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赫拉克利特
如果我们抛开那些尚未把“绝对”理解为思想的伊奥尼亚派,
同时也抛开那些毕泰戈拉派,那么,我们就得到爱利亚派的“纯有”
① 第一册,第一九○页。
325326
第一部 希腊哲学
和否定一切有限关系的辩证法。〔在爱利亚派看来〕①,思维便是
〔作出〕这样一些现象的过程:“有”〔疑误,似应作“变化”。——译
者〕、世界本身也不过是现象,只有纯有是真实的。芝诺的辩证法
328 抓住了存在于内容本身中的那些范畴。这种辩证法也还只能称为
主观的辩证法,因为辩证法只限于静观的主体一边,而那“一”是没
有这种辩证法的,是没有这种运动的,是〔孤立的〕一,是抽象的同
一。芝诺的主观辩证法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然是主观辩证法变
成客观辩证法,亦即把这种运动本身了解为客观的东西。亚里士
多德谴责毕泰戈拉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因为它们是事物的本体,
事物分享它们——这是一种空谈,哪里有什么现实的东西呢?亚
里士多德也谴责泰利士,说他抛弃了运动;在巴门尼德那里,我们
看到“有”和当作在主体中的运动的辩证法。现在,赫拉克利特把
绝对本身了解为这种过程——了解为辩证法本身。〔于是〕辩证法
〔就有了三方面〕②:(一)外在的辩证法,即达不到事物内在本质的
反复推论;(二)关于对象的内在的辩证法,但陷于主体的静观;
(三)赫拉克利特的客观性,亦即认辩证法本身为原理。这是必然
的进步,这也就是赫拉克利特所作出的进步。“有”是“一”,是第一
者;第二者是“变”——赫拉克利特进到了“变”这个范畴。这是第
一个具体者,是统一对立者在自身中的“绝对”。因此在赫拉克利
特那里,哲学的理念第一次以它的思辨形式出现了:巴门尼德和芝
诺的形式推理只是抽象的理智;所以赫拉克利特普遍地被认作深
① 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七八页增补。——译者
② 同上。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思的哲学家,虽说他也被诽谤。〔像在茫茫大海里航行J,这里我们
看见了陆地;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
学中。
赫拉克利特在第七十届奥林匹亚赛会(纪元前五百年)时就有
声誉了,他是爱菲索人①,有一段时间是和巴门尼德同时的。从他
起始,哲学家才从公共事务和祖国的利益分离,或撤退。我们看 329
见:(一)希腊“七贤”都是政治家、统治者、立法者;(二)毕泰戈拉派
的贵族联盟;(三)哲学——为学术而学术的兴趣。赫拉克利特则
献身于学术,完全为了哲学而生活在孤寂之中。关于他的生平,除
去他与他的家乡人——爱菲索人——的关系外,所知甚少。他与
家乡人的关系,主要是下面这一点:他们都轻视他②,但也更深刻
地为他所轻蔑③——这个关系,正如现今社会中每一个人都独自
生活而轻视一切其他的人一样。我们知道赫拉克利特是远离群众
327
的。在这个高贵的精神里其所以产生这种轻蔑,是由于他对于他
的家乡人们的观念和日常生活之违反真理有着深刻的感觉;在不
同际遇中所发出的有关这一点的个别词句还保存了下来。第欧根
尼·拉尔修④讲到,赫拉克利特曾说过这样的话:“爱菲索人中一
切成年人都应该绞死,城邦应交给尚未成丁的人去管理。”—(正
如现在人们想的,只有青年人善于统治),——“因为他的家乡人曾
驱逐了他的朋友赫尔谟多罗——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人物,至于他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一节。
② 同上,第十五节。
③ 同上,第三节。
④ 同上,第九卷,第二节;西塞罗:“杜斯古朗问题”,第五卷,第三十六。328
第一部 希腊哲学
们这样做的理由是:在我们当中不应当有最杰出的人,谁若是这样
杰出的人,就让他到别处去和别人居住。”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之下,
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人们放逐了伟大的人物。普罗克洛①说:“高贵
的赫拉克利特骂他的人民愚蠢无知、没有思想。他说,他们有什么
330 理智和深识远见呢?多数人是坏的,少数人是好的。”……“他的家
乡人曾请求他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但是他拒绝了,因为他不赞成
他们的宪法、法律及国家机关。”第欧根尼·拉尔修继续说道②:
“安底斯泰尼引用一件事作为赫拉克利特心灵之伟大的证明,说:
他把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
波斯国王大留士·希斯大斯比曾邀请赫拉克利特到他那里
去,使他分享希腊的智慧,因为他(赫拉克利特)的著作“论自然”包
含着世界理论的巨大力量,但是很多地方是晦涩的;请他去为国王
解释那些需要阐明的地方。③(这自然是不太可能的,虽然赫拉克
利特具有东方的情调)——据说赫拉克利特在他的回信中,强烈地
表现了他对人们当作真理和正义的东西的轻蔑。他写道④:“那样
多的世人生活着,对于真理与正义都是陌生的,他们由于可恶的愚
昧而保持着无节制的和虚妄的意见。但是我呢,由于我已遗忘了
一切罪恶,遗弃了跟随我的无度的嫉妒和居高位的傲慢,我将不来
波斯,而满足于我的卑微并保持我的素质。”
① 法布里修注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二七节;“普克罗
洛文集”,古桑(Cousin)编,第三册,第一一五———一六页。
②“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六节。
③ 同上,第十三节。
④ 同上,第十四节。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他将他的著作(仅仅一种)放在爱菲索的第安娜(月神)庙里,
