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绝对的自我与经验的自我

谢林最初是作为康德和费希特的先验哲学的追随者而进入哲学 领域的,但他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地重复康德和费希特的思想,而是 试图加入自己的东西,只是这时还是不自觉的,我们从他最早时期的 论著就可以看出这个特点。谢林发表的第一篇纯粹哲学论文是1794 年的《关于一般哲学形式的可能性》,接着是《论自我是哲学的原理或 人类知识的无条件东西》和《关于独断主义和批判主义的哲学通信》。 《关于一般哲学形式的可能性》主要是从纯粹形式方面考察哲学 体系的概念,并且着重强调批判哲学的成果就是使人们注意一切知 识的最终原则。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谢林在肯定康德哲学的功 绩的同时也指出,康德虽然在第三批判中试图用审美判断力和目的 论来统一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但他对批判哲学的最高原则认识不 足,他只有统一“三个批判”的意向,却没有形成统一无二的体系哲 学。谢林对费希特在1794年出版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大加赞赏, 不仅完全同意费希特把知识学当做“一切科学的科学”的思想,而且 还把知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扩展为原初给定的知识内容。年轻的谢 林借用费希特的概念,把自我解释为绝对的实体,并且满怀信心地写 到,哲学通过自我、非我和自我对非我的限定就可以达到形式与内容 的结合,从而构成一切知识尤其是哲学的最根本的原则。①

《论自我是哲学的原理或入类知识的无条件东西》是谢林在这个 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他在这篇著作中对自我这个概念加以深化,并且 详细地分析自我的本质,以此为立足点去勾画一个体系哲学的轮廓。 他对自我所具有的绝对性的论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自我作为绝对,既是一切知识的最终同一根据,也是所有 存在的最终原因。知识就其是知识而言,必须具有对象性,没有对象

① 参见卡尔·谢林主编《谢林全集》第1卷,第 265页。

的实在性就没有知识,因此,知识必须在一个相互交叉、相互限制的 层面上给出最后立足点,进一步说,这是一切知识的实在性的最终根 据。由此来看,绝对自我的首要特征就是纯粹的自身同一。作为绝 对的自我只有在自身中并且通过自身才能给出,它被设想为“某些只 有通过自身、通过其存在才是可以想像的东西,就此而言,它被设想 为是交汇在存在和思维的原则那里的东西”①。对绝对自我的这种推 演及其结论只可能包含在绝对自我本身之中,人们不能证明它的实 在性,而只有通过复归它本身才可能观照它的显现。不仅如此,作为 绝对的自我也是一切实在性的原因,“这样的自我具有绝对的因果 性”②。它既是所有事物发生变化的起始,也是创造这些事物的起因。 与这种绝对自我相对立的东西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所以;从这个意 义上讲,绝对自我又是无条件的和无限的。

其次,由于绝对自我是无条件的,它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就必定是 绝对自由,“自我的本质就是自由”③。自我是一切知识尤其是作为一 切知识之本原的哲学的根据,它在本质上受到自由的规定,“一切哲 学的开始与结束都是自由的”④。同时,因为谢林所设想的这种哲学 是一切事物的实在根据,所以,人们还可以设想,人类的本质,包括人 的意愿和行动也都是绝对自由的。

最后,绝对自我的这些本质特征必须是在理智直观中给定出来 的。谢林在这里依据康德关于先验意识必定伴随自我的所有表象的 观点,指出在自身意识中就包含着杂多这样一个因素。在谢林看来, 自身意识作为直接涉及自身的意识就是意识主体;当自身意识把自 己视为某种对象的时候,其自身就是客体。自身意识是包含各种表 象的意识,它本身并不是同一的,它只有在理智直观中才涉及和具有 这种同一性,所以理智直观是真正的哲学思维。谢林通过把理智直

① 卡尔·谢林主编:《谢林全集》第1卷,第163页。 ② 同上书第1卷,第186页。 ③ 同上书第1卷,第179页。 ④ 同上书第1卷,第177页。

观解释为是自我给出的唯一形式,试图指出自我作为绝对不只是实 体,而且还是可以认识的。

谢林对绝对自我的论述与费希特基本相同,但他并不止于此。 谢林强调自我是可以经过自身意识而被认识的,所以,对他来说,绝 对的自我又与经验的自我相互关联,这样,他就把自我区分为绝对的 自我和经验的自我,并由此揭示了自我的秘密。对谢林来说,绝对的 自我与经验的自我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而存在的,经验的自我并不 具有本真的意义,所以,经验的自我也是有限的自我、个体的自我,它 只能被理解为是对绝对自我的限制。经验的自我包含着各个自我的 多样性,这些经验的自我是互在互为的。这样,在绝对的自我与经验 的自我之间就存在一种紧张关系:经验的自我是有限的,它作为个人 只能使自身的发展趋向无限,趋向终极目标,而绝对的自我本身就是 无限的和永恒的;经验的自我需要完成的无限任务就是使自身上升 到绝对的和纯粹的自我那里,而绝对自我只需要表现出囊括所有实 在性的范围;经验的自我努力使自身与非我相同一,对经验自我生效 的是法则,而绝对的自我只受它自身同一性的规定。但是,尽管经验 的自我是有限的经验客体,但它的本质特性依然来自绝对自我的因 果性,在这点上它们是相同的,所以,“经验的自我的自由只有通过其 与绝对自我的同一性才是可以理解的”①。换句话说,经验的自我之 所以可能是自由的,就在于存在着凌驾于绝对因果性之上的绝对 自我。

