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世纪的共相问题之争: 唯名论与实在论(上)

中世纪哲学大致是指从400年到1400年继古希腊哲学之后到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哲学。中世纪哲学的根本问题大致有两个:基 督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和作为哲学之基础的形而上学问题即何物 存在问题。就前一个问题而言,中世纪哲学的总体纲领就是以安瑟 伦的著名神学箴言“信仰寻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为神 学旗帜,试图在哲学-神学的问题领域以各种形式证明基督教与哲 学理性之间的协调一致性,这种证明贯通于整个中世纪哲学。① 就 后一个问题而言,关于何物存在这个形而上学问题并不是一个单一 的问题,而是由许多属于逻辑学、语言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等诸多 问题并围绕着概念与实在、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关系这一线索共同交 织而组成的一个家族,在这个家族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富有争议并 对后中世纪西方哲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核心问题成员就是 “形而上学共相问题”(the Metaphysical Problem of Universals)。②

正是基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出实在论与唯名论两大著名哲

① 正是基于对中世纪哲学中关于哲学与神学相互交织性问题的考量,法国现代 哲学史家吉尔松将整个中世纪哲学界定为“基督教哲学”。关于吉尔松的基督教哲学 概念的讨论,请参阅张继选《吉尔松的基督教哲学概念》,见《哲学门》第5卷,第2册,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② 形而上学共相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本质上涉及一般哲学的基本问题, 即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它之所以富有争议,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中世纪哲学家针 对这同一个问题都在细节上持有极为不同的观点。据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人文 主义者爱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说,在中世纪,关于共相问题的争

学阵营。

“共相”(universalis)这个术语,就词源来说,来源于拉丁文短语 unum versue alia,其字面意思是指“一对多”。当然,“一”与“多”是根 植于古希腊哲学的经典问题。所谓“多”是指“显象的多样性”,而“一” 是指“实在的统一性”。“一对多”的问题,也就是对于多样性的显象来 说,是否存在着一个单一的、构成其存在根基并具有统一性的实在。 多样性的显象即感性的具体事物都是个别物即殊相,从我们关于由 个别物所构成的这个世界的普通经验,我们发现,一方面,这些个别 物彼此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它们在类别、关系和性质上也有相似或相 同之处,这就是在当代形而上学领域里所说的“属性一致现象”(the phenomenon of attribute agreement)。”就前者而言,引出的问题是: 究竟是什么原则或原因使一个别物不同于另一个别物?这就是所谓 “个别化问题”(the problem of individuation);而就后者而言,问题是: 个别物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同性也即共同性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若干 个别物之间的确在某一方面存在着共同性,那么,这种共同性的特征 可被归属于其中每一个别物,它具有对个别物的可谓述性。在整个 中世纪哲学中,关于共相问题的争论都毫无例外地恪守亚里士多德《解释篇》(De Interpretatione)中对共相这个术语的经典定义,亚里 士多德认为,可谓述性是共相的定义特征:

在实际的事物中;有些是共相,有些是殊相(所谓共相,我指的是 这样的东西,按其性质,它是对许多事物的谓述,而殊相则没有这样 (接上页)论在某些场合甚至变得如此激烈,以致争论双方情绪异常激动,双方不仅破 口大骂,而且拳打脚踢。参见阿姆斯特朗:《共相:一个坚定己见的导论》,第6页,西 景出版公司,1989(D.M.Armstrong,Universals:An Opinionated Introduction. Westview Press,Inc.,1989,p.6)。 ② 洛克斯说:“我们的经验的一个无所不在的特征是一种我将称之为属性一致的 现象,也就是属性、种类和关系这样的事物之间的一致。”(迈克尔·L.洛克斯:《实体 与属性:本体论研究》,第3页,D:雷德尔出版公司,1978。)的谓述。例如,人是一个共相,而卡里亚斯其人是一个殊相)。①

亚里士多德的共相定义可以看出,共相的可谓述性是指共相作为 一种普遍属性可归于某事物。如在命题“卡里亚斯是人”中,当说到 卡里亚斯时,我们就是在将“人”这个“属”即共相归于“卡里亚斯”这个 殊相,命题中谓词“人”就是对主词“卡里亚斯”的谓述。显然,殊相词 项“卡里亚斯”不能谓述任何别的东西。比如,我们不能说“某某东西 是卡里亚斯”,除非这里主词就是卡里亚斯本身。然而,如果“卡里亚 斯”这个词项充当谓词,那么这个命题中的系词就是在同一性意义上 被使用,而不再有其谓述作用。殊相词项之所以不能作为谓词而起 谓述作用,是因为它所指称的是具有“非例示性”(non-instantiability) 的殊相或个别物,它们不能被分割为其他个别物而仍旧保持同一属 类。与殊相不同,共相具有可例示性,某些个别物可以一同例示同一 个共相。实际上,共相的可谓述性和可例示性都只是从语言层面对 共相这个术语的说明和解释,它们是共相这个术语的定义内涵。根 据这样的内涵规定,共相是许多个别所例示的一个单一而普遍的东 西,是数目上为多的个别所共同具有的性质。总之,共相是共同的 性质。

