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谢林的生平与著作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过程中一位极其重要的恩想家, 他在自然哲学、同一哲学、美学、宗教哲学和神话哲学等领域的研究 成果不仅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西方哲学也产生了深刻 影响。海德格尔在讨论谢林的“自由论”时曾经这样评价谢林: 在这条道路上从其推动力量我们会达到对整个德国唯心论 哲学的一种理解,因为谢林是德国哲学这一整个时代真正创造 性的和跨越最宽的思想家。在这点上他是如此有成,以致他从 内部来推动德国唯心论超出其固有的基本态势。①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样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术界 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他的多数著作没有被翻译为中文,他的思 想没有得到认真研究。

谢林于1775年1月27日出生在距离维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 只有几十公里的小城莱昂贝格(Leonberg)。其父约瑟夫·谢林是当 地教会的执事,神学硕士,通晓多种古代语言,以研究东方文化而著 称,由于才干出众,后来成为维腾堡新教教会的主教。他用新教精神 教育自己的孩子,对谢林的成长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谢林后来对 神话、启示的兴趣与这种影响有很大关系。

① 马丁·海德格(即海德格尔):《谢林论入类自由本质》,薛华译,第5页,辽宁 教育出版社,1999。

谢林从小就聪颖过人,6岁入学,8岁开始学古代语言,10 岁进拉 丁语学校,学习成绩特别优异。一年后学校的老师就认为他在这个 学校里已经没有可学的东西了,没有必要继续待下去。谢林只得回 到父亲所在的教会学校,与比他年岁要大的学生一起学习。1790年 10 月,谢林在父亲的帮助下破例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在大学里,谢林 学习勤奋,才华出众,兴趣广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与两位高年 级学生住在同一个寝室,一个是未来的哲学家黑格尔,一个是诗人荷 尔德林。三个天才同住一屋,他们之间不只有友谊,更多的是互相影 响和激励。当时,对这群大学生影响最大的事情莫过于 1789 年爆发 的法国大革命。据说,黑格尔和谢林曾经效仿法国人的做法,在图宾 根郊外的草地上种植自由之树。他们参加了大学生自己组织的俱乐 部,在俱乐部里朗读违禁读物,讨论政治时事,高唱《马赛曲》。人们当 时都认为,把《马赛曲》译为德文的就是谢林。面对公爵本人的亲自 盘问和严厉训斥,年轻的谢林无所畏惧。只是因为谢林父亲的朋友、 院长施努列尔(C.F.Schnurrer)的帮助,谢林才没有被开除出校。

虽然这个神学院并不重视哲学课,但大学生们自发地组成读书 小组,在一起阅读和讨论最新的哲学、政治和其他学科书籍。年仅17 岁的谢林就在这时阅读了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 判》等哲学著作。就在同一年,也就是谢林入学两年后,他按照学院 的规定写出第一篇哲学硕士答辩论文《根据创世纪第三章对人类罪 恶起源的古代传说的哲学批判阐释》,此文不仅熟知古代文献,而且 还用莱辛、康德等人的哲学观点去解释有关原罪的故事。主持论文 答辩的施努列尔教授给予论文很高评价。此后,谢林不仅有兴趣对 《旧约》、《新约》和早期基督教精神作历史研究,而且更加积极地参与 当时的哲学讨论。他比较了莱因哈德、迈蒙(S.Maimon)和贝克(J.S. Beck)等人的哲学论著,但最让他仰慕的是费希特的知识学。1793年 6月和1794年5月,谢林两次见过费希特,他对费希特所创造的新的 哲学体系心领神会,并很快把握其本质。谢林在1794年撰写了《关于 一般哲学形式的可能性》(“Uber die Moglichkeit einer Form der Philosophie überhaupt”),1795 年撰写了《论自我是哲学的原理或人类知识的无条件东西》("Vom Ich als Princip der Philosophie oder über das Unbedingte im menschlichen Wissen”)和《关于独断主义和批判 主义的哲学通信》("Philosophische Briefe über Dogmatismus und Kriticismus”),这些论文使用的都是费希特常用的“自我”“非我”等 术语,体现的也是费希特所强调的“自由”精神。然而,在一些细微之 处他还是不同于费希特的。比如,他驳斥独断主义,是因为它轻视主 体;他批评批判主义,是因为它过于突出主体。谢林看到的是由非我 制约的自我和由自我制约的非我,他感兴趣的是客观本原,而不是纯 粹主观的东西。对此,他本人并没有察觉,直到1797年他在《哲学评 论杂志》(Kritisches Journal der Philosophie)上发表了题为《对近期 哲学作品的一般看法》的文章,还把费希特称为新潮流的首领,说费 希特哲学是比康德哲学更高的哲学,因为康德哲学存在着二元论,只 是在道德哲学中才宣布意志是自主的,而费希特从一开始就把这个 原则应用于整个哲学。对谢林与费希特的差异,直到后来黑格尔在 一篇专门论著里予以明确指出,才使谢林和整个哲学界得以认识。

