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九章 哲学界的两栖明星-在线阅读

第十九章哲学界的两栖明星

洛克是伟大的哲学家、医术通神的大夫、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大家还记得在《西方历史的故事》中我们讲了英国“光荣革命”的故事,它没有流一滴血,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我们还知道,在此之前,英国历经了一个苦难的时期,内战频仍,杀人无数,在不列颠岛,上至国王,下至百姓,无不流下了热血。

我建议大家在读本章时,先读读历史卷有关章节,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这对于我们了解洛克是很有帮助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洛克与英国这一时期的历史息息相关,他经历了,也一度积极地参预了这场主要发生在国王与人民之间的斗争,并且从它的鲜血里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从而培育出了他伟大的思想,大家不久就会看到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洛克生于1632年,同在这一年,斯宾诺莎诞生在荷兰。洛克的家乡是英格兰西南部萨穆塞特郡一座叫林格通的小城。从历史卷我们知道,这时继承英明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王位的詹姆士一世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查理一世已经在七年前登上了英国王367位,他还用花言巧语从国会那里弄到了35万镑巨款,然后再也不召开国会,一直搞了十一年无国会统治,洛克就出生在这期间。

我们还已经知晓,这查理一世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成天只想着搜刮民脂民膏,忍无可忍的百姓们正准备揭竿而起,所以洛克后来说:“我刚在世界知觉到自己的时候,就发现已经置于暴风雨之中。”

还是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孩时,洛克的母亲就离开了他,家里就只剩下父亲和一个哥哥。他的父亲是一个乡村律师,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革命派。1642年,当查理一世向国会宣战,内战终于爆发时,他立即加入了国会军,骑着自己准备的战马,向王军冲去。这场战争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1649年,查理一世被宣判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国家之公敌”,将脑袋送上了断头台。

此前三年,也就是1646年时,小小年纪就被战争洗了个澡的洛克上中学了,他进的是著名的伦敦威斯敏斯特中学。

在中学时洛克是个出色的学生,1652年中学毕业后,他上大学了,进的是牛津大学的基督教会学院。

虽然这时候国王已经死了,但英国却并没有因此获得自由。

这时候克伦威尔已经是英国的寡头统治者了,在英国实行了清教徒的高压统治。这种统治将整个英国变得像一座教堂一样,到处笼罩着压抑的气氛。洛克就是在这种气氛里走进大学的。

这时他已经是一个 20岁的青年了,正是头脑最活跃的时节,但他进的是教会学院,读的当然尽是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之类人的著作,并且它们被看做再神圣不过的经典,对这个洛克感到乏味极了,后来他写信给一个同学说,他上大学尽是浪费时间,简直一无所获。

不过,我猜就如笛卡尔从“我什么都不能肯定”,因而却能肯定“我思”一样,他也至少学到了一样东西:鄙视那些陈腐的经院哲学,并进而产生了一种要推翻这个旧东西,建立新学问的想法。

虽然不喜欢大学里的教学方式,但洛克无疑仍凭着聪明的脑袋取得了优异成绩,因此毕业后得以留校,开始了职业生涯,不过不是教学生们读《圣经》,而是教他们希腊语,这是当时大学生们的必修课。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洛克大学刚毕业,一个打击就沉重地落到了他肩上:对他极为慈爱的父亲得肺病死了,他在世上的亲人便只剩下了哥哥,可老天再次将厄运降到了他的头上,连他这个最后的亲人也掠走了。前面我们知道,他的母亲很早以前就死了。这样,洛克已经举目无亲了。

但洛克经受住了这个打击,他知道在一切不幸面前,最好的态度就是默默承受,因为即使哭肿了眼睛又有什么用呢?只会在旧痛之上又添新苦。

也许正是为了排遣心中之痛,洛克这时找到了一件他可以全心全意地做的事——科学研究。

他以同时探索许多领域来表达他对科学的热爱:如医学、物理学、化学乃至气象学等,尤其在医学上造诣非凡,通过这样的途径他还同一大帮著名的医生和科学家成了好朋友。

例如波义耳,他是当时英国最有名的科学家之一,称得上是近代化学与物理学这两门自然科学的主体学科的奠基人,他与一群杰出的朋友们建立了那高贵无比的科学团体——英国皇家学会。1654年,他来到了牛津,并在那里生活了十四年之久。当时正在牛津大学做老师的洛克不久便成了他的良友,他们无话不谈,当然主要谈的还是科学,在这个领域洛克当然是学生,他经常虚心地向伟大的科学家请教,把他自己的科学观测的结果和科研成果送到波义耳面前。

