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一章-在线阅读

人类已经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千百万年。当然,我们不能知道最早的人的所有经历和思想。然而,我们还是有理由设想,那时的人们就像现在一样被一种想要解释世界的欲望所驱使。或许我们最早的先人们思考过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在动物中是否是独一无二的,在包围着他们的大地之外是否还有一个世界。他们或许也曾经想知道,对于道德行为或社会秩序,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适用于他们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部落。对于这些问题不论他们想过什么,他们的观点都没能经受住岁月的消磨。我们要想得知先辈们的确切思想,只能通过一个较为晚出的发明——文字书写。当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考察最早的文字著作时,我们发现各个地区都有它们特殊的传统——例如东亚的传统、印度次大陆的传统、中东的传统以及非洲的传统。这本书就是对这样一个传统的阐述:这个传统在欧洲发展,后来又传播到美洲和世界其他地方。这一传统通常被称作“西方的”,这个名称标明了它起源于欧亚大陆的西部。

西方哲学故事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群岛及其殖民地。一些原创性的哲学家被一些特殊的困惑驱使,最值得注意的是“事物实际上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解释事物中的变化过程?”他们对这些问题给出的答案不久就被称作“哲学”——爱智。这些思考的前提在于人们逐渐认识到:事物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样。

现象往往不同于实在。生、死、成、毁——也就是事物的形成和消逝都是无情的事实。这些事实引发了一些归根到底的问题:事物与人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在不同的时间里变得不同的?他们又是如何消逝而被其他的事物和人取代的?最早的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给出的答案中有很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关注这些特殊问题。他们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这些问题,这种眼光完全不同于那个时代伟大的诗人们更加神秘的视角。

希腊哲学诞生在与雅典隔爱琴海相望的港口城市米利都,它坐落于小亚细亚伊奥尼亚地区的西海岸。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第一批希腊哲学家就被称作米利都学派或伊奥尼亚学派。大约公元前585年,当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们开始他们系统的哲学工作时,米利都已经成为一个海洋贸易和各地思想的汇聚之地。城市的富有使人们有充分的空闲时间,没有它,艺术和哲学的生活是不能得到发展的。此外,这座城市的人们的宏大气魄和追根究底精神也为哲学的理智活动创造了非常适宜的氛围。早先伊奥尼亚就诞生过创作了《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塞》(Odyssey)的荷马(约公元前 700年)。在这些永恒的史诗经典中,荷马描绘了奥林匹斯山的场景,在那里众神们过着和地上的人们相似的生活。这种对世界的诗意观点也描绘了众神介入人类事务的方式。特别地,荷马的神会由于人们缺乏节制,尤其是他们的骄傲和不服从——希腊人称之为傲慢(hubris)而惩罚他们。这并不是说荷马的神非常的道德。相反,他们只不过是比我们更强大,要求我们服从。

虽然荷马很大程度上用人的形象去描绘众神,他还是偶尔暗示自然界中有一个严格的秩序。特别地,他提到存在着一种叫“命运”的力量,甚至众神也得服从它,所有的人和事物也必须服从它。然而荷马的诗意想象彻底地受到人的局限,在他的世界里到处都居住着人型的存在者。而且他的自然概念也是反复无常的意志在起作用,而不是自然规律占统治地位。

与荷马同一时期进行写作(约公元前 700年)的赫西俄德改变了神和命运的概念。他去除了神身上所有的反复无常,赋予他们道德的连贯性。虽然赫西俄德保留了众神控制自然的思想,但是他强调宇宙的道德规律非人格化的运作,以此来冲淡事物本性中的人格化因素。在赫西俄德看来,道德秩序依然是宙斯命令的产物。但是不同于荷马的是,这些命令既不是反复无常的,也不是为了取悦众神的,而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对于赫西俄德来说,宇宙是一个道德的秩序,由此,我们只要再前进一小步就可以说,有着一种非人格化的力量控制着宇宙的结构,规定着它变化的过程,这一切与众神没有任何关系。

迈出这一小步的是三个伟大的米利都哲学家:泰勒斯(约公元前585年)、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年-公元前546年)和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6世纪)。赫西俄德依然根据传统的神话来思考。而米利都派的哲学则发轫于一个独立思考的行动。他们问,“事物实际上是什么?”

“我们如何解释事物中的变化过程?”这就真正告别了荷马和赫西俄德的诗歌,而走上了一条更加科学的思想道路。事实上,在历史的这个阶段,科学和哲学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到了后来各种学科才从哲学领域分离出去。医学是最先分离出去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称米利都学派既是最早的科学家,也是最早的希腊哲学家。我们必须牢记的是,希腊哲学从最初开始就是一种理智的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观察或相信的问题,而是思想的问题,哲学就意味着抱着纯粹而自由地探索的态度去思考那些基本的问题。

1.1 什么东西是持存的?

泰勒斯

对于米利都的泰勒斯我们知道的并不多,而我们所知道的那些还不如说是一些逸闻。5

泰勒斯没有留下任何作品。所有现在能够获得的,都是后来那些记录他一生值得记录的事

件的作者的一些零星报道。他是希腊国王克洛索斯和执政官梭伦的同代人,他生活的年代

大概是在公元前624年到公元前546年之间。在对波斯的战争中,他解决了一个军队后勤6

004 西方哲学史

上的问题,使吕底安国王的军队渡过了哈里斯河。他的办法是挖一条人工渠分流一部分河

水,这样一来大河就成了两条较浅的河,很容易在上面架桥。在埃及旅行时,泰勒斯想出了

一个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方法。在一天中当他的身高和影长相等时,他只要测量金字塔影子

的长度就知道了它的高度。或许就是这些在埃及的旅行使他了解到一些知识,从而预言了

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蚀。他在米利都时,出于实用的考虑,制作了一个仪

器,用来测量海上船只之间的距离。他促使水手们利用小熊星座做导航来确定北方,这对

远洋航行很有帮助。

传统或许是不可避免地把一些可疑的传说加在泰勒斯这样一位杰出人物的身上。例

如,柏拉图(公元前 427年-公元前347年)就写到过:“据说是泰勒斯拾头观察星空而掉进

一口井里时,一位聪明伶俐的色雷斯丫鬟拿他说过的俏皮话说,他这样渴望知道天上的事

情,以至于不能看到脚下的东西。”柏拉图加上了一句,“这个嘲笑同样适用于所有的哲学

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记载了另一则逸闻:

有这样一个关于米利都的泰勒斯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有关赚钱的计划,被安

在泰勒斯头上,是因为他素以智慧而闻名。……人们非议他的贫困,认为这说明哲学

是无用的。但据这个故事说,他利用自己的天文学知识,观测到(来年的夏天)橄榄会

有个大丰收。于是他就用手头的一小笔钱租下了米利都和开俄斯所有的榨油机。由于

当时没有人跟他争价,所以租价很低。到了收获时节,突然间需要许多榨油机,他就把

这些榨油机租出去,并且恣意抬高租金;由此他赚了一大笔钱,他成功地证明了,只要

哲学家们愿意,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发财,但这并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

但是,泰勒斯之所以著名并不是由于他广博的智慧和实践的精明,而是因为他开启了

一个全新的思想领域,由此,也赢得了西方文明“第一个哲学家”的称号。

泰勒斯全新的问题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或者,哪种“物质”

构成了万事万物?泰勒斯提出这些问题,试图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即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事

物,例如土壤、云和海洋。有时这些事物中的一些转变成另一些事物,不过它们在某些方面

依然类似。泰勒斯对思想的独特贡献在于他的如下思想,即不论事物之间有多大的差异,

它们之间依然存在着根本的相似。多通过一而相互关联。他假定某种单一的元素,某种“物

质”包含了自身活动和变化的原则,它是所有物理实在的基础。对泰勒斯来说,这个一,这

种物质,就是水。

虽然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说明泰勒斯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但亚里士多德写道,他得