1795年6月,谢林以论文《论马尔西翁对保罗书信的校订》顺利 通过答辩,结束了自己在图宾根校园的学习。谢林因为缺少宗教热 情,没有去当神父,而是像其学长黑格尔和荷尔德林一样给人当家庭 教师。1795年11月,谢林在斯图加特给两个贵族子弟当老师。由于 这两个学生要报考法律系,谢林也不得不跟着研究法学问题,并且就 此写了一篇论著《自然法权的新演绎》。谢林在这里关心的问题是, 个人的意志如何与通过社会机构表现出来的“普遍意志”协调起来。 他给出的答案是,普遍意志是受个人意志决定的,而不是个人意志受 普遍意志的决定。显而易见,谢林是不同于费希特的,他思考得更多 的是个人权利,而费希特思考的则是共同体的利益。1796年,谢林的 两个学生进入莱比锡大学,谢林随着他们来到莱比锡。在这里,谢林 到大学里听自然科学和医学的课,努力去钻研当时新出版的自然科 学著作,了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关注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尤 其是注意康德哲学中“物自体”所包含的自然问题。谢林对自然科学 的兴趣和研究很快就产生了成果。他于1797 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观念》(Ideen zu einer Philosophie der Natur),1798年发表了《论世 界精神》(Von der Weltseele),1799年完成了《自然哲学体系初步纲 要》(Erster Entwurf eines Systems der Naturphilosophie)和《自然哲 学体系初步纲要导论》(Einleitung zu dem Entwurf eines Systems der Naturphilosophie),系统地阐述了“绝对”从客观到主观的演变过 程,初步形成了他的自然哲学思想。

年轻的谢林不愿意做神职人员,但对当家庭教师也感到厌烦,而 更大的问题是,他不想按部就班地先在大学里当助教,经过教授资格 答辩成为副教授,然后再成为教授。他想一下子就当教授。然而,即 使谢林已经学有所成,要想如愿也并不容易。哥廷根大学有空缺,却 没有聘请他,他的父亲希望他回到家乡任教,一直在为他谋求图宾根 大学的教授职位。他的同乡保罗斯、费希特、尼特哈默尔和著名诗人 席勒,都在耶拿大学为他谋求教授职位。席勒还请枢密顾问歌德为 他帮忙,但歌德在读了谢林的《自然哲学的观念》以后对作者并没有 特别的好感。直到 1798年5月28日,谢林在席勒家与歌德相遇,歌 德才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积极推荐谢林出任耶拿大学教授。他在 写给萨克森大臣弗格特(C.G.von Voigt)的信中说:“我相信,他将会 为我们带来光荣,并对大学起到有益作用。”①在诸位学者尤其是歌德 的帮助下,年仅 23 岁的谢林成为耶拿大学的编外教授。