这部著作有些人名之为“缪斯”(即艺术之神),有些人叫它作“论自
然”①。这部著作似乎在近代还存在着;我们所得到的残篇是收集
在斯特方版的“哲学诗篇”(Poesis philosophica)一书中②。史莱尔 331
马赫也曾收集过这些残篇,并依独特的计划加以编排,名为“爱菲
索人赫拉克利特——晦涩的人,按他著作的片段及古人的记述整
理而成”,这本书收在伏尔夫和布特曼的“古代学术文库”第一卷第
三一五至五三二页(一八O七年柏林出版);计有七十三段。克罗
依采尔曾企图以更多的批判和语言学知识来整理它。他作了更为
全面的收集(特别是从语法学者那里)。但是由于缺少时间,他把
这个收集交给一位青年学者来整理,但这人已经死了,所以这个收
集没有问世。这一类收集一般都是很冗长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
博学材料,这些东西写起来比读起来还更容易。
329
赫拉克利特被认为是晦涩的;并因其晦涩而闻名。西塞罗③
在这里有如他习惯的那样,有一种不好的想法;他以为赫拉克利特
是故意写得如此晦涩。但是这种说法是很肤浅的,西塞罗把他自
利特的晦涩使他得到“晦涩的人”(oxotevós)的绰号,这乃是忽略
语法及不完善的语言的结果;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的意见。他从语
法的观点认为晦涩是由于缺乏标点断句:“人们不知道,一个字是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十二节、第六节。
② 第一二九页以下。
③“论神的性质”,第一卷,第二十六章;第三卷,第十四章;“论目的”〔或论至善〕,
第二卷,第五章;“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六节。第一部 希腊哲学
属于前面呢,抑或是后面。”①德梅特留(Demetrius)②也是这样说。
苏格拉底谈到这本书时说:“他〔赫拉克利特〕所了解的是深邃的,
他所不了解而为他所信仰者,也同样是深邃的;但是,为了钻透它,
332 就需要一个勇敢的游泳者。”③但是这个哲学之所以晦涩,主要由
于在它里面表现了一个深奥的、思辨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理智永
远是艰深的、晦涩的:反之对于理智,数学倒是很容易的。概念、理
念对于理智则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为它所把握的。
柏拉图曾经特别勤勉地研究过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在他的著
作中我们看见很多地方引用它,并且无可争辩地他是通过赫拉克利
特的哲学而获得他的早期哲学素养的,所以赫拉克利特能够称作柏
拉图的老师。同样,希波格拉底也是赫拉克利特学派的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所报道给我们的,初看起来似乎是很矛盾
的,但是可以用概念来打通它,我们发现了他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
330
人,他是前此〔一切〕意识④的完成——一个从理念到全体性的完
成,而这个全体性就是哲学的开始,或者说,这个全体性说出了理
念的本质、无限的性质〔作为对立的统一〕。⑤
〔一 逻辑原理〕⑥
这个勇敢的精神第一次说出了这样深刻的话:“有不比无多”,
①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第三篇,第五章。
②“论演说术”,第一九二节,第七十八页,史奈德(Schneider)编。
③“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二卷,第二十二节;第九章,第十一——十二节。
④ 按“意识”,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八二页作“知识”。——译者
⑤ 依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八二页增补。——译者
⑥ 译者增补。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它是同样的少①;或者:“有与无是同样的”②,本质是变。真理只有
被认作对立物的统一;我们看见在爱利亚派那里的抽象理智:唯有
“有”存在。用我们的话来表达赫拉克利特的意思应说:绝对是有
与无的统一。当我们听到“有不比无多”这个命题时,似乎它并没
有产生多少意义,而只是一般的否定,毫无思想性。但是,我们还
有另一种说法,它更确切地表明了他的原理的意义。赫拉克利特 333
说:“万物皆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关于赫拉克利
特,柏拉图继续说道:“他把事物和一条河中的水流相比——人不
能两次涉入同一水流”③;因为水流动着;而人触到的是别的水了。
他的后继者甚至说:“人一次也不能涉入”④,因为水流当下变异
着;它是什么,而马上已非什么。亚里士多德⑤继续说,赫拉克利
特提出“只有‘一’是常住的;一切别的都从这里面改造出来”,变异
出来,形成出来。“除此‘一’外,一切别的都流转着,无物是巩固
的”,无物是持久的;这即是说,真理是“变”〔即生成〕,不是
“有”——对于这个一般的内容,加以进一步的规定即是“变”。爱
利亚学派认为,只有“有”是存在的,是真实的;“有”的真理是
“变”———“有”是第一个思想,是直接的。赫拉克利特说,一切皆
变;这个“变”就是原则。这个思想包含在这句话里:有不比无多;
“变”存在而也不存在。绝对对立的范畴连成了一个东西;在里面
①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四卷,第七章(又“形而上学”,第一篇,第四章)。
② 同上,第三章。
③ 柏拉图,“克拉底鲁”篇,斯特方本,第四○二页(柏克尔本,第四十二页);亚里