洛克这些科学研究到底有多大价值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与伟大的科学家成了知心朋友却是可知的。例如波义耳自知大限即至时,便将他来不及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空气通史》委托给了洛克,请洛克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后帮助出版。对于视科学如生命的科学家们来说,这无疑象征着他们最大的信任和最深的友情,简直比得上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呢。

除波义耳之外,当时另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算得上是整个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依萨克·牛顿同样是洛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1668年,36岁的洛克也成为了那个高贵团体的一员,还被委任为一个叫做实验考察指导委员会的委员。这大概同咱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或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差不多,都是顶阔气的头衔。

这说明洛克在科学上也许没有做出什么足以令他名垂史册的成就,然而他必定在当时也有所成就,需知那皇家学会会员可不是好当的,就是现在,哪怕是世界一流科学家,想进入英国皇家学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何况洛克36岁的年纪。

成为皇家学会会员四年后,洛克不负良友所托,出版了《空气通史》。

洛克在另外一门科学——医学上面,也是十分在行,是一个高明得了不得的大夫。他获得过正式的医学学位,听说还得过奖金。不过由于他实在太忙,所以没空儿挂牌行医。他同时要做三件大事:哲学沉思,科学研究,参加政治活动。这些中的每一件都够一个人忙个焦头烂额,他却要同时做三件!别忘了,他的职业还是一个老师。

这时您也许会问:既然他没有挂牌行医,你怎么知道他是一个“高明得了不得的大夫”呢?

虽然他没有挂牌行医,广大普通患者不能从他的医术那里得到好处,但还是有某些患者亲身体验了他的回春妙手。这些人中最得利的首推洛克在波义耳之后的又一个出色的朋友,英国的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阿希利勋爵。

洛克治好了勋爵本人的一种久治不愈的怪病,救了他的命,他感激之余,请求洛克离开牛津到伦敦去,做他的秘书兼家庭医生。

这是1667年的事,从这年起,洛克就将自己的命运同阿希利捆绑在了一起。

做了阿希利的家庭医生后,勋爵的家人就成了洛克医术的受益者了。例如阿希利的妻子生孩子时,接生的便是洛克,虽然他对此还比较陌生,但凭着他的医学知识,他完成得很好。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索尔兹伯里伯爵第三,下个世纪英国一位相当重要的哲学家,长大后他还引以为荣地称:不但他自己是伟大的洛克接生的,就连他父母的婚姻也是洛克撮合的哩。

这次接生固然接出了一位高明的哲学家,然而并不需要高明的医术,但另一次就需要了。阿希利本人在胸腔里长了一个大肿瘤,洛克竟然打开了他的胸腔,成功地将肿瘤切除干净了!就是到今天,这也是奇迹一般的手术呢,得要最好的大夫,凭着先进的手术器械才行,可哲学家洛克在三百多年前就凭着现在看来原始得可笑的器械——一把刀子——完成了。

还有另一个证据可以表明洛克医术的高明:当时,全英国最有名的医生之一西顿汉姆十分钦佩洛克的医术,并成了洛克的好朋友,当他发明了医治当时夺去了许多海员生命的热病的新疗法时,他为了使人们相信他的疗法是有效的,便自豪地对他们说:“你们完全知道,我治疗热病的疗法是得到了洛克的完全赞同的。”不但如此,这位杰出的医学家对洛克整个人都推崇备至,在他的《医学考察》一书里,也是在谈到热病的治疗法时,他说:你们同样知道,我的方法已经为一个对此问题进行过透彻研究的人做出了大量的证明,我指的是洛克先生。他是我们大家的朋友。如果我们考虑到他的天才、洞察力和正确的判断,或他在道德上的严肃,我敢肯定地说,在当代,他几乎是超乎任何人之上的,很少有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

这也是当时许多人对他的共同看法。我相信,即便到了现在,如果一个人同时是出色的物理学家(既然他当得上皇家学会会员,应当配得上这样的称号)、医术高明的大夫、伟大的哲学家和道德上严肃的人,难道还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超乎任何人之上的”人吗?难道还有谁能和一个这样的人相提并论吗?