1798年8月,谢林在去耶拿之前到德累斯顿游览,其间不仅再次 与费希特会晤,而且还结识了浪漫派重要人物施莱格尔兄弟和诺瓦 利斯。同年10 月,谢林在耶拿大学经过试讲,开始讲授自然哲学和先 验哲学。与费希特的思路相反,谢林强调探索要从自然界走向精神, 要从同一性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虽然谢林十分年轻,但他思想新、口 才好,他的讲课受到学校师生的极大欢迎。当时的一位学生这样描 写谢林的讲课:“教室不大但挤满听众,谢林外表朝气蓬勃,引人注 意,他站在讲台上,讲得优雅流畅,使人印象深刻。他面前点着两盏

① 梯雷特主编:《同时代人看谢林》,第19页,都灵,1974。

灯,教室其他地方为黑暗所笼罩,听众聚精会神,鸦雀无声。这个人 有某种神奇的魔力。”①一颗哲学新星正在耶拿大学升起。

从1798年到1803年的耶拿时期,是谢林一生哲学创造活动最有 成果的时期。他在从事自然哲学研究的同时,于1799年冬天写出长 诗《维德普斯滕的伊壁鸠鲁之信仰》。1800年4 月,谢林出版了《先验 唯心论体系》(System des tranzcendentalen Idealismus),这部著作不 仅标志着他的哲学体系的真正确立,而且使他“成为黑格尔《精神现 象学》的先行者”②。此后不久,谢林主编的《思辨物理学杂志》第1卷 第1期出版了,他对刊物的名称解释说,思辨的物理学就是自然哲学, 这个杂志的目的就是要推进新知识领域的发展。他本人在这个杂志 上发表了《论耶拿文汇报》和《动力学过程的一般演绎》两篇文章。 1801年,谢林在这个杂志第 2卷第1期上发表《论真正的自然哲学概 念》(“Uber den wahren Begriff der Naturphilosophie”),在第2卷第2 期上发表《我的哲学体系的阐释》(“Darstellung meines Systems der Philosophie”),这是他本人第一次对自己的哲学体系作出解释。1801 年6月,鉴于谢林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医学知识,兰茨胡特(Landshut)大学授予谢林医学博士学位。

与此同时,很久未与谢林联系的老同学黑格尔从法兰克福写信 给他,表示不想继续当家庭教师,而准备从事已经开始的学术研究, 希望昔日的同学帮助他在学术界建立联系,并设法替他谋一个职位。 谢林向黑格尔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安置他在耶拿住下,并担任他教 授资格答辩的第一评论人。在谢林的帮助下,黑格尔顺利通过答辩, 作为讲师在耶拿讲课。黑格尔在此时发表的第一部哲学著作《费希 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显然是站在谢林一边的。对谢林来说,黑 格尔的沉稳性格正是他所缺少的,他称赞黑格尔是“内心散文和外在 散文的纯粹典范”③。经过他与黑格尔的共同努力,《哲学评论杂志》

① 梯雷特主编:《同时代看谢林》,第37页,都灵,1974。

② 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薛华译,第4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③ 富尔曼主编:《谢林:通信和文献》第2卷,第610页,波恩,1962—1975。

第1期终于在1802年1月出版,此前他一直想与费希特筹办这个杂 志,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有成功。《哲学评论杂志》上刊登的文章都 不署名,也不请其他人写稿,谢林和黑格尔既是编者,也是作者。至 今人们也没有完全搞清,这个刊物上的某些文章究竟是他们俩人中 谁写的。从这个刊物发表的文章内容和文笔来看,《论绝对同一体 系》、《论自然哲学与哲学的关系》、《论哲学的构造》、《从哲学上看但 丁》等都是谢林所写,而《论哲学批判的实质》是他与黑格尔合写的。 谢林在这段时间的哲学创作是惊人的,他还在《新思辨物理学杂志》 上发表《对我的哲学体系的进一步阐释》("Fernere Darstellung aus dem System der Philosophie”),出版单行本《布鲁诺》(Bruno)等。在 上述论著中,谢林对自己的哲学体系作了进一步探索,试图把自然哲 学和先验哲学结合起来。

