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章 霍布⼠的利维坦-在线阅读

第⼋章 霍布⼠的利维坦

霍布⼠(Hobbes,1588—1679)是⼀个不好归类的哲学家。他也

像洛克、贝克莱、休谟,是经验主义者;但霍布⼠又和他们不同,他

是个赞赏数学⽅法的⼈,不仅赞赏纯数学中的数学⽅法,⽽且赞赏数

学应⽤中的数学⽅法。他的⼀般见解宁可说是在伽利略的默化下、⽽

不是在培根的默化下形成的。从笛卡尔到康德,欧洲⼤陆哲学关于⼈

类认识的本性,有许多概念得⾃数学;但是⼤陆哲学把数学看成是不

涉及经验⽽认识到的。因此⼤陆哲学也像柏拉图派哲学⼀样,贬低知

觉的地位,过分强调纯思维的作⽤。在相反⽅⾯,英国经验主义很少

受数学影响,对科学⽅法又往往有不正确的理解。这两种缺点霍布⼠

全没有。⼀直到现代,才出现⼀些其他哲学家,他们虽是经验主义

者,然⽽也适当着重数学。在这⽅⾯,霍布⼠的长处很伟⼤。可是他

也有严重缺陷,因此便不可能把他真正列⼊第⼀流。他不耐烦做微妙

细腻的事情,太偏向快⼑斩乱⿇。他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合乎逻辑,然

⽽是靠删掉碍⼿的事实得到的。他有魄⼒,但是粗率。⽐较善抡巨

斧,不擅长挥舞细剑。尽管如此,他的国家论仍旧值得细⼼研讨;因

为它⽐以前任何理论,甚⾄⽐马基雅弗利的学说还近代化,所以更有

仔细考究的价值。

霍布⼠的⽗亲是个教区牧师,性⼦坏又愚鲁⽆知;他因为在教堂

门⼜跟邻教区的⼀个牧师争闹,丢了差事。这以后霍布⼠归伯⽗抚

育。他熟读古典著作,⼗四岁时把幼利披底的《⽶底亚》(Medea)

