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维修在他的另一本重要著作《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的序 言中,对当时法国社会制度和风俗感到失望。至于出版物,爱尔维修 认为,在法国,只有在禁书中才能找到真理,多数作品全是应酬话,向 权贵献媚,采用权贵的看法,照着他们的意思写,全无主见。专制制 度扼杀人的精神,培养精神的奴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爱尔维修认 为法国人的精神已经无药可医,他甚至取消了用化名发表《论人的理 智能力和教育》的想法,把书的出版留在他死后。
启蒙是对人的启蒙,《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也是论人。爱尔 维修提出,要使对人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他把幸福还原到人的感 受性,并把这种感受性进一步与法律和教育联系起来,而试图寻找精 神的源泉。这个源泉就是制度,爱尔维修归结为法律和教育,因为人 的精神是教育的产物。于是,要改善人的精神,首先要改革教育。这 取决于一个哲学前提,即人的精神是后天获得的,习惯和风俗都是培 养的结果。这样的态度符合洛克的经验论。爱尔维修称“人生而无 知”①,这样的态度直接受益于洛克的“白板说”。但是,生而无知并不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480页。
等于生而愚蠢,爱尔维修认为,愚昧还是明智都来自后天的教育。如 果教育者和教科书是愚蠢的,受教育者也将是愚蠡的,反之则是明智 的。专制制度对宣传愚蠢更感兴趣,因为这会使人盲目无知。
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从爱尔维修那里获益多多:人是教育的产物, 也就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其引申结论无疑具有变革环境以改变人本 身的革命意义,这样的唯物主义立场是社会的、历史的。当然爱尔维 修并没有走得这样远,他集中阐述教育。如果说卢梭的教育观念阐 明真正的教育不是用种种规范加以束缚,而是要顺其自然,那么爱尔 维修的教育理论则侧重于说明人类启蒙的来源;卢梭的方法是引而 不发,强调尊敬受教育者的自由,爱尔维修的方法则是依靠好的教育 引导出好的受教育者,强调社会对人的影响;卢梭的教育观是原始、 自然的,爱尔维修的教育观则是社会的,他认为,人的习惯,无论是好 习惯还是坏习惯,大多是从小养成的。卢梭让他的爱弥儿采取回避 的办法,不让孩子在16岁之前真正接触社会,是因为在卢梭看来,“堕 落”是社会的本性;爱尔维修的办法更为积极,在他看来,人在社会 中,躲藏总不是办法,孩子在后天总要养成不同的习惯,要通过好的 教育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如果社会的教育是坏的,那就要通过变革使 它成为好的。同样是启蒙,但是途径并不相同。卢梭希望爱弥儿从 小在原始的山川森林中长大,接受自然的哺育;而对爱尔维修来说, 在婴儿伊始,最好倾听悦耳的音乐,启发孩子的社会文明。
爱尔维修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作用。教育本身就是我们生存的 重要环境,特别是从儿童到青年阶段。同时,爱尔维修的主张并不属 于狭义的教育学,而是关于教育的哲学。他把教育与人的生存环境 联系起来,受教育不仅在学龄阶段,而且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在这 儿的上下文中散发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启蒙气息①,一种政治气息。只 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充分理解为何冠以《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
①“教育”这个词的意义决不仅是字面上的,它在启蒙时代具有特殊的政治含 义。与它相对应的,应该是启蒙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比如后者的财产公有理论),一 个与柏拉图精神类似的理想国——它是唯心主义的,而且是气势磅礴的唯心主义。
