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世纪的共相问题之争: 唯名论与实在论(上)

中世纪哲学大致是指从400年到1400年继古希腊哲学之后到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哲学。中世纪哲学的根本问题大致有两个:基 督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和作为哲学之基础的形而上学问题即何物 存在问题。就前一个问题而言,中世纪哲学的总体纲领就是以安瑟 伦的著名神学箴言“信仰寻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为神 学旗帜,试图在哲学-神学的问题领域以各种形式证明基督教与哲 学理性之间的协调一致性,这种证明贯通于整个中世纪哲学。① 就 后一个问题而言,关于何物存在这个形而上学问题并不是一个单一 的问题,而是由许多属于逻辑学、语言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等诸多 问题并围绕着概念与实在、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关系这一线索共同交 织而组成的一个家族,在这个家族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富有争议并 对后中世纪西方哲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核心问题成员就是 “形而上学共相问题”(the Metaphysical Problem of Universals)。②

正是基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出实在论与唯名论两大著名哲

① 正是基于对中世纪哲学中关于哲学与神学相互交织性问题的考量,法国现代 哲学史家吉尔松将整个中世纪哲学界定为“基督教哲学”。关于吉尔松的基督教哲学 概念的讨论,请参阅张继选《吉尔松的基督教哲学概念》,见《哲学门》第5卷,第2册,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② 形而上学共相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本质上涉及一般哲学的基本问题, 即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它之所以富有争议,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中世纪哲学家针 对这同一个问题都在细节上持有极为不同的观点。据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人文 主义者爱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说,在中世纪,关于共相问题的争

学阵营。

“共相”(universalis)这个术语,就词源来说,来源于拉丁文短语 unum versue alia,其字面意思是指“一对多”。当然,“一”与“多”是根 植于古希腊哲学的经典问题。所谓“多”是指“显象的多样性”,而“一” 是指“实在的统一性”。“一对多”的问题,也就是对于多样性的显象来 说,是否存在着一个单一的、构成其存在根基并具有统一性的实在。 多样性的显象即感性的具体事物都是个别物即殊相,从我们关于由 个别物所构成的这个世界的普通经验,我们发现,一方面,这些个别 物彼此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它们在类别、关系和性质上也有相似或相 同之处,这就是在当代形而上学领域里所说的“属性一致现象”(the phenomenon of attribute agreement)。”就前者而言,引出的问题是: 究竟是什么原则或原因使一个别物不同于另一个别物?这就是所谓 “个别化问题”(the problem of individuation);而就后者而言,问题是: 个别物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同性也即共同性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若干 个别物之间的确在某一方面存在着共同性,那么,这种共同性的特征 可被归属于其中每一个别物,它具有对个别物的可谓述性。在整个 中世纪哲学中,关于共相问题的争论都毫无例外地恪守亚里士多德 在《解释篇》(De Interpretatione)中对共相这个术语的经典定义,亚里 士多德认为,可谓述性是共相的定义特征:

在实际的事物中;有些是共相,有些是殊相(所谓共相,我指的是 这样的东西,按其性质,它是对许多事物的谓述,而殊相则没有这样 (接上页)论在某些场合甚至变得如此激烈,以致争论双方情绪异常激动,双方不仅破 口大骂,而且拳打脚踢。参见阿姆斯特朗:《共相:一个坚定己见的导论》,第6页,西 景出版公司,1989(D.M.Armstrong,Universals:An Opinionated Introduction. Westview Press,Inc.,1989,p.6)。 ② 洛克斯说:“我们的经验的一个无所不在的特征是一种我将称之为属性一致的 现象,也就是属性、种类和关系这样的事物之间的一致。”(迈克尔·L.洛克斯:《实体 与属性:本体论研究》,第3页,D:雷德尔出版公司,1978。)的谓述。例如,人是一个共相,而卡里亚斯其人是一个殊相)。①

从亚里士多德的共相定义可以看出,共相的可谓述性是指共相作为 一种普遍属性可归于某事物。如在命题“卡里亚斯是人”中,当说到 卡里亚斯时,我们就是在将“人”这个“属”即共相归于“卡里亚斯”这个 殊相,命题中谓词“人”就是对主词“卡里亚斯”的谓述。显然,殊相词 项“卡里亚斯”不能谓述任何别的东西。比如,我们不能说“某某东西 是卡里亚斯”,除非这里主词就是卡里亚斯本身。然而,如果“卡里亚 斯”这个词项充当谓词,那么这个命题中的系词就是在同一性意义上 被使用,而不再有其谓述作用。殊相词项之所以不能作为谓词而起 谓述作用,是因为它所指称的是具有“非例示性”(non-instantiability) 的殊相或个别物,它们不能被分割为其他个别物而仍旧保持同一属 类。与殊相不同,共相具有可例示性,某些个别物可以一同例示同一 个共相。实际上,共相的可谓述性和可例示性都只是从语言层面对 共相这个术语的说明和解释,它们是共相这个术语的定义内涵。根 据这样的内涵规定,共相是许多个别所例示的一个单一而普遍的东 西,是数目上为多的个别所共同具有的性质。总之,共相是共同的 性质。