出这个结论或许是通过观察简单的事实;“或许是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而热

本身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所以泰勒斯“得到这个看法可能就是以此为依据

的,还有所有事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其他一些现象,例如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前辈 005

蒸发或者凝固,也表明水有各种状态。泰勒斯对事物构成的分析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

的是他提出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他的问题为一种新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这种研究就其本性而言是允许争论的,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它可能得到证实,也可能被驳

倒。诚然,泰勒斯也说过:“所有的事物都充满了神。”但是这个思想对于他来说显然没有任

何理论上的意义。因此当他试图解释存在于事物中的力,例如磁石中的磁力时,他把探讨

这个问题的立足点由神话转为了科学。从他的起点出发,其他哲学家们将相继提出他们各

自解决问题的方案,但面对的总是他提出的问题。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是比泰勒斯年轻一些的同代人,也是泰勒斯的学生。他同意老师的看

法,认为存在着某种单一的基本物质,事物就是由它构成的。但是,阿那克西曼德不同于泰

勒斯,他说,这种基本的物质既不是水,也不是其他任何特殊的元素。水和其他所有特定的

东西只是某种更基本的东西的特殊变体或衍生物。他认为,很有可能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会

发现水或潮湿的东西的各种变形,而水只是很多元素中的一个特殊的东西,所有这些特殊 7

的东西都需要一个更加基本的物质作为它们的来源。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所有这些物质都

来自最原始的本质,它就是一个不定的或无限制的实在。从而,一方面,我们在世界上发现

特殊的、确定的事物,例如一块岩石、一个水坑;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了这些事物的来源,他

称之为不确定的无限制者(the indeterminate boundless)。实际的事物是特殊的,它们的来源

则是不确定的;事物是有限定的,原初物质则是无限定或无限制的。

阿那克西曼德除了对原初物质提出一种新的思想外,还努力为他的新思想作出某种

解释,这推进了哲学的发展。原初物质如何成为我们在世界中看到的这许多不同的东西,

泰勒斯对此并没有详细地进行解释。阿那克西曼德则探讨了这一问题。虽然他的解释听起

来可能很奇怪,但是它代表了知识上的一种进展。特别是,它涉及那些可以从中形成假说

的已知事实,而不是用神话式的不容置辩的说法来解释自然现象。他的解释是这样的:不

确定的无限制者是万物最原始的、不可毁坏的物质本质,不过他相信它永远处于运动之

中。作为这一运动的结果,各种特殊的元素从原初本质“分离”出来而诞生了。因此,“天空

是由永恒的运动产生的。”首先,冷和热分离出来,再由这两者产生了潮湿;然后,从这些东

西里产生了土和气。

谈到人类生命的起源,阿那克西曼德说,所有的生命都来自海洋,随着时间的流逝,有

生命的东西离开海洋来到陆地。他猜测人类是由另外一种不同的生物进化而来的。他论证

说,这个看法的根据在于,事实上,其他生物很快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只有人类才需要

延长被喂养的时间。因此,如果我们人类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那么早就不会存在了。针对

阿那克西曼德对人类起源的解释,普卢塔克评论说,叙利亚人006 西方哲学史

实际上把鱼尊为与我们在种类和养育方式上都相近的物种。在这点上,他们的哲

思较之阿那克西曼德还要来得恰当些。因为他宣称,不是鱼和人来自同一个祖先,而

是人最初就是在鱼腹中形成的。他们

像鲨鱼一样

在鱼腹中长大到足以自理

之后,就离开母体,前往陆地。

让我们再回到宏观的宇宙图景,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同时并存着许多世界和宇宙体系

它们全都会消灭,在它们的创生和毁灭之间有一种不断的交替。他相信这个循环的过程是

有严格的必然性的。自然中相互对立的力冲突着,导致了一种“不正义”

诗意地说,它

要求它们最后的毁灭。阿那克西曼德的作品中流传下来的惟一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它也

是有点诗意的:“万物由之所生的东西,万物毁灭后由于必然性复归于它;因为万物按照时

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受到惩罚并相互补偿。”

8 阿那克西米尼

米利都学派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哲学家是阿那克西米尼(约公元前585年-公元前

528年),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年轻同伴。他考虑了阿那克西曼德对自然事物的构成这个问

题的答案,但是他并不满意。无限制者作为所有事物的来源这一思想是含糊而令人费解

的。他可以理解为什么阿那克西曼德要提出这一思想来取代泰勒斯的水是万物本原的观

点。无限制者的这个解释至少有助于为极其多样的有限的和特殊的事物提供一个“无限

定”的背景。然而,不确定的无限制对于阿那克西米尼来说没有任何具体的意义,因此他采

取了泰勒斯的方式,选择集中在一种确定的物质上。同时,他也试图吸收阿那克西曼德已

经取得的进展。

阿那克西米尼试图沟通他的两个前辈的不同观点,他提出气是万物由之而产生的原

初物质。就像泰勒斯提出的水的思想,气也是一种确定的物质,我们可以很有理由的把它

看作是所有事物的基础。例如,虽然气是不可见的,但是我们只有在可以呼吸时才能存活,

“就像我们的灵魂——它是气——把我们凝聚为一体,气息和气也包围了整个世界。”就像

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无限制者处于持续的运动中这种看法一样,气弥漫于所有的地

方——虽然不像无限制者,它是一种特殊的、可以被实实在在把握到而加以识别的物质实

体。此外,气的运动也是一个比阿那克西曼德的“分离”更加特殊的过程。为了解释气是如

何作为万物本原的,阿那克西米尼指出,事物之成为它们所是的那个样子,取决于组成这

些东西的气在多大程度上凝聚和扩张。在这样说的时候,他已经提出了一种重要的新思

想:质上的差异,原因在于量上的差异。气的膨胀和收缩代表了量上的变化,发生在一种单

一的物质中的这些变化解释了我们在世界上看到的不同事物的多样性。气的膨胀导致热,

热到极点就产生火,而气的收缩或凝聚则导致冷,气(转)通过逐步的变化转变成为固体,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前辈 007

如同阿那克西米尼所说,“气凝聚起来就形成风……如果这一过程继续下去,就会产生水,

再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土,最浓密的时候就会成为石头。”

虽然这些米利都哲学家们让科学所关注的问题和研究风格初步成形了,但是他们并

没有以现代科学家们所采用的方式来形成他们的假说,也没有设计任何实验来检验他们

的理论。他们的思想具有独断的性质——其态度是进行肯定性的断言,而并不具有真正意

义上的假说的那种尝试性特点。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关于人类知识的本性和限度的批判性

问题还未被提出。米利都哲学家们也没有以任何方式提到有关精神与身体之间的关系这

一问题。他们将所有的实在还原为一种原初物质,就肯定会产生这个问题,但是只是到了

后来哲学家们才认识到它是一个问题。不论他们关于水、无限制者和气是事物的原始本质

的思想是否有效,应该再次强调一下,米利都学派真正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提出了事物

的最终本性的问题,并且第一次迟疑不决地但却是直接地探究了自然实际上是由什么构

成的。

1.2 万物的数学基础

毕达哥拉斯

爱琴海中有一座与米利都一水之隔的小岛——萨摩斯岛。它就是智慧非凡的毕达哥

拉斯(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97年)的出生地。从我们所掌握的关于他和他的追随者的

各种各样的片断记载中,我们得出他的哲学新思考的图景,虽欠完整,却仍然富有魅力。在

富裕的波吕克拉底的残暴统治期间,毕达哥拉斯对萨摩斯及整个伊奥尼亚地区的环境都

极为不满。他迁移到意大利南部并在那里的一个繁荣的希腊城邦克罗顿定居下来。通常

认为他在那里的哲学活动的活跃期大约是从公元前525年到公元前500年。亚里士多德

告诉我们,毕达哥拉斯派“致力于数学研究,他们是最先推动这项研究的,由于长期浸淫

其中,他们进而认为数的原则就是所有事物的原则。”与米利都学派形成对照的是,毕达

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是由数构成的。虽然这种解释听起来颇为奇怪,然而一旦考虑到毕