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一卷,第六章;第十三卷,第四章。
④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四卷,第五章。
⑤“论天体”,第三卷,第一章。
331332
第一部 希腊哲学
我们发现了有,也发现了无。不仅发生属于变,而且消灭也属于
变;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同一的。这些都为赫拉克利特所道出。
有不存在,无亦不存在;无不存在,有亦不存在;这就是二者同一的
真理。
这是关于从有过渡到变的伟大思想;它还是抽象的,但同时它
334
也是第一个具体的思想,是相反的范畴的第一个统一。所以在这
种关系里这些〔相反的〕范畴是不安宁的,因为生命的原则存在其
中。因此亚里士多德指出的早期哲学所缺乏的就补偿起来——缺
乏运动;现在这种运动在这里本身就是原理。这样,这个哲学就不
是过去了的哲学,它的原理是基本的,并且出现在我的“逻辑学”的
开端中——紧接在讨论有与无之后。
人们能认识到:有与无都只是没有真理的抽象物,第一个真理
只是变——这是人们在认识方面所得到的一个伟大的洞见。理智
把二者孤立起来,认为单是一方即是真的和有效准的;与此相反,
理性在他物中认识到此物,认识到在此物中包含着此物的对
方——所以全、绝对应规定为变。
赫拉克利特又说:“对立物存在于同一东西中”,例如“蜂蜜是
甜的也是苦的”①,——这样,有与无是在同一物中。塞克斯都解
释道:“和怀疑论者一样,赫拉克利特是从人的通常观念出发的;没
有人会否认:健康的人说蜂蜜是甜的,害黄疸病的人说它是苦
的”,——如果它仅仅是甜的,那么它就不能因他物而改变它的性
①“皮罗学说概略”第一卷,第二十九章,第二一O——二一一节;第二卷,第六
章,第六十三节。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质,它就会无论何处甚至在害黄疸病的人那里都是甜的。芝诺开
始废除对立的宾词,而在运动上指出对立物来———运动是界限的
设立,也是界限的废除;芝诺只是从无限的消极面(由于它的矛盾)
来说无限是不真实的。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我们看见说出了无限本
身,或说出了无限的概念、本质:无限或绝对的存在是对立的统 335
一——即一般对立的统一,纯粹对立的统一,有与无的统一。如果
我们不把存在本身的观念认作充满内容的观念,那么,纯有不过是
个简单的思想(在它里面否定了一切确定的东西),这就是绝对的
否定;但是没有什么东西是同样的,或者说,没有什么东西恰恰是
自身相同的;像这种绝对的过渡到对立物,芝诺还没有达到,因为
他还停留在“无不能生有”这个命题上。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否定
的环节是内在的;因而这里所处理的是整个哲学的概念。
首先我们看见的是有与无的抽象,即在完全直接一般的形式
333
中的有与无;但是进一步我们看见赫拉克利特以较为确定的方式
去把握这个对立。这个统一是实在的东西与思想的东西的统一,
是客观的东西与主观的东西的统一;主观的东西只能是过渡到客
观的东西的变化过程,否则它就没有真理性;客观的东西乃是过渡
到主观的东西的变化过程。真实的东西是这种变化的过程;赫拉
克利特曾经用确定的形式说出了这些不同的〔对立的〕东西变为自
身合一的过程。例如,亚里士多德说①,赫拉克利特一般地把“全
体与非全体(部分)结合起来”———全体把自己变作部分,而部分的
意义是变成全体——把“一致与冲突结合起来”,同样把“和谐与不
①“论宇宙”,第五章。第一部 希腊哲学
334
和谐结合起来;从一切(对立物)产生一,而从一产生一切”。这个
“一”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自我分化的活动;与我们在赫拉克利特
这里看见的深度相对比,那种僵死的无限是一种坏的抽象。塞克
336 斯都·恩披里可①引证道:“赫拉克利特曾说过:部分是与全体不
同的东西,而它也是与全体同一的东西;本体是全体和部分。”上帝
创造世界,分化其自身,产生了圣子等等——这一切具体的东西都
包含在这个范畴里。柏拉图在“会饮”篇②对话中说到赫拉克利特
的原理:“一与自身离异,复与自身合一”,——这就是生命的过
程—“正如弓与琴的和谐一样”。然后他让“会饮”篇中的发言者
爱吕克西马可(Eryximachus)批判这一点:“即和谐产生不和谐,
或和谐从对立的东西中产生:因为和谐并不是从高音与低音(只要
它们是不同的)中产生,而是由于音乐的艺术把它们统一起来。”但
是这对于赫拉克利特并不是个矛盾,他正是这样想的。简单的东
西、一种音调的重复并不是和谐。差别是属于和谐的;它必须在本
质上、绝对的意义上是一种差别。和谐正是绝对的变或变化—
不是变成他物,现在是这个,然后变成别的东西。本质的东西是:
每一不同的、特殊的东西之与他物不同——不是抽象的与任何他
物不同,而是与它的对方不同:它们每个只在它的对方本身被包含
在它的概念中时才是存在的。变化是统一,是两个东西联系于一,
是一个有,是这物和他物。在和谐中或在思想中我们承认是如此
的;我们看到、思维到这个变化——本质上的统一。精神在意识中
①“反数学家”,第九卷,第三三七节。
② 斯特方本,第一八七页(柏克尔本,第三九七页)。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与感性的东西相关联,而这个感性的东西就是精神的对方。音调
也是这样;各种音调必须互相不同,因为是这样地不同,所以它们
仍能统一起来——而这就是音调本身。属于和谐的是确定的对立 337
及它的相互对立面,正如颜色的和谐一样。主观性是客观性的对
方,不是一张纸的对方——如果是后一种情形,那就完全是无意义
的事;它必须是它的对方,而在这当中恰恰有着它们的同一性:这
样,每一个都是对方的对方,也就是它的对方的对方。这就是赫拉
克利特的伟大原理,它可能显得晦涩,但它是思辨的;而思辨的真
理对于理智永远是晦涩的,理智坚执着有与无、主观与客观、实在
与理想的分离。
〔二 实在的形态〕①
