区别的,那就不会有什么个体性原则;我甚至敢

① 莱布尼茨在1663年大学毕业时的学位论文答辩就是讨论这个原则,题为Dis

putatio metaphysica de principio individui(《个体性原则的形而上学答辩》),载G本第四

卷第15—26页,E本第1-5页,即第一篇。第二卷 论观念

下害

说在这种条件下就不会有什么个体的区别或不同的个体。就是因

为这样,那原子的概念是怪诞的,只是由于人们不完全的想法才产

生的。因为如果有原子,也就是说有一些完全坚硬的物体,并且是

完全不变的或不能有内部变化的,和彼此只有大小和形状的区别

的,则很显然,它们既然可能有同样的形状和大小,那么它们本身

就会不能区别,而只能以毫无内在根据的外在名称加以辨别,这是

和理性的最重大原则相违背的。但真实情况是一切物体都是可变

的,甚至是永远实际有变化的,以致本身和一切其他物体都有区

别。我记得一位聪明睿智的伟大王后①有一天在她的花园里散步

时说,她不相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和她一起在散步的一

位精明绅士相信他很容易就能找到两片;但他虽然找了很久,终于

凭他亲眼所见,深信永远能看到其中是有区别的。我们看到,由于

迄今一直被忽视的这些考虑,我们在哲学中多么远离了那些最自

然的概念,又多么远离了那些真正形而上学的重大原则。〕

§4.斐 那构成同一棵植物的统一性(同一性)的,就是:具

有一个物体中各部分的这样一种组织,它参与一个共同的生命,只

要这植物继续生存,则虽然它的各部分起了变化,这共同生命仍延

续下去。

德〔那组织或构造,要是没有一种我称之为单子的继续存在

着的生命原则,是不足以使idem numero②或同一个体持续下去

的;因为那构造,是按个体的方式不持续存在也能按类的方式持续

① 指苏斐·夏洛蒂(Sophie Charlotte,1668—1705),是普鲁士的第一位王后。她是

莱布尼茨的朋友,在一定意义下也是莱布尼茨的哲学门徒。莱布尼茨的主要哲学著作之

一《神正论》的写作就起因于和她所作的哲学谈话,也曾和她多次通信讨论哲学。

② 拉丁文,意思是“同一号”,即“同一个体”。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存在的①。当一块马蹄铁在匈牙利矿泉水中变成铜时,那同一类的