严格地说,这些定义性的规定并未完全触及共相问题的实质。 正如在中世纪哲学中普遍要求至少从概念上区别开“本质”(定义)与 “存在”一样,共相的定义与共相问题不同,后者在根本层面上涉及的 是本体论问题:共相是否在实在上存在?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共相 问题。② 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出了实在论与唯名论。一 般地说,在中世纪哲学的共相问题的争论中,争论的双方都认可亚里

① 乔纳森·巴恩斯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第27页,牛津修订译本,普林斯 顿大学出版社,1984。也可参见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方书春译,第60页,商 务印书馆,1997。 ② 当代中世纪哲学专家格雷西亚认为,共相问题可以从本体论、认识论、形而上 学和存在物的性质这四个方面来理解。参见格雷西亚《形而上学及其任务:探求知识

士多德的第一实体学说,并且拒斥柏拉图的形式学说,即首先承认殊 相或个别物是在心灵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在这个共同的前提之下, 实在论者认为,共相也是独立于心灵或理智而在实在上存在,也就是 说,共相具有实在性。当然,在拒斥柏拉图的形式分离说的前提下, 共相就是存在于个别物之中(温和的实在论);而唯名论者认为,唯有 个别物是独立于心灵或理智而在实在上存在,共相则不是,共相没有 实在性,只有观念性,也就是说,共相只是作为概念存在于心灵或理 智之中(概念论),或者共相只是普遍的或一般的词项(词项论)。实在 论肯定共相在实在上(在心外)存在,它不仅是数目上为多的个别所 共有的性质,而且也是实在的性质。共相是共同而实在的性质。实 在论一般区分为极端的或夸张的实在论与温和的实在论;它们作为 实在论都肯定共相在实在上(在心外)存在;区别在于,前者认为共相 不仅存在于心外,而且也与个别相分离而存在于个别之外,后者认为 共相存在于心外的个别之中。柏拉图的共相理论(理念论或形式理 论)是最典型、最标准的极端的实在论。他认为,共相是心外并且独 立于个别的实在,是个别事物共同分有的一种实在的性质,是作为摹 本的个别事物所模仿的原型。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路得记-在线阅读

    乔的备注:从法勒斯到大卫的家谱是这样的:法勒斯、希斯仑、兰、亚米拿达、拿顺、撒门、波阿斯、俄备得、耶西、大卫。——路德是波阿斯的老婆, 所以路德是大卫的曾祖母。 以利米勒全家迁往摩押 很久以前,在士师治理以色列的那段时期,地方上发生了饥荒。有一个以法他族人,名叫以利米勒,原住在犹大的伯利恒;他带着妻子拿娥美和两个儿子——玛伦和基连,一起到摩押国,暂时住在那里…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25日
    62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线阅读-03

    一 史前各文化阶段 摩尔根是第一个具有专门知识而尝试给人类的史前史建立一个确定的系统的人;他所提出的分期法,在没有大量增加的资料认为需要改变以前,无疑依旧是有效的。 在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中,不消说,他所研究的只是前两个时代以及向第三个时代的过渡。他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又把这两个时代中的每一时代分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因…

    书籍分录 2024年4月30日
    616
  • 赵林-《走向理性:西方思想文化大视野》-附录五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演讲录)-在线阅读

    大家好!今天我在《百家讲坛》来给大家做一场讲座,我的讲座题目 是“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大家知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 长的,可以说我们的中国文化,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界定,从夏代开始的话, 至今已经有 4000 多年的历史。那么同样地,西方文化如果从克里特文化算 起,至今也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这两个文化,可以说在时间上都是 相当源远流长的。…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4日
    87
  • 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三讲 希腊怀疑论与道德哲学-在线阅读

    第三讲 希腊怀疑论与道德哲学 今天我要讲的问题是希腊的怀疑论与道德哲学,也就是智者派与苏格拉底哲学。在这⾥要说明⼀下,本讲要讲的怀疑论主要是指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严格地说应该叫做早期怀疑论。因为到了希腊化时期,又出现了⼀个更加出名的怀疑论,那就是以⽪浪为代表的怀疑论。这两个怀疑论之间有着密切的思想联系,希腊化时期的怀疑论可以看作是对智者派思想的⼀种逻…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3日
    275
  • [美]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致谢辞-在线阅读

    致我的妻子 坚强些,我的伴侣……那样我倒下时 你犹能站立;那样我会确信 我破碎的歌曲仍能在你那儿 拥有更优美的旋律; 我将告诉我的心,你正 经过我抛弃的地方,并掘得更深。 致读者 本书并不是一部完整的哲学史,只是围绕几位主要的哲学家,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其思辨哲学进行考察,以期达到知识人性化的目的。为了有足够的篇幅将入选哲学家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些相对次…

    书籍分录 2025年1月20日
    8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