赫拉克利特在他的阐述中并不停留在概念的说明,即纯粹逻
辑的说明;而是在他用以论述他的原理的一般形式之外,赫拉克利
特给了他的理念一个较富实在性的说明。这种实在的形态主要是
自然哲学的,或者说,它的形式更加是自然的形式;因而他也被算
作伊奥尼亚学派,并因此而使自然哲学活泼了。可是历史家们关
于他的原理的实在形态有着不一致的说法。大多数说,他把存在
着的本质认为是火②,但另外一些人说是空气③,还有些人说是蒸
① 译者增补。
②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三章、第八章。
③ 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数学家”,第九卷,第三十六节;第十卷,第二三三节。
335336
第一部 希腊哲学
汽,而不是空气;在塞克斯都①那里甚至时间被称为最初存在的本
质。问题是:如何来理解这种不同的说法?人们不能完全相信这
些报道都是由于作者们的疏忽;因为这些见证人都是最优秀的见
证人,如亚里士多德和塞克斯都·恩披里可。他们都不是偶尔提
到而是确定地论及这些形式,但是没有注意到这些差异与矛盾。
338 似乎我们在赫拉克利特文章的晦涩上可以找到一个较为接近的原
因,这种晦涩由于表达的混乱是能够引起误解的,但是进一步考
察,这种困难就没有了,这种困难只在人们仅仅表面地观察时才会
出现。在赫拉克利特的具深刻意义的概念里就存在着超越这种障
碍的真正出路。一般说来,赫拉克利特不能再像泰利士一样把水
或空气之类的东西认作绝对的本质——不能再用从一个最初的东
西产生出其他东西的方式——因为他所思想的是有与无的同一或
无限的概念。所以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存在着的绝对的本质不能
作为一种现存的特质(如水)而出现,反之水是作为自身变化着的
东西而出现,换句话说,水只是过程。
(甲)抽象的过程——时间。如塞克斯都所表明②,赫拉克利
特曾说:“时间是第一个有形体的本质。”“有形体的”是一个笨拙的
词语。怀疑派常常选择粗糙的词语,也可以说,他们首先把思想弄
得粗糙些,是为了可以对思想不去深加理会。有形体的,意即抽象
的感性;时间是对于过程的抽象的直观,它是第一个感性的本质。
因而时间是真正的本质。当赫拉克利特不停留在对“变”加以逻辑
①“反数学家”,第十卷,第二六一节。
②“反数学家”,第十卷,第二三一——二三二节。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的说明,而要给他的原则以存在的形态时,那么,时间的形式必然
首先呈现;因为正是在感性和直观中时间是最初作为变而呈现的
东西,时间就是变的第一种形式。时间在直观中是纯粹的变。时
间是纯粹的变化,是纯粹的概念,是从绝对的对立中和谐地产生的
单纯之物。它的本质既是“有”又不是“有”,除此而外别无特
性;——纯粹抽象的有和抽象的无直接在一个统一之中,而又有分 339
别。不是说时间究竟存在或不存在;而是说时间是这样的东西:它
在有中直接地不存在,在非有中直接地存在,时间是这种从有到非
有的转变,是这种抽象的概念,但是就其对我们的关系而言,这种
概念是在客观的形式中(即被直观的)。在时间中没有过去与未
来,只有现在;现在存在是为了不存在,马上就消灭了,过去
了,——这非有也同样转变为有,因为它是存在的。时间就是对于
这种〔由有到无,由无到有〕的转变的抽象直观。假如我们要述说
337
赫拉克利特认作本质的东西在纯粹形式中(他在这种形式中认识
到本质)对于意识是如何存在的,那么,除去时间以外我们就不能
指出别的东西了。因而,说时间是变的第一形式,乃是完全正确
的;这是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原理一致的。
(乙)作为过程的实在的形态——火。但是这种纯客观的概念
必然进一步实现它自己。在时间中有与无只是被认作消极地或直
接地消失的两个环节。除此而外,赫拉克利特更以较详的物理的
方式来规定过程。时间是直观,然而是完全抽象的直观。假如我
们要以实在的方式来表象时间是什么,即是说,假如我们要说明这
两个环节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全体,作为一个现存的东西,那么,问
题就是:什么样的物理的东西是相应于这个范畴的?带着这样的第一部 希腊哲学
环节的时间就是过程;了解自然,就是说把自然当作过程来阐明。
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真理,这就是真正的概念。因而对于我们是
很明显的,赫拉克利特不能说本质是空气或水之类的东西;因为它
们自身(这是首要的)不是过程。而火则是过程;因此他把火认作
最初的本质,——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原理的实在形式,自然过程
的灵魂和本质。正好在过程中诸环节区分开来,如在运动中:(一)
340 纯粹消极的环节;(二)现存对立的环节——水和空气;和(三)静止
的全体——土。自然的生命就是这些环节的过程:静止的全
体——土——分裂为对立,这些环节的对立的建立——消极的统
一,回复到统一,现存对立的燃烧。火是物理的时间;它是绝对的
不静止,是长存性的绝对消失,——火是其他东西的消失,但也是
它自身的消失,它是不停留的。因而我们了解(即是完全一贯的)
赫拉克利特是可以把火称作过程的概念的,——这是从他的基本
338
范畴出发的。
(丙)现在他进一步规定了火,继续发挥它,把它作为实在的过
程;火自身就是实在的过程,它的实在性就是全过程,于是在这全过
程中更进一步、更具体地规定了诸环节。作为有形体事物的变形
者,火就是变化、确定东西的变易、气化、蒸发;因为在过程中它是
那种东西的抽象的环节,而空气和蒸汽却不是。赫拉克利特用一
个完全特殊的字眼来称呼这个过程——气化(因太阳而产生的烟、
雾);这里气化只是表面的意义,——它更多的意义是:过渡。亚里
士多德①关于赫拉克利特的这方面说道:“灵魂是原理,因为灵魂
①“论心灵”,第一篇,第二章。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是气化,是万物的源起”,而这个气化、变“是最无形体的东西,并且
