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荣格与分析心理学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曾被 弗洛伊德考虑作为继承者,由于在对无意识的理解等问题上与弗氏

①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第10页,作家出版社,1986。 ② 同上书,第11页。 ③ 同上书,第16页。

有重大分歧而独创分析心理学。荣格的著述很多,已编成《荣格全 集》18卷,其中有重要影响的包括《无意识心理学》(Ueber die Bedeutung des Unbewussten in der Psychologie,1913),《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1921),《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Analytical Psychology:its Theory and Practice,1954),《人及其象征》(Man and His Symbols,1954),《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1933),《记忆、梦、反省》(Memories,Dreams,Reflections,1961)等。

一“原型(archetype)”与“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

荣格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时,倾向于更多地从社会文化的角度 进行分析。他认为人的意识是一个形成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起 着某种导引作用的便是“原型”。他用这样一个特定的概念来表示前 意识状态的先天心理倾向,即一个由非理性的表象构成的内部世界 的存在。原型不是依据其内容而是依据其形式确定的。它是一种遗 传的先定倾向,而左右这些先定倾向的恰恰是文化传统。原型就像 比较语言学中所提到的母词,尽管随着母语的失落我们在现实中已 经不再使用母词,但从不同语言中都有的相似词可以推定,作为它们 共同来源的母词是存在的。原型正是这样一个多变的模型,它本身不 是任何一个特定的文化现象,但却构成了所有文化中的所有现象的基 础。“原型本身是空的和纯形式的,不过是一种先天给定的,并要表现 出来的可能性。具体表现样式本身并不是遗传的,遗传的只是它的抽 象形式”①。正因为原型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的普遍性覆盖了不同文 化传统中的人,所以可以认为,原型作为一种潜在的心理结构渗透于所 有人的本能之中。“原型在本质上是不可能表现的、无意识的、处于前 存在状态中的,它们似乎是先天的心理结构的某些部分,因而能随时随

①《荣格全集》第9卷,第79页,伦敦,劳特利奇和克甘·保罗出版社,(以下所引 《荣格全集》(1953—1971)均为此版本)。

地地自发地显示自己。由于它有本能的性质,原型构成了情调化的情 结的基础,并具有和这些情节同样的自主性。”①荣格认为,原型式的生 活经验,比如性的经验,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当它们被升华为典型的人 类经验时,就具有了神话的含义,于是可以超越个人经验而成为神话创 造基质。神话是维持人类精神健康和活力的重要适应机制,现代人之 所以患有精神病,是由于疏远了人的本性中的神话创造基质,因而失落 了生活的意义。精神分析的任务就是帮助人重新接触自己本性中的神 话原型,从而恢复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享有。

荣格将自己的哲学、宗教学和神话学知识运用于对精神病医疗 实践的进一步思考,认为精神分裂现象暴露了人的意识中一个更深 的层次;但是用患者幼年经历或精神压抑等个体无意识理论很难对 这个层次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应该存在着一个超出个体精神范围 的更强有力的影响因素,他称之为“集体无意识”。“种种本能和原型 加在一起形成了集体无意识。我称之为‘集体的’,因为它不同于个 人无意识,不是由个人的和多少是独特的内容所组成,而是由一些普 遍并经常出现的内容所组成。”②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就是人的精 神中的神话创作层面。从总体上看,人的心理现象应该分为意识、个 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集体无意识是人在生物进化过程 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心理积淀,是前人经验在人脑结构中 的遗传性反映,主要表现为某种原始思维方式和先天行为模式。集 体无意识比后天习得的经验更为基本,它是个体意识与无意识的基 础。荣格以科学家、艺术家为例,说明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就,固然 有个人努力的因素,但起主导作用的总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概念的提出,是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标志着荣格对于 弗洛伊德的超越。他曾用人格化的表现形式来描述精神的原型表 象。比如,他用“阿尼玛(anima,男性心目中的女性表象,即男性性爱 欲求的人格化表现)”和“阿尼玛斯(animus,女性心目中的男性表象)”

