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镜像阶段”论

1936年拉康在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年会上提出了他的 “镜像阶段”理论。1949年在第16届年会上他将关于“镜像阶段”的 论文修改后再次提出。

拉康是从法国心理学家瓦隆(Henri Wallon)那里借用“镜像”这 个概念的。但是,他用精神分析的术语重新解释了它。镜像阶段的 观念是通过猿和人的对比而提出来的。猿和人对他们的镜像形象的每个反应都不同。猿能从中看出像它那样动的东西,但是,一旦它形 成这个观念,它就会牢记住这个东西。相反,儿童却看到了在形象的 运动和它自己身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镜像阶段一般发生在幼童6个月到18个月之间。这时儿童还没 有完全掌握自己的身体。在此时期,虽然儿童并没有完全控制他自 己身体的活动,但是已能初步想像自己是一个统一的和自控的实体。 儿童在一面镜子面前发现了自己,他停下来,因为镜子的反映而发 笑,而且寻求拿镜子的人。他注视他的母亲或父亲,然后再次注意他 自己。由于这个必然发生的阶段,儿童必定和他母亲的身体分开(断 奶),并且必定能够发现并看到其他人。就是说,他必定能感觉到他 和一个他者的分离,而且必定开始承担一个身分。

儿童为什么转过身来注意他者呢?他者证明了儿童的存在,证 实了自我和他者的区别。这是一切主体的基本行动,也是人类个人 产生的时刻。镜像阶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最正常的人格到最严 重的精神分裂入格全都经历了这个阶段。拉康写道:“镜像阶段是一 出戏剧,它的内在动力迅速地从不足走向预期——对于陷入空间自 居作用的罗网中的主体来说,镜像阶段形成了一系列幻想:从支离破 碎的身体的形象到我们可以称之为身体总体的矫形术的幻觉——到 最后被披上一个异化身份的伪装,它的僵硬的结构将决定所有主体 将来精神的发展。”①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在一种不足和预期之间演出的戏剧。 不足就是说儿童诞生时的智力对他的需要来说是不足的。拉康 认为,儿童的出生是没有完成的。因此,儿童既不会走也不会说。 表达儿童这种特征的术语是“特定的前成熟期”。在许多方面,儿童 是前成熟的,他不能站立,不独立,是不协调的和混沌的。预期和这 样的事实相关:在镜子面前,儿童预期他自己的形象是一个成人。 现在,为了成为一个主体,为了成为自我,就需要一个结构。但是,

① 拉康:《文集》,阿兰·谢里丹英译,第4页,伦敦,1977。

这个结构是僵硬的、封闭的和异己的。拉康认为,正常的主体是异 化了的,他或她是他或她的身份的囚徒。正是靠这个身份,他或她 才成为一个团体的成员,从父母的后代、家庭的姓名的承担者,再成 为个人。

拉康认为,为了获得自己的身份,儿童实际上只要完成自居作 用,主体决不会真的是他自己。儿童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但形象是相 反的。身份只是始终歪曲儿童和他人的关系的外在关系。当支离破 碎的身体为主体的外壳和自己的身份所取代时,“自我”就形成了。 自我的自居作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个人的一种持久 的倾向:引导自我终生追求和塑造关于一种“理想自我”的想像倾 向。在这时所创造的个体和以后作为创造产品的自我都是假的,它 们试图在人类生活中必然缺少和不完美的因素中寻找出一条道 路来。

拉康所说的主体性和一个虚构的观念相关。他的镜像阶段的概 念认为儿童的镜像形象乃是儿童将来自居作用的基础。这种形象是 一种虚构,因为它掩饰或冻结了儿童所缺少的能动的共济官能和破 碎的欲望。然而,它使儿童获得一种完整的身份感,它可以在其中认 出自己。这个时刻的意义只和母亲的在场和相貌有关,因为母亲保 证了儿童的实在。在拉康这里,镜像阶段乃是他所说的主体性的核 心,因为镜像阶段的完整乃是一个神话,我们第一次在其中认出自己 的形象是一个误认。