是永远流转的”。这也是适合赫拉克利特的基本原理的。①
赫拉克利特进一步规定了实在过程的抽象环节,他把这过程341
区别出两方面来,“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一条是分裂的路,
一条是合一的路。它们必须这样本质地来理解:分裂是实现,是对
立面的建立;另一面是:统一自身的反映,是这个现存对立的扬弃。
与此相应,赫拉克利特提出下面这些进一步的特性:“敌对、仇恨、
斗争和友谊、和谐”,——分割与合而为一(用神话的方式来说就
是:爱②等等)。“在这两方面中,敌对、斗争是差别发生的原
理,——但导向燃烧的是统一及和平”③。就人与人的敌对而论,
就是一个人自认为独立,敌视另一人,或各人自为,——一般说这
就是分裂、实现;而团结与和平就是从自为存在沉落到无区别性或
非实在性。任何东西都是一个三合体,是本质的统一;自然就是这
种绝不静止的东西,万有都是从这个到那个,从分裂到统一,从统
一到分裂的过渡。
他对这个现实过程的较详细的规定,有一部分是有缺陷的
和矛盾的。在这方面,现在我们从关于赫拉克利特的记载中征
引一些材料,据说他曾如此规定这个过程:“火首先转化(变化)
为海;海的一半转化为地,另一半为闪电”④——闪电就是跃出
的火。这种说法是很一般性的,而且是很晦涩的。第欧根尼·拉
① 约翰·斐罗朋注亚里士多德:“论心灵”,第一篇,第二章,第二十页。
② 参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一卷,第四章。
③“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八节。
④ 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门:“基本问题”第五卷,第十四章,波特本,第七一二页
(斯特方“哲学诗篇”,第一三一页)。
339第一部 希腊哲学
342 尔修①说:“火凝缩变为潮湿,到固定时它就变成水”,熄灭的(烧尽
的)火就是水,就是过渡到冷淡的火,“但干硬的水变成土;而这就
是下降的路。接着土又变成流质(被熔化),从它又产生潮湿(海):
从此潮湿又产生海的气化,从此气化而发生万物”,气化之物再变
成火,火作为火焰冒出来;“这就是上升的路”。因此这一切都是火
的一般变形。“水自身分裂为黑暗的气化之物,变成为士——纯粹
的、发光的变成火,在太阳系里它发起火来;火花变成陨星、行星和
星辰。”它们并不被视为静止的、死的星体,而被视为在变中、在永
恒的产生中的东西。这些东方式的、形象化的词句是不能以粗糙
的感性的意义来了解的,亦即不能说这些变化是在外在知觉中出
现的,反之,它们是这些原素的本性;土永恒地给自己制造着太阳
和行星。
自然就是这样的圆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听见赫拉克利特说
340
道:“宇宙并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人造成的,它过去是、现在是,而
将来也是一团永远活生生的火,它按照它自己的规律燃烧和熄
灭②。”我们可以理解亚里士多德所引用的话了,原理是灵魂,因为
灵魂是气化——是世界的自己运动的过程;火就是灵魂。与此相
343 联系的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门还有另一种说明③:“对于灵魂(有
生命的东西)说来,死就是变成水;对于水说来,死就是变成土;反
过来从土里产生出水,而从水中产生灵魂。”因此一般讲来这个过
程就是熄灭的过程,对立回复到统一的过程,熄灭者重新苏醒的过
① 第九卷,第九节。
② 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门,第五卷,第十四章,第七一一页。
③“基本问题”,第六卷,第二章,第七四六页(斯特方“哲学诗篇”,第一三一页)。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程,从“一”中发生的过程。有几个人①错误地把灵魂的熄灭、火的
熄灭于水和最后产生的燃烧叙述成世界的燃烧。说赫拉克利特曾
讲到世界的燃烧,即在某一时间(有如我们观念中的世界末日)之
后世界将在火里毁灭,这不过是幻想的表象而已。但是立刻我们
从最确切的段落②中看到,世界的燃烧并不是像他们所意谓的那
样,而是持久的燃烧、友谊的生成,——宇宙的普遍的生命、普遍的
过程。“赫拉克利特说,生命既像死亡一样交织在我们生活中,同
样也交织在我们的死尸中;因为当我们生活时,我们的灵魂业已死
亡并埋葬在我们身中:但当我们去世时,我们的灵魂又复活并生活
起来。”③
关于赫拉克利特说火是有生命的,是灵魂,这话还有一种可能
显得很奇怪的说明,即:“最干燥的灵魂是最优良的灵魂。”④诚然
我们不致把最湿润的灵魂认作最好的,但却可从另一方面说,最生
动的灵魂是最好的;在这里干燥的意思即是火热的,所以最干燥的
灵魂就是纯粹的火,而这个东西不是不生动的,它就是生动性
自身。
这就是真实的生命过程的诸主要环节。我在这里要逗留一片 344
刻,因为这里已一般地表述了对于自然的思辨考察(自然哲学)的
整个概念。这种哲学自身就是过程,在这个概念中一个环节、一个
①“邓尼曼”,第一卷,第二一八页;“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章,第八节。欧瑟
比由:“福音之准备”,第十四卷,第三章。
② 参看斯托拜欧:“自然的牧歌”,第二十二章,第四五四页。
③ 塞克斯都:“皮罗学说概略”,第三卷,第二十四章,第二三○节。
④“普鲁泰克”,de esu carnium,第一卷,第九九五页。克须兰版。
341第一部 希腊哲学
原素过渡为另一环节、另一原素:火变为水,水变为土和火,关于原
素的变化及与不可变性的争论是早已有的争论。在这个概念里分
别开普通的感性的自然探究与自然哲学。从思辨的观点看来,单
纯的本体自在地变形为火及其他原素;而从另一种观点看来,所有
过渡都被取消了,水就正是水,火就是火,如此等等——没有概念,
没有绝对的运动,仅有发生,即仅有业已存在的事物之一种外在的