翻译成拉丁⽂抑扬格诗。(晚年,他⾃夸虽然他绝不引⽤古典诗⼈或

雄辩家的句⼦,却并⾮由于对他们的作品⽋熟悉,这是正当话。)他

⼗五岁的时候⼊⽜津⼤学,⽜津教他学经院派逻辑和亚⾥⼠多德哲

学。这两样东西到晚年成了勾惹他憎恨的怪物,他断⾔在⼤学⾥的年

⽉没让他得到什么益处;确实,⼀般⼤学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受到抨

击。1610年,当他⼆⼗⼆岁的时候,他做了哈德威克勋爵(后来成为

第⼆德芬郡伯爵)的家庭教师,伴随后者作“⼤周游”①。就在这时候他开始知道伽利略和开普勒的成绩,这对他产⽣了深刻的影响。他的

学⽣作了他的赞助者,⼀直到1628年逝世为⽌。霍布⼠通过他认识了

本 · 琼 ⽣ ( BenJonson ) 、 培 根 、 彻 伯 利 的 赫 伯 特 勋 爵

(LordHerbertofCherbury),及其他不少重要⼈物。德芬郡伯爵死时

遗留下⼀个幼⼦;伯爵死后,霍布⼠有⼀段时间住在巴黎,在巴黎开

始研究⼏何学;随后,他又当了他从前的学⽣的⼉⼦的家庭教师。霍

布⼠同他到意⼤利游历,1636年在意⼤利访问了伽利略,1637年回英

国。

《利维坦》(Leviathan)②中表达的政治见解是极端的王党政

见,霍布⼠抱这种政见已经很久了。当1628年的国会起草“权利请愿

书”时,他怀着要显⽰民主政体诸种弊害的露⾻意图,发表了⼀个修昔

的底斯的英译本。1640年长期国会开会,劳德(Laud)和斯揣弗

(Strafford)被投⼊伦敦塔,这时候霍布⼠⼤为恐怖,逃奔法国。他

在 1641 年 写 成 、 不 过 到 1647 年 才 出 版 的 那 本 书 《 公 民 论 》

(DeCive),阐述的理论和《利维坦》中的理论本质上相同。他的这

些意见的所由产⽣,不是实际起来的内战本⾝,⽽是逆料到的内战前

景;不过,当他的忧虑实现时,⾃然使他的信念更加坚定。

①“⼤周游”(thegrandtour)是从前英国富贵家庭的⼦弟为完成其

教育,到法国及欧洲⼤陆上其他国家所作的⼀种周游旅⾏。——译者

②利维坦(Leviathan)是圣经⾥记载的⼀种巨⼤的⽔⽣怪物,在

中⽂本圣经中译为“鳄鱼”。霍布⼠⽤它⽐拟国家。——译者

在巴黎,他受到许多第⼀流的数学家和科学家的欢迎。在笛卡尔

《沉思录》(Meditations)出版之前读过这书的⼈当中他是⼀个;

