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不合时宜的考察》-在线阅读

不合时宜的考察

1876

一个游历过几个大洲,见过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旅行者,当别人问他在

各地所发现的人类共同的特性是什么,他回答说:“人们都倾向懒散。”有些

人会觉得如果他更公正的话他会说:他们全都是胆小的。他们都躲在习惯和

意见的背后。终究,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他在这世界上只活一次,象某些独

一无二的东西一样。并且知道没有任何的意外,不管是多么惊奇的,会再度

把这奇妙而散乱的杂多摆在一起:他知道这点,但是却把它象坏心眼似地隐

藏起来,这是为什么呢?由于他害怕他的邻居,邻居总是固执习俗躲在习惯

的背后,将自己隐藏起来。但是什么东西使得单独的个人去害怕他的邻居,

并以群众的模式来思想来行动而不乐于成为他自己的呢?在一些稀有的例子

里,也许是一种羞耻之感,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乃是一种寻求安逸,惯性的

意欲——简单地说,就是那个旅行者说过的,倾向于懒散。他说得对:人们

的懒散更胜过于他们的胆小。而他们所最惧怕的是任何无条件的诚实和坦白

所可能加予他们的烦恼。只有艺术家才恨过这种在人云亦云的态度及易于被

采纳的意见下的懒散生活,才揭露隐秘,揭露每一个人的劣根性,同时道出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观。他们敢于向我们显示出人的真相,彻头

彻尾地,他自身,而且只有他自身,甚至更展示出在这种独一无二的严格的

合一中,他是美好的和值得沉思默察的,如同自然界每一件作品一样的新奇

和不可思议,更是一点也不乏味。当一个大思想家看不起人类时,那是由于

他们的懒惰为他所看不起:因为他们的行为表现恰如工厂的产品,看起来一

无差别,也不值得与之为伍。如果人们不希望从属于群众,那就必须停止自

我的安逸;让他跟着向他呼喊的良心行事吧:“保持本色!

你目前的所作所为,都不是真正的你。”……我对于哲学家的态度,是

只有在他能够成为一个典范时才投以关注。……康德依附于大学,臣属于政

府,停留在宗教信仰的表面上,并且容忍同僚和学生:无疑的,他的典型产

生了主要大学中的教授们和教授们的哲学。叔本华对于学者的身分毫不考

虑,远站一旁,追求着不依赖国家和社会的独立性——从最外表的特征来说,

这是他的典型,他的模型……他是彻底的孤独。没有一个真正性情相投的朋

友来安慰他。在 1 与 0 之间,就常常如同在有与无之间一样,有一个无限大

的裂隙。没有一个有真正朋友的人能知道真正孤独的滋味,就算整个包围着

他的世界都充满了敌人。呀!我知道你不懂孤独的意义。只要有权力的社会、

政府、宗教或舆论——总之,只要有任何种类的暴政,都憎恨孤独的哲学家;

