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时间-绵延”与“内在化”问题之展现

“时间”作“绵延”观,使得“时间”不可“量化”,而只能作“性质”观。 传统的哲学当然也考虑到“变化”的问题,但是“变”有"量变"与 “质变”之分,“空间”的“变化”是“量”的方面的,而“时间”之“变”则只 是“质”的方面的。

“时间”的“质”,并不是通常所谓的“物体-物质-材料”“属性”的那 种“质”。“物体”的“属性”仍是从“物体”的“整体”中“分割”出来的,是 可以用“概念”来把握的,因而它的思维模式仍是“空间”“推理”型的, 这种类型的“质”与“量”相通,于是黑格尔有“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 起“质变”之说。柏格森所谓“时间”之“质”,乃是“绝对”的“质”,它不 是“物体-物质-材料”的“属性”,不是通常意义上“实体(substance)” 的“偶性(attribute)”。

柏格森“时间”之“质”,乃是“绝对”的“异”,因而它不可能“重复”, 不可能“逆转”,用20世纪末法国激进哲学家喜欢用的名词来说,就是 “绝对”的“他者”,只是在柏格森看来,此种“绝对他者”只是“时间”之 特性。而如今这些哲学家因为考虑到后来结构主义的问题,又将“时

① 见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第68页等处,商务印书馆,1958。

间”“外化”为“空间”,“在”“空间”里“存放-存留-存在”的“时间”,乃是 “有限”的,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柏格森的“时间”则是“绝对”“内 在”的。

“时间”“绝对”“内在”意味着什么?“时间”之“绝对内在”意味着: “时间”不是“物体-物质-材料”的“属性”,而是“意识”的特点。于是, 柏格森从对“时间”的独特立场上直面“物质-意识”的关系这样一个传 统的哲学问题。

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随着经验科学日益发展、特别是心理学作 为一种实验科学的发展,认为种种心理现象常常可以“归结”为“物理现 象”,“心理”和“物理”之间的界限于是渐渐地打通以致泯灭,这样哲学 家共同面临着一个严峻问题:“意识-心理”究竟能不能完全归结为“物 质-物理”?在德国,从布伦塔诺到胡塞尔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遂有 “意向性”理论之进入哲学,他们都是努力在“物质”和“意识”之间划出 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柏格森也有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他所 划出的界限在于“物体-物质-材料”是“空间”的,而“意识”是“时间”的。 不仅如此。在柏格森看来,“时间”唯有“在”“意识”中,“时间”被 柏格森“内敛”“吸收”为“意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柏格森尽管经常 批判康德,但在“时间”的“内在性”这一点上,仍受康德影响,至少康德 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外在形式”不同而为“内在形式”,支持了柏格 森的看法。而所不同的是在“形式”问题上,柏格森的“时间”不是“形 式”的,而是“实质”的,尽管决不是“质料”的。

所谓“意识”为“时间”之“存在方式”,意味着“意识”不同于“物质” 的“因果”关系,它是一种“绵延”,不可分割为“原因”与“结果”,“意识” 为“自由”。柏格森为反对“意志”“(被)决定论”而不遗余力,因此他同 意将他《论意识的直接材料》英译书名改为《时间与意志自由》。他在 法文原版的“序言”中指出,全书前两章论“心理强度”和“绵延观念”都 是作为第3章“意识状态-意志自由”的引言而写的。这就是说,他的 “质量观”和“绵延观”等等,都是为了论证“意识-意志自由”的。

当然,“意志自由”并不是哲学的新问题,自从奥古斯丁以来,已 经是欧洲哲学不可绕开的难题。康德在这方面的工作,更是不可忽略的。不过康德关于“意志自由”是从“实践理性”角度,强调“理性”本 身就有“实践”的能力,而不必借助“理论理性”。但是由于康德将“时 空”纳入“理论理性”范围,则“实践理性”,或者他的“纯粹理性”就“实 践”言,则是“超时空”的,“意志”“无时间-非时间”。这种观点与康德 将“意识”划分为“知识性”和“实践性”有关,也和他将“意识”归结为 “理性”有关,当然也与“理性”不能完全“排除-悬搁”、“镜像-思辨 (speculative)"有关。

在柏格森看来,“意识”和“物质”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不是“因果” 关系,因而“诸意识”之间也不可能是“因果”关系。柏格森为此甚至不 怕“二元论”之讥。

“意识-思想”之间的关系是否也如同“物质-物体”那样有一种“因 果”关系,也是从笛卡尔以来就为哲学家所殚精竭虑的问题。柏格森 从“时间-绵延”的观点出发,认为“意识-思想”之间的关系,乃是“自 由”,而非“必然”的“因果”关系。