他写出对这书的反对意见,笛卡尔把这些意见连⾃⼰的答辩⼀同付

印。他不久又结交⼤批的英国王党流亡者,和他们往还。在1646年到

1648年这段时间内,他教过未来的查理⼆世数学。可是当1651年他发

表了《利维坦》,这书谁也不喜欢。书中的理性主义惹恼⼤多数流亡

者,对旧教教会的猛烈攻击触怒了法国政府。霍布⼠于是悄悄逃回伦

敦,归顺克伦威尔,避绝⼀切政治活动。不过他在长长的⼀⽣中,⽆论这个时候,或在其它任何时候,总

不空⾃闲过。他就⾃由意志问题跟布兰霍尔主教进⾏了论战;他⾃⼰

是严格的决定论者。他由于对个⼈在⼏何学⽅⾯的能⼒估计过⾼,幻

想他已经发现怎样“化圆为⽅”①;在这问题上他极愚蠢,与⽜津⼤学

的⼏何学教授⽡⾥斯展开辩论。当然这位教授终于做到让他显得⽆知

可笑。

①从古希腊时代流传下来的数学“难题”之⼀,即求作⼀个正⽅

形,使它的⾯积与⼀个已知圆的⾯积相等。根据近代数学,可以证明

这问题⽤圆规和直尺不可能解决。——译者

在王政复辟时期,霍布⼠受到国王的同党中较不热诚的⼈的抬

举,及国王本⼈的好待;国王不仅在⾃⼰屋墙上悬挂起霍布⼠的肖

像,还授予他每年⼀百镑的恩俸——不过这笔钱国王陛下却忘记⽀

付。⼤法官克雷伦敦对在⼀个有⽆神论者嫌疑的⼈⾝上加的这种恩宠

感到愤懑,国会也觉得岂有此理。经过“瘟灾”和“伦敦⼤⽕”,唤起了

⼈民的迷信恐怖,这时下院指派委员会检查⽆神论著作,特别提到霍

布⼠的作品。从此以后,关于惹争论的问题,他写的什么东西在英国

也得不到印刷许可。连他那本取名《狴希莫司》(Behemoth)①的长

期国会史,尽管讲最正统的主义,也只好在国外印⾏(1668)。1688

年版的霍布⼠著作集是在阿姆斯特丹出的。他⽼年在国外的声望远远

凌驾在英国的声望以上。为占⽤余暇,他⼋⼗四岁时⽤拉丁韵⽂写成

⼀部⾃传,⼋⼗七岁时又出了荷马作品的英译本。我没有能够发现他

在⼋⼗七岁以后再写什么⼤书。

①狴希莫司是圣经中记载的⼀种“⾻头好像铜管,肢体仿佛铁

棍”的神话动物,译作“河马”。——译者

现在我们来讨论《利维坦》中的学说,霍布⼠的声誉主要就在这

本书上。

在这书刚⼀开头,他就宣布⾃⼰的彻底唯物论。他说,⽣命⽆⾮

是四肢的运动,所以机器⼈具有⼈造的⽣命。国家——他称之为“利维

坦”——是⼈⼯技巧创造的东西,事实上是⼀个模造的⼈。这话不仅是

要作为⼀个⽐喻,他还作了相当详细的发挥。主权就是⼈⼯模拟的灵魂。最初创造利维坦时所凭的协定和盟约代替了神说“我们要造⼈”时

神的命令。

书的第⼀编论个体的⼈,以及霍布⼠认为必需有的⼀般哲学。感

觉作⽤是由对象的压⼒引起的;颜⾊、声⾳等等都不在对象中。对象

中和我们的感觉相应的性质是运动。他叙述了第⼀运动定律,然后⽴

即应⽤于⼼理学:想像是衰退中的感觉,两者都是运动。睡眠时的想

像作⽤便是作梦;异教徒的各种宗教是由于不分辨梦境和醒觉⽣活⽽

产⽣的。(卤莽的读者也许要把同样议论⽤到基督教上,但是霍布⼠

谨慎得很,⾃⼰不这样做。①)相信梦寐预兆未来,是⾃欺欺⼈;信

仰巫术和⿁,也是⽆中⽣有。

①在另⼀个地⽅他说异教的诸神是⼈类的恐怖创造的,但我们的

神是“原始推动者”。

我们的⼀个个思想的前起后续不是任意形成的,受着定律⽀配

——有时候是联想律,有时候是和我们的思考中的⽬的相关的⼀些定

律。(这是决定论在⼼理学上的应⽤,有重要意义。)

会料得到,霍布⼠是⼀个⼗⾜的唯名论者。他说,除名⽬⽽外别

⽆普遍的东西,离了辞语,什么⼀般概念我们也不能设想。没有语

⾔,就没有真也没有假,因为“真”和“假”都是⾔语的属性。

他认为⼏何学是迄今创⽴的唯⼀真正科学。推理带有计算性质,

应当从定义出发。但是定义⾥必须避免⾃相⽭盾的概念,在哲学中可

经常没有做到这点。例如,“⽆形体的实体”就是胡话。如果你提出神

即“⽆形体的实体”当反对理由,这时霍布⼠有两个回答:第⼀,神⾮

哲学的对象;第⼆,许多哲学家⼀向认为神有形体。他说,⼀般命题

的所有错误出于悖谬(即⾃相⽭盾);他举出⾃由意志观念,和⼲酪

具有⾯包的偶性这种想法,作为“悖谬”的实例(⼤家知道,按天主教

义,⾯包的偶性能固属于⾮⾯包的实体。)