达哥拉斯为什么会对数感兴趣,以及他的数的概念究竟是什么,这理论就不是那么难以

理解了。

毕达哥拉斯对数学感兴趣似乎是由于宗教的原因。他的原创性有一部分在于,他相信

数学研究是净化灵魂的最佳方式。事实上,他既是一个宗教派别的创始人,也是一个数学

学派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宗派产生于人们对深沉的精神宗教的渴望,这种宗教可以提供

手段来净化灵魂并保证它不朽。荷马的诸神在神学的意义上并不是神,因为他们像人一样

不道德。这样一来他们既不能成为崇拜的对象,也不能成为任何精神力量的源泉,从而克

服无处不在的道德不洁感以及人们对生命短暂和最终难逃一死的焦虑。狄俄尼索斯教派

9008 西方哲学史

早就涉足于这个为人类所关切的领域,并且在公元前7世纪和公元前6世纪得到了广泛

传播。对狄俄尼索斯的崇拜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纯洁和不朽的渴望。崇拜者们组成

小型的秘密的甚至有些神秘色彩的团体,崇拜化身为各种动物形态的狄俄尼索斯。他们沉

浸于疯狂粗野的舞蹈和歌唱,在心醉神迷的状态中把这些动物撕成碎片,茹饮其血液。最

后他们累得筋疲力尽而倒地。他们相信,在疯狂的最巅峰,狄俄尼索斯的精神曾经进入过

他们的身体,净化了他们,把他自己的不朽给予了他们的灵魂。

毕达哥拉斯学派也非常关注净化和不朽的神秘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转向科

学和数学,认为对这些研究是对灵魂最好的洗涤。他们在科学思想和数学思想中发现了比

其他任何生活都纯粹的一种生活。沉思默想代表着与牟利的营生和求名的竞争都截然不

同的一种生活。毕达哥拉斯区分了三种不同的生活,也暗暗由此引出了灵魂的三重区分。

10 他说,来到奥林匹克赛会的有三种人。最低级的是那些做买卖的人,他们为牟利而来。其次

是那些来参加比赛的人,他们为荣誉而来。他认为最好的是那些作为观众而来的人,他们

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加以思考分析。在这三种人里边,观众体现了哲学家的活动,他们摆脱

了日常生活和它的种种不完善。“观看”与希腊词“理论”是一个意思。毕达哥拉斯学派把理

论思考或者纯粹的科学和数学看作是灵魂的清洁剂。数学思想可以把人们从对特殊事物

的思考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思考永恒而有序的数的世界。毕达哥拉斯主义者最终神秘的

胜利是从“生的轮回”中,从灵魂通过永续不断的生死进程而向动物以及其他形态的转世

中解脱出来。观察者以这种方式达到了与神的统一,并分享了他的不朽。

为了把这种宗教性的关切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方面联系起来,我们应该首先谈

谈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他们认为音乐对某些神经错乱颇有疗效。他们相信,在音乐的和谐

与人的内在生活的和谐之间有某种关系。但是他们在音乐领域真正的发现是音调之间的

音程可以用数字来表示。他们发现一个乐器的弦的长度与它们实际产生的音程是成比例

的。例如拨动一把小提琴的弦,你可以得到一个特定的音调。把这根弦截成一半,你会得到

一个高八度的音,这里的比例是2:1。所有其他的音程都可以类似地用数字比例来表达。因

而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音乐是数字与一切事物有着普遍关联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使

得亚里士多德说,“他们发现音阶的属性和比例可以通过数字来表现;所有其他的事物在

本质上似乎也都以数为模型,数在整个自然中似乎是最先存在的东西,整个天宇就是一个

音阶、一个数目①。”

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一种计算和书写数字的特殊方式,这或许也促成了他们认为万物

都是数的观点。很明显,他们是从以个体事物为基础单位来构建各个数字的,他们使用鹅

卵石来计数。因此,数字一就是单个的一块鹅卵石,所有其他的数字都是由鹅卵石的增加

①“数目”英文为number,兼有“韵律”之意。——译者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前辈 009

产生的,它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在骰子上打点代表数字的做法。有深远意义的是,毕达哥

拉斯学派发现在算术与几何之间有一种关系。一个单个的鹅卵石代表了作为一个点的一。

而二是由两个鹅卵石或两个点构成的,这两个点形成一条线。三个点,就像在三角形的三

个角上一样,构成了一个面或区域,四个点可以表示一个立体。这表明,在数与大小之间存

在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认为是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我们今天所知的毕达哥拉斯定理:斜边的

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之和。数量和大小之间的相关性对于那些爱为宇宙中的结构

和秩序寻找原则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安慰。我们很可以理解为什么会产生一个有趣

的但有可能不足为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有一个叫希帕索斯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被扔 11

进赫勒斯旁海峡①,因为他泄漏了一个秘密:此原理对等腰直角三角形不成立。就是说,在

这种情况下,它的斜边和两个直角边的关系不能表达为任何数字比例,只有通过一个无理

数表示。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数与大小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在于数意味着某种形状,例如三

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单独的点是“界碑”,它划定了“范围”。此外,毕达哥拉斯学派

把这些“三角形的数”、“正方形的数”、“长方形的数”和“球形的数”区分为奇数和偶数,这

使他们有了新的方法来处理对立面冲突的现象。因此,在所有这些形态中,数远远不只是

抽象的东西:它们是特殊种类的实体。因此,像毕达哥拉斯学派那样说所有事物都是数,就

意味着在他们看来所有具有形状和大小的事物都有一个数的基础。他们以这种方式从算

术转到了几何,然后再转到实在的结构。所有事物都有数,它们的奇数或偶数的值解释了

事物中的对立,例如一与多、正方形与长方形、直与曲、静止与运动,甚至光明与黑暗也是

数的对立,正如雄与雌、善与恶的对立一样。

对数的这种理解使毕达哥拉斯学派形成了他们最重要的哲学观念,即形式的概念。米

利都学派已经形成了原初物质或质料的观念,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它构成的,但是特殊事物

是如何从这个单一的原初物质中分化出来的?他们对此却没有一个连贯的概念。他们都谈

到了一种无限定的物质,不论它是水、气,还是不确定的无限制者,都以之来意指某种原初

的物质。毕达哥拉斯学派现在提出了形式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形式意味着限定(limit),而

限定尤其要通过数来加以理解。他们相信,限定的概念在音乐和医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

现。因为在这两门技艺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和谐,而要达到和谐,就要考虑比例和限定。在

音乐中存在着一个数的比例,不同的音调必须按这个比例分布以便达到音程的协调。和谐

就是数的比例的有限定的结构加在乐器的弦所能发出的各种声音的无限可能性之上的那

种形式。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医学中也发现同样的原理在起作用。健康是一些对立面的和

谐、平衡或者恰当的比例——比如热与冷、湿与干,以及后来被生物化学认为是各种特殊

①即今达达尼尔海峡。——译者010 西方哲学史

元素的量的平衡。事实上,毕达哥拉斯学派倾向于把身体看作一部乐器。他们说,当身体

“协调”时人们就是健康的,而疾病乃是由于弦绷得太紧或者音没有调试好。在早期的医学

文献中,数的观念经常与健康和疾病连在一起运用,尤其是当数被解释为“形”的时候。真

正的数或者形指的是身体的诸元素间与诸功能间的平衡。因此,数代表了限定(形式)在无

12 限定者(质料)上的运用,毕达哥拉斯学派只是把音乐和医学看作他们更广泛的概念,即万

物都是数这个概念的鲜明例证。

毕达哥拉斯及其追随者的辉煌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他们对后来的哲学家尤其是柏拉

图的影响上。柏拉图哲学的许多内容在毕达哥拉斯的教导中已经得到了表述,包括灵魂的

重要性和它的三重区分,还有数学的重要性,因为它关系到形式或“理念”的概念。

1.3 解释变化的尝试

赫拉克利特

早先的哲学家们试图描述我们周围世界的构成要素。来自爱菲索的贵族赫拉克利特

(约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80年)把注意力转向一个新的问题,即变化的问题。他的主要

