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二卷-在线阅读

文章目录[隐藏]

第二卷

【1】对真理的考察,既困难,又容易,从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握到它本身,也没一个人毫无所得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每个人都在说自然,作为一个个人对真理可能全无或很少贡献,但总起来说就产生了巨大的效果。正像俗话所说的那样,进门并不难。从这方面说真理考察是容易的,它的困难在于有了关于一般、整体的知识,却还是弄不清楚其部分。并且困难的存在有两个方式,其原因不在事情本身而在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灵魂的理智对于一切本性上最明白的事物,正如蝙蝠的眼睛对于白昼的光亮一样。

感谢那些其意见与我们有共同之点的人乃是理所当然的,但也应感谢那些表面的说法,因为他们预先给我们准备了思想的品质。假如没有提摩塞俄,我们也就失去了很多叙事诗,假如没有弗吕尼斯,也就生不出提摩塞俄。这一情况也适用于对真理的各种阐释。从某些人我们接受了某种意见,另一些则是这些人得以生成的原因。

把哲学称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思辨知识以真理为目的,实践知识以行动为目的。尽管实践着的人也思考事物是个什么样子,但他们不在永恒方面进行思辨,只想到关系和此时。我们知道真理是离不开原因的。一个东西能按其自身而赋予其他事物以相似性,那么它就是各种东西中自身最高的,例如火是最热的,因为它是其他东西热的原因。使后来的事物成为真的原因就是最高一级的真。这样看来,永恒事物的本原就必然永远是最真的本原。因为它们并非一时的真,没有东西是它们存在的原因,而它们是其他东西的是或存在之原因,从而每一事物就其是或存在而言,即是就真理而言。

【2】用不着证明,确乎存在着某种本原,它不是没有限制的,既不能在直接后果方面无限制,也不能在种类方面无限制。作为质料不能是无限制的,一个东西出于另一东西,不能无限制地一直下去以至无穷,例如肌肉出于土,土出于气,气出于火,这样无休无止;作为运动的开始也不能是无限制的,例如,人由于气而运动,气由于太阳而运动,太阳由于争吵而运动,一直下去找不到尽头。同样,何所为或目的也不能这样无穷后退,走路是为了健康,健康是为了幸福,幸福是为了其他,这样不停地一个为了另一个。这种论证也同样适用于所以是的是。至于中点,以及在此之外的终点和始点,初始之点必然是后继之点的原因。倘使我们说三者之中,哪个应该是原因,则要说初始之点,不说终点,因为结尾不是任何东西的原因。也不说中点,它不过是一的原因。中点不存在一或多的区别,也不存在无限制和被限制了的区别。对这种方式的无限制和总的方面无限制来说,一切部分都同样是中点,直到此时。总的说来,倘若没有最初之点,也就没有原因。

而且,向上固然有个开端,向下延伸也不能无限,如水出于火、土出于水,如此一直都有某种东西生成。某物出于某物有两种意义,说奥林匹亚由于伊斯米运动会是指某物后于某物;至于出于,或如成人出于儿童,或如气出于水。正如我们说成人生成于儿童,已经生成的东西出于正在生成着的东西,或者说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出于正在完成着的东西,永远存在着居间者,正如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生成。生成物就这样处于存在物与非存在物之间。一个学习者成为有知识的人,是说知识出于学习。而在水出于气的时候,气就消灭了。因此,前一种生成是不可逆转的,例如儿童不能出于成人,生成物不出于生成,而是在生成之后。同样地白昼出于清晨,是指在清晨之后,所以清晨不出于白昼。其他的生成则是可以逆转的。两者都不能不受限制地继续下去,中间的存在物必然有个终结,而且可以逆转,也就是这一个生成,那一个消灭。同时,最初的存在永恒而不会消灭,然而,由于向上的方向生成不能不受限制,一个东西必然只能通过最初东西的消灭才能生成,所以它不是永恒的。

此外,还有个何所为,就是目的,它不为任何其他东西,而其他东西却都为着它。如果事物有了这样一个终点,它就不是无限制的,如果没有这种东西,也就没有何所为了。那些主张无限的人没有认识到他们是在把善的本性排除在外。如果不能期求达到某一界限,人就不会有所作为了,在世界上就没有理智这个东西,凡是有理智的东西,永远是有所为而为,所为的东西就是界限,所以目的就是界限。