“自由”的关系是“非决定”的关系,也就是,人们的“理性”不能对 “自由”关系作出“推断”,“自由”的“进程”不可“预见”。

“时间”“绵延”为“不可分割”,为“无限”,永远“在”“过程”之中。 一切“因果”之“推断”,都是“中断”了“过程”以后的“论断”。无论“由 因求果”,或者“由果求因”,都是“中断”了“绵延”来“看”,于是,“看”到 的“已经”是“结果”,是“既成”的“事实”。

“绵延”永远只能是“正在进行”。对于这种“绵延”“正在进行”的 “自由”“过程”,是人们无法“预见”的。人们当然有能力“推断”、“预 见”“空间”中发生的“事情”,但不能因此而将这种“决定论”引进“意 识-意志-时间-绵延”中来,以此否定“自由”。既然“时间”永在“进 行”,人们就没有理由说在某一“点”上,人们已经“穷尽”“以前”的“一 切条件”,从而有“根据”“推断-推论-预见”“尚未”出现的“未来”。在 “时间”的“绵延”中,“过去-现在-未来”“相互纠缠”在一起,“不可分 割”,“绵延”乃是一“混沌”,“自身”“自足”,亦即“自由”,“我中有你”,“你 中有我”,“互相纠缠”、“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依赖”。“在过程中”,其 实并无“原因”和“结果”可“分”,也就无由“由果推因”和“由因推果”。“意识-意志”这种“非因果”的“自由-绵延”关系,乃是一种“创造” 的“过程”,“时间”永远“在”“创造过程”中。这个“创造过程”因其不可 重复、不可逆转而不具有“同一性”,“创造”意味着“异”,因而这个永远 的“过程”又是“永久的异化”过程。

“永久的异化”一方面固然是“变化-进化”,一方面又不同于一般 的“创生-进化论”。柏格森在他的《创造进化论》这本著作中,经常批 评斯宾塞的陷于“数量”增减的“进化论”,而提倡一种不断“异化”的 “创化论”。“同质”的数量增加或减少,并非“创造”,亦非“进化”,只有 “性质”的“异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和“进化”。在柏格森这 里,“自由”与“创造”有一种内在的实质性关系,而不仅仅像康德那样, 由“理性”的“实践行为”“推出”必有一个“自由意志”在。

在柏格森“创化论”里,“时间”的“绵延”本身就是“自由”,就是“创 造”,也就是“生命”,是“活”的“意识”,是“精神(esprit)”,而不仅仅是 “理智(intelligence)”。“理智”对于认识外物,认识世界,认识“空间” 中的“物体-事物”,是很有用的。然而这还不是人类“精神”的“创化”, 而“精神”高于“理智”,“理智”是“空间”性的,“精神”则是“时间”性的、 “绵延”性的。“理智”为“必然”,“精神”则“自由”。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第十章 欧洲大陆唯理论-在线阅读

    第十章 欧洲大陆唯理论 1609年,荷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成为“17世纪标准 的资本主义国家”①。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及科学、艺术、文化、教育事业的 繁荣局面,为斯宾诺莎发展和传播理性主义思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当时的 德国,虽然整体上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市民资产阶级势力相对薄弱,但作为 宗教改革运动精神发源地之一,受当时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209
  •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西番雅书-在线阅读

    1:1 以下是亚扪的儿子约西亚作犹大王的时代、上主启示给西番雅的信息。西番雅是古示的儿子,基大利的孙子,亚玛利雅的曾孙,希西家王的玄孙。上主审判的日子1:2 上主说:“我要彻底毁灭地上万物;1:3 我要毁灭人类、走兽、飞禽、鱼类。我要使邪恶人倾覆【1】;我要从地上歼灭人类。我——上主这样宣布了。1:4 “我要惩罚耶路撒冷和犹大的居民。我要消除那地方拜巴力的痕…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26日
    242
  • “基督教哲学”概念与问题视野

    作为整部《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的第三卷,本卷被称为“中世纪 哲学”。但是,其中涉及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却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 “中世纪”。就历史学的分期而言,一般说来,欧洲的“中世纪”或“中古 时期”就指公元6世纪至16世纪这段历史。但是,作为本卷讨论的主 要内容之一的教父哲学则属于6世纪之前的思想,而本卷的文艺复兴 部分则涉及晚于16世纪的内容。我们这样做的…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7日
    268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二十二章 形而上学的迷宫-在线阅读

    第二十二章形而上学的迷宫 我就是阿里阿德涅,将带领您——英俊 神武的忒修斯——走进康德哲学之迷 宫,去战胜那形而上学之妖怪。 前面我就给大家打过预防针,说读康德哲学可不是闹着玩 儿的,会让大家头痛一阵子。但现在我又要告诉大家,您将会发 现康德哲学也是可以理解的,并非神经症患者的胡言乱语,它有 着内在的严谨的逻辑,只要我们努力深思便可以将这逻辑找出 来,这也就…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19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