思想是“一切都处于流变之中”,他用如下的话表达了永恒变化的思想:“我们不能两次踏

进同一条河流。”河流不断变化着,因为“新的水流不断地涌到你身上”。赫拉克利特认为,

这种流变的思想不仅适用于河流,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包括人类的灵魂。河流与人展示

出一种令人迷惑的事实,它们变得既不同于以往却又依然保持原样。虽然新的河水不断流

入,我们踏进的却还是“同一条”河流。一个人成年时和他小时候依然是同一个人。事物变

化着,因此,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在整个流变的过程中它们依然具有某些始终相

同的东西。赫拉克利特指出,在这许多形式和那单一的持存元素之间,在多和一之间,必定

存在着某种基本的统一性。他的说理方式富有想象力,因此他的许多说法在后来柏拉图和

斯多噶派的哲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在近几个世纪里,他则深为黑格尔与尼采所激赏。

流变与火 为了把变化描述为多样性中的统一,赫拉克利特认定必定存在着某种在

变化的东西,他说这个东西就是火。但是他并不只是简单地用火这个元素取代泰勒斯的水

或者阿那克西米尼的气。赫拉克利特之所以认定火是万物的基本元素,是因为火的活动方

式提示出了变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火在同一时刻既是一种不足,又是一种过剩:它必须

不停地加入(燃料),它也不停地释放出某些东西——热、烟或者灰烬。火是一个转化的过

程,于是在这一过程中,添加进火里去的东西转化成其他的东西。对于赫拉克利特来说,仅

仅说某种基本元素——例如水——是实在的基本本质,这是不够的;它没有回答这样一个

问题:这种基本的物质是如何转化成不同的形式的?因此,当赫拉克利特将火认定为基本

的实在时,他不但确定了变化的东西是什么,而且还认为自己发现了变化自身的原则。对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前辈 011

赫拉克利特而言,说一切事物都处在流变之中就意味着世界就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

“燃烧和熄灭的分寸”使它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这些“分寸”的意思是在火的燃烧和熄灭 13

之间的一种平衡。他用货币交易的术语来描述这个平衡,“一切转化为火,火又转化为一

切,就像黄金转化为货物,货物转化为黄金”。基于对交换的这种解释,赫拉克利特主张在

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真的消失了。如果黄金换成货物,黄金和货物都依然继续存在,虽

然它们现在在不同的人手里。与此类似,虽然所有事物在形态上都不断地互相转化,但它

们也都继续存在。

由于变化或流变过程是有序的和平衡的,所以宇宙中有一种稳定性。产生和消失有同

一个“分寸”,如同实在是一团吸入和呼出都一样多的大火一样,所以世界的总量是不变

的。这个总量包含了所有事物,它们都只是火的不同形态。流变和变化是火的运动,赫拉

利特称这个运动为“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火的下降的路解释了我们经验到的事物的生

成。当火凝聚时变成湿气,随着所受压力的增大,湿气变成了水;当水凝结时就会变成土。

在上升的道路上这个过程颠倒了过来,土转变成液体;从这个水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命

形态。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东西会永远地消失,因为就像赫拉克利特说的,“火生

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土生于水之死。”通过对事物在火中永无休止的

转化的描述,赫拉克利特认为他已经解释了一种基本的物质和世界上许多不同的事物之

间统一的原理。不过除了火的概念外,赫拉克利特还提出了另外一个很有意义的思想,这

就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理性的思想。

作为普遍规律的理性 变化的过程不是杂乱无章的运动,而是神的普遍理性(逻各

斯,logos)的产物。理性的观念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宗教信仰,他相信最实在的东西是灵

魂,而灵魂最独特最重要的属性是智慧或思想。但是当他谈到神和灵魂时,却并未想到独

立的人格实体。对他而言,只存在一种基本的实在,这就是火,赫拉克利特将火这个物质实

体称作一或神。因此,赫拉克利特是一个泛神论者,即认为神就是宇宙中万物的总体。在赫

拉克利特看来,一切事物都是火/神。既然火/神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所以甚至人的灵魂也

是火/神的一部分。由于智慧是火/神的最重要的属性,所以也是人的主要活动。但是无生命

的事物也包含着理性的原则,因为火的物质也弥漫于它们之中。因为火/神是理性,而火/神

又是一,弥漫于所有的事物,所以赫拉克利特相信火/神是普遍的理性。这样,火/神也就统

一了所有的事物,命令它们根据思想和理性的原则来运动和变化。这些理性的原则构成了

规律——内在于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的本质。所有人根据他们本性中拥有火/神的大 14

小程度——从而也是他们拥有思想能力的强弱程度——来分有这一普遍规律。

顺理成章,这种对我们理性本性的解释意味着我们所有的思想都是神的思想,因为在

一和多之间、神和人之间存在着统一。我们所有人必定都拥有相同的知识,因为与神都有

着类似的关系。甚至就连石头也部分地拥有神的理性,所以才能毫无例外地遵循重力“规012 西方哲学史

律”。但是众所周知,人类一贯都是意见不一、各行其是的。赫拉克利特承认人类的这种不

一致的事实,但是他说:“人们在清醒时共同拥有一个有序的宇宙,但是在睡梦中,他们就

返回到各自的世界中去了。”对赫拉克利特而言,“睡眠”只能意味着无思想甚至无知。如果

人们的灵魂和心灵是神的一部分,他们是如何可能处于无知状态的呢?很遗憾,对此他并

没有作出解释。虽然赫拉克利特的理论存在着局限性,但是它对以后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这影响尤其与他所确信的如下观点有着莫大关联:对于所有有思想的人们存在着

一个可以达到的共同的宇宙,所有人都分享了神的普遍理性或普遍规律。在以后的世纪

中,这个观念为斯多噶学派世界主义的思想

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世界公民,因为他们都

分有了一,分有了神的理性——提供了基础。在斯多噶学派看来,我们所有人在自身中都

含有火的一部分,这火是神的火。这个概念为自然法的经典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自然

法从赫拉克利特传到斯多噶学派,再传到中世纪的神学家们那里,最终推动了美国革

命——其间经历了一系列的修改。直到今天自然法也是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立面的冲突 虽然人类可以认识那支配万物的永恒智慧,我们对此智慧却未尝留

意。所以我们其实并不理解事物何以如此发生。无谓的混乱让我们沮丧不已,善恶的纷出

让我们穷于应付,我们渴望安宁,那意味着冲突的结束。但在这点上赫拉克利特可不能给

我们什么安慰,因为在他看来,斗争正是变化的本质。我们在世界中看到的对立面的冲突

不是一场灾难,而恰恰永远都是一切事物的条件。根据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如果我们能够

展示变化的整个过程,我们会看到,“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所有事物都是借着斗

争和必然性产生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他说:“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东西造成最