分离。如果说前一种观点主张变化,那么后一种观点就相信能够
指出相反的一面来;诚然它也主张水、火等等不再是简单的元素,
而是把它们分碎为氢气、氧气等等——但是仍主张它们的不可变
性。它同时也公正地主张,从思辨的观点看来,自身应该是什么的
东西,也必然还是具有实在的真理性;因为如果思辨的概念就是自
然及其环节的本质的话,那么它也必然是现存的了。(人们想象思
辨的概念只存在于思想或内心之中——这就是说,人们不知它在
342
何处。)思辨的概念也是现存的;但是自然科学家由于他们狭隘的
概念而闭眼不见它。
我们常听到他们〔自然科学家〕说,他们只是观察并说出他们
所见的;这话并不是真实的,而〔事实上〕是:他们不自觉地通过他
们〔有限和呆板〕的概念直接改变着所见之物。而这个争论也就不
是观察与绝对的概念之间的对立,而是褊狭的固定呆板的概念与
345 绝对的概念间的对立。他们认为变化,例如水变为土的变化,是不
存在的。直到最近这种观点还被主张着,因为当水蒸发的时候,曾
留下一点土的残余。拉瓦谢曾经作了一个正确的实验,把所有的
盛水器都称过;他得到一点土的残余,但是他从比较中得出结果,
说这点残余是从盛水器来的。他们承认有一种表面的〔变化〕过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程,这过程并不能克服〔或改变〕实体的性质:“水并不变成空气,而
只变成蒸汽,同时蒸汽又永远凝缩成水。”但是在那里也跟在这里
一样,他们只把片面的有缺陷的过程固定起来,并把它当成绝对的
过程。当我说:“自然过程是各种条件的全体”时,意即如果这些条
件缺少了几个,就要产生与具备所有条件时不同的东西。铁变成
磁铁,并不是当我烧红它的时候,而是用某种方式使它们相互摩擦
的时候;诚然也有这种情形,摩擦之后,铁还是一样的铁。机械的
分割永远仅仅是可能的;——一座房子能分割成石与砖,这些东西
是作为石与砖而存在着的。地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及全体与部
分的关系,而没有说及思想的环节;——他们得到这些环节,然而
这些环节对于他们是自在的,不可见的,潜伏的,而不是积极的(作
为环节),但是在这里这些环节还是被当作表象。但在实在的过程
中,在自然过程中,他们有这种经验:溶解了的结晶体成为水,而在
343
结晶体中水则消失了,变硬了——成为“结晶水”;土的气化并不以
蒸汽的形式(就外表状态而言)出现在空气中,而是:空气始终是完
全纯洁的,亦即氢气在纯洁的空气中完全消失了。他们曾完全白
费气力地在空气中去寻找氢气。他们同样又有这种经验:在完全
干燥的空气中,他们既不见潮湿,又不见氢气,而这种空气却转化
为云雾和雨等等。这就是他们的观察,但是他们由于凝固的概念 346
而败坏了对于变化的一切知觉;——这就是说,他们带来了关于全
体与部分的固定概念,带来了从部分构成一件事物的概念,带来了
关于一种表现正在发生的东西的已经预先存在的概念。结晶体分
解产生水,他们就说:“那并不是发生了水,水在以前已经存在其中
了”;水在过程中分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这些不是发生的,第一部 希腊哲学
而是在以前就作为部分而存在了,水就是这些部分构成的。”但是
他们既不能在结晶体里指示出水,也不能在水里指示出氢气和氧
气来。他们对待“潜热”也是同样的。正如对于知觉和经验的一切
表达一样,当一个人说话时,在他的话里就有一个概念,他是不能
制止这概念在意识里再行产生的——因为在这一切里都常包含着
普遍性和真理的微波。因为概念正是本质;但是只有对于有教养
的理性,它才成为绝对的概念,而不像在这里一样限于规定性中。
他们必然地达到他们的界限,这样,他们的苦恼就是在水里找不到
氢气。温度计,从高地用气球带来的充满空气的瓶子,都不能给他
们指示出氢气是存在的。结晶水不再是水了———变化了,变成
土了。
回到赫拉克利特吧,他就是第一次说出了无限的性质的人,亦
即第一次把自然了解为自身无限的,即把自然的本质了解为过程
344
的人。哲学存在的开端必须自他始——这开端便是长存的理念,
这个理念在所有哲学家中一直到今天还是同一的理念,正如它过
去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念一样。
〔三 过程之为普遍及其对意识的关系〕①
在他所讲的理念〔过程〕方面还缺少这点:即把理念〔过程〕的
本质、理念〔过程〕的单纯性当作概念、当作普遍性来认识。人们可
能觉得这里找不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不变的静止的东西。过程尚
347 未当作普遍来理解。赫拉克利特诚然说过:一切皆流转,无物常
① 译者增补。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住,仅“一”常存。但这还没有表达出真理和普遍性;这是在对立中
存在着的统一的概念,而不是自身反省的抽象的概念。这个与运
动、与诸个体的过程相统一的“一”就是普遍、类、理智,或者就其无
限性说,即作为思想的单纯的概念。作为这样性质的理念是尚待
规定的——即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普遍是在对立中的直接的
单纯的统一,是不同的东西回归到自身的过程。但是这在赫拉克
利特那里也有了。赫拉克利特把这个普遍、这个在对立中的统
一——有和无是同样的东西——叫做“命运、必然性”①。必然性
的概念正是这种概念:存在者作为被规定者,具有这样的性质(这
性质构成它作为一个个体事物的本质),即它是什么,正由于它与
它的对立物相联系;——这就是“贯穿在全体的存在中的绝对关系
(λóYos)”。他把这绝对关系叫做“以太的躯体,万有变化的种
子”②。在赫拉克利特看来这就是理念,就是普遍本身,就是本质。
这就是静止的过程,——如兽类是不变的东西,是接受自己的(回
归自身的)单纯的过程。
345
除此以外,我们现在还必须来观察,赫拉克利特给本质(即世
界,存在的东西)对意识、思想什么样的关系。就全体而言,他的哲
学有一种自然哲学的形态;原理虽然是逻辑的,但是就其自然形态 348
说它是被理解作一般的自然过程的。AóYos(法则)如何进入意识?
