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通俗哲学

1740—1780年期间,德国出现了一股“通俗哲学”(Popularphilosophie)的潮流。通俗哲学的兴起,表面上看是针对沃尔夫学派,是对 他们的烦琐哲学推论的不满,是对形式主义的批判。1768年,经杜滕 斯(Dutens)主编的莱布尼茨生前许多未曾发表的作品问世,人们惊讶 地发现,莱布尼茨的思想远比他们在沃尔夫那里了解的要多得多。他 们自然会对沃尔夫理论的可信程度产生怀疑,再加上当时大量的英、法 哲学著作被译成德语而得到广泛阅读,例如洛克、莎夫茨伯利、哈奇森、 休谟孟德斯鸠爱尔维修、孔狄亚克等著名思想家的作品,这开阔了德 国人的视野,打破了独断论的迷梦。于是,他们重新提起了在早期启蒙 主义者托马西乌斯那里占中心地位但很快被遗忘的人类学话题。 18世纪的德国尽管经过了早期启蒙,许多新思潮和观念广为流 传,但是,理论的胜利对社会现实性改变不大。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方 式仍为传统和习惯所规定,社会和政治环境基本如故。基督教的信 仰和神学虽面临理性的挑战,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没

① 参见齐亚法多纳《德国启蒙的哲学——文本选读与评介》,第20—21页。

有丝毫动摇。教会仍一如既往地对人们的情感和观念发号施令。在 大学里,虽然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哲学取代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但他 们用理性来证明教会的教义,宣传信仰,与正统神学又建立了新的联 盟。在科学领域,虽然借助各种实验和分类,追根溯源和因果解释, 使得新发现的可以得到验证的科学成果层出不穷,但仍然可以遇到 一些晚期人文主义的纲要性知识和巴洛克式的博学人士。不过,在 绘画艺术领域,巴洛克式的教会和辉煌的代表风格中那种严格和激 情在不断松动,并逐渐转化成为宫廷式和明亮的洛可可风格,其中不 乏内在性和深度。与此同时,早期古典主义建筑、市民肖像和家庭画 像,以及充满诗意和现实主义色彩的风景绘画都崭露头角。在音乐 界,巴洛克风格正流畅地向早期古典主义发展,市民音乐文化已独立 成长起来。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标准德语和德语文学语言的发展,以 及迅速扩张的书籍市场,文学讨论及相关产品都前所未有地成长壮 大,起初是模仿欧洲的样板,然后是批判性的探讨,最后是表现出自 己不断增长的独立性。读者和作者的队伍都在扩大,逐渐出现了一 个超国家、超等级、超信仰的“读者群”。他们主要是开始富裕起来、自 我意识初步觉醒的市民阶层,他们强烈希望在公开的讨论中发出自 己的声音。他们不仅对文化教育发表意见,对道德判断和美学趣味 也坦陈已见,最后对传统和现有社会-政治关系也表示严厉批评,并且 构造出一幅未来社会的理想纲领。

通俗哲学正好反映了市民阶层要求参与普遍文化尤其是学院哲 学的强烈意愿。它的基本倾向是将哲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具有强烈 的实践性。哲学家是为“世界”和“生活”而写作,思辨的知识应让位于 实践的知识。为此,许多哲学家寻找一种易于理解的语言和直观的 介绍,大量运用日常语言,尽量“通俗化”、“大众性”地写作,并以优美 的法语对话语调和英语短文为范例,以求走出知识分子的象牙塔,以 先进观念影响民众。在用先进意识武装人、改造人的行为并最后达 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这一点上,通俗哲学和启蒙运动是一致的。通俗 哲学不是把一种观点强加给人,而是推动人理智的发展,帮助人认识 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判断和审美趣味。它有意识地反对哲学体系和学派,反对既定的题材和方法,反对学派哲学的学术风格。作为 涉及世界和生活的哲学,通俗哲学的对象是自然和社会的那些可以 经历的现实性,它关注的主要问题是道德问题,它基本上排除一切思 辨的冥思苦想。总之,通俗哲学是出自实践目的而强调思维过程和 语言的清楚性,并不是把哲学弄得简单庸俗。它致力于传播先进思想 或真理,而不是研究学问。它的价值不在于理论成绩,而在于推动德国 精神文化的普遍发展。它在探索有趣味的表达方式和优美的哲学写作 风格方面的成就也不可小觑。通俗哲学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流派,有 的人倾向于实在主义的方向,有的人则倾向于观念、概念的方向。 但是,一种哲学越大众化,就越会失去自己的深度和原创性。通 俗哲学因此被康德之后的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不屑一顾。黑格尔 认为,“我们看到门德尔松以健全常识为目标,把它当作规范”①,其内 容与沃尔夫哲学并无二致,因为它缺乏思辨-形而上学的深刻内容。 受黑格尔这一观点的影响,过去我们一直对通俗哲学评价过低。其 实这是哲学发展史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每当一种学说开始正统化、教 条化、学究化,成为独断论时,就会有来自学院之外的声音通俗地批 判或论述这种形式学说。例如此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他的 批判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