美的和谐。”甚至连死亡也不再是一桩祸事,因为“在死后有超乎人们意料和设想的东西等

着他们”。在对斗争和无序问题的处理中,自始至终,赫拉克利特一再地强调,“多”可以在

“一”中找到自己的统一性。因此,表面上脱节的事件和相互冲突的力量之间实际上有着密

不可分的和谐关系。所以他说,人们“不知道变化的东西是如何与自身相一致的。这就是对

15 立面冲突的调和,就像琴弓和七弦琴。”火自身就展示了对立面的这种冲突,事实上它也依

赖于此。火就是对立面的冲突。多在一中出现统一。在一中“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

条路”,“健康和疾病是一个东西”,“在我们身上生和死、醒和睡、年轻和年老是同一个东

西”。对立面冲突的解决依赖于赫拉克利特如下的主要假设:没有什么东西会永远消失,它

只是改变了自己的形态。永恒的火遵循着理性,以一定的分寸运动着,所有的变化都要求

对立的和多样的事物。然而,“对于神来说,一切都是公正的、善的、正确的,但是人们则认

为有些东西是错的,有些东西是正确的。”赫拉克利特得出上述结论,并非是因为他相信有

个人格化的神断定了万物都是善的。其实赫拉克利特乃是认为,“同意一切是一,这是明智

的”,一是在多种形式之中定形和显现出来的。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前辈 013

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是比赫拉克利特年轻一些的同代人。他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10年,他的一生

大部分时间是在埃利亚度过的。这座城市位于意大利的西南部,是由希腊的流亡者们建造

的。居于此城时,巴门尼德在多个领域卓有建树,他为埃利亚的人们制定了法律,建立了一

个新的哲学学派即埃利亚学派。巴门尼德对他的前辈们的哲学观点深感不满,他提出了一

种非常引人注目的理论:整个的宇宙只有一个东西,它从不变化,没有任何部分,永远不可

毁灭。他把这个单一的东西称作一(One)。的确,事物在世界中似乎是变动不居的,例如一

粒小小的橡树种子长成一棵橡树;世界上的事物也似乎是各种各样的,例如有石头、树木、

房子和人。但是,在巴门尼德看来,所有这些变化和多样性都只是一个幻觉。不管现象是怎

样的,存在的只能是一个单一的、不变的、永恒的东西。为什么巴门尼德要提出一个与现象

截然相反的理论呢?原因就在于他更加信服于逻辑推理而不是眼睛看到的东西。

巴门尼德的理路从如下一个简单的陈述开始,要么存在者存在,要么存在者不存在。

例如,母牛存在,但是独角兽不存在。经过进一步的考虑,巴门尼德认识到我们只能断言上

面这个陈述的前半部分,即存在者存在。因为我们只能对存在的东西形成概念并言说之,

而对不存在的东西则不能。我们有谁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的形象呢?因

此,在巴门尼德看来,我们必须拒斥任何暗含着存在者不存在的观点。巴门尼德随后揭示

了这个观点的几个隐含的意思。首先,他指出不存在变化。我们已经知道,赫拉克利特认为

一切都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巴门尼德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通常观察到事物

通过产生和消失而变化着。例如当一粒小小的橡树种子长大了,一棵橡树就产生了;当它

死亡时,它就不存在了。虽然事物如此这般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但是巴门尼德指出,这个所

谓的变化过程在逻辑上是有缺陷的。我们先是说树不存在,然后又说它存在,接着我们再 16

一次说它不存在。这里我们在开始和最后都说到了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可能成立的观点。

于是从逻辑上来说,我们不得不拒斥这个所谓的变化过程,把它看作一个巨大的幻象。因

此,没有什么东西是变化的。

与此类似,巴门尼德指出,世界是由一个不可分的东西构成的。不过我们通常也观察

到世界包含许多不同的东西。例如,假设我看到一只猫坐在地毯上。对此,我通常所知觉到

的是,猫和地毯是不同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团没有分别的物质。但是这种通常的物理差

别的观点在逻辑上也是有缺陷的。我其实是在说在猫爪子的下面不存在猫,而从它的爪子

到头才存在猫,在猫的头顶之上又不存在猫。因而当我划分猫的物理界限时,我在开始和

最后都说到了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可能的观点。因此我必须拒斥所谓的物理差异的事实,

把它也看作一个幻象。简而言之,只有一个不可分的东西存在。

巴门尼德运用类似的逻辑指出一必定是不动的:如果它运动的话,它在它原来的地方

将不存在,这包含了存在者不存在这样一个不合逻辑的断言。巴门尼德还指出一必定是一014 西方哲学史

个完满的球体。如果它在任何一个方向上是不规则的——就像保龄球上钻有三个洞,这将

在保龄球里边产生一个不存在的区域。这也会错误地断言某物不存在。

即使我们承认巴门尼德论证的逻辑力量,我们也很难抛弃我们的常识观点,即世界呈

现出变化和多样性。我们到处都看到事物处于流变之中,对我们来说它代表了真正的变

化。但是巴门尼德拒斥这些通常的思想,坚持在现象与实在之间作出区分。他说,变化和多

样性混淆了现象和实在。在现象与实在的区分之后的是巴门尼德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区

分,即意见与真理之间的区分。现象只能产生意见,而实在是真理的基础。常识告诉我们,

事物似乎处在流变之中,因此处在一个持续的变化过程之中。然而巴门尼德说,这个建基

于感性的意见必须被理性的活动所取代。理性能够辨别出关于事物的真理,它告诉我们如

果存在着一个单一的实体,而且所有东西都是由它构成的,那么就不可能存在运动或变

化。当泰勒斯说一切都来源于水的时候,他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出了这个观点。泰勒斯暗示

说,事物的现象并没有向我们展示实在的构成物质。但是巴门尼德明确地强调这些区分,

它们在柏拉图的哲学中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柏拉图接受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不变性

的根本思想,由此进一步提出他的真理的理智世界和意见的可见世界之间的区分。

巴门尼德在65岁时由他主要的学生芝诺陪同前往雅典。传说他与年轻的苏格拉底进

行了对话。巴门尼德关于变化和多样性的极端观点不可避免地招致了人们的质疑和嘲笑。

捍卫这些观点、反击其论敌的任务落在了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的肩上。

17 芝 诺

芝诺大约在公元前489年出生在埃利亚。当他陪同巴门尼德访问雅典时已经有40岁

了。芝诺为巴门尼德进行辩护的主要策略是揭示关于世界的所谓常识会导致比巴门尼德

的观点更荒唐的结论。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拒斥巴门尼德所接受的一个基本的假设,这

就是实在是一。相反他们相信事物的复多性——存在着大量分离的互相区别的事—

因而运动和变化是实在的。他们的观点似乎更能得到常识和感官的验证。但是芝诺所追随

的埃利亚学派要求在现象与实在之间作出区分。在巴门尼德和芝诺看来,要想进行哲学探

讨,我们不能仅仅是察看世界,为了要理解它,还必须对世界进行思考。

芝诺强烈地感到我们的感官没有为我们提供关于实在的任何线索,它只是为我们提

供了关于现象的线索。所以我们的感官没有给我们提供可靠的知识,而只是提供了意见。

他举了一个黍米种子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如果我们把一粒黍米的种子扔到地上,是不会

发出声响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半蒲式尔的种子倒到地上,就会有声音了。芝诺由此下结论

说,我们的感官欺骗了我们。因为要么哪怕只有一粒种子落下时也有声音,要么即使许多

种子落下时也没有声音,二者必居其一。所以要想达到事物的真理,思想之路要比感觉之

路更为可靠。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前辈 015

芝诺的四个悖论 为了回击对巴门尼德的批评,芝诺把他的论证构造成悖论的形式。

关于世界的常识观点采用了两个主要的假设:(1)变化在时间中发生,以及(2)各种不同的

事物延伸在空间之中。芝诺追随巴门尼德,他当然也拒斥这两个假设。为了反驳常识观点,

芝诺暂时先接受上面的两个假设,然后揭示出从中产生的悖论。这样得到的结果实际上如

此荒唐,以至于常识的观点再也不是表面上看来那么符合常理了。两相对比之下,巴门尼

德关于一的观点似乎倒是对世界更合理的解释了。芝诺提出了四个主要的悖论。

1.运动场悖论 根据运动的这个悖论,一个奔跑者从跑道的起点到终点要穿越一系

列的距离单位。但是芝诺问,在这个例子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里真的发生了任何运动吗?