在这段时间里,谢林在取得巨大哲学成就的同时,个人生活也发 生一些变化。在1798年与浪漫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友好往来以后,谢 林结识了奥古斯丁·施莱格尔的妻子卡罗琳娜(Caroline Schlegel)。 他们从相识很快就发展到相知和相爱,谢林因此与施莱格尔兄弟产 生了不快。当1800年5月谢林陪同卡罗琳娜去班贝格(Bamberg)疗 养的时候,耶拿的浪漫派小组已经分崩离析。尤其是1800年10 月, 弗·施莱格尔在耶拿大学以编外副教授的身份讲授先验哲学,他缺 少真正的哲学知识,不求甚解,在讲课中公开攻击费希特和谢林的哲 学体系。对此,谢林在自己的讲座中予以还击。谢林的讲座受到普 遍的欢迎,原先报名听弗施莱格尔讲课的人都跑到谢林这里。这样, 谢林与弗·施莱格尔的矛盾完全公之于众,谢林与浪漫派彻底断绝 了关系。1803年5月,在歌德的努力下,奥古斯丁·施莱格尔与卡罗 琳娜终于解除婚约,6月,谢林与卡罗琳娜结婚。谢林这时在耶拿已 经没有任何牵挂,他决定离开耶拿,前往维尔茨堡大学任教,重新开 始自己的学术生涯。

1803年11月,谢林成为维尔茨堡大学编内教授,他开始讲授《科 学研究的方法》(Vorlesung über die Methode des akademischen Studiums),其基本思想是他在耶拿时期已经思考成熟的。在他看来,一切科学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创新和创造,在这里科学与艺术发生联系, 所以,科学与艺术密不可分。创造的任务在于看到一般与特殊的互 相渗透,从简单的事实中看到规律,而理智直觉是洞察这个秘密的手 段。在这段时间,谢林一直在撰写教程《艺术哲学》(Philosophie der Kunst),但直到去世他也没有完成这本书的写作,而只是形成了自己 的美学思想,所以他生前并没有出版这本书,而且在离开维尔茨堡大 学以后也没有讲授过这本书的内容,他去世后才由其子将这个教程 编入《谢林全集》。1804年,谢林发表小册子《哲学与宗教》(Philosophie und Religion)。对谢林这位天才哲学家来说,在这几年之内除 了写作一些教程以外,真正发表的只有这本小册子,这毕竟太少了。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谢林的哲学兴趣已经改变,他以前主 要是关注自然界,而现在则着重思考生活,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宗教、 信仰、国家生活是万事万物的中心,力量理应放在这里;但另一方面, 他又不能割舍他所钟爱的艺术,他把“科学、宗教和艺术”看做共生 的,而艺术处在主导地位。① 二是谢林在维尔茨堡过得并不愉快,不 仅社交界对他和卡罗琳娜的结合进行诽谤,而且当地的教会、舆论界 和自由主义者攻击他的学说,说他散布无神论、泛神论、非道德论、唯 物论等,谢林予以申辩,但却遭到政府的申斥,甚至在中学里都不准 接触他的哲学。谢林吸取了费希特的教训,没有意气用事,而是在报 刊上发表文章,据理力争,事情总算平息下来,但谢林却为此花去很 多精力。

1805年春,谢林以笔名伯纳文图拉(Bonaventura)发表小说《彻 夜不眠》(Nachtwachen),他在三年前也曾用这个笔名发表过诗歌。 谢林在小说中借用主人公之口尖锐地批评了人类的一些自以为是的 举动,表达了自己对上帝的信仰;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满意那些享有 特权的宗教崇拜的喧嚣,他仍然相信在人身上所蕴含的永恒不朽的 价值。由此来看,谢林并没有崇尚虚无主义,但小说中所充斥的忧

① 参见阿尔森·古留加《谢林传》,贾泽林、苏国勋、周国平、王炳文译,第142 页,商务印书馆,1990。

郁、悲观的色彩已经显现了谢林后期哲学重视神话、宗教的倾向。这 篇小说在德国文坛曾经掀起不小的风波,它有某些与浪漫主义的共 同之处,但又批评浪漫主义,其意义比浪漫主义深刻得多。与此同 时,谢林开始编辑《医学科学年鉴》,1805年10月该杂志第1卷第1 期出版,他在这期杂志上发表了《自然哲学导论的箴言》一文。