在这段⽂字中,霍布⼠流露出⼀种旧式的唯理主义。开普勒得出

了⼀个⼀般论断:“⾏星沿椭圆绕⽇回转”;但是其它意见,类如托勒

密之说,在逻辑上也不悖谬。霍布⼠尽管敬佩开普勒和伽利略,但是

对使⽤归纳法求得普遍定律这件事,⼀直没有正确领会。霍布⼠和柏拉图相反,他主张理性并⾮天⽣的,是靠勤奋发展起

来的。

他然后开始论各种激情。“意向”可以定义成动念的微⼩根芽;它

如果趋向什么,就是欲望;如果趋避什么,是厌恶。爱和欲望是⼀回

事 , 憎 和 厌 恶 是 ⼀ 回 事 。 ⼀ 件 事 物 是 欲 望 的 对 象 , ⼤ 家 说 它

是“好”的;是厌恶的对象,说它是“坏”的。(可以注意到,这两个定

义没给“好”和“坏”加上客观性;如果⼈们的欲望相异,并没有理论⽅

法调和分歧。)又有种种激情的定义,这些定义⼤部分⽴脚在⼈⽣的

竞争观上;例如说发笑就是突如其来的⼤得意。对⽆形⼒量的恐惧,

如果被公开认可,叫宗教;不被认可,是迷信。因此,断定何者是宗

教何者是迷信,全在⽴法者。福祉离不开不断进展;它在于步步成

功,不在于已经成功;所谓静态幸福这种东西是没有的——当然,天

国的极乐不算,这已经超乎我们的理解⼒了。

意志⽆⾮是深思熟虑中最后余留的欲求或厌恶。也就是说,意志

并不是和欲望及厌恶不同的东西,不过是发⽣冲突的情况中最强的欲

望或厌恶罢了。这说法跟霍布⼠否定⾃由意志明显有连带关系。

霍布⼠与⼤多数专制政治的拥护者不同,他认为⼀切⼈⽣来平

等。在任何政治也还不存在的⾃然状态下,⼈⼈欲保持个⼈的⾃由,

但是又欲得到⽀配旁⼈的权⼒。这两种欲望都受⾃我保全冲动主使。

由于它们的冲突,发⽣了⼀切⼈对⼀切⼈的战争,把⼈⽣弄得“险恶、

残酷⽽短促”。在⾃然状态下,没有财产、没有正义或不义;有的只是

战争,⽽“武⼒和欺诈在战争中是两⼤基本美德”。

第⼆编讲⼈类如何结合成若⼲各服从⼀个中央权⼒的社会,从⽽

免除这些恶弊。这件事被说成是通过社会契约⽽发⽣的。据设想,有

许多⼈汇聚起来,同意选择⼀个主权者或主权团体,对他们⾏使权

⼒,结束总体混战。我以为这种“盟约”(霍布⼠通常如此称呼)并未

被看成是明确的历史事件;把它这样看待,与当前的议论的确也不切

题。这是⼀种神话性的解释,⽤它来说明为什么⼈类⽢受、⽽且应当

⽢受因服从权⼒⽽给个⼈⾃由必然要带来的种种限制。霍布⼠说,⼈类给⾃⼰加上约束,⽬的在于从我们爱好个⼈⾃由和爱好⽀配旁⼈因

⽽引起的总体混战⾥得到⾃我保全。

霍布⼠研讨⼈类为何不能像蚂蚁和蜜蜂那样协作的问题。他说,

同蜂房内的蜜蜂不竞争;它们没有求荣欲;⽽且它们不运⽤理智批评

政府。它们的协和是天然的协和,但是⼈类的协和只能是凭依盟约的

⼈为协和。这种盟约必须把权⼒交付⼀个⼈或⼀个议会,因为否则它

便⽆法实施。“盟约离开武⼒只是空⽂”(威尔逊总统不幸忘记这