它与个体的灵魂关系如何?这里我要详细加以说明;这是一种美
丽的、天真的、淳朴的真实地谈论真理的方式——这儿谈到普遍、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七节;辛普里丘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
六页;斯托拜欧:“自然的牧歌”,第三卷,第五十八——六十页。
② 普鲁泰克:“诸哲学案”,第一卷,第二十八章。346
第一部 希腊哲学
意识的本质和对象的本质的统一及客观界的必然性。
赫拉克利特关于认识所说的话现在保存有很多段落。从他的
原理——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直接出发,他解释道:感觉
的确信是没有真理的。因为感觉的确信正是这样的东西,对于它
那存在的东西好像是存在的、确定的——这就是说:这种感觉确信
是这样的确信,对于它存在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直接的
存在并不是真正的存在,而绝对的间接性、被思维的存在、思想才
是真正的存在,在这里存在得到统一的形式。“我们在清醒时所看
见的是死的东西,在睡眠中却是一个梦”①,因为,只要是我们看见
的东西,就是一个顽固的东西,就是固定的形象。赫拉克利特在这
方面论及感性知觉道:“人的眼和耳是最坏的证人,如果它们有着
粗野的灵魂的话。理性(λóYos)是真理的裁判者,但不是任意武断
的,而是唯一神圣的、普遍的裁判者”②,是尺度、是贯穿宇宙的实
体的韵律。绝对必然性正是这种在意识中的真理;但是,这种东西
并不是每一种关涉到个别东西的思想,也并不是每一种在其中仅
有形式或表象的内容的关系。而是普遍的理智,对于必然性的已
发展了的意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广博的知识并不能教导人的
349 心灵;否则它就已经教导赫西阿德、塞诺芬尼和毕泰戈拉了。唯一
的智慧是:认识统治万有时理性。”③
塞克斯都进一步叙述了主观意识即特殊理性对普遍理性、对
自然过程的关系。这种关系带着高度的物理形态;它有点像我们
① 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门:“基本原理”,第三卷,第三章,第五二○页。
② 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二六——一二七节。
③“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一节。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所了解的做梦的或疯了的人与清明意识状态的关系。清醒的人是
以一般的方式,即适合于事物的方式,也即是其他的人用以对待事
物的那种方式来对待事物。塞克斯都像这样告诉我们有关这点的
规定①:“所有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是合逻辑的、理性的”,
这就
是必然性的普遍实质。普遍性有着清明意识的形式;客观的存在、
客观性是合理的,但并不因此就是伴有意识的。如果而且只要我
们是在这种清明意识状态和意识的客观性的客观合理的联系中,
那么,虽然我是在有限中——作为一个有限者我是在外在的联系
中,那么,不管在睡梦中和清醒时都是在这种联系的范围内;——
但是只有当我们有了理解、清明意识和自觉,而不是在睡梦中时,
我们才意识到这种联系的必然方式、客观性的形式——在有限性
中的理念。
“如果我们经由呼吸而吸入这种普遍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变得
理智;但只有清醒时我才是如此,在睡眠中我们就忘记了。”这种理
解的形式就是我们叫做“觉醒”的东西。这种觉醒、这种对外在世
界的意识是属于理智的范围的,不过是一种情况;而在这里却被当 350
作理性意识的全体了。“因为在睡眠中”(据说)“感觉的通路关闭
了,在我们之内的理智和周围的联系隔断了。而只有呼吸的联系
保存着,就仿佛”(只是)这种联系(即清明意识的情况)的“一条
根”,它在睡眠中也存留着——这并不是特殊化的,而是抽象的成
分;因此这种呼吸和一般的呼吸是有别的,即与他物对我们之存在
是有别的。人的理性就是这个与客观事物相联系的过程。因为我
①“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二七节。
347第一部 希腊哲学
们不是与全体联系,所以我们只有做梦。“这样一隔离,理智就失
去了它从前曾有过的意识的力量。”①仅仅作为孤立的个别性的精
神就失去了客观性;它不是在个别性中的普遍思想,也就不是那种
把自身作为对象的思想。
“但是它(理智)在觉醒的人中,通过感觉的道路,像从窗户向
外瞧一样,便与外界建立联系而获得逻辑的力量”——这是朴素的
唯心论。“正如炭近火则燃烧,离火即熄灭一样,部分也是这
样”——必然(见上)—“当部分〔理智〕与在我们身体中的环境相
隔绝时,由于这种隔离,它差不多变成非理性的了”;——这种思想
正与以为智慧是上帝在睡眠中、在梦游中给予的那些人们的意见
相反。“但是在与无数通路的联系中必然性就同样与全体联系起
351 来”②。觉醒是实际的客观的意识,是对普遍、对存在的认识;虽然
里面还有自为的存在。③
348
“这个全体、这个普遍而神圣的理智——和它相结合,我们就
是逻辑的〔有理性的〕——,在赫拉克利特看来,就是真理的本质。
因而那种对一切人显现为普遍的东西,就有信念,因为它分享了普
遍而神圣的逻各斯;但是那种属于个别人的东西,由于相反的原