①《荣格全集》第10卷,第847页。 ② 同上书第8卷,第270页。

来指称弗洛伊德所说的“性”,这实际上是用更为广义的心理学分析 取代了弗洛伊德相对狭窄的生理学分析。其他原型还有“暗影”、“人 格面具”、“自我”,它们并不仅仅是性的欲求,而是人的心理中基于集 体无意识的、与意识相对立的情绪部分。

二“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与自我调节

20 世纪初期的精神病治疗研究,已经发现精神疾病的症状有着 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情况下患者始终保持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另 一种情况下患者不断从外界退缩直至自我封闭,这两种情况分别被 称为癔病和精神分裂。在对精神疾病的解释中,弗洛伊德的理论总 是适用于前者,阿德勒的理论则适用于后者。荣格注意到弗洛伊德 和阿德勒的理论分歧,但他认为,不同的理论解释也可以是针对着同 一个病例的,这就涉及到解释者本人的心理学观点了,而不同的心理 学观点应该是出自解释者不同的心理类型。他指出:“在阿德勒看 来,重点总要放在主体方面,不管面对什么对象,主体总是追求他自 已的安全与至上权利;而在弗洛伊德那里,重点整个地放在对象方 面,按照对象特性的不同,他们或者助长或者阻碍着主体对快感的要 求。”①把主体放在第一位的人总是从对象面前退缩,不愿与他人交 往,踌躇多虑,充满戒心,属于内倾型心理类型;而把客体放在首位的 人容易适应环境,能迅速建立起各种联系,开朗率直,随和好处,属于 外倾型心理类型。荣格将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心理机能分别 对应于内倾与外倾的心理倾向,区分出八种不同的性格类型,即外倾 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 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这一心理类型分类在心理学史上具 有重要意义,对其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理类型说引出了荣格的又一个重要概念,即自我调节。荣格 认为,内倾性格与外倾性格只是对不同心理机制的描述,一个人可能

①《荣格全集》第7卷,第41页。

会同时具有这两种心理机制,也有可能从一种倾向转向另一种倾向。 不同心理类型可以相互转换的事实,使荣格更加重视对无意识心理 活动的研究。他进一步指出,无意识心理活动往往是对意识活动中 缺失部分的补偿,像梦境、幻象、精神病症状等,都是这一类补偿性的 心理自我调节过程,其目标正是为了改善心理平衡。意识与无意识 之间的张力与冲突,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意识与无意识在互 补关系中所达到的彼此平衡,又正是人生所追求的理想状态。荣格 的分析心理学与弗洛伊德以性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原则区 别,在这里清晰地展现出来。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最终源 泉在于力比多,即原始性力的释放;而荣格则认为不同心理倾向的冲 突与互补,以致心理机制的调节和平衡,才具有最终的意义,性欲不 过是它的某种象征。

荣格对力比多概念也作了重要修正。他指出,力比多不仅表现 为性的潜力,而且表现为普遍的、先天的生命力,实质上更是一种精 神能量。其作为性欲的表现也并非起始于婴儿时代,而是在个体发 展到一定阶段时才显示出来的。人的性格类型正是力比多的运动倾 向的反映,不同的性格类型决定着个人对特定环境的不同态度。

三个性化的过程

在个体人格理论方面,荣格不赞成弗洛伊德对本我的过分强调, 而更多地突出了自我的作用。他认为自我是在意识的个性化过程中 形成的,是“自觉的意识的组织”,对个体人格起着聚合作用,从而保 证了人格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所以,个性化在荣格那里,指的是心灵 中的对立力量达到平衡,是一个走向协调、整合的过程。

荣格说:“我用‘个性化’这个词指这样一个过程:通过它,一个人 将变成心理学上的‘个体’,即一个分离开来的、又不可再分的统一体 或‘整体’。”①“个性化是指成为独立、均一的存在。……它是使一个人