通俗哲学的一个主要代表是门德尔松(Mendelssohn,1729— 1786)。他出自一个犹太人家庭,本人并不是一个职业学者,而是一个 犹太丝绸商家里的雇员。他靠自学而获得知识。1783年,他参加了 刚成立的秘密组织“柏林周三聚会”。这个组织又被称为“启蒙之友 协会”,主要把从实践哲学方面推动启蒙运动作为自己的纲领,具体 地说,就是对“社会市民”(Mitbürger)进行启蒙。成员们主要讨论哲 学、道德、宗教问题,认为判断这些东西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就是知识 和科学。门德尔松一直都是该组织的成员,积极参加和组织各项活动, 直至逝世。他重视德行对人的影响,强调人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第 237页,商务印书馆, 1981。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译后记-在线阅读

    译 后 记 一 亚氏著作的编成、传习与翻译 (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前322)著作可分三类:第一类 为“对话”,大都是早年在雅典柏拉图学院中(公元前366—前348) 写的。公元前第二世纪初海尔密浦(Hermippus)曾编有“亚氏书 目”。第一世纪安得洛尼可(Andronicus)重订亚氏全部遗著时,亦 曾编有“总目”,这总目今已失传。稍后又有希…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7日
    591
  • 赵林-《古罗马帝国的辉煌》-第2卷 共和蜕变-第5章 "后三头同盟"与共和国的谢幕-在线阅读

    第V章 “后三头同盟”与共和国的谢幕 恺撒之死使得罗马很快就陷入第三次内战中,起初是恺撒派与共 和派的立场冲突,而后则是恺撒派内部的权力之争。在多方博弈的情 况下,作为恺撒继承人的屋大维异军突起,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借力 打力,纵横捭阖,与安东尼、雷必达结成了“后三头同盟”,共同消 灭了西塞罗、布鲁图斯等共和派力量。控制了罗马政局的新三头重新 划分势力范围,三…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5日
    628
  • 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第一版前言-在线阅读

    第一版前言 我必须特别提醒德国读者注意,下面一些篇章原来是给法国杂志《两个世界评论》为了一个时间性的目的而写的。这些篇章是对德国精神事件的一个概述的一部分。关于这些精神事件我以前曾向法国公众介绍了…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4日
    419
  •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十卷-在线阅读

    第十卷 【1】 在这一切之后,接着似乎应该谈一谈快乐。它看来和我们人类的天赋最相投合。所以,人们把奖赏和惩罚、快乐和痛苦当作教育青年的手段。同时,应该喜欢什么,应该憎恶什么,对善良风俗的养成也是极其巨大的因素。它们贯穿于整个生命之中,对德性和幸福生活发生影响和作用,因为,人们选择快乐,避免痛苦。 忽略这些问题是不应该的,何况在这里众说纷纭。有些人说,快乐就是…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30日
    263
  • 洛克-《人类理解论》-第四卷-第六章 普遍的命题及其真理和确实性-在线阅读

    第六章 普遍的命题及其真理和确实性 1 要研究知识必须研究文字——要想得到明白而清晰的知 识,最好的、最妥当的方法,本来应该是只考察和判断观念自身,而 把它们的名称撇开。但是世人既普遍地应用文字来表示观念,因 此,我想这种做法是不常为人所实行的。人人都可以看到,一般人 们即在自己心脑中推论和思想时,亦要应用文字来代替观念本身;第六章 普遍的命题及其真理和确实…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6日
    14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