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聊的方式打发无聊的人生 作者|徐贲

作者|徐贲

“对许多人来说,用手机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用无聊来排遣无聊, 因而不断持续无聊的不幸例证吧。”

前不久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 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美国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那么他们一天也坚持不下去。

本次调查涉及1000多名美国成年人,结果显示,85%受访者每天至少会查看智能手机好几  次,35%表示会“经常”查看它。45%受访者称,为了智能手机他们愿意放弃美酒,而34%  则表示愿意永远告别美味的巧克力。在多数人的生活中,手机的重要性要高于电视机和咖啡。 “离不开手机”的情况在中国可能更加突出,2012年底,有中国网站曾做过一项关于“你是否  离不开手机”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天离不开手机的人在受访者中超过了九成。其中,学生  族和上班族是对手机最依赖的人群。

一份中国城市通信行为研究报告中也提到,人们玩手机主要是在浏览网页、用即时通讯工具 聊天、使用社交网站等。而在一天中划分的11个时间片段中,62%的智能手机用户在睡觉前玩手机。此外,人们最常在上下班途中玩手机,这个比例高达75%。

人们往往从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等实用原因来解释“离不开手机”的现象,而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无聊。

心理学家费希尔 (C.D.Fisher)     在《起作用的无聊:被忽略的概念》("Boredom at work: A  neglectedconcept") 中把“无聊”(英语 boredom,   法语ennui)    定义为人的一种“无兴趣和对当下事务难以集中精神的感觉状态"。美国创造心理学大师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 (MihalyCsikszentmihalyi)  则把无聊视为缺乏足够挑战的结果。

一般来说,有三种无聊,都与难以集中精神注意力有关。

一、被阻止去做想做的事情;

二、不得不去做不想做的事情;

三、没有明确原因,只是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不想去做。

一种或不止一种的无聊会让人觉得空虚、抑郁、百无聊赖。无聊不仅是一种此时此刻的心情, 而且还是一种对生活状态的看法和生存环境的感受。无聊使人感觉到沉闷、压抑、无可作为、 没有出路或希望,因而也焦虑、冷漠、忧虑、不安,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人们经常把无聊与太多的闲暇、无所事事、缺乏审美兴趣联系在一起,但是,工作和做事并 不一定就是解除无聊的良药。许多的工作对人有异化作用,人变成了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工 具。这样的工作机械乏味、没有意义,更让人觉得无聊。

大多数人会觉得无聊是件挺难受的事情,因此会想方设法寻找排遣。手机的功能越多,就越 是能成为许多人排遣无聊不可或缺的工具。

因等车、等飞机、等排队而无所事事的时候可以用手机;上班族在办公室、车间或工地上得 闲空的时候,也可以用手机。有时候用手机是做非做不可的事,但大多数用手机却是做可做 可不做的琐屑之事,纯粹是在用无聊的方式排遣无聊,或打发无聊的时光。

人们经常用责备的眼光来看待那些把精力和时间花费在琐屑小事上的人,将之斥责为“无  聊”,而看不到“无聊行为”的社会心理功能。在斥责者看来,做“无聊”的事,是因为分不清 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有意义什么没有意义、什么值得花费时间精力什么不值得。

其实,对什么重要,什么有意义或值得去做,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境遇中,都会有自己的看 法和选择。你觉得什么事情“无聊”,你自己不做就可以了,不必以此勉强别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分辨无聊的和有意义(不简单地等于不无聊)事情的区别。 我们可以要求自己,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麻将赌博、打游戏机、流言八卦,上网闲聊这  一类的无聊事情上。我们也可以教育子女,要求他们不要去做这些无聊的事情,因为他们不 是“别人”,而是我们对之负有教育义务的子女。

哲学家有把无聊视为一种人类存在特征。无聊就像“苦难”一样,是人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限 制。

英国存在主义戏剧家萨缪尔 · 贝克特 (SamuelBeckett)   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一剧中表现的 就是这样一种哲学意义的无聊,它伴随着“等待”,往往是没有目标的等待。在漫长的等待和 无聊中,剧中的两位主角想出各种各样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无聊的时光。