形状仍保持着,但并不是同一个体仍然保持着;因为那铁溶解了,而

那水中饱含着的铜则沉淀下来并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它的位置。而

形状是一种偶性,并不能从一个主体过渡到另一个主体(de subjecto

in subjectum②)的。因此必须说,那些有机的物体,也和其他物体一

样,只是表面上保持为同一事物,而严格说来并不是这样。这差不

多有点像一条河,它的水是始终在变化的,或像那提修斯的船,是那

些雅典人永远在修补的③。但对于那些本身有一种真正的和实在的

实体性的统一性,能够具有真正地叫做生命的活动的实体,以及对

于那些如一位古代法学家④所说quae uno spiritu continentur⑤,也

就是说,是某种不可分的精神使之有生命的实体性的存在物来说,

我们是有理由来说它们由于这种灵魂或心灵——在能思想的生物

中就是那构成自我的——而完全保持为同一个体的。〕

§5.斐 在动物方面的情况也和在植物方面没有很大不同。

德 〔如果植物和动物没有灵魂,它们的同一性只是一种表面

① 此句照G本,原文为“Car la configuration peut demeurer specifiquement,sans de

meurer individuellement.",而E本和J本无“specifiquement,sans demeurer"等词,则全句当

译为“因为那构造是能按个体方式继续存在的”,似与下文意思不合,疑有脱漏。

② 拉丁文,意即:“从主体到主体”。

③ 参阅柏拉图《斐多篇》,58,a;色诺芬《回忆录》4.8、2。据希腊传说,雅典国王

提修斯(Theseus)在送七个童男七个童女去克利特(作为每年向牛头人身怪物米诺滔

(Minotaur>的祭礼)的路上,向阿波罗神许了一个愿,若得以免除此难,就每年派一只船

送牺牲祭品到提洛(Delos)作为对阿波罗神的谢礼,后来雅典人为还愿就每年派船去提

洛岛送祭礼,这船每年对各部分作必要的修补,以保持提修斯当年所驶船原样的外表,

而其实质则不断改变。这船就常被哲学家们在讨论同一性问题时作为例证,用以说明

一个东西内部各部分虽已改变而其全体外表仍保持同一。

④ 指塞克斯都·庞波尼乌(Sextus Pomponius),公元二世纪罗马法学家。

⑤ 拉丁文,意思是:“那些具有一个精神的东西”。第二卷 论观念

下路

现象;但如果它们有灵魂,则这里是有严格意义的真正的个体同一

性的,虽然它们的有机躯体并不保持这种同一性。〕

§6.斐 这还表明同一个人的同一性是在于什么,即仅在于

这样一点:他享有同一生命,这生命通过在永久流动的一些物质分

子而继续下去,但这些物质分子在继续中是和同一有机体有生命

地(vitalement)结合着的。

德〔这一点可以照我的意思来理解。事实上有机身体在这

一刹那和另一刹那并不是同一个;它只是等价的(equivalent)。而

如果不联系到灵魂,就不会有同一生命,也不会有有生命的结合。

因此这种同一性只是表面上的。〕

斐 人的同一性无非是归之于在某一顷刻有很好组织的一

个身体,这身体在那以后通过和它相结合的各种不同物质分子

的继续而在这种有生命的组织中继续下去;无论是谁如果把人

的同一性归之于此外的什么,就将很难把一个胚胎和一个上了

年纪的人,一个傻瓜和一个聪明人作为同一个人,除非是他遵照

这样的假定,即塞特、伊斯梅尔、苏格拉底、彼拉多、圣·奥古斯

丁①有可能都是同一个人……这还更坏地符合于这样一些哲学家

的看法,他们承认有灵魂的轮回,并且相信人的灵魂由于行为不轨

可以受惩罚而堕入禽兽的身体之中;因为我不信一个人深信赫利

① 塞特(Seth)和伊斯梅尔(Ismael——圣经中译作“以实玛利”)都是《圣经》里的

人物,塞特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第三个儿子;伊斯梅尔是亚伯拉罕和一个埃及使

女夏甲(Agar)所生的儿子,是阿拉伯人的祖先;彼拉多(Pilate)是统治犹太人的罗马总

督,据基督教的说法,耶稣就是由他下令被钉上十字架的;圣·奥古斯丁(st. Augus

tin,354—430)是天主教的著名教父;圣·奥古斯丁在洛克原书作“st Austin”(圣奥斯

丁),所指不详,或本系“st Augustin”之误。以上这些人物都是极不相同或不相干的,

极言其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奥伽巴洛①的灵魂存在于一头猪中,就会说这猪是一个人,而且就

正是赫利奥伽巴洛这个人。

德〔这里有一个名称问题和事情本身的问题。就事情本身

来说,同一个别实体的同一性,只有通过同一灵魂的保存才能得到

保持,因为身体是在继续不断的流动中的,而灵魂并非寓居在依附

于它的某些原子之中,也不是寓居在拉比们所说的Luz②那样的

一块不朽的小骨头中。可是并没有什么轮回,灵魂通过它完全离

开了它的身体而过渡到另一个身体。灵魂甚至在死后也永远保持

着一个有机的身体,这是先前的身体的一部分,虽然它所保持的是

永远在不知不觉地受到消耗和补充,有时甚至要遭受巨大的变化。

因此不是灵魂的轮回,倒是这灵魂的身体有变形,收缩或扩展、最

后是不断转化。小范·赫尔蒙先生③认为灵魂是从一个身体向另

一个身体过渡的,但永远是在同类的身体之间,所以同类的灵魂永

远保持同样的数目,因此人的数目和狼的数目也都永远是同样的,

而如果狼在英国减少或绝种了,在别的地方就会增加同样数目的

狼。在法国发表的某些思想似乎也有同样的趋向。如果不是把轮

回作为严格意义的来看待,这就是说,如果有人认为灵魂继续寓居

在精细的身体中,只有粗大的身体是变化的,那么甚至像婆罗门教

徒和毕达哥拉派所说那样的同一个灵魂过渡到一个不同类生物的

身体中去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但并不是一切可能的事情就因此

、2

① Heliogabalus,218—222年为罗马皇帝,以愚蠢、残暴和荒淫无道著名。

②“拉比”是犹太教僧侣,Luz是人身上一次小骨头,“拉比”们认为它是不会朽烂

的,一直保留到世界末日,并成为复活的肉身的核心。

③ Francois- Mercure van Helmont,1618—1698,他父亲Jean-Baptist van Helmont是

比利时的著名医生和化学家,他本人则是个通神论者和炼金术士,莱布尼茨曾为他写过

墓志铭,并在《杂著》中讨论过他和他的学说。参阅本书第一卷(第33页注⑦)。第二卷 论观念

都是符合事物的秩序的。可是,在这样一种轮回是真的情况下,假

定照拉比们的说法,该隐、含和伊斯梅尔①三人是有同一个灵魂,

他们是否值得被称为同一个人,这问题只是个名称问题;而且我看

到,您支持其意见的这位著名作者,对这一点有很好的认识和说明

(在本章的最后一段)。实体的同一性在这里是有的,但在同一灵魂

所成为的各个不同的人之间毫无记忆的联系的情况下,是没有足够

的道德上的同一性来说这是同一个人格(personne)的。而如果上帝

要使人的灵魂堕入猪的身体之后就忘了它是人,也不做任何理性的

活动,则它就不构成一个人了。但如果它在畜类的身体中,而有一

个人的思想,甚至就有它在这变化前所赋予生命的那个人的思想,

就像阿普莱的那匹金驴子那样,则任何人都将会毫无困难地说这是

到帖萨里来看他朋友的那同一个卢丘斯,在那驴皮底下生活着,那

是福蒂斯违反本意不由自主地造成的,他就这样从一个主人转到另

一个主人,直到吃了玫瑰花使他恢复本来面目为止。②]

① 三个都是《圣经》里的人物,该隐(Cain)是亚当和夏娃的长子;含(Cham,英文

作 Ham)是挪亚(Noe)的第二个儿子,被说成是黑种人的祖先,伊斯梅尔已见前注,被

说成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② 这典故出于阿普莱(Apuleius)的《变形记》(Metamorphoses)。阿普菜是二世

纪时的拉丁作家,《变形记》的内容和一本叫做《卢丘斯或驴》(Aov ncos 7ros)的作品非

常相似,《卢丘斯和驴》被认为是和阿普莱同时代的著名讽刺作家和哲学家琉善(Lucien)

所作,可能就是模仿《变形记》的。两部作品所讲的故事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只是人名有

