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二十九章-在线阅读

第二十九章

制定法律的方式

第一节 立法者的精神

和适中应该是立法者的精神。我说过这句话,而且我觉得,

我之所以要写这部书,只是为了证实这句话。道德上的善

和政治上的善始终处在两极之间。下面就是一个实例。

法律手续对于自由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手续可能过于繁杂,

以至于损及立法的目标;如果过于繁杂,案子就会一拖再拖,以至于难

以审结;财产的所有权就会无法确定;一方的财产就会不加审查便给予

另一方,或因一再审查而使控辩两造双双破产。

公民就会丧失自由和安全,原告就会无法证明被告有罪,被告就会

无法证明自己清白。

第二节 续前题

塞西里乌斯在奥卢斯·格利乌斯的《阿提卡之夜》中谈论十二铜表第二十九章 制定法律的方式

法允许债权人将无力还债的债务人剁成碎块时表示,这种凶残的做法

是有道理的,这样就可以防止债务人超过还债能力进行借贷①。这么

说来,最残忍的法律岂不就是最佳法律?善岂不就是过激?事物的所

有关系岂不就会被统统摧毁吗?

第三节 看似与立法者的意图相悖的

法律其实最与之相符

梭伦的法律宣称,凡在骚乱中不参与任何一方者均为无耻小人。

这项规定听起来有些怪异,但是应该考虑到当时希腊所处的实际情

况。希腊那时分成许多小邦,在一个苦于内乱的共和国里,有理由担

心那些极端小心谨慎的人将自己隐蔽起来,致使形势向极端方向发

展。

在这些小邦的骚乱中,大多数人都参与了争斗或是制造了争

斗。在大的君主国中,参与骚乱各派的人为数不多,大多数民众宁

可不采取任何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应该号召参与骚乱的少

数人回到大多数人的行列中来,而不是号召大多数人倒向骚乱参

与者。在另一种情况下,则应让少量明智 和清醒的人参与到骚乱

行列中去,这样就能让一种已经发酵的酒,由于放入了一滴别的酒

而停止发酵。

① 塞西里乌斯说,他从未看到或读到这项惩罚曾付诸实施;很可能根本就没

有这种规定。有些法学家认为,关于《十二铜表法》只允许分割出售债务人所得款

项的说法比较可信。

683684

论法的精神

第四节 违背立法者意图的法律

有一些法律就连立法者也知之甚少,以至于与立法者的初衷背道

而驰。有这样的规定:一份恩地若有两个人主张,那么,其中一个死亡

后,另一个主张者就可以得到这份恩地。为法国人制定这一规定的人

也许想要借此熄灭争讼,可是,实际效果却恰恰相反。我们看到,教会

人士相互攻击,拼命厮打,就像英国犬那样,不死绝不罢休。

第五节 续前题

下面我要谈到的这条法律,就在埃斯基涅斯为我们所保存的誓词

中①:“我发誓,绝不摧毁近邻同盟的任何一座城市,绝不让它们的河流

改道;倘若有谁敢做此类事情,我将向他宣战,并把他的城市摧毁。”这

部法律的最后一条表面上是对第一条的肯定,实际上恰好相反。安菲

克提翁②要求其近邻同盟的成员绝对不要摧毁希腊的城市,可是,该同

盟的法律却为摧毁城市大开方便之门。想要在希腊人中间确立一种良

好的万民法,就要让他们习惯于认为,摧毁一座希腊城市是一桩残暴的

举动,所以,甚至就连消灭摧毁者也不应该。近邻同盟的法律是公正

的,但并不严密,它被滥用就证明了这一点。腓力赋予自己摧毁城市的

权力,不就是以这些城市践踏了希腊人的法律为借口吗?近邻同盟原

① 埃斯基涅斯,《伪使节》.115。

② 安菲克提翁(Amphictyon),近邻同盟的倡议和创立者。——译者第二十九章 制定法律的方式