①《荣格全集》第9卷,第490 页。

成为他自己。所以我们将个性化转述为‘获得自我’或'自我实现’。”① “个性化过程并不会将人与世界分开,而是将世界整合进他的自我。”② 作为荣格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个性化”带有浓重的宗教意味,但 这个个性化又是一种没有教义的天路历程,其目标不是指向上苍,而 是指向人格的整合与完整。荣格认为,人只有到了中年以后,才能够 领会内心和谐是生活的终极目的,才能够获得顺应自然的超然态度。 人生的最大麻烦实际上不在外部世界,而是在人的内心世界。人的 内心必须有一个高于自我的权威,才能容纳各种冲突与矛盾,从而达 到内心的宁静,也就是使灵魂与上帝沟通。如果没有一个作为精神 和内在体验的上帝,人们就会抬出一个相当于上帝的东西,这个东西 或是性,或是权力,或是理性。可见,荣格的上帝并不是传统基督教 的上帝,而是存在于人的无意识心理之中的统一、和谐的体验,这正 是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精神的最高层次永远具有宗教的或哲学 的特征”③。

相比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心理分析学说具有更 为明确的人本学和文化学倾向,他为精神病治疗和人格研究提供的 新框架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人际关系,他对于精神病人的人格 尊重和为其提供的日常生活指导充满了爱心和入道精神。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三卷-第十五章-在线阅读

    一 潘狄翁死后,他的儿子把祖业分了,厄瑞克透斯得了王位,蒲忒斯则得了雅典那和波塞冬厄里克托尼俄斯的祭司之职。厄瑞克透斯娶了普剌克西忒亚,乃是佛剌西摩斯与刻菲索斯的女儿狄俄革涅亚所生的女儿,生了儿子刻克洛普斯、潘多洛斯与墨提翁,女儿普洛克里斯、克瑞乌萨、克托尼亚、俄瑞堤亚,她为玻勒阿斯所抢去。蒲忒斯娶了克托尼亚,克苏托斯娶了克瑞乌萨,得翁的儿子刻法罗斯则娶了普…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239
  • 笛卡尔-《谈谈方法》-第六部分-在线阅读

    第 六 部 分 三年前我写完了那部包含这些内容的论著,刚刚着手修改、准 备付印的时候,听说有一些权威人士对某某人新近发表的一种物 理学见解①进行了谴责。那些人士是我非常重视的,他们的权威 对我的行为有很大影响,正如我自己的理性对我的思想起支配作 用一样。至于那种见解,虽说我自己不一定主张它,可是确确实 实,在他们提出谴责之前,我并没有在其中看出什么问题,认为…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1日
    250
  • 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第二篇-在线阅读

    第 二 篇 在第一篇里我们叙述了在德国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伟大的 宗教革命。现在我们就来谈谈从宗教革命中产生的哲学革命,是 的,这次哲学革命不是别的,正是新教的最后结果。 不过在叙述这次革命如何由伊曼努尔·康德发难以前, 我们必须更多地提起外国的一些哲学事件:斯宾诺莎的意义;莱 布尼茨哲学的命运;这个哲学和宗教的相互关系,摩擦,争执等 等。不过在这许多哲学问…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4日
    451
  • 洛克-《人类理解论》-第二卷-第二十九章 明白的、模糊的、清晰的、纷乱的等等观念-在线阅读

    第二十九章 明白的、模糊的、清晰 的、纷乱的等等观念 1 有些观念是明白而清晰的,有些观念是模糊而纷乱的—— 我已经将我们观念的起源指示出来,并且亦考察过它们的各种类 别,我已经考察过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间的差异,并且观察过复杂 的观念如何可以分为情状观念、实体观念、关系观念三种。真的, 一个人要想完全熟悉人心在了解事物、认识事物时,有什么进程, 则这几层工作…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6日
    29
  • 第二节 帕契与普莱蒂

    到了 20世纪 50年代,存在主义在意大利的影响日益减弱。60 年代,现象学思潮在意大利重新崛起,影响越来越大。这首先归功于帕契。他自1951年至1976年一直准时无误地主编并发行《非此即 彼》(Aut Aut)杂志,该刊主要从事现象学研究。他在重新阅读康德的 先验模式论后,最终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当代的根本思想。后来 他又提出现象学、现代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相…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6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