所改变,但其主角都叫做卢丘斯(Lucius)。卢丘斯在其冒险历程中,和一名叫福蒂斯

(Photis或 Fotis)的侍女有了爱情,福蒂斯的女主人能玩魔术,能用一种油膏使自己或让

别人随意变成各种动物。福蒂斯自称也懂得她女主人的这套本领,卢丘斯因为很想学会

这套奇妙的本事,就要求福蒂斯教他并在他自己身上试一试。福蒂斯答应了。因为女主

人刚在他们两人面前把自己变成了一只猫头鹰,福蒂斯本来也想把卢丘斯变成一只猫头

鹰,但因在慌乱中用错了油膏,结果把他变成了一头驴,所以说她是“违反本意,不由自

主”的。阿普莱的作品比琉善的作品篇幅要大得多,虽然充满了讽刺,但其中有些神秘主

义的东西是琉善的作品所没有的。卢丘斯本人是罗马安东尼诸皇帝时代(约二世纪)的

一位希腊作家,被认为就是《金驴》故事的作者,而阿普莱和琉善都是由他受到启发的。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9.①斐 我想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断,我们之中不论谁见到

一个生物造得样子和他一样,虽然从来没有表现出有比一只猫或

一只鹦鹉更多的理性,他也还是会把他叫做人;或者如果他听到一

只鹦鹉能够很有理性地像一个哲学家一样谈话,他也还是只会把

它叫做鹦鹉或认为它是鹦鹉;他会说,这两个动物中前者是一个粗

鄙、愚笨、缺乏理性的人,而后者是一只充满灵性和健全理智的鹦

鹉。

德〔我对第二点比对第一点更同意,虽然对第二点也还有些

话要说。要是有一个具有人的形状,但毫无理性表现的动物,在他

小时从森林中被人得到了,没有什么神学家会如此大胆,竟敢立即

绝对地答应给他施洗礼,而一位罗马教会的教士也许会有条件地

说:如果你是一个人,我就给你施洗礼;因为人们不知道他是否属

于人类,是否具有理性灵魂,也许这是一个猩猩,即外形非常接近

人的猿猴,就像吐尔比乌斯②说他看见过的那个动物,和一位博学

的医生曾发表过一篇关于它的生理解剖论文的那个动物那样。我

承认,人肯定可能变得像一个猩猩一样愚蠢,但尽管像我上面已说

明过的那样理性暂停起作用,理性灵魂还是仍旧在他内部保持着

的;所以这正是关键之点,而这一点是不能凭外表来判断的。至于

第二种情况,丝毫没有什么东西会阻止有一些和我们不同类的理

性动物,就像那些在太阳上的飞鸟的诗意王国中的居民③那样,或

① 原文各本均作§9,但下面又有§9,当系§8之误。在洛克原书此段内容也见

§8.

② Nicolas Tulp,拉丁名Tulpius,1593—1674,荷兰的医生和官员。

③ 参阅以上第二卷第二十三章§13“德”,及注(第226页注①)。第二卷 论观念

846

者像一只鹦鹉那样,在它死后从尘世来到这里,救了一位在世上时

曾对它做过好事的旅行者的性命。可是,如果发生了像在仙女们

或“鹅妈妈”<等童话>的国度里所发生的那样事,一只鹦鹉是一位

公主变的,并且在讲话中被认出是国王的女儿了,那么毫无疑问那

父亲和母亲将会像对自己的女儿一样爱抚它,会认为它就是他们

所有的女儿,虽然是隐藏在这奇怪的形象底下。可是我也不反对

有人也许这样说:在那金驴子中,由于那同样的非物质的精神的缘

故,那自身或个体仍同样保持着,正如卢丘斯或那人格(per

sonne),由于觉察到这自我的缘故,也同样保持着一样,但这已不

再是一个人了;因为事实上,当我们说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时,在

人的定义中似乎必须加上某种关于形状和身体构造的东西,否则

照我看来那些精灵也就会是人了。〕

§9.斐 人格(personne)一词,是指有思想和心智、能有理

性和作反省的一种存在物,它能考虑到自己是同一个,是同一个东

西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进行着思想;这一点,它是单凭它所

具有的对它自己的活动的意识①来完成的。而这种认识永远伴随

着我们当前的感觉和知觉〔当它们足够突出时,如我以上已不止一

次地指出过那样〕,并且正是由于这一点,每一个人对他自己来说

是他称为自身的。在这场合是并不考虑这同一自身是在同一个实

体中还是在若干不同的实体中继续下去的;因为既然这种意识②

永远伴随着思想,并且正是它使每一个人成为他称为自身的,而且

① 法文原文为“sentiment”,英译作"consciousness"。

② G本原文作:“la conscience(consciousness ou connscienciosite)”,E本及J本作

“la conscience(consciousnes ou consciosité)”。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以此使他有别于一切其他有思想的东西;也正是仅仅在于这一点