根据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假设,跑步者要跑完全程必须在有限数量的时间内穿越无限数量

的点。但关键问题是,一个人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穿过无限数量的点呢?跑步者要达

到跑道的终点,就必须首先达到跑道的中点;但是从起点到中点又可以分成两半,要想达

到中间点,跑步者必须首先达到那个四分之一点。同样从起点到四分之一点之间的距离也

是可分的,这个分割的过程必定可以无限进行下去,因为分割后总是有剩余,而剩余的部 18

分还是可分的。所以,如果跑步者不首先到达某个点之前的一个中间点,他就不能到达那

个点,而如果有无数的点,那么他就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穿越无限数量的点。因此芝诺

下结论说,运动并不存在。

2.阿基里斯追龟的悖论 这个悖论与运动场悖论很类似。让我们想象在迅捷的阿基

里斯和缓慢的乌龟之间举行一场赛跑。由于阿基里斯是位运动健将,他让乌龟先出发一段

距离,由他来追赶乌龟。芝诺指出,阿基里斯永远不可能赶上乌龟,因为他总是必须到达乌

龟已经经过了的点。阿基里斯与乌龟之间的距离总是可分的,就像在运动场悖论中的情况

一样。只有先到达一个点,才能到达下一个点。结果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任何运动,在这些

假设之下,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芝诺认为他在这里又一次证明了,虽然毕达哥拉

斯学派声称运动是实在的,他们关于世界复多性的理论却使我们无法前后一致地对运动

的观念进行思想。

3.飞矢悖论 当射手瞄准一个靶子射出箭时,那支箭运动吗?毕达哥拉斯学派承认空

间的实在性与可分性,他们会说,运动的箭在每一刻都占据了空间中的一个特定位置。但

是如果一支箭在空间中占据了和它的长度相等的一个位置,那么这正是我们说一支箭不

动时所表达的意思。由于飞矢必定总是在空间中占据这样一个等于它的长度的位置,它必

定总是处于静止状态。此外,正如我们在运动场的例子中看到的,任何量都是无限可分的。

因此,飞矢占据的空间是无限的,这样它就必须与所有其他的事物相重合,在此情况下,所

有事物都必定是一而不是多。因此运动只是一个幻象。

4.运动的相对性悖论 想象三辆相同长度的大客车,它们在相互平行的道路上行

驶,每辆车的一边都有8个窗户。一辆车静止不动,其他两辆车以相同的速度朝相反的方016 西方哲学史

向运动。在图1中,A车静止不动,B车和C车以相同的速度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直到它们

到达图2所示的位置。为了到达图2中所示的位置,B车车头要经过A车4个窗户,而C

车车头则需要经过B车全部8个窗户。每个窗户代表一个距离单位,经过每一个这样的窗

19 户需要一个单位的时间。现在,B车只经过了A车的4个窗户,而C车则经过了B车的8

个窗户。既然每个窗户都代表了相同的单位时间,因此可以得出4个单位的时间等于8个

单位的时间,或者4个单位的距离等于8个单位的距离,这是很荒唐的。不论这个论证存

在着怎样的内部混乱,芝诺主要的观点就是运动没有清晰的定义,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A

12345

A 123 4 5678

B 8

5 43

B 8

C

图1

C 1

图2

在所有这些论证中,芝诺仅仅是在对巴门尼德的反对者的观点进行驳难,他严格遵循

他们对复多性世界-

例如其中一条线或者时间是可分的世界

的假设。通过把这些

假设推导到它们的逻辑结论,芝诺试图证明复多性世界的思想将使人陷入不可解决的荒

谬和悖论之中。因此,他重申了巴门尼德的论题:变化和运动乃是幻象,只有一个存在者,

它是连续的、物质的、不动的。芝诺的努力尽管勇气非凡,但是关于世界的常识观点依然存

在,它促使后来的哲学家们采取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变化与恒常的关系问题。

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在他的家乡西西里岛的阿格里琴托是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在那里大概

从公元前490年活到了公元前430年。他的兴趣和活动覆盖了从政治学和医学到宗教和

哲学的广泛领域。传说为了让人们永远对他奉若神明,恩培多克勒跳进埃特纳火山口结

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他的身体就不留下任何痕迹,人们便会以为他升天了。他以诗的形

式写作哲学,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保留了下来。我们从中看到的与其说是一种原创的新哲

学,不如说是对他的前辈们已经说过的东西所作的重新整合。恩培多克勒认为承认与否

认运动变化的论证都有各自的价值。他并没有采取任何一方的观点,而是天才地把两方

的观点结合了起来,这是对他的前辈们的哲学贡献进行结合的第一次尝试。由此他发现

了一种协调的方式,使得我们既可以说存在着变化,同时也可以断言实在从根本上来讲

是不变的。

恩培多克勒在如下的观点上是同意巴门尼德的,即存在是永生的、不可毁灭的,它仅

仅只存在着。他写道:“从绝对没有实存的东西不可能产生任何存在;而存在的毁灭也是完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前辈 017

全不能实现也不可想象的;因为它将一直存在下去,不论什么人把它放在什么条件下,都

是如此。”但是,恩培多克勒不像巴门尼德,他不同意说实存之物仅仅由“一”构成。我们要

接受那个“一”的概念就必须否认运动的实在性,可是对于恩培多克勒来说,运动的现象如

此显而易见、引人注目因而是不容否认的。因此他拒斥了“一”的观念。恩培多克勒同意巴

门尼德的存在是永生的且不可毁灭的观点,但是他认为,存在不是一而是多。不变的、永恒

的东西是多。

在恩培多克勒看来,我们看到和经验到的物体事实上是有成也有毁的。但是这样的变

化和运动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物体是由许多物质微粒组成的。因此,虽然物体能够变化,就 20

赫拉克利特说的那样,但是它们由之构成的微粒是不变的,就像巴门尼德谈论的一那

样。但是这些微粒包括什么呢?恩培多克勒认为这些微粒包括四种永恒的物质元素,即土、

气、火、水。他通过重新解释泰勒斯和阿那克西米尼的哲学发展了这一思想,他们各自强调

水与气这两种最原初的元素。恩培多克勒遵循古希腊的传统,强调土、气、火、水这四种基

本的元素,拓展了泰勒斯和阿那克西米尼的理论。他相信这四种元素是不变的、永恒的,永

远也不能转化为其他的东西。用来解释我们看到的物体中的变化的,是四种元素的混合,

而不是它们的转化。他写道,“只存在混合以及混合之物的相互交换。”土、气、火、水是不变

的微粒,它们混合在一起形成物体,这就使得我们在日常经验中看到的变化成为可能。

恩培多克勒对土、气、火、水的解释只是他的理论的第一个部分。第二个部分是对推动

变化过程的特殊的力的解释。伊奥尼亚学派假定自然物质自身就转化为各种各样的物体。

只有阿那克西米尼试图用气的稠密和膨胀的理论来具体地分析变化的过程。恩培多克勒

则与之形成鲜明对照,他假定在自然中存在着两种力,他称之为爱和恨(也可以说和谐与

争执)。它们就是导致四种元素互相混合后来又互相分离的力。爱的力导致元素相互吸引,

形成某种特殊的形式或者某个特殊的人。恨的力导致事物的解体。因此四种元素是混合在

一起还是互相分离,取决于出现了多少爱或者恨。事实上,恩培多克勒相信自然中有一个

个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显示着爱与冲突的循环。恩培多克勒以诗意的风格表述了这种

永不停止的循环,他写道:

这个过程在人的肢体里可以清楚地被看到:在一个时候,身体的各部分在生命洋

溢的季节里通过爱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而在另一个时候,残酷的争执把他们拆散,各

