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镜像阶段”论

1936年拉康在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年会上提出了他的 “镜像阶段”理论。1949年在第16届年会上他将关于“镜像阶段”的 论文修改后再次提出。

拉康是从法国心理学家瓦隆(Henri Wallon)那里借用“镜像”这 个概念的。但是,他用精神分析的术语重新解释了它。镜像阶段的 观念是通过猿和人的对比而提出来的。猿和人对他们的镜像形象的每个反应都不同。猿能从中看出像它那样动的东西,但是,一旦它形 成这个观念,它就会牢记住这个东西。相反,儿童却看到了在形象的 运动和它自己身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镜像阶段一般发生在幼童6个月到18个月之间。这时儿童还没 有完全掌握自己的身体。在此时期,虽然儿童并没有完全控制他自 己身体的活动,但是已能初步想像自己是一个统一的和自控的实体。 儿童在一面镜子面前发现了自己,他停下来,因为镜子的反映而发 笑,而且寻求拿镜子的人。他注视他的母亲或父亲,然后再次注意他 自己。由于这个必然发生的阶段,儿童必定和他母亲的身体分开(断 奶),并且必定能够发现并看到其他人。就是说,他必定能感觉到他 和一个他者的分离,而且必定开始承担一个身分。

儿童为什么转过身来注意他者呢?他者证明了儿童的存在,证 实了自我和他者的区别。这是一切主体的基本行动,也是人类个人 产生的时刻。镜像阶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最正常的人格到最严 重的精神分裂入格全都经历了这个阶段。拉康写道:“镜像阶段是一 出戏剧,它的内在动力迅速地从不足走向预期——对于陷入空间自 居作用的罗网中的主体来说,镜像阶段形成了一系列幻想:从支离破 碎的身体的形象到我们可以称之为身体总体的矫形术的幻觉——到 最后被披上一个异化身份的伪装,它的僵硬的结构将决定所有主体 将来精神的发展。”①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在一种不足和预期之间演出的戏剧。 不足就是说儿童诞生时的智力对他的需要来说是不足的。拉康 认为,儿童的出生是没有完成的。因此,儿童既不会走也不会说。 表达儿童这种特征的术语是“特定的前成熟期”。在许多方面,儿童 是前成熟的,他不能站立,不独立,是不协调的和混沌的。预期和这 样的事实相关:在镜子面前,儿童预期他自己的形象是一个成人。 现在,为了成为一个主体,为了成为自我,就需要一个结构。但是,

① 拉康:《文集》,阿兰·谢里丹英译,第4页,伦敦,1977。

这个结构是僵硬的、封闭的和异己的。拉康认为,正常的主体是异 化了的,他或她是他或她的身份的囚徒。正是靠这个身份,他或她 才成为一个团体的成员,从父母的后代、家庭的姓名的承担者,再成 为个人。

拉康认为,为了获得自己的身份,儿童实际上只要完成自居作 用,主体决不会真的是他自己。儿童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但形象是相 反的。身份只是始终歪曲儿童和他人的关系的外在关系。当支离破 碎的身体为主体的外壳和自己的身份所取代时,“自我”就形成了。 自我的自居作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个人的一种持久 的倾向:引导自我终生追求和塑造关于一种“理想自我”的想像倾 向。在这时所创造的个体和以后作为创造产品的自我都是假的,它 们试图在人类生活中必然缺少和不完美的因素中寻找出一条道 路来。

拉康所说的主体性和一个虚构的观念相关。他的镜像阶段的概 念认为儿童的镜像形象乃是儿童将来自居作用的基础。这种形象是 一种虚构,因为它掩饰或冻结了儿童所缺少的能动的共济官能和破 碎的欲望。然而,它使儿童获得一种完整的身份感,它可以在其中认 出自己。这个时刻的意义只和母亲的在场和相貌有关,因为母亲保 证了儿童的实在。在拉康这里,镜像阶段乃是他所说的主体性的核 心,因为镜像阶段的完整乃是一个神话,我们第一次在其中认出自己 的形象是一个误认。