才成其为人格的同一性,或使一个有理性的存在物始终是同一个

东西;而这种意识对已经过去的活动或思想能追溯到多远的范围,

这人格的同一性也就扩大到多远的范围,而现在的自身也就是那

时的同一个自身。

德〔我也是这个意见,认为对自我的意识或知觉证明了一种

道德的或人格的同一性。我正是凭这一点来区别禽兽灵魂的不

休①和人类灵魂的不朽②;两者都保持着物理的和实在的同一性,

但就人来说,这样是合乎神圣天道的规则的,就是灵魂还保持着道

德的,并且对我们自身显现出来的同一性,以便构成同一个人格,

并因此能感受赏罚。您,先生,似乎主张即使没有实在的同一性时

这种显现出来的同一性也能保持。我相信由于上帝的绝对的能力

这也许是可能的,但照事物的秩序来说,那对感到自身同一的同一

个人格显现出来的同一性,须假定每一切近的过渡都有实在的同

一性,这种过渡伴随着对自我的反省或知觉,这样一种亲切而直接

的知觉,自然地是不能骗人的。如果人能够只是机器而又具有意

识,则就一定得是照您的意见,先生,但我主张这种情况至少自然

地是不可能的。我也更不愿借口我对过去所做的一切已毫不记

得,就说那人格的同一性甚至那自我已不再在我们之中继续保持,

我就不再是在摇篮里时的那个自我了。要就其自身发现道德的同

:仇

①②“不休”原文为“incessabilité”,直译即“不可停止性”,即永久继续下去的意

思;“不朽”原文为“immortalité”,也就是“不死”。照莱布尼茨的观点,不论是动物或人

的灵魂,作为“单子”都是不能自然消灭的,也就是不死的;他甚至还否认任何生物有严

格意义的“生”和“死”,可参阅《单子论》§73及§14等处。第二卷 论观念

下器

一性,只要在一个状态和邻近或甚至稍远一点的另一状态之间有

一种意识的中介联系就够了,即使其间杂有某种跳跃或遗忘了的

间隙也罢。因此,假使一场疾病造成了这种意识联系连续性的中

断,以致我虽然还记得更远的一些事情,却不知道是怎么变成现在

这样的状态的了,则别人的见证将能填补我记忆中的这种空白。

如果我在这间隙中曾有意地做了某种坏事,而我由于这场病在稍

后一点就已把它忘了,则凭旁人的这种见证甚至也能使我受到惩

罚。而如果我把过去的事情全部都忘记了,甚至连自己的姓名和

读书写字都不得不让人重新教我,我也始终还是能从旁人那里学

会了解我过去在先前状态下的生活,正如我仍保留着我的权利,并

无必要把我分成两个人格,而使我成为我自己的继承人一样。这

一切就足以保持造成同一人格的道德同一性了。的确,如果旁人

都一起设谋欺骗我(正如我甚至也能由于某种幻觉、做梦或疾病而

自己骗了自己,相信我梦见的事是实有其事一样),则显现的现象

是假的;但在有一些情况下,我们是能够在道德上肯定旁人所说的

是真的:而依靠上帝,他和我们的交往联系造成了道德的主要之

点,错误是不会发生的。关于自身,最好是把自身的现象和意识区

别开来。自身构成了实在的和物理的同一性,而伴随着真理的自

身的现象是与人格的同一性相联系的。因此我既不愿说人格的同

一性不能扩展到记忆所及的范围之外,更不愿说自身或物理的同

一性依赖于它。实在的人格的同一性,是以在事实问题上所可能

的最确定的方式,通过当下直接的反省得到证明的;就通常的目的

来说,只要靠我们对中间间隔的记忆或靠旁人一致的见证就足够

证明了。但如果上帝异乎寻常地改变了实在的同一性,只要这人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既保持着内部的同一性的现象(这就是指意识),也保持着外部的

同一性的现象,如那些对旁人显现出来的现象,则人格的同一性依

然保持着。因此,意识并不是构成人格同一性的唯一手段,而旁人

的陈述或甚至其他的标志也能提供这种手段。但如果在这些不同

的现象之间发现了矛盾,这就有困难了。意识可能沉默,如在遗忘

了时的情况那样;但如果它很清楚地说明事情是和其他现象相反,

人们在作决定上就会陷于困惑,而有时就在两种可能性之间犹疑

不决,不知是我们的记忆的错误呢,还是在外部的现象中有某种骗

人的东西。〕

§11.斐〔人们会说〕每个人的身体的各个肢体是他自身的

一部分。〔而因此,身体既然是永远在流动变化中的,人就不会保

持同一个。〕

德〔我宁愿说我和他是没有部分的,因为我们说,而且有理

由说,同一实体或同一物理的自我是实在地保持着的。但照事情

确切的真相来说,当一部分丧失时我们不能说同一整体还保存着。

而凡是具有有形体的各部分的东西,是不能不时时刻刻在失去其

若干部分的。〕

§13.斐 人们对自己过去的活动的意识,是不能从一个思

想的实体转移到另一个思想的实体的,〔而可以肯定是同一实体继

续保持着,因为我们感到自己是同一个,〕如果这种意识是单独一

种并且是同一种个体活动的话〔换句话说,如果反省的活动和我们

通过察觉它而加以反省的活动是同一种活动的话〕。但因为这只

是对过去的活动的现实的表象,所以仍旧还须来证明何以过去从未

实在存在过的东西不可能在心灵中被表象为有如真正存在过的。

食文詈第二卷 论观念

德〔一种有间断的记忆是可能骗人的;我们常常有这种经

验,而对于这种错误是有办法来设想它的自然原因的。但当前的

或立即的记忆,或对即刻之前刚过去的事情的记忆,也就是说伴随

内心活动的意识或反省,就自然情况说是不会骗人的;否则我们甚

至连我们是在想这样或那样事物这一点也不能肯定了,因为我们

在自己内心所说的也只是过去的活动,而不是说这件事这个活动

本身。而如果直接的内心经验都是不能肯定的,那就不会有我们

能靠得住的事实真理了。而我已经说过,在间接的和对外物的知

觉方面所犯的错误,是能够有可以理解的理由的,但在直接的内心

经验方面,则除非求助于上帝的万能,我们是找不到这样的理由

的。〕

§14.斐 至于在同一非物质性的实体继续保持着的情况

下,是否能有两个不同的人格这个问题,且看它是根据什么。它是

根据这样一点:如果这同一个非物质性的东西能够被除去一切对

它过去的存在的意识(sentiment),并且完全丧失,也绝无能力恢

复,以致可以说是从一个新的时期起重新开张,它就会有一种不能

扩大到这新的状态之外的意识(conscience)。所有那些相信灵魂

的先在①的人显然都是持这种思想。我见过一个人,他深信他的

灵魂曾经就是苏格拉底的灵魂;而我确实知道,他在他所充当的,

并且不是不重要的职位上,是被看作很有理性的人的,在他所曾发

表的作品中,他也表现得既不缺乏心智也不缺乏知识。而就我们

① 即认为灵魂在人出生以前即已存在的学说,古代如毕达哥拉派、柏拉图等都

有这种观点,一切宗教迷信也都相信这种观点。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凭灵魂的本性对这一点所能认识的来说,灵魂既然是①对不论什