育》的启蒙著作会遭到如此的迫害。在法国大革命前,“启蒙”表现为 观念上的厮杀,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对手就是宗教,它通过批判 宗教的不宽容而直指政治制度的专制,这具体表现为知识分子就思 想自由、宽恕、平等、法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发表火药味极浓的文章。 情况又是复杂的。在启蒙时代,宗教势力和政治或世俗的势力 并非完全一致,对启蒙思想的迫害主要来自教会和教皇。至于国王 与皇帝们,态度并不一致。法国的国王们顺从宗教并压迫“启蒙”;当 时的俄国女皇和普鲁士国王却与启蒙的学者讨论哲学和科学问题, 学者们对皇权通常也比较尊重。由此看来,启蒙所攻击的,首先是宗 教对人们精神的统治,一种精神上的造反,即不再盲目地服从、轻信, 让人们不甘于愚昧。在此意义上,启蒙就是爱尔维修所谓的教育,就 是要唤醒入们世俗的感情,理直气壮地追求符合天性的快乐,肉体的 快乐、野心、财富、荣誉、利益等都不再是罪恶。就压制人的欲望而言, 宗教制度其实是诛心之制。宗教制度也是乌托邦,就像爱尔维修说 的,“基督教初建立的时候宣传的是什么?财产公有”①。在自然人权 的先验设定意义上,启蒙的道德也是一种乌托邦。这使问题变得有 趣而且复杂。空想社会主义、宗教、启蒙都是虚幻、想像、发明、梦想、 空想等,我们怎么区别这三种乌托邦呢?它们都是梦想,但是内容和 意义并不相同,从而命运的结局也不相同。“对于所有的人,同样的 名称并非代表同样的观念。”②人类经历了在精神上逐渐减少以致摆 脱对乌托邦依赖的过程,启蒙也是一种道德上的乌托邦,但是其结果 是以法的形式确立了人的权利和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制度,后者并不 是一个乌托邦。启蒙对人类的效用显然与宗教不同。至于空想共产 主义,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③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486页。 ② 同上书,第 487页。 ③ 我们在这里只是描述一些事实,并不想对“乌托邦”一词作出褒义或者贬义的 评价。事实上,尽管乌托邦总是不断遭到批评,但是人对它的依赖,实际上也是对自 已想像力的依恋。
我们在把启蒙说成是道德乌托邦时,需要十分谨慎,因为启蒙的 教育有十分世俗的内容,其基础是市民、商人、学者、官吏的力量;它 期盼开明的政治家,而不是圣徒;它要现世的幸福,而不是天堂的幸 福;它尊重人的爱欲,而不是禁欲。这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原 则”——在爱尔维修的时代,一种在教会的学校,一种在世俗的学校。 “人是教育的产物”,于是,也会形成两种不同精神气质的人,用启蒙 的话语,一种是蒙昧的,另一种是开明的。如此看来,当时人们在教 育原则上和现在一样面临混乱局面。人们面对着困难的选择:让孩 子接受传统或现成的观念,还是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怀疑的能力? 对此,教育者并没有多少自信。
有一种我们熟悉的说法,叫做“因材施教”,爱尔维修并不同意这 样的思路。他以洛克的哲学为基础,认为人的智力和身体在构造上 并没有先天的差别,人之初就像一块白板一样,人的差别是后天环境 和教育的结果。这就否认了天赋,强调了教育对人的决定性作用。 “昆蒂良、洛克和我说:精神的不等是一种已知原因的结果,这个原因 就是教育的不同。”①这种解释否认了神秘化的东西,从而是大众化 的、世俗的。人们天生的感觉能力都是一样的,是教育产生了人们感 觉能力上的差别。
如上所述,爱尔维修所谓“精神”的主要内容是感觉,这种“感觉” 不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更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它也是感情、快乐、情 绪、想像、欣赏等。一朵玫瑰花能给我的不仅是颜色、形状、气味,而且 让我愉快,使我产生了判断。这时对我来说,判断就是描述心理感 受。爱尔维修主要讨论幸福或者愉快的感受,其基础是与肉体需要 的满足相联系的快乐。他认为对快乐和幸福的期待是人类现实活动 的动机。这时,即使活动的内容使人感到艰难甚至痛苦,但心里却是幸 福的。爱尔维修甚至说:“因此肉体的感受性(快乐和痛苦的感觉 引者)乃是人的唯一动力。”②这是爱尔维修的基本立场。从马克思的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492 页。 ② 同上书,第496页。
角度,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它没有追溯到人们表面动机背后的经 济动因。马克思是科学的、逻辑的,爱尔维修则是直觉的、感悟的,但 他们之间也有共同点,这就是“需要”。马克思强调人首先要吃、穿、 住,满足自己物质生活的需要,这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判 断;爱尔维修强调快乐或幸福的需要,具有强烈的伦理学色彩。马克 思使用科学的概念,爱尔维修则陷于经验心理的描述。他的经验是 实证的,并且因人而异。对他而言,“在一切快乐中,对我们作用最强, 给予我们灵魂鼓舞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女色的快乐。自然把最大的 陶醉放在女色的享受上,要想从其中建立起支配我们行动最有力的 原则之一”①。从这里无疑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判断。恋爱使人在 感情上变得十分愚蠡,泄有任何其他的感情比爱情更能改变和激励 人的了。爱尔维修实际上等于告诉我们,人爱的并不是钱、权力和