对洛克的博学和他为人的友善,托马斯教授有一段动听的赞美:

大多数人在获得学识的时候,却丢掉了常识——即人类共同复兴的常识。他们变得高傲、贵族式的孤独,认为他们的知识是珍贵的和容易挥发掉的香水,必须小心地珍藏,以免它漏掉或蒸发。但是洛克接纳所有的人进入他开放的思想天地。他邀请一切具有一对健康的鼻孔,能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的人,让大家分享他知识的芬芳,都从中受益。

好了,现在该来谈谈我们已经久闻大名的阿希利勋爵了。这个人的一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与洛克联成一体的。

我们在上卷《光荣的革命》一章中说过,克伦威尔死后,1660年5月,在蒙克将军主持下,查理一世的儿子在度过了十多年的流亡生涯后,带着一大群保王党人风风光光地回到了英国,登基称王,是为查理二世。

登上王位后,这个查理二世老实了没几天,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他开始报复,大杀那些曾审判他老爸的人,甚至将克伦威尔的尸骨都从坟墓里挖出来,砍头示众。我们战国时期的伍子胥将军也做过相似的事,他打回楚国后,将楚王的尸体挖出来,狠狠抽了一顿鞭子,以泄杀父之恨。当然,查理二世最热衷的一件事还是扩张王权,为此他同王权最强大的敌人国会展开了斗争。在国会这边领导反抗的就是阿希利,他是坚定的国会派,领导国会议员们反抗国王复辟君主独裁的企图。

阿希利先是被任命为大法官,这是英国最受人尊敬的要职之一,又在1672年被封为索尔兹伯里伯爵,这在英国可是个阔得吓人的封号。他领导反君主专制的人们起来同国王斗争,这些人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叫“辉格党”的集团,而拥护君主的人则组成了一个叫“托利党”的集团,这两个党成为了英国政坛“两道亮丽的风景线”。

阿希利青云直上时,他的得力助手洛克自然也就直上青云了。阿希利后来做了贸易和殖民委员会主席这个掌管英帝国庞大殖民地的美差,便将洛克也拉进去,在里面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他并不想让洛克全心全意地去做官,那样洛克就没有多少精力来辅佐他了。不过,他十分信任洛克的为人与才能,据他的孙子回忆说:

我的祖父对洛克先生极为尊敬。他认为洛克是一位伟大的人,正如他在医学上的经历一样。他认为洛克的医学才能只是他的才能中最微小的一部分。他鼓励洛克把思想转到其他方面,而不要在其家庭和某些特殊朋友之外去行其医术。他敦促洛克去研究宗教和国家的世俗事务,以及与国家大事有关的一切事情。洛克在这些方面都极为成功。因此,我的祖父很快就把他作为一位朋友来对待,这些方面的所有事情都与他商量。

从这段引文里我们可以得出有关洛克的两条重要信息:他之所以直到去世都没有正式挂牌行医,之所以后来也转向了政治哲学,这些都可能与阿希利有关。

也就是与阿希利一起在政治风浪中搏斗的同时,洛克也将一部分精力投向了哲学,大约在1671年左右他开始写作他的不朽经典——《人类理智论》。据说这本书起源于洛克一次在某个俱乐部里同人讨论人类的理解力,结果越讨论越糊涂,越感觉其深奥,于是洛克毅然决定写作一部讨论这个问题的专著。

结果这一下决心就耗费了洛克十余年的光阴,他开始写这本书时是 39岁,算半个年轻人,到这本书出版时,他五十有八,已开始步入老年了。

当然,他并没有,也不可能全心全意地写一本书,别忘了,洛克现在还同阿希利一起沉浮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呢,他甚至连牛津大学的教职都没有辞去,也就是说,他多多少少还是牛津大学的老师,得履行一点老师的职责。

我们知道,在人生各种舞台中政治舞台是最变幻莫测的一个,各色政治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阿希利伯爵当然也不例外,虽然他多年来仕途畅达,做遍了英国各色大官,从大法官、殖民大臣一直做到国会上院也就是贵族院的老大,然而仍难免做官的规律:有上必有下。

1682年,由于涉嫌有反国王——现在是詹姆士二世了的阴谋,国王下令逮捕阿希利。不过他手眼通天,在逮捕他的警察来到之前逃之夭夭,溜到欧洲大陆去了。

此前几年,1675年左右,洛克由于得了肺结核,已经移居到一个叫蒙特贝里尔的地方,他觉得这个地方的气候对他的肺有好处,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同阿希利的亲密关系,当阿希利的苦来时,洛克的苦也随之而来了。