么物质的任何部分都一视同仁(indifferentes)的,则(同一灵魂过

渡到不同的身体)这一假定也并不包含什么显然的荒谬之处。可

是那个人现在丝毫没有意识到奈斯多②或苏格拉底所曾做过或想

过的事情,他确是设想或能够设想他自己和奈斯多或苏格拉底是

同一人格吗?他能分有这两位古代希腊人的活动吗?他能把这些

活动归之于他自己或想着这些毋宁是他自己的活动,而不是已经

存在过的某一别人的活动吗?他较之这样的情况——就是说,如

果现在在他之中的灵魂,是当它开始使它现在所具有的身体有生

命时被创造出来的——也并不更加是和〈奈斯多和苏格拉底>两人

中的一个同一人格。这较之这样的情况——就是说,如果一度曾

成为奈斯多的组成部分的一些物质分子,现在是这个人的组成部

分——也并不更有助于使他成为与奈斯多是同一人格。因为同一

非物质实体而无同一意识,并不更能造成同一人格以结合于这个

或那个身体,也正如同一些物质分子,结合于某一身体而无共同的

意识,之不能造成同一人格一样。

德〔一个非物质的东西或一个心灵是不能被除去对它过去

的存在的一切知觉的。它对以往为它所发生的一切都留有印象,

并且甚至对将来要为它发生的一切都有预感;不过这些感觉在最

通常的情况下都太小,以至不能识别,和没有被察觉,虽然它们也

① G本和J本作"les ames estant..."(J本作 etant),E本作 les ames tant...,译

文从G本和J本。

② Nestor,荷马史诗《伊利亚德》和《奥德赛》中的人物,参与包围特洛伊城诸王中

最年长者,以智慧著名。第二卷 论观念

留下

许有朝一日能发展起来。这种知觉的连续或联结造成实在的同一

个体,但那些察觉(这就是说,当人们察觉那些过去的感觉时)还证

明一种道德的同一性,并使实在的同一性显现出来。灵魂的先在

并没有通过我们的知觉向我们显现出来,但如果它是真的,它有朝

一日将能够使人认识到它。因此,记忆的恢复变得绝不可能,这是

不合理的,那些感觉不到的知觉(它们的用处我已在其他许多重要

场合指出过了)在这里也还可以用来保存记忆的种子。已故的亨

利·莫尔先生①,一位英国国教会的神学家,就深信灵魂的先在,

并曾写了著作来支持这种观点。已故的小范·赫尔蒙先生更进了

一步,如我刚刚说到过的,并且相信灵魂的轮回,不过永远是在同

种的身体之间轮回,所以照他看来人的灵魂是永远使一个人有生

命的。他和有些拉比一起相信亚当的灵魂转移到弥赛亚②之中,

好像转移到新的亚当之中那样。而且我不知道他是否相信他自己

也有某个古人作为他的前身,虽然在别方面他是个很精明的人。

而如果这种灵魂的过渡是真的,——至少是照我以上所已说明的

可能的方式(但这显得不像是真的会发生的),就是说,灵魂保持着

其精细的身体,一下过渡到其他粗大的身体中——则同一个个人

就会永远继续存在在奈斯多中,在苏格拉底中,以及在某一现代人

中,而他甚至能使足以深入洞察他的本性的人认出他的同一性,因

① Henry More,拉丁名Morus,参阅第一卷第一章(第33页注⑧)。他认为一切

灵魂都是和这世界同时被创造出来的,并且和菜布尼茨一样认为灵魂也是永远和某种

物质相结合的,参阅他的《著作集》第1卷,第750—754页。

② Messie,英文作 Messiah,一译“默西亚”,即“救世主”,古代犹太人“先知”预言

上帝将派遣“救世主”来拯救世人特别是以色列人。基督徒则认为耶稣基督就是这“救

世主"。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为奈斯多或苏格拉底所曾做过的一切都会在他那里留下一些印象

或标志,而某种具有足够深入洞察力的天才会能够看清它们。可

是如果那现代人并没有内在的或外在的手段来知道他曾经是什

么,那么就道德上来说也就好像他不曾是那什么一样。但情况显

得是在世界上什么也不会被忽略的,即使关于道德方面也是这样,

因为上帝是这世界的君王,他的统治是十全十美的。照我的假说

来讲,灵魂并不是如您似乎认为的那样对不论什么物质的任何部

分都一视同仁的;相反地,它们原本表现着(expriment)它们依照

自然秩序结合着或应当结合着的那些部分的物质。因此,如果它

们过渡到一个新的、粗大或感觉得到的身体中时,它们将永远会保

持着它们在旧有的身体中时所知觉到的一切的表现①,甚至那新

的身体还必须有这种表现遗留的痕迹,以使那个体的连续性始终

会有它实在的标志。但不管我们过去的状态曾经是怎样的,它遗

留下的后果不会始终是我们所能察觉的。您曾维护其意见的这位

《理智论》的高明作者曾经指出(第二卷第二十七章《论同一性》,

§27),他所说关于灵魂的过渡的这些假设或虚构,被作为可能的,

一部分是根据人们这样一种普通的看法,即心灵不仅是独立不依

于物质的,而且是对一切种类的物质都一视同仁的。但我希望,先

生,我在这个问题上这里那里对您所说过的那些看法,将能用来弄

清楚这种怀疑,并使人更好地认识到,照自然的情况来说能够是怎

么样的。人们由此可以看到一个古人的活动怎样将会属于一个具

有同一灵魂的现代人,虽然他并没有察觉。但如果他竟认识到了

① G本和E本作“I'expression"(“表现”),J本作“I'impression"("印象”)。第二卷 论观念

这一点,那随之而来的就更加会是有人格的同一性了。此外,一部

分物质从一个身体过渡到另一个身体,是并不造成同一个人的个

体的,也不造成人们称为自我的东西,而是灵魂才造成这一点。]