本可以执行另外一些刑罚,例如,下令将摧毁者所在城市的某些官员或

滥施暴行的军队首长处以死刑,在一段时间中摧毁他人城市者不得享

受希腊人的特权,并应支付罚金,直至被毁的城市恢复原貌。法律尤其

应该关注对损失的赔偿。

第六节 相似的法律未必

就有相同的效果

恺撒下令,个人藏在家中的小银币不得多于六十枚①。这项法律

在罗马被认作调节债权人和债务人关系的好法律,因为,它一方面强迫

富人借钱给穷人,另一方面也使穷人得以满足富人的要求。在体制②

时代,法国也有一条相似的法律,效果却极其可悲,因为制定此项法律

时的形势非常糟糕。不但一切理财手段都被取消,就连把钱财存放在

685

自己家中也不被允许,这简直就是强取豪夺。恺撒的禁令为的是让钱

财在民众之间流动,那位法国大臣③的禁令却是为了让所有的金钱都

集中到一个人的手中去。恺撒规定以地产或私人抵押换取金钱,那

位法国大臣却规定用证券换取金钱,而这些证券一文不值,因为这些

证券是借助法律的力量强迫民众购买的,这种性质就决定了它不可

能有任何价值。

① 狄奥,《罗马史》,第四十一卷。

② 此处指约翰·劳的金融体制。参阅本书第二十二章第六节译注。——译

③ 约翰·劳曾被任命为法国的财政总监,所以孟德斯鸠称他为大臣。——

译者U

论法的精神

1

686

第七节 续前题,妥善立法的必要性

雅典、阿戈斯和叙拉古①都制定了贝壳放逐制②。由于考虑不周,

这项制度给叙拉古带来了数不清的恶果。一些重要的公民手拿一片

无花果树叶,相互投票放逐对方③,致使具有才干的人纷纷离职而

去。在雅典,由于立法者深谙此项法律的适用范围及其限度,贝壳放

逐制成效良好;那里被投票放逐的从来只有一个人,而且必须有很多

人投票同意方可,所以,除非某人确实不能再留在雅典,否则就很难

被放逐。

贝壳放逐每年举行一次,实际上,自从这项制度只能针对令其同胞

胆战心惊的某个大人物之后,贝壳放逐就远非日常事务了。

第八节 相似的法律未必出自相同的动机

法国人接受了罗马法中大部分关于替代继承的法规,可是,采用替

代继承的动机却与罗马人迥然不同。罗马人在继承遗产时,要依据祭

① 阿戈斯(Argos),古希腊的一个城邦。叙拉古,见本书第八章第四节译

注。——译者

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五卷第八章。

关于“贝壳放逐制”,参见本书第十二章第十九节译注。——译者

③ 普鲁塔克,《狄奥尼修斯传》。

[有法国学者指出,普鲁塔克并未论及贝壳放逐制,孟德斯鸠可能把此书与狄

奥多罗斯的《世界文库》相混了。——译者]第二十九章 制定法律的方式

司法的规定交若干供献①。因此,罗马人认为死而无人继承有辱脸面,

于是就把奴隶当作继承人,并且创立了替代继承制度。最先创立的普

通替代继承制就是一个有力证明,这种继承制只有在法定继承人不愿

意接受遗产时方可使用,其目的不是让遗产永远留在同一个家族中,而

是找到一个能够继承遗产的人。

第九节 希腊法和罗马法都

惩罚自杀,但动机不同

柏拉图说②,一个人倘若并不是奉官员之命,也不是为了免受耻

辱,而是出于懦弱而杀死与他联系最紧密的那个人,也就是他自己,那

他就要受到惩罚。罗马法惩治自杀行为,但是,它所惩治的是因犯罪而

绝望所诱发的自杀行为,而不是因懦弱、厌世或不堪忍受痛苦而导致的

自杀行为。罗马法免予惩治的自杀行为,恰是希腊法律所惩治的,而罗

马法所惩治的,恰恰又是希腊法律所不予惩治的。

柏拉图的法律是依据斯巴达的法制制定的,在这个法制体系中,官

员的命令绝对没有通融余地,耻辱是最大不幸,懦弱是最大罪行。罗马