因,自身是没有信念的。赫拉克利特在论自然一书的开端说道:
① 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二九节:μvημovct ouvapts,指
使观念成为自己所有的力量;Mnemosyne(追忆女神),Mneme并不就是我们的记忆力
(Mnemosyne是文艺女神之母),一般地是指一切的观念和意识。
② 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三O节。
③ 值得注意的是邓尼曼(第一卷,第二三三页)说,赫拉克利特说过:“思想的根
据、思想力是在人之外。”这点他是引用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数学家”,第七卷,第
三四九节。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因为环境是理性(Vernunft,λóYos),所以人们在他们听见以前和
他们刚听之初都是无理性的。因为一切事物之发生既均系按理性
而发生:当他们来研究我所指出(解说、叙述、阐明)的言论和作品
时(这些言论和作品是我依照每一事件的性质去区别并解说其真
实关系而指出——解说、叙述、阐明的),他们还是无经验的。但是
其他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清醒时所行的,亦如他们遗忘了在梦中他
们所行的一样’。”①
赫拉克利特继续说:“我们依照对神圣理智(Verstand,λóYos)
的分享而做一切事,想一切事。所以我们必须”仅只“遵从这个普
遍的理性。但是许多人生活着,好像他们有一种自己的理智;但
是,理性不是别的,只是对于宇宙的安排(结构)的方式(e5ηYηots
toū tpóπov,转折、变化,tηs toū πavtòs δtouxηoews)之阐明——(意
识、阐述、洞见)。所以,只要我们分享关于它的知识,我们就是在 352
真理中;但是,只要我们有着特殊的东西”——(个人特有的东
西)——“我们就是在错误中。”②多么伟大而重要的字句啊!人们
不能比这更为真实、更为朴素地来表现真理了。意识只有作为普
遍性的意识才是真理的意识;但是,个别性的意识和个别的行为,
一种在内容或形式方面特别异样的创新,是非真理的,是坏的。因
此错误只在于思想个别化——罪恶与错误是由于与普遍分离。人
们通常认为,当他们思想某物时,则他们所想的必须是特殊的东
西;这是一种错觉。
349
赫拉克利特尽管主张感觉知识中没有真理,因为一切存在的
① 塞克斯都:“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三一——三二节。
② 塞克斯都:“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三三节。350
第一部 希腊哲学
都流转着,感觉确信的存在当其存在时是不存在的;但他也同样认
定在知识中客观的方法仍然是必要的。我所知道的合理的与真实
的东西是既从对象性中,亦从感性中,从个别中,从确定和存在着
的东西中回归〔到普遍性〕。而理性自身所知道的也同样是必然性
或存在的普遍性。这就是思想的本质,亦即世界的本质。斯宾诺
莎①的真理观与此相同:“在永恒的形式下观看事物。”理性之自为
存在并不是一个没有对象的意识、一个梦,而是一种自为的知识;
但是这种自为存在是觉醒的,或者说是客观而普遍的,是对一切人
都是同一的。梦是对某种唯我所知的东西的一种知识。幻想和幻
353 想一类的东西正是如此的梦。同样,感觉是这种方式,即某物仅为
我而存在,我有某物在我
作为主体——之中;感觉无论被说成
如何高尚,但实际上它对于我——作为主体——乃是我所感觉到
的,而不是离我独立的对象。而真正说来这个对象对于我是作为
自身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我对于我自己说,是没有主观性的;同样,
这个对象并不是一个幻想的对象,不是仅为我所造成的对象,而是
本身普遍的对象。
除此以外赫拉克利特还有许多另外的残篇和个别的语句等
等。例如:“人是有死的神,神是不死的人;对于前者死亡就是生,
而生活就是死。”②神之死是生,神之生是死。神圣是那种通过思
①“伦理学”,第二部分,命题四十四,绎理二(保罗本,第一一八页)。
② 法布里修注塞克斯都·恩披里可:“皮罗学说概略”,第三卷,第二十四章,第一
八五页,附注C(赫拉克利特:“荷马寓言”〔Heraclides,allegoriae Homericae〕,第四四
二——四四三页,加尔本;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门:“教育论”,第三卷,第一章,第二五
一页,波特本)。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想而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性的提高;单纯自然性是属于死亡的。〔在
塞克斯都(“皮罗学说概略”,第三卷,第二十四章,第二三O节)那
里我们又读道:“赫拉克利特说,生与死都结合在我们的生活以及
死亡里;因为当我们活着时,我们的灵魂是死的,并埋葬在我们里
面,但当我们死时,我们的灵魂超升并活着。”]①
关于赫拉克利特,在事实上我们可以说,苏格拉底曾说过的同
样的话:赫拉克利特的还残留给我们的东西是优越的;但已遗失了
的,我们必然设想,大概也是同样优越的。或者,如果我们希望命
运是公正的,我们的后代永远保存最好的东西;那么关于赫拉克利
特的残篇我们至少必须说:它是值得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