§16.斐 可是,的确,对于千年前所做的一个活动,只要由

于我对它的这种意识(自我意识①)现在把它断定为我自己做的,

我就也对它像对在这以前一顷刻所做的活动一样关心,一样负责。

德〔这种关于曾经做过某件事的看法,在相隔久远的活动方

面是可能骗人的。有些人对他们所梦见或捏造的事,由于多次重

复的力量,就当成真的了;这种虚假的看法可以造成困惑,但要是

没有别人同意证实,是不能据以定罪的。另一方面,对于一个人做

过的事,当他忘记了时,只要这活动经旁人证实,却是能要他负责

的。〕

§17.斐 每个人天天都看到,当他的小手指头是包括在这

种意识之内时,它也构成(他的)自身的一部分,和最关紧构成他自

身一部分的东西一样。

德〔我已经说过(§11),为什么我不愿提出说我的指头是我

的一部分;但的确它是属于我的,是我的身体的组成部分。〕

斐〔持有另一种意见的人们将会说,〕如果当这小手指从身

体的其余部分分离开来时,意识就伴随着这小手指而抛弃了身体

的其余部分,则显然这小手指就会是那人格,那同一个人格,那时

那自身就和身体的其余部分毫不相涉了。

德〔自然不容许这样的虚构,这已为灵魂与身体的和谐或完

① 从G本、E本和J本仍如前§9作(consciosité ou consciousnes)。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全符合的系统所摧毁了。〕

§18.斐 可是情况似乎是这样:如果身体竟继续活着,并且

具有它自己特殊的意识,那小手指对这意识是丝毫无份的,而灵魂

却是在那指头中,那么那指头就不会承认身体其余部分的任何活

动是它的,人家也不能把这种活动归之于它。

德〔那在指头中的灵魂也不会是属于这身体的。我承认,假

如上帝会使意识被转移到其他灵魂之中,那就得按照道德概念把

它们看作同一灵魂;但这将是毫无道理地扰乱事物的秩序,而且使

那能察觉者和由感觉不到的知觉所保存的真理割裂开来,这是不

合理的,因为现在感觉不到的知觉有朝一日是能够发展起来的,因

为没有什么东西是毫无用处的,那时间的永恒性给予变化以巨大

的场地。〕

§20.斐 人类的法律不因一个人神志清醒时所做的活动来

惩罚一个疯人,也不因他发疯时所做的活动来惩罚一个清醒的人:

由此它就使他成为两个人格。就是这样,人们说他魂不守舍①。

德〔法律威胁着要治罪和许诺给报偿,为的是阻止人做坏事

和促进人做好事。而一个疯子可能是这样,由于已不再受理性的

主宰,那威胁和许诺对他都不起作用;因此,看他病弱的程度,处罚

也不再那样严格。另一方面,人们想要犯罪者感到他所做坏事的

后果,以使他怕再犯罪,而疯子对此既不大能有感觉,人们就很愿

意等一等再来执行那惩罚他在清醒时所做的事的判决。因此法律

① 原文为“il est hors de lui-meme",直译就是“他是在他自己之外的”。“魂不守

舍”是采用洛克原书中译本的译法。第二卷 论观念

下留

或法官在这样的场合所做的事,并不是出于把他看作两个人格。〕

§22.斐 事实上,我给您转述了他们的意见的那一派人中,

有人就提出了这样的反驳:如果一个人喝醉了酒,后来又不醉了,

就不是同一人格的话,那就不应该因他醉时所做的事治他的罪,因

为他对那事已毫无感觉。对此人们回答说,他同样还是同一人格,

就好比一个人,在睡梦中起来行走和做其他一些事,而他对他在这

种状态中所做的一切坏事是要负责的一样。

德〔一个喝醉酒的人的行为,和一个真正的、得到承认的梦

游病者的行为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人们惩罚醉汉,因为他们是

可以避免酗酒,并且甚至当酒醉时对刑罚痛苦也能有若干记忆的。

但梦游病者就不是那么有能力来自禁夜梦中起来行走和做他们所

做的那些事情。但如果真的我们用鞭子好好抽他一顿就能使他留

在床上,那我们是可以这样做而且也不会不这样做的,虽然这毋宁

是一种治疗方法而不是一种惩罚。事实上人们说这治疗方法是有

效的。〕

斐 人类的法律,以符合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的一种正义,

对上述两种情况都加以惩罚,因为在这两类情况中,人们对那实在

的和假装的不能确定地加以区别;因此不接受以不知道为由来宽

恕人在酒醉或睡梦中所做的事。事实证明和当事人所说相反,他

确是做了的,而人们不能证明他是没有意识的。

德〔问题并不那么涉及这一点,而毋宁更多的是涉及:当证

实醉汉或梦游病者确是魂不守舍<不由自主>时——正如这是可能

的——应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那梦游病者只会被看作一个

有怪毛病的人;但因为酗酒是自愿的而疾病并不是这样,所以一个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要受惩罚而另一个则并不。〕