自在生命的边缘上盲目挣扎。植物和住在水里的鱼、住在山上的野兽、展翅飞翔的鸟,

全都是这样。

这个循环有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爱出现了,而恨则完全没有。四种元素完全地混合

在一起,受爱的原则支配而处于和谐中。在第二阶段潜藏在旁边的恨的力量开始侵入到事

物中,不过此时爱依然比恨多。在第三个阶段,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各个微粒陷入不和,018 西方哲学史

开始分离。在最后的阶段只呈现恨,土、气、火、水的所有微粒都各自分离,各归其类成为四

组。这时诸元素在本类中各就各位,准备在爱的力量回来将它们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时,再

一次开始新的循环。这个过程不断持续,永无止境。

21 阿那克萨戈拉

阿那克萨戈拉(公元前 500年-公元前428年)出生在一个叫克拉左美奈的海滨小城,

它现在土耳其境内。后来他来到雅典伴随执政官伯里克利左右。他主要的哲学贡献是提出

了心灵(奴斯,nous)概念,他把它和物质区分开来。阿那克萨戈拉同意恩培多克勒的观点,

所有存在的产生和消灭都仅仅在于已经存在的物质的混合与分离。但是他不接受恩培多

克勒认为各种事物都是由爱与恨形成的那种含糊不清甚至带有神话色彩的思想。在阿那

克萨戈拉看来,这个世界和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井然有序而且具有复杂精妙的结构的;所

以,必定存在着某个有知识有力量的存在者把物质世界组织成这个样子。阿那克萨戈拉在

他的心灵或奴斯概念中所提出的就是这样一个理性的原则。

根据阿那克萨戈拉的看法,实在的本质最好被理解为是由心灵和物质构成的。在心灵

影响物质的形状和行为之前,物质就已经存在了,它是各种各样物质实体的混合,而这些

物质实体都是不生不灭的。即使当这种物质原料被分成实际的物体时,分出的每个部分也

还是包含着其他所有元素“种子”的微粒。例如雪就既包含了黑又包含了白,而它之所以被

称作白的只不过是因为白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实在的每个部分都和

实在的全体有同样的成分,因为,每个部分之中都含有每种元素的“一份”。

根据阿那克萨戈拉的看法,原始物质形成各种事物是通过分离的过程,这个分离是由

心灵的力量促其发生的。具体说来,心灵首先产生了一个旋转运动,形成了一个漩涡,它扩

展开来,使得越来越多的原初物质卷入进来。这迫使各种物质“分离”开来。这个漩涡运动

最初将物质分成两大部分,其中的一部分包含热、光明、稀薄和干燥的物质,另一部分则包

含冷、黑暗、稠密和潮湿的物质。这个分离的过程是连续的,是永不间断地进行下去的。特

定的事物总是由诸物质结合而成的,在其中某种特定的物质占了统治地位。例如,水中是

潮湿的元素占主导地位,但也存在所有其他的元素。在最后的那部书被保留下来的残篇

中,阿那克萨戈拉描述了这一过程,他说:

过去曾经存在的东西,现在存在的东西,将来会存在的东西,全都是心灵的安排。

现在分开了的日月星辰的旋转,以及分开了的气和以太的旋转,也都是心灵的安排。

……就是这个旋转造成了分离,于是稠密与稀薄分开,热与冷分开,明与暗分开,干与

湿分开。其中有多种事物的多种成分。

阿那克萨戈拉强调,事物是持续地混合着的,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与其他东西相分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前辈 019

离的,除了心灵”。加之于漩涡运动的力解释了核心部分的稠密和潮湿,周边部分的稀薄和

热的出现,即土和气的出现。旋转的力也导致了红热的大石块从土中撕裂,被抛入天空之 22

中,这就是恒星的起源。大地最初是湿泥,后来被太阳烤干,空气中的微小生物使它变得肥

沃。哪怕是现在,一切事物也是由于心灵而获得生机的——包括植物的生命和人类的感性

知觉。心灵无处不在,或者像阿那克萨戈拉说的那样,心灵“存在于每一个其他事物存在的

地方,存在于周围的物质中”。

虽然阿那克萨戈拉把心灵作为宇宙中和人的身体中的推动力或控制力,但是他对心灵

实际作用的解释是有其局限的。一方面,心灵不是物质的创造者,因为他认为物质是永恒

的。此外,他在心灵中没有看到自然世界的任何目的。那种主要用“分离”过程来说明心灵

在特殊事物起源中的作用的办法,看来是一个机械论的解释。事物是物质原因的产物,而心

灵除了予以最初的推动外,似乎就没有任何别的特殊作用了。

亚里士多德后来区分了不同种类的原因,他对阿那克萨戈拉的观点的评价有褒有贬。

他把阿那克萨戈拉和他的前辈作了比较,那些前辈把事物的起源归结为自发性和随机。根

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阿那克萨戈拉说,“理性在动物中,也在全部的自然中作为秩序和一

切安排的原因而出现时,他看起来头脑冷静,截然不同于他的前辈。”但是,亚里士多德又

说,阿那克萨戈拉对心灵概念的运用是“远不充分的”。他的批评是,“阿那克萨戈拉让理性

作为一具神奇的机器来制造世界。当他说不清楚某事物必然存在的原因何在时,他就会把

理性拉进来,但在其他一切情况下他都把事物的原因归于理性之外的东西。”阿那克萨戈拉

似乎只是解释了物质如何能发生漩涡运动,自然秩序的其余内容则不过是这个运动的产物

而已。

然而,阿那克萨戈拉关于理性的说法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他由此把一

种抽象的原则引入了事物的本质之中。他区分了心灵和物质。他或许还没有将心灵描述为

完全非物质的,但是他将心灵和它要与之打交道的物质区分了开来。他宣称,心灵不像物

质,“它不与其他任何东西相混合,是单独的、自在的”。心灵不同于物质的地方在于它是“所

有事物中最精细的、最纯的,它拥有对每件事物的一切知识,具有最大的力量”。因而,物质

是复合的,而心灵则是单一的。但是阿那克萨戈拉并没有区分两个不同的世界——心灵的

世界和物质的世界——而是将它们看作总是相互关联的。所以他写道,心灵存在于“每一个

事物存在的地方”。虽然阿那克萨戈拉没有展开他的心灵概念的所有可能性,但是这个概念

注定会对此后的希腊哲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1.4 原子论者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建立了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理论,它与某些当代的科学观点有020 西方哲学史

23 着惊人的相似。然而今天我们很难把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各自对这个理论的贡献区分开。

他们的作品绝大部分都佚失了,但是我们至少知道留基波是原子论学派的创立者,对此理

论的详尽阐述则来自德谟克利特。留基波与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30年)是

同时代的人,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对他的生平几乎一无所知。德谟克利特出生在色雷斯的阿

布德拉,据说他活了100岁,生于公元前460年,卒于公元前360年。他学识广博,力求对他

那抽象的原子理论进行清晰的表述,这些自然都让留基波相形见绌。不过我们还是得肯定,

是留基波提出了原子论的主要观点,即所有事物都是由运动在虚空中的原子构成的。

原子和虚空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描述,原子论的产生是想要克服埃利亚学派拒斥空间的逻辑结果。

巴门尼德否认存在任何独立的事物,因为到处都是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的存在是一。

尤其是他否认非存在或虚空(空的空间)的存在,因为说存在着虚空就是说虚空是某种存

在。他认为,我们不可能说存在着无。留基波建立他的新理论,正是为了反对埃利亚学派对

空间或虚空的处理方式。

留基波肯定了空间的实在性,从而为一种关于运动和变化的连贯理论的提出准备了

条件。使巴门尼德的空间概念陷入困境的是,他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是物质的,因

此如果空间存在,那么它也必定是物质的。而留基波则认为,我们可以肯定空间的存在,同

时无须说空间是物质的。所以他把空间描述为一个容器,它可以在某个地方是空的,而在

另一个地方被充满。空间或虚空作为一个容器可以是物体移动的场所,留基波认为,很显

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否认空间的这一特性。要是没有这样一种空间概念,留基波和德谟克