点。)这盟约不是后来洛克和卢梭讲的那种公民与统治权⼒者之间的

盟约,⽽是为服从过半数⼈要选择的那个统治权⼒者、公民们彼此订

⽴的盟约。公民作出选择之后,他们的政治权⼒即告终⽌。少数派也

和多数派同样受约束,因为这盟约正是说要服从多数⼈所选择的政

府。政府⼀经选定,除这政府认为宜于许可的那种权利以外,公民丧

失掉⼀切权利。反叛的权利是没有的,因为统治者不受任何契约束

缚,然⽽⾂民要受契约束缚。

如此结合起来的群众称作国家。这个“利维坦”是⼀个凡间的神。

霍布⼠欢喜君主制,不过他的全部抽象议论同样也适⽤于⼀切这

样的政体:其中存在着⼀个⽆上权⼒,不受其它团体的法权的限制。

单只议会,他倒能够容忍,但是他不能容忍国王和议会分领统治权的

制度。这和洛克及孟德斯鸠的意见恰相反。霍布⼠说,英国内战之所

以发⽣,正是因为权⼒分配到国王、上院和下院的缘故。

这个最⾼权⼒,或是⼀个⼈或是⼀个议会,称作主权者。在霍布

⼠的体制中,主权者的权⼒没有限度。他对⼀切意见的表达有检查

权。据假想,主权者主要关⼼的是维持国内和平;所以他不运⽤检查

权压抑真理,因为与和平抵触的论调决不会正确(好个异常实⽤主义

的见解!)。财产法应当完全随主权者的⼼意;因为在⾃然状态下不

存在财产,所以财产是政府创造的,政府可以随意左右这种创造。

固然也承认主权者可能专制,但是哪怕最坏的专制政治总强似⽆

政府状态。况且,在许多地⽅主权者的利害与⾂民的利害本相同。⾂

民越富⾜,他越富⾜;⾂民若守法,他就⽐较安全;等等。反叛是不

该的,⼀则因为反叛通常要失败,再则因为倘若反叛成功,便留下恶例,教别⼈学反叛。他否认亚⾥⼠多德说的僭主政治与君主政治的区

别;按霍布⼠的意见,所谓“僭主政治”,⽆⾮是讲这话的⼈恰巧厌恶

的⼀种君主政治罢了。

书中举出君主当政⽐议会当政可取的种种理由。他承认当君主的

私⼈利益与公众利益冲突的时候,君主通常要顺从他的私利,但是议

会也如此。君主可能有宠⾂,但是议会的每个议员也难免有嬖⼈;因

此在君主政治下,宠⾂嬖⼈的总数多半还少些。君主能私下听取任何

⼈进⾔;议会却只能听取议员们的意见,⽽且还是公开听取。议会中

有某些议员偶然缺席,可以让别个党派获得多数,因⽽造成政策的改

变。不仅如此,假若议会内部分裂,其结果可能就是内战。霍布⼠论

断,因为所有这些理由,君主制最完善。

整个⼀部《利维坦》中,霍布⼠完全没考虑定期选举对议会为了

议员的私⼈利益⽽牺牲公众利益的倾向可能起的钳制作⽤。事实上,

好像他所想到的不是民主选举的议会,⽽是威尼斯⼤议会或英国上院

⼀类的团体。他把民主政治按古代⽅式理解为必得⼀切公民直接参与

⽴法和⾏政;⾄少说,这似乎是他的意见。

在霍布⼠的体制中,主权者起初⼀选定,⼈民便最后退了场。主