而所以是的是当然也不能引向更加完满的定义。因为较前的定义永远是更贴切的,而较后的则不然。如果开初的定义不贴切,后续的也就不行。更进一步,主张无限的人取消了知识,因为除非达到那不可分割的东西,就不会有知识。这样的无限怎么可能有所思呢?这不像线段那样,可以不停地划分下去。若无停顿就无法理解。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可以无限分割的线段的分段不可计数。所以,必须把质料理解为运动着的东西,没有任何东西作为无限存在。若是这样,那么作为无限而是或存在的东西,便不是无限的。

如若原因的形式在数量上没有限制,也同样不能有认识,因为只有在认识原因之时,我们才认为是认识了事物。无限制地增添,是不可能在有限中被贯穿的。

【3】各种教程只有符合习惯才能被接受。我们按照习惯对言论进行取舍,离开了习惯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不合习俗的东西难以理喻而且离奇陌生,合习俗的东西方才可知。法律就显示了习俗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在法律中,由于习惯的力量,传说和幼稚的东西胜过了对于它们的认识。有些人,如果不用数学的方式对他们说话,他们就不予接受。另一些人则要求举例说明。还有些人要求援引诗人的话为证。有一些人要求任何东西都得精确,另一些人,或者由于跟不上推论的步骤,或者由于其琐屑无谓而恼恨精确。精确中的确有这种东西,就像在交易中或者争辩中,在某些人看来便觉无聊。所以,应该学会如何论证每一种事物,同时去寻求知识和知识的方式是荒谬的,而且两者都是不易把握的。不能对一切东西都要求数学的精确性,只能对那些不具质料的东西这样要求。所以这种方式是不自然的,因为几乎全部自然都是具有质料的,故应首先追问自然是什么,由此才能清楚自然学科的对象是什么,以及对原因和本原的思考属于一门学科还是多门学科。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十五章 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在线阅读

    第十五章 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 康 19世纪哲学为回应早先的理性主义 者和经验主义者之间的争论所采取的一 个方向,也就是唯心主义的方向。按照康 德和他的德国同仁们的看法,传统理性主 义忽视了感性印象形成我们观念的内容 这一明显事实。可是,传统的经验主义者 也忽视了塑造我们的经验的我们固有的 精神结构。于是,康德和德国唯心主义者 们强调心灵在组织经验时所起的核心…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683
  • 第一节 叔本华的社会背景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 年2月22日出生于但泽[Danzig,今波兰北部格但斯克(Gdansk)的旧称],祖上有荷兰血统。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具有世界主义的胸怀,为其取名“Arthur”,因此名为英、法、德各国所通用。母亲是当时活跃在文学沙龙中的一位著名作家。1797—1799年,叔本华随同父亲一起去法国,在那里学习了法语…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509
  •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三章 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在线阅读

    第三章 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第一节 智者运动概述 何谓智者 希波战争之后,希腊城邦进入繁荣时期,希腊社会从氏族的农业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邦经济过渡,以雅典政治为代表的民主制度日臻完善。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文化中心,戏剧、建筑、雕塑成就辉煌,历史、医学、数学的研究也有显著的成果。在这种文化气氛里;崇尚典雅和奢华成为社会风气,个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成…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9日
    380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故事·思想·问题-在线阅读

    张志扬 文聘元博士是我们外国哲学学科组暨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最年轻的成员。1998 年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毕业调到海南大学时,有两点给我很深的印象:一是博士论文做《维也纳学派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同时又写了一本《直面人性——弗洛伊德传》;一是博闻强记,有说不完的故事与数字。我心中暗想,这两样东西他是怎么都喜欢的,或许他感兴趣的是“黑箱”,但要说得像白…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7日
    247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著者对许多神学家、哲学家和几何学家作的第六组反驳的答辩-在线阅读

    著者对许多神学家、哲学家和几何学家作的第六组反驳的答辩 一、谁要是不首先知道思维的性质和存在的性质是什么,谁 就不能肯定他是否在思维,是否存在,这是千真万确的。不是由于 这一点而需要一个深思熟虑的或由论证得到的知识,更不是需要 对这个知识的知识,使他由之而认识他知道,知道他知道,以至无 穷,因为对任何事物决不可能有这样的知识;而是,只要他用这种 内部的、永远…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36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