当时洛克仍是牛津大学的老师,詹姆士二世就从这里开始对洛克下手。他不顾当时牛津大学的传统,以英国国王和国教最高领袖的名义,命令学校当局赶走洛克。牛津大学迫于无奈只得让洛克自动辞职,因为他们深知,如果不这样做,国王也许不会派兵来赶走洛克,但牛津从此可别想过安宁日子了,他们只好丢车保帅了。

本来阿希利逃走后,洛克并没有离开的意思,他仍在英国呆了一阵子,直到被牛津赶走,国王的密探们还在像猫头鹰似的窥视着他,时刻准备找个什么岔子将他送进伦敦塔,他才被迫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溜之大吉了。这是1683年的事。

他这次到了哪里呢?这个地方大家其实不难猜,就是荷兰。这时仍处在17世纪,我们前面讲过,正是荷兰接替西班牙成为西方新霸主的时代。像所有新生强国一样,这时的荷兰充满了自信与宽容,能够容忍别国不能容忍的思想,所以当时欧洲的许多思想家都把这里当做了自由之家。像前面讲过的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他们都生活在这里,而且除了在这里,他们当时恐怕在任何别的地方都会有遭迫害之虞。

不过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洛克被赶到了荷兰对于他未始不是好事。从前在不列颠岛上时,他是堂堂大法官和上议院议长的顾问,政务虽说没有议长多,但自然也不少,这些东西无论大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要占领他宝贵的时间。正所谓生命有限,洛克将他生命的大量时间浪费在那些事情上,还剩多少来进行他伟大的哲学探索呢?现在他到了荷兰,再也没有人来要他为政务出主意了——阿希利在逃到阿姆斯特丹的第二个月就死了,也没有国王的密探来干扰他脑海中的宁静了,也就是说,他能全心全意沉思人类理智的奥秘了!

他在荷兰一呆就是近六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写出了许多著作,例如《教育漫谈》、《论宗教宽容的书信》(第一封)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类理智论》,它已经断断续续地写了十多年了,不过由于俗务冗杂,进展一直很慢,现在他终于摆脱了俗务,能够全心投入对人类理智的伟大探索了,那进展自然快之极矣,到荷兰四年后,也就是1687年,他终于基本完成了全书,万事俱备,只待出版的东风了。

正当洛克安安静静地呆在荷兰时,英国国内的局势却经历了一场暴风雨般的变动,那个赶走洛克的詹姆士二世变本加厉地乱搞起来,把全英国闹得鸡犬不宁,人民不得安生,英国人以他们的绅士风度一忍再忍,终于忍不住了,于是另一场革命悄悄爆发了。这场革命的经过我们也说过了,在这场革命中,聪明的英国人干了一场罗素称之为“一切革命中最温和而又最成功的”革命,将詹姆士二世赶过了英吉利海峡。这就是1688年11月爆发的“光荣革命”。

詹姆士二世一跑,国会便宣布英国王位已经空缺,正式邀请威廉和玛丽登基为王:威廉称国王,即威廉三世;玛丽称女王。时值1689年2月。

这个威廉时任荷兰执政兼为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支持他的人便是曾由阿希利领导、洛克所属的辉格党人。他们成功后,那些流亡的辉格党人自然满面春风地回国回家了,其中就有他们最重要的理论家洛克先生。

洛克已经57岁了。回国后,他主要有三件事:一是为了感谢他的劳苦功高,他被委任了英国上诉法院一个不小的官儿,有人说是院长,不过,依它的全名“Commissioner of Appeals”来看,并不是院长,只能称委员或者专员;二是他参加了一些论战,写了不少文章替英国的新政治制度辩护,这后来构成了他重要的政治哲学理念,这些理念将成为现代本体政府体制的基础,我们后面对此还要说说;第三当然是哲学的沉思与创作了,回英国的第二年,洛克终于出版了他的《人类理智论》,这被称为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人类,至少是西方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经典之一,被称为人类“思想编年史上的伟大的独立宣言”。

《人类理智论》出版后,虽然在一些地方遭到了守着旧理论框框的保守派们的激烈反击,例如牛津大学的头头脑脑们就集体起来谴责它,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它一经面世,立即像投入湖面的一块大石一样,激起千重巨浪,英国各地一时为之洛阳纸贵,不久又被译成了欧洲各国文字,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欧罗巴大地。

从此,洛克作为一个伟大哲学家在历史上的地位就如磐石之坚了。

但此后,由于肺结核日趋厉害,他只得辞去公职,退隐到一座小小的乡村别墅,在那里一面同病魔搏斗,一面费力又尽力地将他头脑中大量闪烁着光辉的思想写到白纸上。

洛克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就是在这样的创作之中度过的,除了那本巨著外,还写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就有分别写于1690、1692 两年的《论宗教宽容的书信》中的第二、三封,在这里他力图将宗教信仰建于理性的基石之上,从而提倡信仰自由、宗教宽容。