然而,就在谢林一心一意从事自己的哲学事业的时候,拿破仑的 入侵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谢林所在的维尔茨堡被划归奥地利王 朝。谢林已经预感到,他必须离开这里,因为他是新教徒,而笃信天 主教的新政府不会像前政府那样开明,可能会解雇所有新教徒教师。 1806年3月24日,谢林在维尔茨堡大学讲完最后一课就离开了这座 城市,前往慕尼黑寻求新的职位。一百五十余名学生因为谢林的离 开也不再在这所大学学习。在慕尼黑最初的一段日子,谢林并非一 帆风顺,直到10月,巴伐利亚国王才下达诏书认可谢林担任巴伐利亚 科学院院士。这个职位在当时就相当于现在在科学院工作的专职研 究人员,待遇和地位都不如大学教授。针对费希特在柏林所写的《现 时代的根本特点》和《极乐生活指南》,谢林发表了《对自然哲学与费 希特修正过的学说的真正关系的阐述》("Darlegung des wahren VerhLehre")。在该文中,谢林批评费希特并没有弄懂宗教与现实生活的 关系,不能给人们指出真正通往极乐生活的道路。1807年春,随着德 国在抗击拿破仑战争中的节节败退,谢林越来越关心国家的政治生 活和民族命运,他原来打算写一部论著讨论理性与民族的关系,以唤 醒被打败的德意志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但写出来的却是《论德国科学 的本质》(Uber das Wesen deutscher Wissen-schaft),讨论的是德国对 科学、哲学和宗教的认识。很显然,从政治立场和社会活动而言,与 此时在柏林奋不顾身公开反抗侵略者的费希特相比,谢林的言行要 温和和软弱得多。

1807年10月,谢林受委托在兼尼黑作公开演讲,题目是《论造型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Uber das Verhaltnis der bildenden Künste zu der Natur)。他在演讲中提出,自然是向我们提供养料的土壤,艺术则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的中间环节。艺术通过精神的棱镜来观察自 然,艺术还可以消除时间的流逝,它在表现一种现象的同时就把它塑 造在纯粹、永恒的存在之中。谢林相信,德国人是近代欧洲智力革命 的推动力,必将把艺术推向新的高峰。谢林的演讲受到巴伐利亚王 太子路德维希的欣赏,他委托谢林组织艺术院,并于1808年5月赐他 贵族封号,任命他为科学院秘书长;这个职位的等级与院长相当。谢 林在这个职位上度过15年,他不仅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且以极 大的兴趣关注艺术,尤其是古代艺术及与之相关的神话所包含的哲 学意义。

就在谢林关注艺术哲学的这段时间,黑格尔已经形成自己的思 想体系,他于1807年夏天把新出版的《精神现象学》寄给谢林。这部 著作清楚地表现了他们之间明显的分歧。黑格尔在该书的“序言”中 明确地说,能够容纳真理的唯一形式是科学,把哲学提高到科学的时 刻已经到来;而谢林仍然坚持哲学与艺术密不可分,艺术处在主导地 位。谢林回信给黑格尔,不同意他把概念与直观对立起来的看法。 但是,谢林并未对《精神现象学》作直接批评,他的真正回应是在1809 年春天发表的《对人类的自由本质即与之相联系的对象的哲学研究》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as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 und die damit zusammenh《自由论》)。这部论著并不长,但却受到极大的重视,海德格尔说:“它 是谢林最大的成绩,它同时是德国哲学最深刻的著作之一,因而也是 西方哲学最深刻的著作之一。”①

1809年9月卡罗琳娜因病去世,谢林遭到巨大打击。他这时既 失去了祖国,又失去了爱情。卡罗琳娜不只是他的妻子和生活伴侣, 还是激励他创作的因素。“她走了,他身上某种东西也死了。”②为了