权者的继承,如同罗马帝国在没有叛乱扰攘时的惯例,须由主权者决

定。他承认,主权者通常要选择⾃⼰的⼀个⼦⼥,或者若没有⼦⼥,

选择⼀个近亲,但是他认为任何法律也不该限制他选其他⼈。

书中有论⾂民⾃由的⼀章,开头是这样⼀个精辟可佩的定义:对

运动不存在外界障碍,是谓⾃由。按这个意义讲,⾃由与必然是⼀致

的;例如,⽔在对它的运动没有障碍时,因⽽按定义也就是⽔在⾃由

时,必然流下⼭岗。⼈可以⾃由做他意欲做的事,但是必然得做神意

欲做的事。我们的⼀切意志作⽤全有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全是必然

的。⾄于谈到⾂民的⾃由,在法律不⼲涉的情况下,他们有⾃由;这

决不是对主权的限制,因为主权者假使决定要法律⼲涉,法律本可以

⼲涉。除主权者⾃愿让出的权利外,⾂民没有和主权者相对抗的权

利。⼤卫使乌利亚被杀①,因为乌利亚是他的⾂⼦,那时他没有侵害

乌利亚;但是⼤卫侵害了神,因为他是神的⾂⼦⽽不遵从神的律法。①见《旧约》《撒母⽿记下》第⼗⼀章。——译者

据霍布⼠的意见,古代的著述家歌颂⾃由,结果促使⼈们赞同暴

乱和骚动。他主张,这些著述家的意思正确解释起来,他们所歌颂的

⾃由是主权者的⾃由,即免于外国统治的⾃由。国内对主权者的反

抗,即便看来好像是极正当的,他也谴责。例如,他认为圣安布洛斯

在帖撒罗尼迦屠杀后⽆权将狄奥多修斯皇帝开除教籍。他还激烈地指

斥札卡理教皇不该为扶⽴不平,帮他废了墨洛温朝末代国王。

不过他承认服从主权者的义务也有⼀个限度。⾃我保全权在他看

来是绝对的权利,所以⾂民有甚⾄对抗君主的⾃卫权。这话合逻辑,

因为他把⾃我保全当成了组织政府的动机。根据这点,他认为(不过

有⼀些限制)⼈在受政府召唤上战场时,有权拒不战⽃。这是任何现

代政府不容许的⼀种权利。他的利⼰主义的伦理观有⼀个奇妙结论,

就是对主权者的反抗只在⾃卫的情况才算正当;为保护旁⼈⽽进⾏的

反抗却总有罪。

还有另⼀个⼗分合乎逻辑的例外:⼈对于⽆能⼒给予他保护的主

权者,没有任何义务。这样看来,在查理⼆世流亡期间霍布⼠归服克

伦威尔,便名正⾔顺了。

政党或现在我们所谓的⼯会⼀类的团体,当然不许存在。所有教

师都得做主权者的仆役,只讲授主权者认为有⽤的东西。财产权仅只

⾂民对其他⾂民讲有效,对主权者讲不成⽴。主权者握有管制对外贸

易的权。他不受民法约束。主权者⼿中的惩治权并⾮由什么正义概念

来的,⽽是因为他保留了在⾃然状态下⼈⼈持有的⾃由:在⾃然状态

下,谁加害旁⼈也⽆法怪罪他。

书中开列出国家⽡解的种种有趣的原因(被外国征服除外)。这

些原因是:给予主权者的权⼒太⼩;容许⾂民有私⼈判断;凡违反良

⼼的事⼀律是罪之说;信仰灵感;所谓主权者受民法约束这种理论;