法把所有这些美好的理念统统抛弃,它只是一种财政法律。

共和时期的罗马根本没有惩治自杀行为的法律。在历史学家的著

述中,自杀行为始终得到善待,从来没有关于自杀者受到惩处的记述。

最初几位皇帝时期,罗马的几个大家族不断因获罪而灭门。以自

① 遗产如果伴有过于沉重的债务,遗产继承人就会设法通过出售部分遗产

来逃避应该给予教会的供献。这就是拉丁文中“无供献遗产”一词的由来。

② 柏拉图,《法篇》,第九卷。

687688

论法的精神

杀来防止因犯罪而被判刑的习惯逐渐形成,因为有人从中发现了巨大

好处,那就是可以得到体面的安葬,遗嘱也可以得到执行①。之所以出

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此时罗马没有惩治自杀的法律。不过,当皇帝们

不但凶残而且贪得无厌时,就不再把为自己保留财产的手段留给他们

想要剪除的那些人,他们宣布,出于对罪行的悔恨而剥夺自己的生命,

也是犯罪。

关于皇帝们的动机,我所说绝对不错,因为他们作出规定,自杀者

生前所犯罪行如果不应被处没收财产,自杀而死后可保留其财产②。

第十节 看似相反的法律

可能源自同一精神

如今为了传唤一个人,可以到他的家里去,当年罗马人却不能这样

做③。传审是一项暴烈的行动①,是对人身的一种强制行为⑤。当年不

许入户传唤当事人受审,犹如今天对一个仅因民事债务而被判罪的人,

不能实施人身强制一样。

罗马法⑥和我们的法律都采用如下原则:家是每个公民的庇护所,

在家中不受暴力侵犯。

①“自杀而死者的遗体应妥善安葬,遗嘱应得到尊重,以此作为对其速死之

回应。”见塔西佗,《编年史》,第六卷。

② 安东尼皇帝“关于生前未判决的自杀者的财产”。

③《法律》,第十八卷:“关于传唤。”

④ 参见《十二铜表法》。

⑤ 贺拉斯,《讽刺诗》,第九行:“他把对手拖上法庭。”正因为如此,应该受到

尊敬的人不应被传审。

⑥《法律》,第十八卷:“关于传审。”第二十九章 制定法律的方式

第十一节 两种不同的法律如何进行比较

作伪证在法国要处死刑,在英国则不处死刑。若要评论孰佳孰劣,

还得知道,法国对疑犯要进行刑讯,英国则不进行刑讯;还有,在法国,

被告不得提请证人,法庭极少允许被告陈述带有辩白性质的事实;英国

则听取控辩双方的证言。法国的这三项法律组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体

系,英国的这三项法律同样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体系。英国法律由于

不准对罪犯进行刑讯,因而很难指望被告会对自己的罪行忏悔,所以必

须从各个方面收集外来的证据,但又不敢以死刑胁迫证人。法国的法

律由于多了一个手段,所以不怎么顾忌对证人进行恐吓,相反,进行恐

吓是有道理的。法国法律只听取一方的证言①,那就是公诉人的证言,

被告的命运就系于公诉人的唯一证言。可是在英国,法庭听取双方的

证言·案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双方展开争论。因此,伪证的危害就比

较小,而且被告拥有反驳伪证的机会,不像法国那样根本不给被告这个

机会。所以,要想判明这两种法律孰优孰劣,哪一种比较符合理性,不

能仅仅两相对比,而要通盘考虑,通盘比较。

第十二节 看似相同的法律有时其实不同

希腊和罗马的法律对窝赃者的处置与偷窃者相同②,法国的法律

① 法国的古法规定,证人的证言由双方听取。所以圣路易的《条例》第一卷,

第七章规定,对伪证的惩处是罚金。

②《法律》,第一卷:“关于窝赃者。”