① 马丁·海德格:《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薛华译,第3页,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② 阿尔森·古留加:《谢林传》,贾泽林、苏国勋、周国平、王炳文译,第198页,商 务印书馆,1990。

躲避在慕尼黑家中的孤独和感伤,谢林在1810年初请了长假,来到斯 图加特,一直到10月。应朋友之约,他在斯图加特的一个私人沙龙里 讲述他对不同哲学派别的看法和他自己的同一哲学,后来这个讲座 记录经他本人同意发表,使人们比较清楚地知道他在这个时期的哲 学观。1812年6月,谢林与鲍琳娜·哥特尔(Pauline Gotter)结婚,鲍 琳娜是卡罗琳娜密友的女儿,年轻、健康,与卡罗琳娜非常要好,把她 称做自己的“第二母亲”。他们结婚后生活幸福,生有三男三女。谢林 对家庭生活非常满意,说“我找到了我梦寐以求的东西”,而鲍琳娜也 很爱谢林,称谢林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好的人。

谢林从1810年10月就开始写作《世界时代》(Die Weltalter)。 按照谢林的设想,这部著作应当是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所撰写的“通俗 哲学”。全书的基本原则是,不是实在根据科学的概念而发展,而是 实在根据自身规律在发展,因此,全书理应是历史主义与辩证思想的 结合,它包括三册,即理解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感将来。最初,谢林写 得很快,1811年春天第1册就发排并出了清样,但他本入不满意,提 出修改的建议。以后,他在这方面的思想不断变化,直到1823.年他还 给出版商科塔写信,认为这本书不仅要有以前所说的内容,还应向读 者展现他的哲学体系的完整概念,其中包括对神话、宗教、启示的研 究。然而,谢林总是对自己的东西不满意,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书稿 三次排版,但三次都由于他的不满意而没有出版,直到他去世后,根 据第3 版付排的《世界时代》才收入他的全集。为了集中精力撰写自 己的著作,谢林于1820年底离开慕尼黑,来到气候适宜的埃尔兰根, 并于1823年辞去艺术科学院秘书长职务。在埃尔兰根,他一边写作, 一边给埃尔兰根大学讲课。就在这个时候,他对神话产生兴趣,开始 了神话哲学的研究。1825年,巴伐利亚王太子路德维希即位,新国王 竭力提倡文化和科学,决定在慕尼黑建立大学,他邀请谢林到慕尼 黑,主管文化事业。为完成自己的写作,谢林请求国王准他一年假。 请假获得批准,他却没有完成自己的写作计划。1827年5月,谢林被 任命为王家学术档案馆的总监,同年8月担任巴伐利亚科学院院长 他在职位上已经登上学术生涯的顶峰,但却一直为自己长时间未写出像样的著作而苦恼。从1821年到1831年的10年间,谢林多次在 埃尔兰根和慕尼黑讲授“神话哲学”,讲稿也分别在1821、1824 和 1830年三次排版,但也是因为他本人的原因而没有发行。到了30年 代,谢林又转入对启示问题的研究,并且已经确定,他在这几十年间 的努力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它不同于黑格尔的以概念为 中心的“否定哲学”(die negative Philosophie),而是试图建立将经验 与理性结合为一体的“实定哲学”(die positive Philosophie)。这个体 系应当包括三个部分:哲学导论、神话哲学和启示哲学。然而,他在 这时还不能说清楚这三个部分之间的界限及联系,更没有找到表达 这个思想的新形式。