斐 但到了末日审判那伟大而可怖的一天,那时一切心里的

秘密都将显露出来,我们可以相信没有人会要对他所完全不知道

的事作出回答,而每个人受着他自己良心的控诉或宽恕①,都将接

受他所应得的。

德〔我不知道是否必须要使人的记忆力在末日审判之日得

到发扬,以使他把他已忘了的一切都记起来,以及是否别人的知

识,尤其是那绝不会弄错的公正审判者的知识,都还不够。我们可

以虚构一种并不合乎真理,但却可以设想的情况,假定一个人在末

日审判之日相信自己曾经是个坏人,并且别的一切能对他作判断的

被创造的心灵也都认为真的是这样,而这却不是真的:我们能说那

至高无上的公正审判者,只有他知道情况与此相反,将会责罚这个

人并且作出和他所知道的相反的判决②吗?可是要照您对道德人

格的概念,随后的结论就会是这样。您也许会说,如果上帝作出与

现象相反的判决,他就不会得到充分的颂扬,并且会使别的人们受

罪;但人家可以这样来回答:他自身就是他的独一无二和至高无上

的法律,而在这种情况下,别的人们应该断定是他们自己弄错了。〕

§23.斐 如果我们能假定:或者是两个意识,判然有别并且

不能沟通的,轮流在同一身体中活动,一个经常是在白天,另一个

则在夜间,或者是同一个意识,时断时续地在两个不同的身体中活

动;我请问:在第一情况中,那白天的人和夜间的人,如果我敢这样

① E本和J本无“或宽恕”(ou excuse)。

② G本原文作“juger contre ce qu'il sait?”;E本和J本作“juger contre ce qu'ils

font?”(“作出和他们所做的事相反的判决”)。第二卷 论观念

下留

来表达的话,是否不会如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那样是两个判然有别

的人格,以及在第二种情况中,是否不会是单单一个人格在两个判

然有别的身体中?这影响两个不同身体的同一个意识,和那在不

同时间影响同一身体的两个意识,一个是属于同一非物质实体而

另两个是属于两个判然有别的非物质实体,它们把这些不同的意

识引入那些身体中,这些都是丝毫无关紧要的,因为人格的同一性

都同等地是由意识所决定的,不论这意识是依附于某种个体的非

物质实体与否。还有,一个有思想的非物质的东西有时会对它过

去的意识看不见了,又重新把它唤起。现在假定这种记忆和遗忘

的时断时续,每一昼夜都循环往复,这样您就以同一非物质的心灵

而有了两个人格。由此可得出结论:那自身并不是由实体的同一

性或差异性所决定的,那是我们不能确定的,而是单单由意识的同

一性所决定的。

德〔我承认,如果一切现象都是变化的和从一个心灵向另一

个心灵转移的,或者如果上帝在两个心灵之间作一种交换,把一个

的可见的身体以及现象和意识给了另一个,那么人格的同一性就

不是依附于实体的同一性而是遵照着人类道德必须看到的那些恒

常的现象;但这些现象不会仅在于意识,并且上帝将必须不仅使所

说的这些个人的察觉或意识作交换,而且也要使向其他人表现出

来的关于这些人的现象作交换,否则在这一些人的意识和其他人

的见证之间就会有矛盾,这将会扰乱道德事物的秩序。可是您也

得承认我这一点:那感觉不到的世界和感觉得到的世界之间的割

裂,也就是说那些继续保持在同一些实体中的感觉不到的知觉,和

那些会被交换的察觉之间的割裂,将会是一种奇迹,就像当人们假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定上帝造成真空时那样;因为我在上面已说过,为什么这是不合自

然秩序的。请看另一个更适合得多的假设。可能在宇宙的另一个

地方或另一个时间,发现一个星球,和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就感

觉得到的来说没有什么区别,而居住在那星球上面的每一个人,也

和我们之中每个和他相应的人没有什么感觉得到的区别。这样就

一下有了亿万对相似的人格,也就是有同样现象和意识的人格;而

上帝可能从一个星球上把单单是一些心灵或和他们的身体一起转

移到另一个星球上,而他们并不察觉;但不论是把他们转移或让他

们留下,按照您的作者们对他们的人格或他们的自身将怎么说呢?

既然两个星球上的人的意识和内外现象都不能区别,这究竟是两

个人格还是同一人格呢?诚然上帝和那些能够看到时间和地点的

间隔和外在关系,以及甚至能看到两个星球上的人所感觉不到的

内部构造的心灵,也许能够辨别他们;但按照您的假设,既然单凭

意识来辨别人格,而不必费心考虑实体的实在的同一性或差异性,

或甚至考虑对旁人显现出来的现象,那又怎么阻止人说,这两个人

格,同时在这相似的两个星球上,但彼此隔着无法形容的距离,只

是同一个人格呢?但这却是显然荒谬的。此外,照自然地可能的

来说,这两个相似的星球和两个星球上两个相似的灵魂,都只是在

一段时间内保持相似的。因为既然有一种个体的差异性,那么这

种差别至少得在感觉不到的构造中,它们在时间过程中应该是要

发展的。〕

§26.斐 假定一个人,现在为了他在另一生中的所作所为

而受到惩罚,而人们又绝对不能使他对前生的事有任何意识;这样

一种处理,和把他一创造出来就造成一个悲惨的受苦人又有什么

爵第二卷 论观念

区别呢?