689690

论法的精神

与此相同。希腊和罗马的法律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法国的法律则不

然。在希腊和罗马,对偷窃者的处罚是罚金,所以窝赃者理应受到同样

的处罚,因为,任何人无论以何种方式使他人遭受损失,都应给予补偿。

可是,法国的法律对偷窃者处以死刑,所以不应该对窝赃者处以同样的

刑罚,否则就失之过重了。窝赃者往往出于无心,而偷窃者永远是明知

故犯。窝赃者只是妨碍对犯罪行为提供证明,偷窃者则是犯罪。前者

在其所做的一切中都处于被动,后者所采取的都是主动行为。偷窃者

需要克服更多的障碍,在更长的时间里咬紧牙关对抗法律。

法学家走得更远,他们认为,窝赃者比偷窃者更可恶①,在他们看

来,如果没有窝赃者,偷窃不可能长久不为人知。如果惩罚仅仅只是

处以罚金,他们的主张也许是对的,这涉及损害赔偿问题,而窝赃者通常更

具备赔偿能力。但是,处罚如果是死刑,那就得依照其他原则决定刑罚了。

第十三节 不应将法律与其立法目的

分开,罗马法对偷窃的处置

偷窃者来不及藏匿赃物时就被人赃俱获,罗马人称之为现行偷窃,

事后被发现的偷窃则被称之为非现行偷窃。

十二铜表法规定,对已成年的现行偷窃犯处以杖答,并降为奴隶,对未成

年者仅处以杖笞;对非现行偷窃犯处以相当于被偷物品价值两倍的罚金。

鲍尔希安法对公民废除了杖笞和降为奴隶的惩罚,对现行偷窃犯

处以相当于被偷物品价值四倍的罚金,对非现行偷窃犯的惩处依然是

相当于被偷物品价值两倍的罚金。

①《法律》,第一卷:“关于窝赃者。”第二十九章 制定法律的方式

这些法律将这两种偷窃定为不同性质,处以不同刑罚,不免令人不

解。偷窃犯是否当场被捉,实际上只是一个具体情节而已,丝毫不能改

变偷窃的性质。我很怀疑,罗马法处置偷窃罪的全部理论很可能来自

斯巴达人的法制。莱库古为了培养公民的机智、心计和灵巧,要求对儿

童进行小偷小摸的训练,并且狠命鞭打当场被抓的小孩。这就是希腊

人和罗马人区分现行偷窃和非现行偷窃的由来①。

罗马人把犯偷窃罪的奴隶推下塔佩亚悬崖②。在这一点上,罗马

人的做法并未将斯巴达人的法制作为依据,莱库古的法律关于偷窃的

规定根本不是为奴隶制定的。在这一点上背离斯巴达人的做法,其实

正是追随斯巴达人的法制精神。

在罗马,一个未成年的小偷被抓后,裁判官就叫人对他随意杖笞,

这与斯巴达人的做法无异。所有这些做法由来已久。斯巴达人采用的

是克里特人的习俗。柏拉图认为,克里特人的法制是为战争而制定的,

为此他援引下面这一条为证:“能够忍受私人格斗中的痛苦,也就能够

忍受暗中进行偷窃的痛苦。”