拉康认为,自我是由一种和另一个完整对象相关的自居作用构 成的,是由一个想像的具体化构成的,是由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构成 的,尽管这个理想的自我无法和儿童的软弱无力相抗衡。因此,自我 并不是力量的代理人,而是幻想力量的牺牲品,需要不断加强。这种 自我和它自己形象的异化的关系,拉康称之为想像界。想像界是形 象、意识或无意识的世界,可以被觉察或想像到。它是前语言的、前 俄狄浦斯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特殊的形象以一种虚幻的完美理 想纠缠着主体。想像界不仅是人类发生的一个阶段,而且也是人类 心理的一个永恒层次。

拉康指出:“在镜像阶段,自我对环境的控制始终是一种虚幻的 控制。”①人类主体终生都在不断追求一种想像的“整体性”和“统一 性”。自我所控制的这些追求永远是徒劳。人们所犯的许多错误就 是他们混淆人类主体和自我。自我可能赋予主体一种持久而稳定的 感觉,但是,这是一种错觉。我们必须牢记,主体既不是一元化的,也 不是稳定的。拉康强调无意识的活动和无意识的冲动在镜像阶段的 作用。他认为,在主体心中似乎存在一种基本的“存在的缺乏”。在镜 像阶段,主体感到一种虚幻的统一,但是,由于语言的介入,他或她有 可能至少可以表达他或她的思想和感觉。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第二节偶因论

     所谓“偶因论”(1'occasionalisme)概念在笛卡尔那里就有论述,其 重要目的是化解身心二元论所面临的矛盾,解决身心相互关系的问 题。马勒伯朗士更完整地提出了偶因论学说。这一学说在近代哲学 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了当时哲学的认识水平。偶因论又是一 个复杂的概念,它被广义地用来解释所有现象世界的原因;在狭义 上,它涉及上帝、身体、心灵三…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410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二卷 第三章-在线阅读

    第三章 阿那克萨戈拉 (公元前500-前428年)① 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赫格西布卢(Hegesibulus)或欧布卢 (Eubulus)的儿子,是克拉佐门尼(Clazomenae)本地人。他是阿那克西 美尼的学生,也是第一个把心灵(mind)置于质料(matter)之上的人, 因为在他一篇以高贵而富于吸引力的语言风格写成的论文的开头,他这…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400
  • 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第四篇 德国古典哲学-导言-在线阅读

    导 言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般把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哲学称为 “德国唯心论”(或德国观念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称之为“德国古典哲 学”。通常“古典”(Klassike)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古希腊经典和近代回归古 希腊的文学艺术,二是指学术研究的典范。这一时期德国哲学之所以被称作古 典哲学,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它与以古希腊为理想的德国古…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302
  • 尼采-《悲剧的诞生》-十三-在线阅读

    十三 苏格拉底与欧里庇德斯关系甚密,意趣相投,同时古人对此点 也不无觉察;对于这种可喜的觉察能力的最动人表达,乃是那个在 雅典广为流行的传说④,说苏格拉底经常帮助欧里庇德斯写诗。 要列举当代的民众蛊惑者时,“美好古代”的拥护者们总是一口气 说出这两个名字:由于受这两个人的影响⑤,古代马拉松式的、敦 实有力的卓越身体和灵魂,随着身心力量的不断委靡,越来越成为 …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276
  • 第一节 麦加拉学派

    麦加拉学派糅合苏格拉底的哲学和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将苏格拉底的"善"理解为存在的普遍本质,规定为不动变的"一",否定动变和多,形而上地发挥了苏格拉底关于善的学说。这个学派的哲学中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内容比较薄弱,形而上学的思辨色彩浓重,并且发展了芝诺式的论辩。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悖论。后期的寿加拉学派研究模态命题和假言命题,在逻辑思想方面尤有贡献。 一 欧几里德;最…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6日
    65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