17世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在《思想录》里说:“我们努力为克服障碍而辛劳, 想以此获得平息。但是,当我们克服了障碍,反而不能承受平息带来的无聊。”这种无聊是 人生的无限空虚,只是因为匆匆忙忙的人生,我们才被阻挡了这种体验。

他又说:“只有无限的,不变的上帝才能充填这无尽的空虚。”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像帕斯卡这  样体验人生,但是,退休了反而承受不了生命中的平息,却是许多人都有的经验。人们无聊,其实是因为没有能找到可以充填这无尽空虚的生存意义,或者根本找不到有意义的事情可做。

社会和文化批评家弗洛姆(Erich  Fromm)把无聊看成是现代工业化时代的大众心理现象,大多数人从事的是对人有异化作用的工作或劳动,这些工作和劳动只不过是他们的饭碗或养家糊口的手段,对他们并没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意义。

人们不仅变成了机械工作的附属物,也变成了纯粹的消费者,他们的唯一目标是拥有更多的东西,消费更多的东西。

弗洛姆说:“这个社会制造了许多没用的东西,在相同程度上也制造了许多没用的人。人,已经不再是人了,而是变成了一个东西,成为生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与他们不感兴趣的人在一起,生产着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人们不生产时就消费。”这是一种特别能生成烦闷和制造无聊的生存状态。

弗洛姆还指出,人们无目的地追求刺激和新奇,以此来驱逐无聊(这让我们想起了种种稀奇古怪的吉尼斯纪录)。但是,人们用于驱逐无聊的各种消极手段反而增加了自己的无聊,这些手段唯一能做的就是阻止他们变得清醒和有意识。

事实上,这反而是增加了无聊。正如为解渴去喝盐水,反而更增加了渴的程度,这是“在无意识中,无聊持续了无聊”。

对许多人来说,用手机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用无聊来排遣无聊,因而不断持续无聊的不幸例证吧 。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向内的人生 作者|钱穆

    钱穆 著,文章选自《人生十论》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 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故《孟子》说: “食色性也。” 追求的目标愈鲜明,追求的意志愈坚定,则人生愈带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 人生具有权力,便可无限向外伸张,而获得其所求。 追求逐…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00
  • 为什么在古希腊唯一正当的爱只存在于两个男人之间

    作者丨张宇凌,来自@GQ 实验室 在古希腊,唯一正当的爱只存在于成年男子和美少年之间。 他们认为,最美好的生命状态是年轻男子在青春期前,面部毛发还没有开始生长的那段 时间。于是,这份爱就成为年长男子对少年男子在精神上的教育和在肉体上的调教,也 成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01. 他们把对少年的爱放上墓碑 在雅典考古博物馆有一幅让…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29
  • 怎样辨别是非:8种最常见的思维谬误

    换盅 诉诸权威|诉诸暴力「诉诸群众「个人为中心 人身攻击|诉诸怜惜「热衷捷径丨阴谋论 盛夏夜晚,穿着清凉的小千姑娘,正在乘公交车回家。 工作了一天,小千有点累,轻倚栏杆。突然,她隐约感觉裙摆蹭到了什么东西, 低头一看,邻座的男子,居然在用手机偷拍她! “你、你竟敢偷拍?你这个变态!”小千又羞又愤,拽住男子不放。 男子见状,反咬一口:“你说…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23
  • 摆脱生命束缚的四种方法 作者|列夫 ·托尔斯泰

    自古以来,人类摆脱生命束缚的方法有四种:无知、享乐、毁灭或者懦弱。 自从无法在知识中找到答案,我对生活的探索便开始了,同时把希望寄托在我周围的人群。 我对与我差不多的人进行观察,并思索他们是怎样生活的,是怎样处理那个将我带入无法自 拔的困境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找到了一些解释。它们来自教育背景和生活方式与我差不多的人身&nbsp…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09
  • 人生的五次觉醒,越早明白越好

    01.多读书真的有用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 点赞第一的回答是: “我见过的最不求上进的人,他们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 心去改变自己。 三分钟热度,时常憎恶自己的不争气,坚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坚持 不下去。 他们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没在人群中,却过着最煎熬的日子。” 读书从来不是无用的,哪怕现在不能显现出作用。 “…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12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