公民法依附于政治法,因为公民法总是为社会制定的。所以,要想

把一个国家的公民法移植到另一个国家去,最好事先考察一下,看看这

两个国家的法制和政治法是否相同。

克里特人关于偷窃罪的法律移植到斯巴达人那里时,由于这项法

律是连同政治体制和法制一起移植过去的,所以它适合于斯巴达人就

像此前适合于克里特人一样。可是,由于罗马的法制与斯巴达不同,这

项法律从斯巴达移植到罗马后总是格格不入,与罗马人的其他公民法

规章毫无关联。

① 对比普鲁塔克在《莱库古传》中所说与《法学阶梯》中“盗窃”篇以及《学说

汇纂》,第四卷,第一篇§1、2、3。

② 塔佩亚悬崖位于朱庇特神庙所在的罗马卡皮托里山西南端,古罗马人常

在这里将死刑犯推下悬崖。——译者

691。

692

论法的精神

第十四节 不应将法律与其

制定时的情况分开

雅典有一条法律规定,雅典城一旦被围困,就应将所有无用的人处

死①。这是一条卑劣的政治法,它来自同样卑劣的那条万民法。在希

腊,一座城市一旦被攻占,该城居民就失去公民自由,被作为奴隶出售。

被攻占的城市就被彻底摧毁,这就是顽强抵抗和丧失人性之举的缘由,

不但如此,这也是有时制定此类残暴法律的缘由。

罗马法规定②,医生可因疏忽或不能胜任而被处以刑罚;地位较

高的医生可处流放,地位较低的医生可处死刑。法国的法律与此不

同,因为罗马法与法国的法律不是在相同的情况下制定的。在罗

马,无论谁想当医生都可以滥竽充数,在我们这里,任何人都必须经

过学习,并且取得资格方可行医,所以,大家都认为医生是精通医术

的人。

第十五节 法律有时应当自行修正

十二铜表法规定,可以杀死夜间行窃的盗贼③,白昼行窃的盗贼被

发现后如果进行抵抗,也准许将他杀死。但是,该法还规定,杀死盗贼

①“因年龄而无用的人应该处死。”见西里亚诺斯,《埃尔莫根尼斯》。

② 科里尼法“谋杀犯”,《学说汇纂》,第四卷,第三题;《阿契利亚法》。

③《法律》,第四卷:“关于阿吉利安法”。第二十九章 制定法律的方式

的人必须高声大叫并且向公民呼喊①。那些准许公民自行执法的法

律,应该始终坚持此项要求。因为,呼叫可以证明杀死盗贼者并未犯

罪,可以在他采取行动时引来证人,招来法官。必须让民众了解情况,

而且应该让他们了解杀贼时的具体情况,因为此时的一切,诸如神态、

面容、激情、缄默或是每一句话,统统都会说话,都能证明杀贼者有罪或

无罪。这样一条可能危害公民安全和自由的法律,理应当着公众的面

执行。

第十六节 制定法律时的注意事项

凡是具有足够的才能为本国或他国制定法律的人,都应该对制定

法律的方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

法律的文风应该简约。十二铜表法是一个少而精的典范,小孩子

都能记熟背诵②。查士丁尼的《新法集》冗长无当,以至于不得不加以

删节③。

法律的文风应该朴实,平铺直叙永远要比拐弯抹角好。东罗马帝

国的法律里没有至尊的皇帝,出现在那里的君王们说起话来也像是修

辞学家。当法律的文风变得臃肿时,人们就只把它看作是一部浮夸的

著作。

法律的用词要做到让所有的人都理解为相同的概念。枢机主教黎

①《法律》,第四卷:“关于阿吉利安法”。又见添加在《巴伐利亚法》中的塔西

里昂法令:“本地居民法。”