承认绝对的私有财产;分割主权;模仿希腊⼈和罗马⼈,俗权与灵权

分离;否认主权者有征税权;有势⼒的⾂民得⼈⼼;以及与主权者有

争论的⾃由。关于所有这些原因,在当时近期的英、法历史中都有丰

富的例证。霍布⼠认为教导⼈民信服主权者的各种权限,不应当有很⼤困

难,因为⼈民难道没有被教导信仰了基督教、甚⾄信仰了违背理性

的“化体说”吗?应该特定出⼀些⽇⼦来学习服从的义务。对民众的训

导有赖于各⼤学的正确教学,因此必须加意监督⼤学。对神的礼拜必

须清⼀⾊,宗教就是主权者颁定的宗教。

在第⼆编结尾,他表⽰希望某个主权者读到这本书,⾃⽴为⼀个

绝对君主。这愿望总还不像柏拉图的愿望:某个国王会变成哲学家那

么偏于空想。霍布⼠向君主们担保,这本书容易读⽽且⼗分有趣。

第三编《论基督教国》,说明不存在⼀统教会,因为教会必须依

附俗界政府。在各个国家,国王应该是教会⾸领;教皇的“⼤君权”和

教皇⽆过说是不能承认的。可以想见,这⼀编中主张⾮基督徒主权者

治下的基督徒⾂民,在外表上应该服从,因为乃缦在临门庙中难道不

⽆奈屈⾝吗?①

①参看《旧约》《列王纪下》第五章。——译者

第四编《论⿊暗的王国》主要涉及对罗马教会的批判;罗马教会

把灵权放到俗权之上,霍布⼠因此憎恶它。这编的其余部分是对“空洞

哲学”的攻击,他说的“空洞哲学”通常指亚⾥⼠多德哲学。

现在试论断我们对《利维坦》⼀书抱什么看法。这问题不容易

谈,因为书⾥的优点和缺点极密切地错杂在⼀起。

在政治上,有两个不同的问题,⼀个是关于国家的最良好形式的

问题,⼀个是关于国家权⼒的问题。按照霍布⼠的意见,国家的最良

好形式是君主制,但这并⾮他倡导的主义中的重要部分。重要部分是

国家权⼒应当是绝对的这个论点。这种主义,或跟它类似的主义,是

⽂艺复兴和宗教改⾰期间在西欧成长起来的。⾸先,封建贵族被路易

⼗⼀、爱德华四世、斐迪南和伊萨⽩拉以及后继的君主们慑服了。然

后,在新教国家,宗教改⾰又使俗界政府能够占了教会的上风。亨利

⼋世掌中握有以前任何英王不曾享有的⼤权。但是在法国,宗教改⾰

运动最初却产⽣正相反的效果;夹在吉兹派和余格诺派①中间,历代

国王⼏乎毫⽆实权。在霍布⼠写书前不久,亨利四世和黎歇留奠定了

君主专制的基础,这在法国⼀直延续到⼤⾰命时代。在西班⽛,查理五世挫败了议会,⽽腓⽴浦⼆世除对教会的关系外,也是专制君主。

不过在英国,清教徒将亨利⼋世的事业又⼀笔勾销;他们的事业活动

引起霍布⼠的这种想法:反抗主权者必定产⽣⽆政府状态。

①16,17世纪时法国的新教徒称“余格诺”(theHuguenots)。当时

吉兹(Guise)将军是旧教⾸领,所以旧教徒称“吉兹派”。——译者

⼀切社会都⾯临着⽆政府状态和专制政治两种危险。清教徒,尤

其是独⽴教会派,深记专制政治的危险;相反,霍布⼠经历了各种对

抗的热狂主义的⽃争,因此他让对于⽆政府状态的恐惧缠住了⼼。在

王政复辟后兴起、⽽在1688年②后得势的⾃由主义哲学家,这两种危

险都领悟到了;他们对斯揣弗和再洗礼派双⽅都厌恶。于是洛克有了

权能分⽴说及“约制与均衡”说。在英国,当国王还有威势的时期,有

过真正的权能分⽴;嗣后国会成了太上主宰,最终⼤权转到内阁。在

美国,国会和最⾼法院能够抵制现政府,就这个限度说来⽬下仍旧存

在着约制与均衡。在德国、意⼤利、俄国和⽇本,③政府更取得了超

过霍布⼠认为适度的权⼒。所以总的说,关于国家权⼒这⼀点,世界

已经顺着霍布⼠的⼼愿⾛下来了;在这以前先有过⼀段很长的⾃由主

义时期,⾄少从表⾯上看,世界是朝相反⽅向发展的。尽管这次⼤战

的结局如此,看来很明显,国家的职权必定继续扩⼤,和国家对抗必

定变得困难⽽更困难。

②即英国“光荣⾰命”的⼀年。——译者

③注意本书是在第⼆次世界⼤战期间写的。——译者

霍布⼠所提出的⽀持国家的理由,即国家是替代⽆政府状态的唯

⼀途径,⼤体上讲是个妥实的理由。不过国家也可能像1789年的法国

和1917年的俄国那样,坏得让⼈感觉暂时的⽆政府状态倒⽐那样的国

家继续下去还好。并且,如果政府对反叛不存⼏分畏惧,⼀切政府倾

向暴政的趋势便没办法遏制。霍布⼠讲的那种顺从屈服的态度假使庶

民真普遍采取了,政府会⽐现在更糟。在政治范围内是这样:倘若可

能,政府要竭⼒使其个⼈地位不可动摇;在经济范围内是这样:政府

要竭⼒假公济私,养肥⾃⼰和⼀派同党;在知识范围内是这样:政府

要压制每⼀个对政府的权⼒似乎有威胁的新发现或新学说。我们所以不仅想到⽆政府状态的危险,也考虑跟政府的全能化密切连带着的不

公平与僵化的危险,理由正在于此。

把霍布⼠和以前的政治理论家们作个对⽐,他的⾼明处显露得清

楚极了。他完全摆脱了迷信;他不根据亚当和夏娃堕落⼈间时的遭遇

发议论。他论事清晰⽽合逻辑;他的伦理学说对也好错也好,总是完

全可以理解的东西,⾥⾯没使⽤任何暧昧含混的概念。除开远⽐他见

识狭隘的马基雅弗利,他是讲政治理论的第⼀个真正近代的著述家。

他若有错处,错也出于过分简单化,并不是因为他的思想基础不现

实、偏空想。为这个缘故,他仍旧值得⼀驳。