由此来看,在费希特那里很长时间一直纠缠不清的理论理性与 实践理性二元论的问题,在年轻的谢林这里并没有成为问题,因为对 他来说,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就在于自我本身的确定性。为了让人们 超越一切非哲学的、日常经验的范围,为了摆脱所有表面的客观性, 谢林在这里关心的是自我与绝对者的关系问题,即如何让人们真正 理解这种绝对的自我。尽管谢林不同意斯宾诺莎的决定论思想,但

① 卡尔·谢林主编:《谢林全集》第1卷,第 236 页。

他仍然像斯宾诺莎一样努力使自我与绝对者结合起来。这时,谢林 眼中的上帝并不是神学里的神,而是一种对绝对的唯一存在制造麻 烦的客观性,对他的畏惧不啻为对世界的畏惧。谢林相信,只有自我 与这样的绝对者同一起来,自我本身才是同一的,它既不会把自己当 做认识的主体,也不会把自己看做被认识的客体,由此,自我的认识 才会是自发的、能动的,并且没有主动与被动之分。

在《关于独断主义和批判主义的哲学通信》中,谢林对自我的表 述有所改变,他对费希特关于自我和本原行动的表述作出自己的解 释。尽管他也说自我是纯粹的行动,是自我本身的行为,这个行动就 是他自己,但是他又认为,如果说这样的自我是自为的,那它就不是 自在的。因为自我的行为同时也是这样的行为,世界通过这个行为 而发生,但这个世界只是对它而言的,所以,这个世界就是有限认识 的世界,是处在时间和因果性的规定性之下的世界。这样的自我当 然不是绝对的自我,而只是有限的自我。① 在谢林看来,这样的自我 是在理念之外的自我,因而也是不完善的自我,只有那绝对的自我才 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根据。

谢林对自我的阐述来自费希特,他接受了费希特的思想,只是他 比费希特更大胆,对绝对自我和经验自我予以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对年轻的谢林来说,揭开自我的哲学之谜不过是毫不费力、无忧无虑 的一条坦途。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五章 宗教改⾰运动和反宗教改⾰运动-在线阅读

    第五章 宗教改⾰运动和反宗教改⾰运动 宗教改⾰运动和反宗教改⾰运动,同样都代表⽂明较低的民族对 意⼤利的精神统治的反抗。就宗教改⾰运动来说,这反抗也是政治性 的、神学上的反抗:教皇的威信被否定,他原来凭“天国钥匙权”获得 的那份贡赋不再缴纳。就反宗教改⾰运动来说,只有对⽂艺复兴时期 意⼤利的精神⾃由、道德⾃由的反抗;教皇的权⼒未被削弱,倒有所 增强,不过同时…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123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二编 第二卷 第二章 第四节-在线阅读

    第四节 纯粹理性的先验课题,就其必然能够完全解决而言 想要解决一切课题并回答一切问题,这将是一种无耻的自吹和一种如此 过分的自负,以至于一个人由此必然会马上失去一切信任。但仍然有一些科 学,其本性就导致在其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从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中作 出完全的回答,因为回答必须从问题所由以产生的同一个根源中产生出来,而 且在这里决不允许以不可避免的无知为借…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212
  • 尼采-《瞧,这个人》-在这个完美的日子里-在线阅读

    在这个完美的日子里,一切都在走向成熟,不光是葡萄泛出了黄色,正好有一道阳光照射在我的生命上面:我瞻前又顾后,我从未一下子看到过这么多、这么好的事物。我并没有徒然埋葬掉自己的第 44个年头,虽然我可以这样做——其中的生命内容已经得到了挽救,是不朽的了。《重估一切价值》《狄奥尼索斯颂歌》——为了休养——还有《偶像的黄昏》——这一年的所有赠礼,甚至是这一年第四季度…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196
  • 第十六章 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的名字是与解释学(hermeneutics)、实践哲学(practical philosophy)的悠久传统和现代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如今当“‘解释 学’成了现代思想中的一个‘流行词’”①时,人们愈益感到伽达默尔在 当代人文学科的发展及其对现代人类文明的理解上所带来的一种崭 新的转变。伽达默尔通过对文本和世界意义的解释学理解,为人类 精神科学的真理性、…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55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在线阅读

    4.1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68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生于色雷斯东北海滨的小城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马其 顿国王的医生。很有可能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一般科学的兴趣在他幼年时代就得到了 培养。在他17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前往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他作为一位学生和学派的 一个成员,在那里一直待了20年。亚里士多德在学园里有“博览群书”之称并被誉为“学园 的头脑”…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5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