②“就像必须会唱的歌一样。”西塞罗,《法律》,第二卷。

③ 此项删节工作是由伊内留乌斯完成的。

693694

论法的精神

塞留主张,可以在国王面前指控大臣①,但是,指证的事实如果不重大,

此人就要受到惩处。这就必然妨碍所有的人说出任何对他不利的实

情,因为,重大不重大完全是相对而言的,某甲认为重大的事,在某乙看

来完全可能并不重大。

依据霍诺里乌斯法的规定,将释放奴买为农奴或使之焦虑不安的

人应被处以死刑②。不应该使用使之焦虑不安这种类含混不清的字

眼,因为是否使人焦虑不安完全取决于这个人的感受程度。

法律需要确定某个额度时,应该尽量避免用金钱作标识,因为货币

的价值可因千万种原因发生变化,同等数额的货币可能早已不是原来

的实际价值了。我们都知道罗马那个鲁莽汉子的故事③,他见谁打谁

耳光,然后依据十二铜表法让人送去二十五苏了事。

当事物的概念在法律中已经阐释清楚后,就不应再使用模糊不清

的词语。路易十四的一项刑事法令④一一列举了各种应由国王审理的

案件后,又加了这几个字:“以及所有向来由国王的法官审理的案件”,

这样一来,刚刚走出专断,马上又回去了。

查理七世说⑤,听说在习惯法地区,有的控辩双方违背王国习惯

法,在判决下达后的三、四或六个月后才提起上诉,他于是下令规定,除

非由于检察官舞弊或欺诈⑥,或确有重大和明显的原因,当事人可以在

超过上诉期限之后提起上诉,否则必须立即上诉。这项法令的这个结

尾否定了开头的规定,而且否定的如此彻底,以至于后来有人在三十年

① 黎塞留,《政治遗嘱》。1699年版,第一卷,第八章,第6段,第257 页。

②“或企图骚扰被以某种方式释放的奴隶。”见于西蒙神甫(le P. Simond)引

用的迪奥多西法典的附录,载《高卢古代教规》,第 737 页。

③ 奥卢斯·格利乌斯,《阿提卡之夜》,第二十卷,第一章。

④ 该法令前面写明了颁布此法令的动机。

⑤ 见于1453年由他发布的蒙戴尔莱图尔法令。

⑥ 可以在不影响公共秩序的前提下惩办检察官。第二十九章 制定法律的方式

后才提起上诉①。

伦巴第法规定,并未发誓入教却身着教服的妇女不得结婚②,该法

写道:“一个男子倘若只用一个戒指就可以娶一个老婆,那就不可能再

娶一个老婆而不犯法,更不用说上帝之妻或圣母了……”我想说的是,

在法律中讲道理,应该从真实到真实,而不应该从真实到虚构,或是从

虚构到真实。

康斯坦丁的一项法律规定,只需主教一人的证言,无须听取其他人

的证言③。这位君主想抄近道,审理案件只看人,看人又只看身份高

低。

法律不能让人难以捉摸,而应该能为普通人所理解。法律不是高

深的逻辑艺术,而是一位家长的简单道理。

在一部法律中,例外、限制和修改如果都不是非有不可,那就最好

统统不要。有了这一些,就会有另一些。

没有充足的理由就不要对法律进行更改。查士丁尼曾规定,男子

订婚后如果在两年内不能完婚,女子可以退婚而不失去其妆奁④。后

来他对这项法律作了更动,允许贫穷的男子把两年延长为三年⑤。可

是,就这种事例而言,两年与三年没有什么不同,三年不见得就比两年

好多少。

如果想要证明一部法律确有道理,那就要让道理配得上这部法律。

罗马的一部法律规定,盲人不得辩诉,因为他看不见法官的服饰⑥。

提出这样一个不像样子的理由,显然出于故意,因为站得住脚的理由其

① 1667年法令对此有所规定。

②《伦巴第法》,第二卷,第三十七篇。

③ 见于西蒙神甫引用的迪奥多西法典第一卷的附录。

④《法律》,第一卷:法典“关于休婚”。

⑤《新法集》,但是今天篇;《法典》:“解除婚约”。

⑥《法律》,第一卷:“控告”。

695696

论法的精神

实多得很。

法学家鲍卢斯说,七个月时出生的婴儿已经发育完全,毕达哥拉斯

的数率似乎可以为此提供证明①。这就很奇怪了,怎么要靠毕达哥拉

斯的数率来判案呢。

有些法国法学家说,国王得到一个地区后,该地的教会就被置于国

王的特权之下,由国王任命该地的神职人员,理由就是王冠是圆形的。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国王的权利,也不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或教会

法的理由是否应该让位于政治法的理由。我只是想说,如此可敬的权

利应该以严肃的准则来捍卫。一种身份所带来的真实权利的基础,竟

然是表示这种身份的标志物的形状,此事谁见过?