拉康认为,自我是由一种和另一个完整对象相关的自居作用构 成的,是由一个想像的具体化构成的,是由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构成 的,尽管这个理想的自我无法和儿童的软弱无力相抗衡。因此,自我 并不是力量的代理人,而是幻想力量的牺牲品,需要不断加强。这种 自我和它自己形象的异化的关系,拉康称之为想像界。想像界是形 象、意识或无意识的世界,可以被觉察或想像到。它是前语言的、前 俄狄浦斯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特殊的形象以一种虚幻的完美理 想纠缠着主体。想像界不仅是人类发生的一个阶段,而且也是人类 心理的一个永恒层次。

拉康指出:“在镜像阶段,自我对环境的控制始终是一种虚幻的 控制。”①人类主体终生都在不断追求一种想像的“整体性”和“统一 性”。自我所控制的这些追求永远是徒劳。人们所犯的许多错误就 是他们混淆人类主体和自我。自我可能赋予主体一种持久而稳定的 感觉,但是,这是一种错觉。我们必须牢记,主体既不是一元化的,也 不是稳定的。拉康强调无意识的活动和无意识的冲动在镜像阶段的 作用。他认为,在主体心中似乎存在一种基本的“存在的缺乏”。在镜 像阶段,主体感到一种虚幻的统一,但是,由于语言的介入,他或她有 可能至少可以表达他或她的思想和感觉。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一节生命与思想的历史脉络

    一前现象学时期 1859年4月8日,胡塞尔出生在摩拉瓦地区的一个叫普罗斯捷 约夫(Prostejov)的小城镇上(这个地区原属奥匈帝国,如今在捷克共 和国境内)。胡塞尔的父亲是一个布商。父母都是犹太人。在读了几 年小学之后,胡塞尔在9岁时由一个亲戚带到维也纳去读书,以便日 后能进入文科中学学习。1876年,胡塞尔从维也纳的文科中学毕业。 他的成绩不好,几乎不…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371
  • 赵林-《走向理性:西方思想文化大视野》-附录二 西方理性精神的崛起与启蒙的历程(演讲录)-在线阅读

    我今天给大家讲座的题目是“西方理性精神的崛起与启蒙的历程”, 这个问题关系到西方文化在近代所发生的巨大精神变革,正是这场精神 变革才使得西方文化真正地实现了向现代化转型。由于西方的启蒙运动 是在基督教的文化背景下发生的,而且整个启蒙过程也与基督教信仰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西方的启蒙进程实际上是传统的宗教信仰与新 兴的理性精神之间的一场艰难坎坷的磨合、协调…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4日
    361
  • 第一节朗格

    朗格(F.A. Lange,1828—1875)是新康德主义中所谓生理学派 的主要代表。他于1828年出生在德国的索林根地区,幼年随其父去 了瑞士的苏黎世,并在那里接受中小学教育。朗格最初在苏黎世大 学学习神学和哲学,后来转到德国的波恩大学学习哲学、艺术史和数 学。1851年获博士学位以后,先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并开始学习自 然科学,旁听了赫尔姆霍尔茨的生理…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398
  • 第三节哲学:作为现象学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教会的独断禁止在信仰领域的任何怀疑,并进而扼杀了追寻知 识的形而上学努力以及自由的宗教思考,这是舍勒无法忍受的,也是 他最终脱离教会的思想原因。然而与教会的外在关系并不会直接触 发他形而上学立场的彻底转变,这一立场的变化有其更为深层的内 在思想动因。看起来,这一根本立场的转变的发生是突然的,但它的 ① 参见《舍勒全集》第5卷,第249—255页。 ② 参见同…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400
  • 柏拉图-《法篇》-第三卷-在线阅读

    第 三 卷 雅典人那么,这个问题就谈到这里。但是我们可以拿什么676 来作为一个国家的开端呢?处理这个问题最好的、最方便的办法 我想是这样的。 克利尼亚什么办法? 雅典人当我们研究一个城邦在美德和邪恶两方面的进展 时,我们通常会从某一点开始,因此我们同样也可以用这个起点作 为国家的开端。 克利尼亚 这个起点是什么? 雅典人 呃,我想这个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1日
    43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