① 在这句话的脚注中,震尔维修举了一些生动的例子,说明入为了追求快乐而 甘愿吃苦,并且由于形脑了这样的习惯而导致与初衷相反的结果,即人可能终生并没 有真正享受到快乐。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入类悲剧性命运的一个缩影。但爱尔维 修坚持认为,这并不能否认人活动的动力是由追求快乐的热情所推动的。他假定有 一个有才学的人和一个守财双,前者希望得到漂亮的女入,后者希望得到一座美丽的 别墅。但是要得到这两样东西,得有很大的名气或很多的财富。于是两个人开始各 干各的,分别埋头于扩大自己的名气和钱财。但是,不幸的是在出了名和有了钱的时 候,这两个人都已经老了:即使两个人终于都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享受这两样乐趣的 能力已经大大降低了。在得到一生的梦想时,两入却感到莫名其妙的乏味。那么,他 们的快活究竟在哪里呢?爱尔维修认为幸福是(奋斗)过程而不是结果,而这个过程 其实始终是由想像中的热情激励起来的。“这两个人都是幸福得不可思议,都是以同 样的方式享受着幸福的。”守财奴天天数着日益增多的钞票,才子高兴自己一本又一 本著作问世,两人沉醉于距离别墅和美人越来越近了。这就好比一个“风骚女入照着 镜子,也同样预先享受着风姿美貌将给自己带来的各种奉承”。爱尔维修给这些人的 劝告是最好保持他们的现状,即“最好是没有别墅,没有情入”,因为“他们在享受自己 欲望的对象时,将会在这种享受面前感到莫名其妙的乏味。欲望状态乃是一种享受 状态”。在这里,别墅、女入和情郎是预料中的快乐,它们虽然没有现实的肉体快乐那 样强烈,但是更持久,而且不会随着身体的变老而衰弱。爱尔维修正是把这种持久的 快乐理解为幸福:“在所有的快乐中间,预料的快乐一般地也是在我们一生中给我们 幸福最多的一种。”(参见《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497—498页。)
女人本身(这些东西只是一些符号),而是爱这些符合所象征的快 乐,对快乐的预期是对人最大的刺激。
爱尔维修关于快乐的讨论与精神和教育有什么关系呢?他把对 快乐的感受当成人最大的精神需要,快乐的感受实际上成为人的感 情、社会性、观念、判断、意志、行动的原则,因此它也一定是教育的原 则。爱尔维修主张快乐的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感到教育中充满了情 趣,而不是枯燥。怎么才能保持长久的快乐呢?要教育人们养成寻 找快乐、摆脱痛苦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后天的东西,是教育的结果。 国家是扩大了的个人,像个人一样,国家也有它的习惯和快乐,它的 感受和表达方式;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感受快乐的能力,也可以随 着一个国家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只是它比一个人的变化更加缓慢。 一个长期受精神奴役的人是不自觉的,他一旦渐渐习惯了自由和权 利,他的精神性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样,由于习惯和传统的不 同,有的民族显得唯唯诺诺;有的民族开朗热情且骄傲,如此等等。 在发生革命的时代,变化尤其显著。自由、平等、民主不仅仅是一种 精神状态,也是一种由教育养成的、能使我们保持长久快乐的精神习 惯,因此才能以制度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对于一个没有这种习惯的 民族,即使给了它好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因为不好的精神习惯促 使人们违反好的法津。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即好的教育和法律有 助于人们改变旧的不好的习惯,这也是爱尔维修《论人的理智能力和 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一切都是后天的,否则,一个人和一个民族 就真的没有希望了。如果一个民族的人民习惯于撒谎,并不是因为 人民天性如此,而是由于他们国家的政治制度导致的坏风气;如果不 是这样,他们就办不成事情。就像爱尔维修所说,“经验证明,各个民 族的性格和精神是随着它们的政治形式变化的;一种不同的统治轮 流给予同一个民族以高尚的或卑下的、坚定的或轻浮的、勇敢的或怯 懦的性格。”①总之,人是教育或者环境的产物。教育和周围环境中没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 502页。
有自由,人民也就没有自由的观念。那么怎么办呢?从根本上看,启 蒙思想家们是期盼天才的,他们自己就是这样的天才。