达维拉②说,查理九世在刚满十四岁时就被鲁昂高等法院宣布为

成年,那时的法律规定,凡涉及未成年人财产权的收回和管理,要一天

不差地计算实足年龄,而当涉及尊号授受时,过了生日就算长了一整

岁③。我无意对这条至今并未产生任何流弊的规定说三道四,而只是

想说,这位济贫署署长所说的道理不对,国王要治理万民,岂止是一个

尊号问题。

在推断方面,法律胜过人。法国的法律④认为,商人破产前十天中

的活动都带有欺骗性,这就是法律的推断。罗马法规定,发现妻子的奸

情而不休妻的男子,除非出于对打赢官司缺乏信心,或是不大在乎自己

是否丢脸,否则就要受到处罚。这就是人的推断。法官需要推断丈夫

的行为动机,并且依据一种模糊不清的思维方式作出决断。法官判案

① 鲍卢斯,《判例》,第四卷,第九篇。

② 达维拉(Davila. Enrico-Caterino,1576—1631),出生于意大利的历史学

家,曾在法国做官。——译者

③ 达维拉,《法兰西内战》,第96 页。

④ 指1702年11月8日颁布的法律。第二十九章 制定法律的方式

的依据如果是推断,判决就具有随意性,如果依据法律进行推断,法律

就会给予法官一种恒定的规则。

我说过,柏拉图的法律惩处那些由于懦弱而并非为逃避耻辱而自

杀的人①。这是一项很糟糕的法律,因为,依照这项法律,万一无法从

罪犯嘴里掏出他自杀的动机时,法官就得自行推断自杀者的动机。

可以逃避的法律削弱了立法,犹如没有实效的法律削弱了必不可

少的法律一样。每一项法律都应该有效,不能允许因特殊条款而拒不

执行。

罗马人的法西迪安法规定,遗产继承人永远可以获得遗产的四分

之一。另一项法律②则规定,立遗嘱人可以禁止继承人获得这份四分

之一遗产。这简直就是拿法律开玩笑,这样一来,法西迪安法就变为无

效了,因为,立遗嘱者如果想让继承人获得遗产的话,继承人无须借助

法西迪安法的力量,立遗嘱人如果不想让继承人获得遗产的话,他可以

禁止继承人援引法西迪安法。

制定法律时应该切实注意,防止法律违背事物的性质。奥兰治③

亲王被流放时,腓力二世发出悬赏,答应给予杀死奥兰治亲王的人或他

的继承人25000埃居和爵位。这种话居然出自国王之口,而且以上帝

的仆人的名义,爵位竟然可以许诺给这种行为,而这种行为竟然是以上

帝仆人的身份发出的悬赏!所有这一切把荣誉观念彻底倾覆,把道德

观念和宗教观念也统统彻底倾覆。

以空想的至善为借口,对一件并不坏的事加以禁止,这种必要性十

分罕见。

① 柏拉图,《法篇》.第九卷。

②《新法集》.“但是立遗嘱人”。

③ 奥兰治亲王(Prince Orange, 1533—1584),即威廉一世,荷兰共和国的缔

A

697

造者。——译者69g

论法的精神

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直率的。为惩治人的邪恶而制定的法

律,本身就应洁白无瑕。西哥特法有一条荒谬的规定①,它强迫犹太人

食用所有与猪肉一起烹煮的食物,但可以不吃猪肉。这是一种极端残

暴的规定,因为它把犹太人置于不得不违反他们自己法律的境地,而他

们的法律已经所剩无几,除了从不吃猪肉这一点可以辨认出他们是犹

太人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标志了。

第十七节 制定法律的不良方式

与我们的君主一样,罗马皇帝也通过谕旨和敕令发布他们的旨意。

不过,罗马皇帝和我们的君主也有不同,他们允许法官和个人就他们的

争执向皇帝呈送陈述书,皇帝的批复则叫作敕复。教皇的敕谕其实就

是敕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不良的立法方式,要求通过这种方式立法

的人,是立法者的不良引导人。尤里乌斯·卡皮多利努斯说②,图拉真

经常拒不签发此类敕复,为的是不让一个往往只是一种属于特殊恩惠

的决定,普遍使用到所有案件中去。马克里努斯③决定取消所有敕

复④;在他看来,把康茂德和卡拉卡拉以及另外那些笨拙无能的皇帝的

敕复视为法律,这是不能容忍的。查士丁尼却不这样认为,他把这些敕

复统统编入了他的法律汇编。

我提请阅读罗马法的读者注意,把那些假设性的东西与下列这些法律

区分开来:元老院法令,平民会议决议,皇帝们的总体法制,以及一切基于

①《西哥特法》,第十二章,第十六节。

② 见尤里乌斯·卡皮多利努斯,《马克里努斯》。

③ 马克里努斯(Macrin,164—218),罗马皇帝(217—218在位)。——译者

④ 见尤里乌斯·卡皮多利努斯,《马克里努斯》。第二十九章 制定法律的方式

事物的性质、妇女的脆弱性、未成年人的弱点和公共利益而制定的法律。

第十八节 整齐划一的观念

大人物有时会沾染某些整齐划一的观念(查理曼也未能幸免),而

小人物则不可避免地会沾染这种观念。他们在统一中找到了他们所了

解的那种完善,因为他们不可能不发现这种完善。行政管理和商贸中

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全国使用统一的法律,所有地方都尊奉统一的宗

教。可是,这些整齐划一的东西就那么恰当,永远没有任何例外吗?变

革比忍受的痛苦更大吗?伟大的天才难道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整

齐划一,什么时候应该有所区别吗?在中国,中国人守中国人的礼仪,

鞑靼人守鞑靼人的礼仪①;尽管如此,中国在以太平为目标这一点上,

却是世界上无人能与之比肩的。只要民众都遵法守法,至于是哪种法

699

律又有多大关系呢?