严格地说,这些定义性的规定并未完全触及共相问题的实质。 正如在中世纪哲学中普遍要求至少从概念上区别开“本质”(定义)与 “存在”一样,共相的定义与共相问题不同,后者在根本层面上涉及的 是本体论问题:共相是否在实在上存在?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共相 问题。② 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出了实在论与唯名论。一 般地说,在中世纪哲学的共相问题的争论中,争论的双方都认可亚里

① 乔纳森·巴恩斯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第27页,牛津修订译本,普林斯 顿大学出版社,1984。也可参见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方书春译,第60页,商 务印书馆,1997。 ② 当代中世纪哲学专家格雷西亚认为,共相问题可以从本体论、认识论、形而上 学和存在物的性质这四个方面来理解。参见格雷西亚《形而上学及其任务:探求知识

士多德的第一实体学说,并且拒斥柏拉图的形式学说,即首先承认殊 相或个别物是在心灵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在这个共同的前提之下, 实在论者认为,共相也是独立于心灵或理智而在实在上存在,也就是 说,共相具有实在性。当然,在拒斥柏拉图的形式分离说的前提下, 共相就是存在于个别物之中(温和的实在论);而唯名论者认为,唯有 个别物是独立于心灵或理智而在实在上存在,共相则不是,共相没有 实在性,只有观念性,也就是说,共相只是作为概念存在于心灵或理 智之中(概念论),或者共相只是普遍的或一般的词项(词项论)。实在 论肯定共相在实在上(在心外)存在,它不仅是数目上为多的个别所 共有的性质,而且也是实在的性质。共相是共同而实在的性质。实 在论一般区分为极端的或夸张的实在论与温和的实在论;它们作为 实在论都肯定共相在实在上(在心外)存在;区别在于,前者认为共相 不仅存在于心外,而且也与个别相分离而存在于个别之外,后者认为 共相存在于心外的个别之中。柏拉图的共相理论(理念论或形式理 论)是最典型、最标准的极端的实在论。他认为,共相是心外并且独 立于个别的实在,是个别事物共同分有的一种实在的性质,是作为摹 本的个别事物所模仿的原型。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第十六章孔多塞

    孔多塞(Jean Antoine Condorcet)是法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政治理 论家、数学家、经济学家,生于1743年9月,卒于1794年3月。他父亲 是个军官,在他很小时就去世了。1759年,孔多塞写了一篇数学论文, 受到达朗贝尔的称赞。后来,孔多塞与达朗贝尔多次通信。1765年,孔 多塞写出《论积分学》(Essai sur le calcul in…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9日
    359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六章 “我思,故我在”-在线阅读

    第十六章“我思,故我在” 黑格尔说,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创立者; 罗素说,笛卡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共同始祖。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里讲解笛卡尔哲学时,一开 篇就指出:“勒内·笛卡尔事实上是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大家可 以看到,黑格尔还在笛卡尔的名字下面加了着重号,以示强调。 为什么这么说呢?黑格尔说,这是因为“近代哲学是以思维 为原则的”,而笛卡尔…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261
  • 第五节利奥塔和哈贝马斯的争论

    利奥塔在他的《后现代状态》一书中,一方面阐述了当代科学和 技术的状况,以及技术统治和信息控制;另一方面也对哈贝马斯进行 了批评。因为哈贝马斯坚持总体化的和辩证的传统,认为生命的总 体已经变成了碎片,而且认知的、伦理的和政治的话语应该紧密结合 在一起。哈贝马斯是捍卫现代性而反对新保守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者。 利奥塔主要对哈贝马斯所坚持的黑格尔的总体性概念进行了批 …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493
  •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出埃及记-在线阅读

    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虐待 雅各的儿子们各带了家眷,跟雅各一起到埃及去。他们的名字是:吕便、西缅、利未、犹大、以萨迦、西布伦、便雅悯、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这些人都是雅各的直系子孙,总数七十人。雅各的另一个儿子约瑟早已到了埃及。 后来,约瑟死了,他的兄弟们和他们的同辈也都死了。可是,他们的后代,就是以色列人,人口增加很快,又多又强盛,遍及埃及全境。 后来,埃及…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25日
    611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一编 第二卷 导言-在线阅读

    导言 论一般先验判断力 如果把一般知性解释为规则的能力,那么判断力就是把事物归摄到规则 之下的能力,也就是分辨某物是否从属于某个给定的规则(casus datae legis①)之下。普遍逻辑决不包含判断力的规范,也不可能包含这种规范。因 为,既然普遍逻辑抽掉了知识的一切内容,那么留给它做的就只剩下一件事, 就是对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知识的单纯形式作分析性的阐…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32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