启蒙思想家与同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许多共同特点,比如 两者都倾向于从社会角度(政治、教育、法律等)考察人。他们之间又 有一个重要区别,即前者从人性角度考虑问题,比如人权、自爱等,强 调人的个体性,即个人在享受生命中有不可剥夺的社会政治权利;后 者从财产和分配中的平等出发,具有更多的经济与社会乌托邦色彩。 启蒙明确了基督教避而不谈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入在本性上是爱自 己的。启蒙著作大量阐述了如何获得个人幸福的问题,这是启蒙最 基本的出发点。启蒙学者发现,在追求个人幸福的过程中,个入的利 益和愿望之间经常是冲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幸福,每个人必须尊 敬他人追求幸福的同等权利,否则自己的幸福也要受到影响。于是, 需要以法律确立人所具有的天赋的自然权利和公共的道德。这是一 个自然的过渡,其中公共的利益是一种效应,而不是一个出发点。总 之,启蒙思想家比空想社会主义者更注意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爱 尔维修这样说:“因此我们应当把感情和性格的千差万别归之于自爱 这种情感的各种不同的变相,这些变相是依人们所受的教育、支配人 们的政治、以及人们所处的不同地位为转移的。”①人们的追求是千差 万别的,志趣各异,但爱尔维修只从伦理学角度寻找人类行为的最后 动机。虽然他谈到了利益,但又认为支配利益的源泉并不是物质的, 而是心理的。他把利益理解为自爱,而自爱是为了得到快乐。按照 这样的快乐原则,并不是只有物质财富才给人带来快乐,荣誉、名声、 权力、美德、爱情也同样能给人带来快乐。所有其他爱的形式,都被 爱尔维修归结为自爱的变形。
法律和社会的正义应该保护人的自爱,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上,《人权宣言》和各种保护人的基本权利的法律是自爱原则的一种 延伸。从哲学角度,个别性先于一般性;从发生学角度,自由先于规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 503页。
范。没有个人的尊严与自由,社会的尊严与民主就是一句空话。社 会正义在启蒙时代并不是一句空话,它首先在于保护人权:公民的自 由与权利上的平等。所谓自由,就是思想、言论、出版的自由。平等和 民主体现为国家的立法权力真正属于全体公民,而不是代表极少数 人的、裹着偏私的利益集团。
所有这一切都是从社会角度讨论问题。启蒙时代看到人的自然 性与社会性两方面,并从社会角度解决人类的幸福问题,这样的境界 超越了以往的时代。启蒙时代人类的立法意识和实践超过了以往任 何时代。近代欧洲哲学家们几乎都谈论人的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问 题,或者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浅们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 法律或契约的问题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或者社会的正义。 它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虽然后者也讲平等,但含义并不相 同。平等是一个法律概念、是社会意义上的,而不是自然意义上的; 从另一个角度,平等观念是抽象的思维,不是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然 思维。这里,我们又涉及到启蒙思想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之间的差 别,两者都谈论社会的正义,但前者的设想是实际而可操作的,比如 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基本权力之间相互制约,以防止专制或 专政。这样的考虑与启蒙思想家关于人的自爱原则密不可分,即要 以法律约束某个人侵犯另一个人“爱自己”的权利,因为如果没有权 威或权力的管制,人的私欲就会无限膨胀以致坏事泛滥。同样,具体 的权力也是扩大了的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的约束,同样会导致腐败。 在各种美妙词汇掩饰下的路易十五专制之所以不能从根本上避免腐 败,是因为没有另一个权力能真正管住它。于是,即使路易十五说的 是错话,也必须实行。换句话说,在专制国家,只有一个或少数主人, 没有公民。在这样的国家中,人们爱权力,而在民主国家中,人们爱 权利。
爱尔维修的分析很具有代表性,他的《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实际上提出了近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和法律理论,即一个以权利建立 起来的国家应该以尊重人性和人的幸福为基础,一个没有权利而只 有权力的国家必然践踏人性或人权。自爱原则也是自私原则,刻薄一点说,也是人性“恶”的原则。法律和“三权分立”乃是不得已而为 之,人性是难以改变的,从而启蒙学者认为只有“三权分立”能保证最 大限度地避免腐败。“自私”使人有做坏事的自然倾向,从而有不断 破坏法律的倾向,这要求加强法律;法律本身也会渐渐露出它的不公 平因素,这又要求修改和充实法律。
爱尔维修的教育学说导致“教育万能论”,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 还有改造国民精神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