第十九节 立法者

亚里士多德时而想要满足他对柏拉图的妒忌,时而想要满足他对

亚历山大的热情。柏拉图为雅典人民的暴戾而义愤填膺。马基雅维里

满脑子是他的偶像瓦伦迪诺瓦公爵②。托马斯·莫尔的著述大多是他

① 此处孟德斯鸠所说的中国人和鞑靼人应理解为汉人和满人。——译者

② 瓦伦迪诺瓦公爵(Valentinois le Duc),原名塞萨尔·博尔吉亚(Cesar Bor

gia),法国国王路易十二以为他有能力统一意大利,遂于 1498 年册封他为公

爵。———译者论法的精神

阅读所得,而不是他所想,他想让世界各国都按照希腊城邦的简单方式

来进行治理①。哈林顿眼里只有英格兰共和国,而在一大群作者看来,

凡是没有国王的地方都乱得不可开交。法律总要遭遇立法者的激情和

偏见,有时与之擦肩而过,只是染上一点淡淡的色彩,有时则停下脚步,

与之融为一体。

700

① 参见他的著作《乌托邦》。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荷马史诗-《奥德赛》-第二十卷 暗夜沉沉忠心妻子梦眠思夫君-在线阅读

    神样的奥德修斯就这样在廊屋休息。 他首先铺开一张生牛皮,再铺上多层 阿开奥斯人宰杀肥羊后剥下的毛皮, 欧律诺墨在他躺下后又给他一件袍毯。 奥德修斯偃卧未入眠,心中为求婚人 5 谋划灾殃。这时女侍们走出厅堂, 她们往日里同那些求婚人亲近鬼混, 这时互相嬉戏,一片欢声笑语。 奥德修斯的胸中心潮激荡难平静, 这时他的心里和智慧正认真思虑, 10 是冲上前去给她们每…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294
  • 第七节 诗学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一种艺术哲学。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述美学思想。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0日
    235
  • 第一节波埃修对形而上学共相问题的解释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共相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共相理论是温和的实在论的始作俑者,他的实在 论是建立在他的实体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定义为 (接上页)的范畴基础》(第177—180页,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9)。当我们从共相问 题引出实在论与唯名论之间的分野时,格雷西亚认为它们分别有四个不同的含义。实 际上,除开认识论含义外,其他三个含义本质上没有…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85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对六个沉思的第五组反驳 伽森狄先生作-在线阅读

    对六个沉思的第五组反驳 伽森狄先生作 伽森狄先生致笛卡尔先生 先生: 尊贵的麦尔塞纳神父让我参与到你关于第一哲学所写的这些 崇高的沉思里边来,这种好意使我非常感激,因为〔这些沉思〕主题 的宏伟,思想的强劲和言辞的纯练,已使我异常喜悦;同时,的确, 看到你那样意气风发、勇气百倍,并如此成功地为推进科学而工 作,看到你开始为我们发现了在过去一切世纪里从未被人认识…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515
  • 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二章 哲学,教你如是“超人”-在线阅读

    第二章 哲学,教你如是“超人” 尼采的人生令人伤感,尼采的哲学则令人热血沸腾。 《美国百科全书》是这样表述尼采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的: 20世纪绝大多数的德国、法国文豪和大哲人都深受尼采的影响。……在其身后半个世纪内仍能深刻地影响许多大作家者,非尼采莫属。尼采影响了小说家托马斯·曼、海塞、马尔罗、纪德、加缪;诗人里尔克、格奥尔格、萨特;此外德国的存在主义者也深受…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16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