1833年3月,谢林在巴伐利亚科学院作《关于法拉第的新发现》 的演讲,这个演讲的意义在于,晚年的谢林仍然如同青年时期一样关 注科学技术的新发明和新创造,而不是像有些人批评的那样陷入神 秘主义的泥潭之中。同年9月,谢林获得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并 成为巴黎科学院通讯院士。1841年10月,谢林不顾66岁的高龄,接 受了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的邀请,前往柏林主持柏林大学的哲学讲 座,并任普鲁士政府的枢密顾问。他在柏林依然讲授神话哲学和启 示哲学,听他讲课的人很多,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为著名人士,如革 命导师恩格斯、社会民主党人拉萨尔、存在哲学的先驱者克尔凯郭 尔、法哲学专家萨维尼等。1843年,谢林的老对手保罗斯获得谢林 1841—1842年在柏林的讲课笔记,在谢林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就予以 发表。谢林向法院上诉,但法院却没有给保罗斯定罪。1846年谢林 抗议普鲁士没有保护他的版权,并因为健康的原因,不再在大学讲 课,而只在科学院工作。

谢林在生命的后几十年一直在思考和写作,书稿几乎把他的写 字台压塌,却始终没有出版。他的思想总是在不断变化,他还没有用 适当的语言把所思的东西记下来,新的思想又产生了。他在不断地 追求,却始终没有达到目标。1853年2月,耄耋之年的谢林已经意识 到自己在世的时间不多了,他开始写遗嘱,并在作最后的探索。他在 遗嘱中坚信,哲学应该教会人超出“存在物”,超出事情的必然过程,使之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自由意志。在哲学观方面,他仍然坚 持年轻时候的同一哲学,他援引莱辛的话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同 一的,我找不到还有比这句话更好的表述。

1854年8月20日,谢林长眠于瑞士疗养地拉加茨。曾经做过他 的学生的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为他在那里立了墓碑,上 面镌刻着铭文“德国第一思想家”,以后又为他在慕尼黑建立纪念碑。 两年后,谢林的次子卡尔·谢林开始编辑出版14卷的《谢林全集》,其 中一半作品都是谢林生前没有出版过的。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诗人-在线阅读

    诗人 “自从我对肉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来,”——查拉图斯特拉对他的一个弟子说道—“在我看来,精神不过是称为精神的一种比喻而已,而一切‘不朽的’——也仅仅是个比喻。” “这话我从前已听你说过,”弟…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364
  •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如此聪明-在线阅读

    我为什么如此聪明” 一 ——我为什么知道得多一些呢?我究竟为什么如此聪明?我 ① 本章的形成过程有点复杂,而且是由于后来尼采于12月6日之后从都灵寄往 莱比锡的增补稿。1888年12月15日,尼采把一页题为“间奏曲”的《尼采反瓦格纳》散 页寄给莱比锡的印刷商。在这个散页的背面也写有一个提示:“插到付印稿第 3 页上, 在瓦格纳作为危险一节之前”。几天后,12…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312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塔兰图拉毒蛛-在线阅读

    塔兰图拉毒蛛 瞧,这是塔兰图拉毒蛛的洞穴!你想看看它的本体吗?这儿挂着它的网:去碰一下,让它颤动吧。 它兴冲冲地出来了:欢迎你,塔兰图拉毒蛛!你的三角…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616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章 亚⾥⼠多德的伦理学-在线阅读

    第⼆⼗章 亚⾥⼠多德的伦理学 在亚⾥⼠多德的全部著作中,关于伦理学的论⽂有三篇,但是其 中有两篇现在都公认是出于弟⼦们的⼿笔。第三篇,即《尼各马可伦 理学》,绝⼤部分的可靠性始终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在这部书⾥⾯ 也有⼀部分(即卷五⾄卷七)被许多⼈认为是从他弟⼦的某篇著作⾥ 收进来的。然⽽,我将略掉这些争论纷纭的问题,⽽把这部书当作是 ⼀整部书、并且当作是亚⾥…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18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九卷 第三章-在线阅读

    第三章 巴门尼德 (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0年)① 巴门尼德(Parmenides)是爱利亚本地人,皮瑞斯(Pyres)的儿子, 塞诺芬尼的学生(塞奥弗拉斯特在其《概要》中认为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 学生)。② 然而,巴门尼德虽然受过塞诺芬尼教导,却并不是他的追随者。 据索提翁说③,他和狄奥凯塔(Diochaetas)的儿子毕达哥拉斯派成员阿美 尼亚交往甚密。阿美…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25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