利特就不可能提出他们的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观点。

在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看来,事物的本质在于无限数量的微粒或单元,称为“原子”。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赋予这些原子两个主要的特性——这也是巴门尼德认为“一”所具有

的——即不可毁灭性和永恒性。巴门尼德说过,实在是个单一的“一”,而原子论者现在说,

存在着无限多的原子,每一个原子自身是绝对致密的。这些原子不包含任何的虚空,因此

是不可入、不可分的。它们存在于空间之中,并且在形状和大小上相互区别。由于它们太过

微小,所以是不可见的。因为这些原子是永恒的,所以它们不是被创造的。因此,自然只包

含两种东西:空间(它是真空)和原子。原子在空间中运动,它们的运动使它们形成了我们

所经验到的物体。

原子论者认为无须解释原子最初是如何在空间中运动起来的。他们认为这些原子最

24 初的运动类似于灰尘在光线中向各个方向的飞速运动,即使没有风推动它们,灰尘也会这

样。德谟克利特说不存在绝对的“上”或“下”,由于他并没有把重量赋予原子,所以他认为

原子可以朝各个方向运动。我们所知道的事物在原子的运动中都有其起源。最初原子在空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前辈 021

间中运动着,它们是单个的单元。它们不可避免地相互碰撞。在有些情况下,它们的形状使

它们能够结合在一起,形成团。在这点上,原子论者和认为事物都是数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有近似之处。事物就像数一样是由可以相互结合的单元构成的;对于原子论者来说,事物

仅仅是各种不同原子的结合。数学的形体和物理的形体是类似的。

原子一开始就存在于空间中。每个原子就像巴门尼德的一,但是,虽然它们是不可毁

灭的,却永远处于运动之中。原子论者把土、气、火、水描述为本身不变的原子所形成的各

种不同的聚集——这些聚集产生于最初单一的原子的运动。这四种元素并不像早先的哲

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所有其他事物的最初根源,它们本身也是绝对原初的物质——原

子——的产物。

原子论者对事物的本质提出了一个机械论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所有事物都是在空间

中运动的原子相互碰撞的结果。他们的理论没有为目的或设计留下任何余地,他们把所有

实在都机械地还原到原子,这也就容不下任何的创造者或设计者。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解释

原子的来源,也没有必要解释推动原子的最初运动。因为这些起源的问题总是可以问下

去,甚至对于上帝我们也可以这么问;赋予物质的原子以永恒的存在似乎并不比其他任何

解释更令人感到不满。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设想的原子理论在历史上造成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

的生命力十分顽强,虽然在中世纪曾一度式微,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又东山再起,并且为

接下来几个世纪里的科学工作提供了模式。伊萨克·牛顿(1642-1727)在写作著名的《数学

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时依然用原子论的术语进行思考。在这部著作里他推导出

了行星、彗星、月球和海洋的运动;他在1686年写道:

我希望我们能够用从机械原理得出的相同的推理揭示出自然的其他现象,因为

有许多原因促使我猜测它们或许都依赖于某些力,凭借这些力,由于某种目前还不清

楚的原因,这些物体的微粒互相吸引,形成规则的形状,或者互相排斥而彼此远离。

虽然牛顿假设是上帝推动了事物运动起来,他对自然的物理分析却仅限于在空间中运动

的物质的机械原则。在牛顿之后原子论一直占据支配地位,直到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为当

代科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物质概念,它否认了原子有不可毁灭性。

知识理论和伦理学

除了描述自然的结构,德谟克利特还关注其他两个哲学问题:知识问题和人类行为问

题。德谟克利特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思想也可以用解释其他现象的方式来解

25

①指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译者022 西方哲学史

释,即它也是原子的运动。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知觉,一种是感性知觉,一种是理性知觉,

它们都是物理过程。当我们的眼睛看到某个东西时,它其实是由物体造成的“影响”,是物

体的原子的流射,从而形成了一个“影像”。这些事物的原子影像进入眼睛和其他感觉器

官,对灵魂产生了影响,而灵魂自身也是由原子构成的。

德谟克利特进一步区分了两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存在着两种形式的知识,真实的知

识和暗昧的知识。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真实的知识与这完全

不同。”区别这两种思想的东西是,“真实的”知识仅仅依赖于对象,而“暗昧的”知识则受到

那个人特定身体条件的影响。例如两个人都会同意他们品尝的是苹果(真实的知识)。但是

他们可能对苹果的味道意见不一(暗昧的知识),一个人说苹果是甜的,另一个人说苹果是

苦的。所以根据德谟克利特的看法,“我们通过感官不能知道任何确切的真理,我们所知道

的只是那些按照我们身体的倾向以及进入身体或者抵抗身体的东西的倾向而变化的东

西。”不过德谟克利特还是承认,感觉和思想是相同类型的机械式的过程。

关于伦理学,德谟克利特为人类行为提出了一套雄心勃勃的规则。总的来说,他认为

生活最令人向往的目标是快乐,我们最好是通过在一切事务上的节制有度和文化上的教

养来获得它。随着伦理学成为哲学最关注的问题,哲学也走到了它的一个主要分水岭前,

哲学的第一个时期结束了,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是自然的秩序。现在人们提出了许多更富

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探讨他们应该如何行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下篇引言 晚期希腊与罗马哲学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晚期希腊与罗马哲学是希腊化文明和罗马文明时代的哲学。它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起,至 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的所有学园,历经两大文明历史阶段,长达 800余年。 希腊化时代的哲学是希腊哲学有所延续的重大转型。罗马帝国在征服希腊化世界之前虽早受希腊文化影响,但还没有自身独特的哲学理论;而在 1 世纪左右罗马文明从共和制向帝制转变时期。…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0日
    259
  • 第十五章 怀疑论学派

    怀疑论学派在希腊化时代开初就已产生,一直持续存在与演进至3世纪,在新柏拉图主义兴起之前,它和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是希腊化与罗马时代的三个主要的、并行发展的学派。怀疑论(Scepticism)相对独断论(Dogmatism)而言。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肯定地阐论事物的本性和真理的标准,怀疑论学派则视他们为"独断论"加以批判,怀疑论学派也正…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1日
    239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十二章 启蒙哲学-在线阅读

    欧 蒙”的思想运动,这一运动发出了振 奋人心的呼声:人类在致力于包括科学、 政治、宗教、美学和哲学等在内的一切领 域时,都应该以理性为指导。科学的飞速 进步让启蒙思想家们深受鼓舞,他们自信 通过对理性的运用,就能揭开宇宙的奥 秘,使社会走上新的高度进步的发展方 向。这种对理性的信念在文艺复兴中就已 经有所体现,它迎来了科学的革命和人们 对古希腊思想家们几乎被…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98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节本-第六章-在线阅读

    一 在这之后,他们集会商议,阿伽门农与墨涅拉俄斯发生了争执,墨涅拉俄斯说即出发,阿伽门农则说要停留下来,祭祀雅典那。他们放洋的时候,狄俄墨得斯与涅斯托耳与墨涅拉俄斯在一起,那两个一路很顺遂,墨涅拉俄斯却遇着了风暴,失掉了他的其他的船只,只同了五只船到了埃及。 二 但是安菲罗科斯,与卡尔卡斯,与勒翁透斯,与波达勒里俄斯,与波吕波忒斯将他们的船只丢下在伊利翁,从…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4日
    294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在线阅读

    第一部 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 1 查拉图斯特拉三十岁时,离开他的家乡和他家乡的湖,到山里去。他在那里安享他的智慧和孤独,十年不倦。可是最后,他的心情变了。某年清晨,他跟曙光一同起身,走到太阳面前,对它如是说道: “你伟大的…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6日
    78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