德 〔柏拉图派,奥律根①派,某些希伯来人和其他一些维护

灵魂先在学说的人,都曾认为这一世的灵魂是被放在不完善的身

体中,为的是来为它们在前世犯的罪受苦的。但的确,如果人们不

论通过唤起记忆,或通过某种遗迹,或通过旁人所知,都既不知道

也从未学到前世的真相,那么照通常的概念是不能把这叫做罚罪

的。可是在谈到一般罚罪时,却有余地来怀疑:那些受罪的人是否

绝对必须有朝一日他们自己了解到受罪的原因,而别的更通晓事

理的心灵往往在这里发现了为神圣正义增光的材料,这是否还不

够呢?可是,那些受罪的人会知道是为什么,这是更像会发生的情

况,至少一般地说是这样。〕

§29.斐〔也许总的说来您会同意我的作者在总结他论同

一性那一章时所说的:是否同一个人继续保持着的问题,是一个名

称问题,是随着对人如何理解而定的,所谓人,或者是单指有理性

的心灵,或者是单指具有人形的身体,或者是指与这样的身体相结

合的心灵。就第一种情况说,分离的心灵(至少是和粗大的身体分

离)将还是人;就第二种情况说,一个除了理性之外完全和我们相

像的猩猩将也是一个人;而人如果被剥夺了他的理性灵魂并接受

了一个禽兽的灵魂,他也将继续保持是同一个人。就第三种情况

说,则两者和那结合本身一起都得继续保持;得是同一的心灵,同

一的部分身体,或者,就感觉得到的身体形状方面来说,至少是和

① Origene,185—253,出生于亚历山大里亚的基督教圣经注释家,神学家,早期

的护教者,把柏拉图的学说和基督教义相融合。第二十八章 论其他一些关系,尤其是道德关系

这身体的部分相等的东西。这样,在照最后这种意义把这形状看

作对人是本质的东西的情况下,人们就会能够继续保持在物理方

面或精神道德方面是同一个东西,也就是说,是同一人格,而并不

继续保持是人。〕

德〔我承认在这方面是有个名称问题,而在第三种意义下,

这就像同一个动物一时是蚕或毛虫,一时是蛾或蝴蝶,以及像有些

人所想象的那样,这世界上的天使曾经是过去一个世界中的人。

但我们在这会谈中是致力于讨论比语词的意义更重要的问题。我

已给您指出了真正的物理同一性的根源;我已经阐明,道德也和记

忆一样并不与此相冲突;阐明<照我们所讨论的这些看法>,不能永

远赋予所说那样的人格以物理的同一性,也不能赋予和他相交往

的那些人格以物理的同一性:可是我们这些看法绝不是与物理的

同一性相冲突的,也绝不是与它完全①割裂开来;阐明永远有一些

被创造的心灵认识或能够认识它是什么;但有理由来断定,对于这

些人格本身一视同仁毫无差别的事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是如此。〕

第二十八章 论其他一些关系,

尤其是道德关系

§1.斐 除了我们刚才所谈的那些基于时间、空间和因果的

关系之外,还有无数其他的关系,我将提出其中的几种。每一个能

有部分和程度的简单观念,都提供一个机会来对它所在的主体作

下留

① E本和J本无“完全”(entier)一词。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天主教哲学-第⼗⼆章 公元⼗三世纪-在线阅读

    第⼗⼆章 公元⼗三世纪 中世纪于公元⼗三世纪⾥达到了极点。⾃从罗马帝国灭亡后,逐 渐建⽴起来的综合体系业已完备得⽆以复加。公元⼗四世纪带来了各 种制度和各派哲学的⽡解;⽽公元⼗五世纪则带来了我们在今⽇仍旧 认为是近代事物的开端。公元⼗三世纪的伟⼈都是⼗分卓越的:尹诺 森三世、圣法兰西斯、弗⾥德⾥希⼆世和托马斯·阿奎那等,他们以不 同的⽅式,各⾃成为其类型的杰…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108
  • 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在线阅读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一前322)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吉拉城。17岁 进入雅典学园,师从柏拉图 20年。他的人生格言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 理。”他不盲目崇拜柏拉图的学说,力图克服柏拉图轻视感觉经验、不注重研 究运动变化的倾向,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公元前343年,马其顿王菲力浦邀 请他任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七年之后,亚历山大即位。…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262
  • 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卷二-在线阅读

    1—328:法厄同驾日神车的故事 日神的宫殿非常巍峨,高柱擎天,金彩辉煌,铜光如火,高处的屋檐上铺着洁白的象牙,两扇大门发出银色的光芒。材料好,匠心更巧:穆尔奇柏在门上刻着海浪把陆地围绕在中心,陆地像一只圆盘,陆地上面天穹高悬。在波涛中又刻着墨绿色的海神,有口吹海螺的特里同;有形态万变的普洛透斯;有埃该翁,两只粗壮的手臂搭在一对鲸鱼背上。门上还刻着多里斯和她…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9日
    734
  • 第三节哲学与学术自由

    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是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在德国 大学这一舞台上发生的。哲学的繁荣,离不开大学这种当时为德国 文化所特有的教育机构及其制度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四分五裂的政治环境使得学校和学者相对自由。18世纪 的德国还是一个分封割据的国家,各邦国分别管理自己辖区内的大 学,对辖区外大学的各种事件无能为力。这就为知识分…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69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六个沉思的内容提要-在线阅读

    六个沉思的内容提要 在第一个沉思里,我提出了只要我们在科学里除了直到现在已有的那些根据以外,还找不出别的根据,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普遍怀疑一切,特别是物质性的东西。尽管普遍怀疑的好处在开始时还不显著,不过,由于它可以让我们排除各种各样的成见,给我们准备好一条非常容易遵循的道路,让我们的精神逐渐习惯脱离感官,并且最后让我们对后来发现是真的东西决不可能再有什么怀疑,…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36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