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思维的八个层次

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

第一层:形成主见

第二层: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第三层:融会贯通

第四层:知道不足  第五层:以简御繁  第六层:运用自如  第七层:一览众山小 第八层:精辟通透

梁漱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 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 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在座各位,今天承中山大学哲学会请我来演讲,中山大学是华南最高的研究学问的地方,我 在此地演讲,很是荣幸,大家的欢迎却不敢当。

今天预备讲的题目很寻常,讲出来深恐有负大家的一番盛意。本来题目就不好定,因为这题 目要用的字面很难确当。我想说的话是说明我从前如何求学,但求学这两个字也不十分恰当, 不如说是来说明如何成为今天的我的好——大概我想说的话就是这些。

简而言之,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 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 是,等于没有想法。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

01

因为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

(形成主见)

对一个问题肯用心思,便对这问题自然有了主见,亦即是在自家有判别。记得有名的哲学家 詹姆士 (James) 仿佛曾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哲学上的外行,总不是极端派。”这是说胸  无主见的人无论对于什么议论都点头,人家这样说他承认不错,人家那样说他亦相信有理。 因他脑里原是许多杂乱矛盾未经整理的东西。两边的话冲突不相容亦模糊不觉,凡其人于哲 学是外行的,一定如此。哲学家一定是极端的!什么是哲学的道理?就是偏见!有所见便想 把这所见贯通于一切,而使成普遍的道理。因执于其所见而极端地排斥旁人的意见,不承认 有二或二以上的道理。美其名曰主见亦可,斥之曰偏见亦可。实在岂但哲学家如此!

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学问!遇一个问题到眼前来而茫然的便是没有学问!学问不学问,却 不在读书之多少。哲学系的同学,生在今日,可以说是不幸。因为前头的东洋西洋上古近代  的哲学家太多了,那些读不完的书,研寻不了的道理,很沉重地积压在我们头背上,不敢有  丝毫的大胆量,不敢稍有主见。但如果这样,终究是没有办法的。大家还要有主见才行。那  么就劝大家不要为前头的哲学家吓住,不要怕主见之不对而致不要主见。我们的主见也许是  很浅薄,浅薄亦好,要知虽浅薄也还是我的。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 詹姆士的哲学很浅,浅所以就行了!胡适之先生的更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  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成他一派。 大家不行,就是因为大家连浅薄的都没有。

02

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

(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要自己有了主见,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才得发觉得前后左右都有种种与我 意见不同的人在。这个时候,你才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 道理。于是就不得不有第二步的用心思。

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学着认识问题。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 是心里没有问题。要知必先看见问题,其次乃是求解答;问题且无,解决问题更何能说到。 然而非能解决问题,不算有学问。我为现在哲学系同学诸君所最发愁的,便是将古今中外的 哲学都学了,道理有了一大堆,问题却没有一个,简直成了莫可奈何的绝物。要求救治之方, 只有自己先有主见,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而触处皆是问题;憬然于道理之难言,既不 甘随便跟着人家说,尤不敢轻易自信;求学问的生机才有了。

03

此后看书听话乃能得益

(融会贯通)

大约自此以后乃可算会读书了。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皆不致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 同处,便知注意。而凡于其自己所见愈亲切者,于旁人意见所在愈隔膜。不同,非求解决归 一不可;隔膜,非求了解他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我乃能发现而得到,以融 取而收归于自己。所以最初的一点主见便是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才可以吸收滋养 料,而亦随在都有滋养料可得。有此萌芽向上才可以生枝发叶,向下才可以入土生根。待得 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总之,必如此才会用心,会用心才会读书;不 然读书也没中用处。现在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看人会读书不会读书的方法:会读书的人说话时, 他要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亦无事旁征博引;反之,一篇文里引书越多的一定越不会 读书。

04

学然后知不足 (知道不足)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真是不错。只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后就自知虚心了。自己当初一 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到此时才知道了。问题之不可轻谈,前人所看之高过我,天 地间事理为我未及知者之尽多,乃打下了一向的粗心浮气。所以学问之进,不独见解有进境, 逐有修正,逐有锻炼,而心思头脑亦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亦锻炼得谦虚了。而每度头脑 态度之锻炼又皆还而于其见解之长进有至大关系。换言之,心虚思密实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学哲学最不好的毛病是说自家都懂。问你,柏拉图懂吗?懂。佛家懂吗?懂。儒家懂吗?懂。 老子、阳明也懂;康德、罗素、柏格森……全懂得。说起来都像自家熟人一般。一按其实, 则他还是他未经锻炼的思想见地;虽读书,未曾受益。凡前人心思曲折,经验积累,所以遗 我后人者乃一无所承领,而贫薄如初。遇着问题,打起仗来,于前人轻致反对者固属隔膜可 笑,而自谓宗主前人者亦初无所窥。此我们于那年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所以有大家太不爱 读书,太不会读书之叹也。而病源都在不虚心,自以为没什么不懂得的。殊不知,你若当真 懂得柏拉图,你就等于柏拉图。若自柏拉图、佛、孔以迄罗素、柏格森数理生物之学都懂而 兼通了,那么,一定更要高过一切古今中外的大哲了!