因为哲学给人们打开了一处暴政所不能到达的避难所:内心的洞穴,胸中的

迷宫,这些触恼了所有的暴君。

那就是狐独者的存匿之地。但是,也就在这里,遭遇到了他们最大的

危险。

… … 第一个遮蔽叔本华发展的危险便是孤立。第二个危险则是对真理

的绝望。每一个从康德哲学出发的思想家都遭遇过这个危险,认为他们都是

在苦难和期望中的有活力和健全的人,不仅仅是个罗嗦的思想机器或计算机而已……一旦当康德开始发挥他的普遍影响力时,我们就发现它在一种苦恼

的怀疑论和相对论中反映出来。只有在从不容怀疑的最积极和最高尚的灵魂

中,你才会发现克里斯特(HeinrichvonKleist)所体验为康德哲学之结果

的那种真理的高扬和绝望。克里斯特有一次曾以激动的心情写道:“不久以

前我开始认识康德的哲学。而现在我必须告诉你其中的一个思想,如果我不

怕此一思想将会深入而痛苦地撼动你如同撼动我一样的话。我们不能决定我

们称之为真理的,是否真正为真理,或者是否只是对我们显得是这样。假使

后者是对的,那么我们在这里所获得的真理在我们死后将化为乌有。因而欲

抓住一些能跟着我们进坟墓的切望也就成为徒然了。假使这观点不深入你的

内心,不要笑那在他神圣的深处感到受了这观点伤害的人,我唯一的,我最

高的目标已经下沉,而我已无所遗留。”何时人们会再有克里斯特的自然感

情呢?何时他们再学到以他们“神圣的深处”来衡量一个哲学的意义呢?我

们该研究一下,在康德之后,叔本华对于我们究竟有何意义?他可能是引导

我们走出怀疑的苦恼或可怕的消极以至陷于极度悲观洞穴的指南针,而重新

看到那星光灿烂一望无垠的晚空。他就是第一个带领他自己走这条路的人。

他的伟大处在于他为了要解释整个生命形象而面对整个生命形象。然而,最

精细的心灵也不能免于这种错误,即以为使人们苦心地研究所用以涂抹这形

象的色彩以及其下的质料,人们就会更接近这种解释。

所有科学的整个未来都紧系在一个企图上,那就是要去了解这个画布

和这些色彩,而不是这形象。我们可以说,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坚实地把握住

生活和存在的全幅画面,才可以使用个别的各种科学而不损及他本身。因为

没有这样一种规律及完整的形象,人们就象找不到源头的线团只会使我们的

生活更为混乱和迷惑。如我已经说过的,叔本华的伟大性就在这一点:他追

求这形象就如同哈姆雷特之追求着鬼魂,而没有像许多学者们所做的一样,

让自己陷入惶惑之中,也不会像任性的辩证学家一样,让自己落入概念的陷

井里。对于所有探讨部分问题的哲学家的研究,其所以具有引人的力量,只

在我们看到他们如何直接走向伟大哲学殿堂中的一些境界,在这些境界中容

许学问的论战、反省、怀疑和矛盾,因此,他们避免了下述每一伟大哲学的

挑战,即这种哲学当它们作为一整体看时,常常说的只是:这是一切生活的

形像,从这里去学习你的生活的意义吧!相反的:只观察你自己的生活,并

由此去了解一般生活的意义吧!

这也是叔本华的哲学如何常常要先像下面所说的那样加以解释:只单

独为了个人自己,个别地要去获得一些对于他自己的不幸和需要的识见,对

于他自己的范限的识见……他教我们去区别人的真正的幸福和表面的幸福:

何以财富、荣誉、学者的身分都不能把一个人从他存在的无价值的失望中提

升起来,何以追求这些目的只能从一种高级的和盖过一切的目的上才有其意

义:就是去获得力量以协助自然以及稍为改正其愚蠢和错误。为自己而开始,

最后终会从一己进而为全人类。的确,这是一个引导我们深深的而诚心地去

隐退的一种期望:在个别方面或一般上,最后又能够作出什么改正呢?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1)

相关推荐

  • [法]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在线阅读

    西西弗神话 〔法〕阿尔贝·加缪 著 杜小真 译 商务印书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从书 本书根据法国伽利玛出版社1942年版译出 《西西弗的神话》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一部哲学随笔集。这是一部哲学随笔集,原书的副题是“论荒诞”。阿尔贝·加缪,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这本加缪随笔集汇集了作家的四篇文章——《荒诞推理》、《荒诞人》、《荒诞创作》和《西西弗的神话…

    在线阅读 2025年2月6日
    529
  • 亚里士多德-《论睡眠》-在线阅读

    论睡眠 徐开来译 【1】有关睡眠和觉醒,我们必须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它们是什么?它们是否为灵魂或者肉体所特有?抑或为两者所共有?如果属于两者共有,那么它们属于灵魂或肉体的哪一个部分呢?它们是由于什么原因而为动物所拥有呢?是否所有动物都拥有这两者,或者有些动物仅只有睡眠,而有些动物仅只有觉醒,或者有些动物两者都不分有,而有些动物则拥有这两者呢?另外,梦又是什么…

    在线阅读 2024年9月29日
    575
  • 柏拉图-《克里底亚篇》-在线阅读

    蒂迈欧 噢,苏格拉底,我在这场讨论的汪洋大海中的艰苦航 106 程就要结束了,现在我已经进入港口,感到无比轻松!我的感觉就 像旅行者在经历长途跋涉以后终于到达了终点。所以我要向这位 在我们的故事中很久以前就已经诞生了的神①祈祷,求他降恩帮 B 助我们,把我们讲过的话保存下来,如果我们在谈论这些事情的时 候无意中说了什么错话,也希望他给予适当的处罚。让偏离正道…

    在线阅读 2024年9月21日
    679
  • 《心经》原文+译文-在线阅读

    注:本站无任何宗教立场,本站主打文史哲学习,弘扬科学、哲学,鼓励大家保持独立思考。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在线阅读 2025年4月29日
    4.5K
  • 梅林-《马克思传》-在线阅读

    出版者说明 本书作者弗兰茨·梅林(1846-1919年)是德国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杰出的理论家、政论家、历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 《马克思传》是梅林的主要著作之一,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他逝世以后(1919年)才出版。这部著作是梅林长期收集、研究、校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遗著的总结。在这部著作里,梅林叙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经过…

    在线阅读 2024年6月11日
    1.6K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