撇开霍布⼠的形⽽上学或伦理学不去批评,有两点是他的弱点。

第⼀是他总把国民利益作整体看,不⾔⽽喻地假定所有公民的⼤利害

是⼀致的。马克思把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说成是社会变⾰的主要原

因,霍布⼠并不领会这种冲突的重要性。与此相关的⼀个假定是,君

主的利益和⾂民的利益⼤致相同。在战时,尤其假若战事激烈,各⽅

的利益化为⼀致;但是在和平时期,⼀个阶级的利益与另⼀阶级的利

益之间,冲突可能⼤得很。在这种势态下,要说避免⽆政府状态的上

策就是提倡君主的绝对权⼒,这话决不尽然。在分享权⼒⽅⾯作某种

让步,也许是防⽌内战的唯⼀途径。根据当时英国的近期历史,霍布

⼠本来早该认清这⼀点了。

在另外⼀点上霍布⼠倡导的主义也过分狭隘,这点涉及不同国家

间的关系问题。在《利维坦》中,除谈到国与国的不时带有间歇期的

战争和征服以外,只字未表⽰国家之间有任何关系。按他的原理讲,

这种事情是由于不存在国际政府⽽产⽣的;因为各国间的关系仍旧处

在⾃然状态即⼀切⼈对⼀切⼈战争的状态之下。只要国际⽆政府状态

⼀天还存在,各个国家的效率提⾼决不见得就对⼈类有利益,因为这

⼀来也就提⾼了战争的凶暴和破坏性。霍布⼠所举的⽀持政府的⼀切

理由假如妥当,⽀持国际政府也是妥当的。只要民族国家还存在,⽽

且彼此打仗,唯有效率低下能保全⼈类。缺乏防⽌战争的任何⼿段却

改进各个国家的战⽃素质,是⼀条通往全球毁灭的道路。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章-在线阅读

    1[2]修昔底德,一位雅典人,在伯罗奔尼撒人和雅典人之间的战争爆发之时,就开始撰述[3]这部战争史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相信这将是一场重大的战争[4],比此前的任何一场战争都更值得记述。这种信念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交战双方在各个方面都竭尽全力来备战;同时,他看到,其他的希腊人在这场争斗中,要么支持这一方,要么支持那一方;而那些尚未参战的希腊人,也正跃跃欲试,…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1日
    361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贞洁-在线阅读

    贞洁 我爱森林。城市不适宜居住:那里有太多的淫荡者。 落在一个凶手的手里,比落在一个淫妇的梦中,不是更好些吗? 瞧瞧这些男人:他们的眼睛在说——除了睡在女人的身边,他们不知道世上还有什么更好的事。 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是烂泥;如果他们的烂泥里还有精神智能,那真糟糕! 如果他们至少像动物一样完美,…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6日
    351
  • 马恩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在线阅读

    内容准备中,有需要可加微SuperQSC。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10日
    201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三章 洛克的认识论-在线阅读

    第⼗三章 洛克的认识论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切⾰命当中最温和又 最成功的1688年英国⾰命②的倡导者。这个⾰命的⽬的虽然有限,可 是⽬的都完全达到了,以后在英国⾄今也不感觉有任何⾰命的必要。 洛克忠实地表达出这个⾰命的精神,他的著作⼤部分就是在1688年后 ⼏ 年 以 内 问 世 的 。 他 的 理 论 哲 学 要 著 《…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134
  •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卷十-在线阅读

    本卷内容梗概: 【1-15行】尤比特在奥林普斯召集众神开会,号召大家停止挑起特洛亚人和意大利人之间的战争,并说将来有仗可打,尤诺的迦太基将进攻维纳斯的罗马 这时,全能的尤比特在奥林普斯的宫里敞开了大门,众神之父、统治人间的王要召集一次会议。他高坐在天上的宝座上望见世上的一切,他望见特洛亚人的堡垒,也望见各族拉丁人。在这拥有两个大门的大厅里,诸神落座,于是尤比…

    书籍分录 2024年4月29日
    41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