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第四篇 德国古典哲学-导言-在线阅读

导 言

西方哲学史上,一般把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哲学称为

“德国唯心论”(或德国观念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称之为“德国古典哲

学”。通常“古典”(Klassike)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古希腊经典和近代回归古

希腊的文学艺术,二是指学术研究的典范。这一时期德国哲学之所以被称作古

典哲学,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它与以古希腊为理想的德国古典人文

主义发展相同步,黑格尔就曾说:“谈到古典理想在历史上的实现,几乎不消

指出,这要到古希腊人那里去寻找。”①其二,它不但是德国大学哲学研究的典

范,而且被认为达到当时科学(Wissenschaft)的最高成就。近代著名哲学家大

多不是在大学进行自己的哲学学术研究,而德国古典哲学时代首先改变了这种

状况,哲学家从此成为大学教授,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以哥尼斯

贝格、耶拿、海德尔贝格和柏林等大学为中心,开创了德国哲学新的典范。古

典哲学在德国大学里不仅是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的系统学科,

而且是其他学科的楷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德国哲学为

德国古典哲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它代表了传统哲学的顶峰和终结,从

而构成了已成过去的典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完全不同的新的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代表和反映了德国民族精神和启蒙时

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说过:“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

未来的历史”,“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② 虽然中世纪的大

阿尔伯特、艾克哈特,文艺复兴时期库萨的尼古拉和近代的莱布尼茨、沃尔夫

等人都被人们看作德国哲学家,但他们的哲学并没有体现德国的民族精神和特

点,因而不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直到18世纪中叶之后,伴随着普鲁士王国的扩

张,德意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哲学家们开始在精神领域用自己的哲学体系来

综合近代欧洲各国的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才得以形成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之

前的西方哲学传统,就是追求世界万事万物的统摄原则,而德国的哲学家们在

这方面比他们的前辈走得更远,做得更彻底。如果说康德追求的尚且还是人类

① [德] 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8—169页,引文有

改动。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296

导 言

思维的先天综合原则,那么他后来的哲学家追求的原则变得越来越纯粹,越来

越绝对,综合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凡是属于人类思维、科学、艺术、道德、

宗教、社会、政治等领域,无不受纯粹精神和唯一原则的统摄。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开始,经过费希特谢林的发展,直到黑格尔建立的绝对

唯心论体系而达到了自身发展的巅峰。

德国古典哲学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阶级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自宗教改革以来,德国的发展就具有了完全的小资产阶级的性质。”①18世纪

的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荷兰和英国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法

国资产阶级也正在酝酿和发动大革命,但德国却还停留在中世纪那样被分割为

众多封建城邦的发展阶段。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德国资产阶级发展得如此

迟钝、畏缩、缓慢”②。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他们“只是用抽象的思

维活动伴随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③。德国古

典哲学的教授们“在他们的迂腐晦涩的言词后面,在他们的笨拙枯燥的语句里

面”④ 隐藏着革命的观念。然而,德国古典哲学却在积极总结和超越启蒙时代

哲学的同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哲学家们充分肯定法国大革命反映

启蒙时代的精神,如黑格尔就认为,“我们的时代的伟大在于承认自由和精神

的财富,还有精神本身是自由的”⑤。但同时,他们也看到启蒙批判理性和法国

大革命政治自由的局限,如门德尔松就认为启蒙与文化、教化相联系,如果没

有教化,将会导致“启蒙的滥用削弱道德情感,导致铁石心肠、利己主义、无

宗教和无政府主义”⑥。德国古典哲学把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的思辨精神、宗教

批判和新教路德宗传统、自然情感和社会历史结合起来,与以歌德和席勒为代

表的18世纪德国文学狂飙突进运动交相辉映,理性辩证法和浪漫主义彼此影

响,保守的神学和新的宗教观相互激荡,激发起系统而深邃的哲学反思。

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史发展的高峰,兼容并蓄了近代以来甚至自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7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267页。

⑤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54

页,译文有改动。

⑥[美] 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9页。导 言

297

希腊以来西方几乎所有的重要哲学思想,综合了各派哲学争论中的观点。特别

是它综合了认识论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和活力论,法

国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其他派别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道德哲学中的义务

论和幸福论,以及宗教观中的泛神论和无神论。其中,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休谟卢梭等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尤为重要。

德国古典哲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前后衔接、连续发展的过程。恩

格斯说,康德“推翻了上一世纪末大陆上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形而

上学体系。费希特谢林开始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黑格尔完成了新的体系”①,

这是一个“连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发展过程。最后,费尔巴

哈彻底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标志着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

出的“终结”(Ausgang),既有“完结”又有“出路”的意思。② 马克思、恩

格斯正是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哲学发展的新道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 489页。

② 参见俞吾金、汪行福、王凤才等:《德国古典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 页。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四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在线阅读

    第⼗四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 柏拉图最重要的那篇对话,《国家篇》,⼤体上包括三部分。第 ⼀部分(到约近第五卷的末尾)包括⼀个理想国的组织;这是历史上 最早的乌托邦。 他所达到的结论之⼀乃是,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国家篇》的 卷六和卷七都是在给“哲学家”下定义。这⼀讨论构成了第⼆部分。 第三部分包括对各种实际存在的体制及其优缺点的讨论。 《国家篇》名义上是要给“正…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252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前言-在线阅读

    前 言 哲学之历史,浑如一部史诗演义。有先祖历尽艰辛,开宗立统,泽被后世,令人仰止;有 后人标新立异,构怨于同宗,甚或触怒政教当局。家族间世代苦苦相争,然鹿死谁手,时常 难见分晓。世易时移,此一部家史亦渐令人生后胜于前之感:不合时宜之道淡出视野,创新 求异之说取而代之——然每每不过昙花一现而已。是故有大哲尝云,哲学史乃“思想历险 之征程”。按本书之立意,即在…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271
  • 尼采-《权力意志》-[25.1888年12月至1889年1月初]-在线阅读

    [25.1888年12月至1889年1月初](1) 25[1](2) 伟大的政治。 我带来战争。并非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我无以表达自己对欧洲诸王朝该诅咒的利益政治的蔑视,这种政治从煽动各民族相互间的自私自利和自高自大情绪的过程中搞出一个原则,差不多是一种义务。并非在等级之间。因为我们并没有较高的等级,从而也〈没有〉较低的等级:今天在社会中高高在上者,乃是在生理…

    书籍分录 2天前
    35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四章 埃拉斯摩和莫尔-在线阅读

    第四章 埃拉斯摩和莫尔 在北⽅各国,⽂艺复兴运动⽐在意⼤利开始得迟,不久又和宗教 改⾰混缠在⼀起。但是⼗六世纪初也有个短期间,新学问在法国、英 国和德国没卷⼊神学论争的旋涡,⽣⽓勃勃地四处散播着。这个北⽂ 艺复兴运动有许多地⽅和意⼤利的⽂艺复兴⼤不相同。它不混乱⽆ 主,也不超脱道德意味;相反,却和虔诚与公德分不开。北⽂艺复兴 很注意将学问标准⽤到圣经上,得到…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291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七卷 第二章-在线阅读

    第二章 阿里斯通 (约公元前320—前250年) 秃头阿里斯通(Ariston the Bald),开俄斯人,也有人称他“号笛 (Siren)”,他认为行为的目的是那种对一切事物都保持完全中立的、既非 德性也非邪恶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中立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对它们一 视同仁。他把智慧之人比喻成一个好的演员,如果叫他去扮演瑟赛蒂兹 (Thersites)或阿伽…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35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