前面在《基督教的故事》一章中,我们已经说过了基督教先是被迫害,当有了迫害人的资本后又转而大搞迫害,包括可悲的十字军东征,给整个人类都造成了极大伤害,各个宗教之间,甚至同一个宗教的各教派之间仿佛一山之二虎一样,互不相容,非得拼个你死我活才肯罢手,致使鲜血像长河一样,从东方流到西方,从过去流到现在。而洛克,面对这一切,勇敢地发出了“宽容!宽容!宽容!”的呐喊之声,即使在数百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听了仍为之动容。

1704年10月28日,洛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世纪的智者、仁义之士,溘然长逝。

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生前亲自撰下的铭文,虽然写得不是那么优美感人,我还是决定将它引用下来,以纪念这位思想与品格俱称伟大的人:

约翰·洛克长眠于此。你们如问他是个怎样的人,回答是:他是一位满足于小康命运的人。对此,你们可从其著作得知。他的著作比之碑文上令人生疑的颂扬之词,将更为忠实地告诉你们有关于他的一切。他的德行,即使有一些,既不足以说明他的声望,也不配作为你们的典范。让他的罪恶随他一起埋葬吧!德行的范例,福音书中业已有了;罪恶的范例,仍以没有为好;必死的范例(你们可从之汲取教益),所在皆是。他生于1632年8月29日,死于1704年10月28日。这块本身亦将蚀灭的石碑即是证明。

我想,当这本拙作大模大样地立在书架上时,也颇有点像一座微型的墓碑呢,就当它是我为洛克先生立在那里的吧!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诗篇-Part2-在线阅读

    祈求赦免【39】51:1 上帝啊,求你怜悯我,因为你有永恒的爱。求你除掉我的过犯,因为你有无穷的仁慈。51:2 求你清除我的邪恶,洗涤我的罪孽。51:3 我知道我的过犯;我自觉常在罪恶中。51:4 我犯罪冒犯你,我得罪的是你;我做了你认为邪恶的事。因此,你审判我是理所当然;你责罚我是我所应得。51:5 我一出母胎便是邪恶;出生之日就充满了罪。51:6 你所要…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26日
    72
  •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一编 古代哲学-引言-在线阅读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代哲学通常也被称为“古希腊哲学”或“希腊哲学”。它从古代希腊发源,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从时间上看,经历了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因而有时亦被称为“希腊罗马哲学”。然而,由于所谓的“罗马哲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延续,实际上相当于希腊哲学的后期阶段,所以我们一般称之为“希腊哲学”。 古代希腊地域辽阔,除了现在希腊所…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30日
    145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部-第一篇-第二章-在线阅读

    第 一 篇 XIV 3 第二章 第一期第二阶段: 从智者派到苏格拉底派 在这第二段时期里,我们应当首先考察智者派,其次考察苏格 拉底,然后考察狭义的苏格拉底派。柏拉图是从苏格拉底派里面 分出来,与亚里士多德一起考察的。Nous(心灵)、目的,最初是以 非常主观的方式来理解的,即把它了解为人的目的(善)。在柏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则是以普遍的客观方式来理解它…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326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二卷 论观念-第十一章 论分辨观念的功能-在线阅读

    第十一章 论分辨观念的功能 §1.斐 被当作天赋真理的有些命题的显明性和确定性,依 赖于辨别观念的功能。 德〔我承认要思考这些天赋真理和把它们分清是需要分辨 能力的;但它们并不因此就不再是天赋的。〕 §2.斐 而心灵的敏锐(vivacité)在于迅速地唤起观念;但判 断则在于明白地表现它们和精确地辨别它们。 德〔也许这两者都是想象力的敏锐,而判断则在于按照理…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8日
    17
  • 赵林-《天国之门:西方文化精神》-后记-在线阅读

    后记 四年前,我完成了《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一书,当时正值学术著作出版难的“萧条”时期,费了好大的劲总算把书出版了,却由于担心销路问题,只印了两千册。没想到此书出版以后,不到半年的时间便销售一空,我自己留存的一部分书也在这几年讲授“西方文化概论”的课程时被学生们当做教学参考书买去。一些外地的朋友纷纷来信索购此书,学生们也希望此书能够重印。鉴于…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4日
    57
关注微信