所以我劝同学诸君,对于前人之学总要存一我不懂之意。人问柏拉图你懂吗?不懂。柏格森 懂吗?不懂。阳明懂吗?不懂。这样就好了。从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 虚心先求了解他。这样,书一定被你读到了。

我们翻开《科学与人生观之论战》一看,可以感觉到一种毛病,什么毛病呢?科学派说反科 学派所持见解不过如何如何,其实并不如此。因为他们自己头脑简单,却说人家头脑简单; 人家并不如此粗浅,如此不通,而他看成人家是这样。他以为你们总不出乎此。于是他就从 这里来下批评攻击。可以说是有意无意的栽赃。我从来的脾气与此相反。从来遇着不同的意 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疑心他必有为我所未及的见闻在,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 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乃如彼?我原是闻见最不 广,知识最不够的人,聪明颖悟,自己看是在中人以上;然以视前人则远不逮,并世中高过 我者亦尽多。

与其说我是心虚,不如说我胆虚较为近实。然由此不敢轻量人,而人乃莫不资我益。因此我 有两句话希望大家常常存记在心,第一,“担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担心我的出乎 他之下”。有这担心,一定可以学得上进。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就为了上面我那两句话而产生的。我二十岁的时候,先走入佛 家的思想,后来又走到儒家的思想。因为自己非常担心的缘故,不但人家对佛家儒家的批评 不能当做不看见,并且自己留心去寻看有多少对我的批评。总不敢自以为高明,而生恐怕是 人家的道理对。因此要想方法了解西洋的道理,探求到根本,而谋一个解决。迨自己得到解

决,便想把自己如何解决的拿出来给大家看,此即写那本书之由也。

05

由浅入深便能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归纳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点,就是常常要有主见,常常看出问题,常常虚心求解决。 这样一步一步的牵涉越多,范围越广,辨察愈密,追究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段片的见 解都没有了;在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 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 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 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 没有什么,那就对了。其实,直仿佛没话可讲。对于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 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 的人名词越多。把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被他吓坏!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 不用,或随意拾用。

06

是真学问使有受用

(运用自如)

有受用没受用仍就在能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对于一切异说杂见都没有摇惑,而身心通泰,怡 然有以自得。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摆着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所以没有问题, 因为他学问已经通了。因其有得于己,故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

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比方学武术的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表演起来五 花八门很像个样。等到打仗对敌,叫他抡刀上阵,却拿出来的不是那个,而是一些幼稚的拙 笨的,甚至本能的反射运动,或应付不了,跑回来搬请老师。这种情形在学术界里,多可看 见。可惜一套武艺都白学了。

0

0

旁人得失长短二望而知

(一览众山小)

这时候学问过程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 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  皆曾翻过身来,一切的深浅精粗的层次都经过。

08

自己说出话来精巧透辟

(精辟通透)

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因为这时心里没有一点不透的了。此思精理熟之象也。

现在把上面的话结束起来。如果大家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功夫,虽天分较低的人,也不至于全 无结果。盖学至于高明之域,诚不能不赖有高明之资。然但得心思判切事理,而循此以求, 不急不懈,持之以恒者,则祛俗解蔽,未尝不可积渐以进。而所谓高明正无奥义可言,亦不 过俗祛蔽解之真到家者耳。此理,前人早开掘出以遗我,第苦后人不能领取。诚循此路,必 能取益;能取益古人则亦庶几矣。

至于我个人,于学问实说不上。

上述八层,前四层诚然是我用功的路径;后四层,往最好里说,亦不过庶几望见之耳——只 是望见,非能实有诸己。

少时妄想做事立功而菲薄学问;二三十岁稍有深思,亦殊草率;近年问题益转入实际的具体 的国家社会问题上来。心思之用又别有在,若不如是不得心安者。后此不知如何,终恐草草 负此生耳。

末了,我要向诸位郑重声明的: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许久,我是 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狗屁工作:大部分工作无意义、违反人性甚至危害社会

    在《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一书中,伦敦经济学院的人类学家David Graeber研究发现社会中毫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工作占了所有工作的一半以上,这种狗屁工作到处都是,还在不断膨胀。书中引用了数据分析公司YouGov 在2015年对英国人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是否认为自己的工作对世界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37%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贡献,13%的人…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149
  • 人为什么不能太穷?--叔本华

    作者 | 叔本华 比起从没真正体验过贫穷的人来,那些经历过匮乏的害怕贫穷,也更容易铺张浪费。出身良好的人通常比那些一夜暴富的人对未来更加慎重,生活上更加节制。乍看之下贫穷似乎并不是太可怕。生来就富有的人们,将财富看成是没有它就不能活的东西如同空气,他们有条不紊、精打细算,并且勤俭节约,终其一生都在守护自己的财产。 世代受穷的人家,对贫穷早已习以为常。倘若偶然…

    未分类 2024年10月14日
    174
  • 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

    陈先发在复旦大学2018开学典礼的演讲:不做“空心人” 亲爱的同学们: 祝贺你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成为新一代复旦人。希望在你们身上。 今天凌晨五点多钟,我独自在校园走了很久,感受到一种特别而久违的宁静、肃穆。我 知道这宁静和肃穆,在世上任何别的地方,都永不可被复制,它封存于我心底,瞬间被 这熟悉的一草一木激活了。 站在3108阶梯教室前…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06
  • 狂热将世界引向混乱

    作者I  PeterBurn,文章来自@利维坦 看过奥威尔《1984》的读者,估计都会对里面的“两分钟仇恨”(Two  Minutes  Hate) 记忆 犹新——那是大洋国人民每天必须观看的短片,“仇恨刚进行了三十秒钟,屋子里一半的人 中就爆发出控制不住的愤怒的叫喊……仇恨到了第二分钟达到了狂热的…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08
  • 一个民族想被人尊重,就一定要有哲学思维

    作者「张汝伦 本文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哲学学院联合主办 的“艺沁人文、笃志商道——2016复旦大学 EMBA 人文盛典”上的演讲摘编。 一个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就一定要有哲学思维,一 定要学习哲学。人类如果想要前进,就要不断超越自己,而只有拥抱哲学,才能达 到这个境界。 01…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14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